思维傍生苦思维饿鬼苦分享(思维傍生苦思维饿鬼苦分享)

开显解脱道发心偈念诵
在修习大乘根本的菩提心引导时,加行念诵如前,正行首先修念前前引导,生发出离心与皈依之决心后,依次串修四无量心等,在四无量心次第逐一修到相应之量后,方才着重念修仪轨中发心之金刚句,并依观察、轮番、安置修而令生起菩提心。为使此心增上稳固乃至不退,应念发心偈最少十万遍,若能超过十万,当然越多越好,在修法期间,每日应定相应数目,不可懈怠,励力精勤,后行时串修一遍后后引导之义,然后念《普贤行愿品》等,回向善根,且在一切时处,严整威仪、密护诸根、正知行持、饮食知量、精勤觉悟瑜伽等,具足三殊胜而修持。
第一、皈依境前发心
于如上皈依境前而发心者:
皈依是区分内外道之标志,发菩提心是内道大小乘之分水岭。由于修菩提心是大乘显宗与密宗之入道根本,无有此心不能进入五道之修法,故欲成就菩提道果,决定应生发无上菩提心。
一般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种。其中胜义菩提心是指大乘菩萨见道以后安住胜义本性所发之殊胜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名言中所发之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种,平常我们所说的发心,大部分都是指发世俗菩提心。
凡夫流转轮回,对我及我所非常执著,导致无意义累劫堕于六道中,感受本来无实的假立痛苦,虽然给他宣说诸多实相法要,但因其反复流转轮回,早已熟悉三界之路,对解脱道之见修行果极为陌生,从未串习过的实相要点,很难与心相应,心是心、法是法,心与法无有丝毫关系。而欲转迷成悟,先应修习世俗菩提心。因此心愈真实无伪,对我与我所之执著愈可减轻,空性慧也可逐渐与心相应,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相辅相成,究竟之时,现前无缘胜义菩提心之大乐妙果。
由上可知,凡夫修持世俗菩提心极为重要,故在此处,应依次如法而修。即:行者应至诚于如上一引导中所说的皈依境前,请诸圣尊为作证明,为利一切众生而修持发菩提心之学处,其修法者如下宣说:
第二、修四无量心
初修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菩提心的基础即四无量心,故最初应先修持四无量心,即数数忆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等四句偈之深义。因为没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菩提心决定无法修成,加之修四无量心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如以修悲无量心,暂时无有损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无量心,暂时令大众悦意,究竟可以成就报身;修喜无量心,暂时无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无量心,暂时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故应修习此四无量心。
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有四种,即:一、依窍诀之修法;二、依次第之修法;三、依逆倒之修法;四、依轮番之修法。其具体修法如下:一、依窍诀之修法:即提前先修舍无量心,然后依次第修慈、悲、喜无量心。因为若不先修舍无量心,其他三心容易修成偏袒自方亲友之烦恼心,故依窍诀首先应修舍无量心。二、依次第之修法:依窍诀修法修好后,为了增上修行,可按慈、悲、喜、舍之次第数数串修。三、依逆倒之修法:于前二修法修好后,为令修行娴熟,当依舍、喜、悲、慈之逆行次序反复而修。四、依轮番之修法:前三修法娴熟后,为使修行稳固不退,应慈喜、悲舍交替而修。此为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于初中后,皆应以三殊胜摄持,逐一重点修持各无量心。其修如下:
一、舍无量心之修法
普通世间人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特别仇恨,对一般中庸之人漠不关心。我们修行人对此,应不贪自方,不恨怨方,不漠视中方,以其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怨敌之故。如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决定当过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于前世之时,决定亦曾作过养育我的父母,只因业力的迷幻药,让我们彼此迷失,互不相识。
若善思择,今生的亲怨之人,在过去无量生死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与怨敌,此时我为何于其生贪生怨呢?再观今生,现世的亲友阻拦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说各种不悦之语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不能恒常害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亲怨不定,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若观察未来,假若我未修行成就,今生的亲友,来生也许成为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也许变成抚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可见三世之中,自己的亲友怨敌皆是不定,我又何必贪亲恨敌呢?如是反复观察思维,明白此理后,应对一切众生无贪无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其观修之方法,即是先观想自己最熟悉、最贪恋的一个亲友,如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后依靠上述亲怨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观察而修平等之心;继之选一中庸之人,如不认识的商店卖货的人、走路的人,依上述理而修;接着观一仇敌于自前方而依理观修,就这样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一幢住宅楼、一个住宅区、一个社区、一个镇、一个城、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乃至尽虚空之一切无边有情,次第依理观修,不可超越次第而直接缘修一切有情,应一个一个地修,否则一个有情尚未修好,只是从表面上说我已修了舍无量心,这是不真实之修法,一遇对境,仍然生贪生嗔,此为不坚实之泡沫修法,故应次第认真地如理修持。修炼要点,内心生起无有亲疏偏袒,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定解时,在无缘中尽量安住,后行回向善根。
二、慈无量心之修法
一切众生皆欲离苦得乐,但是不懂得获得安乐之方法,导致无量劫流转于三界六道,感受无量难忍之苦。通过舍无量心之修法,知道一切众生,不论亲怨,都曾于无始劫中无数次作过我的大恩父母,故应于彼等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做父母时都曾精心哺育我,为了我的一点安乐,辛苦劳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恶业,令我得暂时之安乐,而他们却造下了弥天大罪。现在这些父母,有的转生为现前的父母,不懂佛法继续在造十不善业;有的转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复造恶趣之业;有的转生地狱,正在感受寒热诸苦;有的转生于饿鬼,正感受饥饿等众苦;有的转生于傍生,正感受役使被啖等诸苦;有的转生于修罗,正感受战争之苦;有的转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堕之苦;有的……,他们各自因不同业力习气,分别感受不同之苦。如今我已得自由自在之人身,遇到上师三宝,并且有缘修持殊胜善法,看到父母正在受苦,岂有不报恩之理。
如是观想所有不具安乐之众生,都值遇暂时人天的安乐乃至究竟解脱的大乐。自己一切时处之大小善根皆如是作回向。明观之时,如前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次第而修。修炼的要点,应以慈心视所有众生为我所,希望一切不乐众生获得安乐,最后在无缘中入定片刻,后行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究竟之安乐。
三、悲无量心之修法
轮回为痛苦的自性,通过慈无量心之修法,明白一切六道众生于我皆为有恩,我应于彼等平等饶益。然而这些老母有情被猛烈恶业逼迫,正在轮回中感受不欲忍受之难忍痛苦。行者此时应思维三恶趣之众生皆为往昔我之老母,凭着各自所造之业,承受着人间难以思维之苦。逐一次第明观,此受苦者是我现前之母,如是自心会情不自禁生起拔其巨苦之心。
复次,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如饭馆中活吃海虾、活烧鲜鱼、活剥蛇皮、活吃猴脑、活煮乌龟、活喝鸡血等;又如屠宰场中割喉、剥皮、抽筋、断骨、拔毛、掏出五脏等杀法……此时应思维:彼时受害者,若是我毫无罪过之老母,被无辜抓到屠杀之处,马上要离开可爱的生命了,想逃已是无路,想挣扎已是无力,想求救已是无人可救,身体万分疲惫,不断地发着抖,内心已经绝望,恐惧得即将昏厥,唯有等待着难忍的痛苦及死亡的临身,见到此情此景,自己又将如何呢?思维至此,拔济众生痛苦之心当会油然生起,悲伤之泪情不自禁自然流淌,欲拔众生苦之决心不断于内心盘旋,这就算是生起了悲心。
复次,于具体观修时,明白以上之理,在观修中,应于自己前方观想一个正在受苦之众生,最好是选择一个对自己震撼最深,对之能情不自禁引发悲心的可怜众生,然后从此开始,缘无量有情而如是修持。修炼要点,应以真实无伪、不假造作的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逼迫,生起修量后,尽量入定在空性中,后行回向,愿一切具苦众生,超离诸苦。
四、喜无量心之修法
修习之时,先于自前明观一自己敬爱之人,如父母等,观想其于世间与出世间方面都很吉祥圆满,如观想其无病、安乐、长寿、健康、邻里和睦、远离一切损害违缘、闻思修行圆满、了脱生死等,由此自己生起欢喜之心。特别见到他所欲成办,获得种种安乐,内心应情不自禁地愿他不要远离这一圆满的安乐,并且再再增上圆满。此修已获稳固之时,可对普通人修喜无量心,最后见到今生的怨敌得乐,内心应更加祝愿他不要远离一切圆满的安乐,本来我应报答他往昔当父母时给予我的养育之恩,但却一直没有成办,今天他自己得到了安乐,我为何不生起大欢喜心呢?如是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悉愿他们所愿成办,事事如意,究竟得到解脱之无上安乐。修炼要点,愿所有众生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恒时不离安乐,并且长寿健康,眷属众多,受用圆满,无损无害,无忧无怨,智慧方便广大,尤其今生的怨敌与嫉妒的人,应反复随喜他的安乐,数数观察喜心是否真实,最后于无缘中入定,后行回向善根,特别对怨敌与嫉妒之人,应别别回向。
第三、正行发心
一、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一切大乘佛法之中,发起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因为三菩提果位中的声闻与缘觉,是由佛语而出生,而佛果却是从菩萨生,菩萨除了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以外,没有其它根本生因,所以不发起菩提心,不能成就佛果,唯有发起菩提心,才能步入佛位。初入大乘还未生起菩提心的道友,应时时忆念此心的利益:由于发心,自己从此便播下了涅槃安乐的种子,当来因此可摆脱轮回的痛苦;由于发心利他,可以减轻我执,能与佛法极易相应,自可遣除烦恼的忧苦;由于发心利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谋佛果,远远胜过声闻缘觉自利之乘;由于发心利他,犹如将善根之水倒进功德大海,令善根无尽增长;由于发心利他,心量广大胜过虚空界,所获福德尤为广大;由于发心利他,便可成为佛的意子,将来一定继承佛陀的法王位;由于发心利他,为安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由于发心利他,福智犹如如意宝树,成为世间众生的应供处;由于发心利他,白法天尊相随护佑,实现一切所原,尤其利他的伟大事业;由于发心利他,迅速成就菩提果位……发心有无边利益,无法尽述凡想成佛者,为何不速速发起菩提心呢?
二、大乘显宗之发心
次正行发心者:
吙!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复次,正行发菩提心之修法者,自己应知愿菩提心之中心要点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及对犹如无尽虚空般之不可思议有情生发广大之慈悲心。修此要点时,观想自己前方虚空中,充满了上师三宝三根本,我与一切有情于此无比殊胜的皈依境前至诚地立誓。首先以惊叹稀有之心,念一声“吙”,表示发心之重大与关键,然后念诵忆念“如同三世”等四句偈,其意义为:无边有情从无始来,由于业力之召感,沉溺于三界火宅之中,无实义地遭受难忍之苦,于如是有情,如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及佛子已发最殊胜之无上菩提心,我亦应为了度化一切周遍天际的众生,而愿无有任何虚伪、真诚地发起无上殊胜的正等正觉之菩提心。如是一心忆念金刚句的意义,一边立无边的誓愿,一边口中念诵。念诵之时,可以于藏音或汉义中任选一种。无论如何,不能有口无心,认为只要念得象唱歌一样好听即可,而应法与心相应,口与心一致。此偈应念诵至少十万遍,若圆满数量时仍未生起胜心,仍应励力念诵,直至到量为止。
行者于相续中生起(或相似生起)菩提心后,若有密乘清净见解,则可继修密乘之发心。
三、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上颂诵十万遍后,次修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如是随力诵。
通过修习与大乘显宗共同的菩提心,依上颂生发菩提心之偈语,数数串修诵持十万遍之后,复次具足密乘见解之学密宗者,当修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其意义为:我与无边无际犹如无尽虚空般之诸有情,因突然性的无明客尘之染污,从此便沉溺于种种假立的迷乱显现中,无意义感受不实六道之诸类苦乐。其实,众生虽在迷乱之中,但却从未离开过无生的法界体性,此为本来大平等。自现不灭的显现,为本来清净大光明。轮回之当下,即本来等净无二之双运体性。因众生未见如此本面,不知自己本具如来德相,枉受轮回诸苦。在此修道时,显宗讲众生为成佛之因,修道为成佛之缘,因聚缘和时,究竟成就佛果。若按密宗了义之修法,众生本来与佛无别,唯因突然客尘无明遮蔽,不能显发自己的本来佛性,于此正在迷现之时,亦需暂时如幻修道,自心安住本性。因为一切分别心的本体即是无二的大空与光明,本来即是究竟的上师正觉尊,一刹那亦未离开过本来具足的究竟佛果。所以自己的五蕴为五佛之体性,一切分别心为佛智之体性,了知如是之自性后,见众生不明此义,仍沉迷于六道之幻现中,我今值遇此殊胜密乘之殊胜见修行果,即应情不自禁发起殊胜菩提心,令一切有情早悟本来觉性,速脱轮回苦海,显发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之体性。如是随自己的力能诵持而修习此密乘之无上发心。
第四、后行结座
在每座修圆满时,行者对皈依境应再三祈祷,未生起菩提之心愿令生起,已生起之心愿令不坏,究竟唯愿此心稳固不退。接着观想皈依境融入自身,令自相续逐渐与上师之相续变成无二,在甚深的离戏实相中,初学者大概安住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然后串修后后引导,继之念回向文等回向善根。于一切威仪中,尽力修持愿菩提心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之学处,及行菩提心之六度等学处。诸如行路、绕塔、转经、闻思、饮食、开门、关门、坐卧……等时,无不为利一切有情而精勤修持。
因为在小乘中,相续能发起清净真实之出离心,即为已入小资粮道,具有解脱轮回之大顺缘。作为修学大乘者,在生发出离心的基础上,更应生发无上无比之大菩提心,随行佛菩萨之意乐行,这样按大乘发心来讲,相续中已生发真实无伪之菩提心,即为已入大乘小资粮道,成为佛之意子,从此为趣入大乘五道成就佛果集聚了无边顺缘,故尔不论显密,此二发心为一切五道根本,应当励力而修。
第二菩提心引导竟
如是励力修行后,可以在境界中检验自己的发心,比如自己对某从未伤害过,修正此人反而冤枉轻毁自己,甚至想侵害我的生命,这时自己能不能不对他生害心,反而发心愿他早日成佛呢?或者发愿自己成佛时,第一个度他呢?这样对照自己的相续,如果内心舍弃了对任何人的害心,而且尽未来际饶益一切众生的心愿坚固不移,这就是修成菩提心的验相。
刘清沨《至心信礼》歌词完整版谁有啊??
歌曲:志心信礼
歌手:刘清沨
作词:瑜伽焰口
作曲:民间小调
编曲:边大星
制作人:李志
京腔:道然凸凹
录音:钱旭
混音:王晓聪
出品:刘清沨音乐工作室
志心信礼
志心信礼
佛陀耶两足尊
三觉圆万德具
天人调御师
唵哑吽 凡圣大慈父
从真界 腾应质 悲化普
竖穷三际时
横遍十方处
震法雷鸣法鼓
广演权实教
唵哑吽 大开方便路
若皈依能消灭
消灭地狱苦
志心信礼
达摩耶离欲尊
宝藏收玉函轴
结集于西域
唵哑吽
翻译传东土
祖师弘 贤哲判 成章疏
三乘分顿渐
五教定宗趣
鬼神钦龙天护
导迷标月指
唵哑吽 除热真甘露
若皈依能消灭
消灭饿鬼苦
志心信礼
僧伽耶众中尊
五德师六和侣
利生为事业
唵哑吽 弘法是家务
避嚣尘 常宴坐 寂静处
遮身服毳衣
充腹采薪薇
钵降龙锡解虎
法灯常偏照
唵哑吽 祖印相传付
若皈依能消灭
消灭傍生苦
今天是我老公离世七七,我希望他今天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心随所愿、我和你的想法一致、因为我妈妈在今年3月底也去逝了、愿他们都能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降拥罗珠上师慧灯之光系列开示九-饿鬼道众生的痛苦
翻译:彭措拥丹师父 文字整理:拉姆吉
大家早上好!首先我给你们道个歉,因为时间的问题,所以,就不能每天都跟你们讲课了,所以首先跟你们说一声对不起,还有就是请假的师兄也好,在讲的时候不在线的师兄也好,在听这个课的时候,要放下所有手上的事情,专心的听,这样才会有功德,如果在听课之间,升起了一些嫉妒心等五毒,把所有的功德都会毁于一旦的。
首先,现在,大家开始听课前都要发菩提心,听课前发菩提心是非常非常重要,然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课!
这个课程,我们现在正在讲的是六道轮回中,六道轮回的地狱道已经讲完了,现在就是来到了饿鬼道,饿鬼道众生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一般他们也能看得见我们人道所看见的差不多的一些景象。我们的人所看到的一些非常美丽的一些景象,他们也能看得到。但他只能从远处看到这个青山,那个绿水等等一些。还有一些丰盛的食物。当他挪动这个僵硬的身体,很难支撑着这个巨大的腹部,走上前来,想解渴,充饥。这个时候这些美景也会突然的消失。美丽的景象,青山变成了一个荒山,刚才远处看到的明明还是一条大河,或者一个美丽的青山,一旦进旁,这个河里是干枯的河床,也就是变成了这个荒山,只见同样远处所见到的这个食物,此时已经被很多人手持兵器,或者手持凶器不让近旁,很多人已经在那里守护不让他吃。
这是一种饿鬼,还有一种饿鬼就是口如针眼,喉咙比这个马鞭毛还细,腹部大的如地盘,尽管如此,他还能够喝下一点点的水,但是一到晚上一两点,这个胃里就会变成火,还要燃烧烧掉全部的内脏。这也就是一种饿鬼。
饿鬼有很多种,其所受的痛苦总而言之,都是受饥饿的痛苦。以饥饿口渴为主,他们为什么要受这些痛苦呢?堕入饿鬼道的众生,主要是他在做人的时候,特别贪恋钱财,连自己也舍不得花,更舍不得上供下施。在这个对金钱食物特别爱贪执的一个基础上,他会抢夺他人的财物,饮食等障碍别人布施的功能,导致被害受饥饿之苦,以前伤害其他众生的经历,导致这样的一些痛苦。
现在正在这个饿鬼道中,他自己也要长时间的遭遇更加难忍的,相似的一些痛苦,这就是轮回,也就是因果。这个因果定律,不是释迦摩尼佛制造的,也不是其他的一些菩萨,佛菩萨定制的,它是一种自然规则。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万事万物的本性就是这样的。
那么因果是不是佛教呢?不是,也不是佛教的意义,佛教的意义,是什么呢?以前我们对因果一无所知,佛就告诉我们因果的一些循环真理,如果因果会有因就会有如实的一个果,所以不要去造痛苦的因。如果种下因果种子,种下了这样的一个种子,以后会结这样的一个果。由于我们根据佛教的教导,取舍因果,这种取舍才是佛教的教育,而因果本身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不是任何人可以定价的,不是任何人可以制造的。饿鬼道也是有很多细节的一些痛苦,这些痛苦你们在《普贤上师教言》里面比较讲得清楚。
还有这个观想方面和上面讲的一样,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而是要把自己观想为饿鬼众生,并正在忍受饥饿的痛苦,恶鬼的一个痛苦。这样的感觉会很不一样,若像看戏一样,或者看电影一样的话,冷眼旁观他人的这个受苦。不会有太大的感受,若把自己观想成那些众生,一下子就会有很强烈的反应。
这个时候又想,其实仅仅是观想,就有这么一个强烈的反应,如果是真实受苦,又会如何呢?再想以前,我也曾造过无数贪的恶业,无法保证,以后不会受这样的一个痛苦,那么现在我能做的就是,痛恨忏悔之前所做的这些,并发愿从今以后,宁死不会再造贪的恶业。这样才不会堕入饿鬼道的同时,也要对饿鬼众生升起慈悲心,如果要是堕入恶鬼道,就很难再听到佛法。所以,大家都要把时间抓紧好,闻思修,我们现在就是闻,然后大家要思,然后大家要修。这是非常重要的闻思修行的意思,不是让你念几本课诵,看几本书就行了,不是这样的,最主要的是修。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另外,特别强调下,大家听完之后记得自己在家里回向!在听课之间一定要一心一意的去听课,在听课的时候,手里拿着转经筒转,这样的话心会散的,所以,在听课过程中,手里不用做事,直接一心一意的听,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课后内容补充:《普贤上师言教》-饿鬼道的痛苦细节:
饿鬼分为两种:隐住饿鬼和空游饿鬼。
第一、隐住饿鬼分三:外障饿鬼、内障饿鬼、特障饿鬼。
外障饿鬼:数百年中甚至水的名字也未曾听闻。因此,遭受极其饥饿与干渴的逼迫,经常为寻找饮食而四处游荡,结果一无所得。有时看到远处有青青的河流,以僵直的肢体艰难地支撑着巨大的腹部,痛苦而疲惫地踉跄奔去,到了近前所有的水已枯干,仅仅剩下河滩,痛苦不堪。有时从远处看到果实累累的绿树,也如前一样前去,到了近前都已干枯成了用来燃烧的树干;又看到许多丰美的饮食、受用,但是到了近前时有许多手持兵器的人守护着,驱赶他们、用兵器殴打他们,痛苦难忍。夏季时感觉月亮十分炎热、炙烤;冬季时太阳却是非常寒冷、清凉,备感痛苦。从前,昼辛吉尊者到饿鬼境内,结果中了饿鬼的吝啬之毒,他感到口干舌燥。在一大铁城门前,有一可怖的黑面红眼的饿鬼,尊者问:“哪里有水?”结果聚来许多如烧焦的树干般的饿鬼,也说:“圆满的大尊者,请赐水给我们。”尊者说:“我也得不到水,正在寻找,你们是谁呀?”它们回答:“我们生在这山谷中已十二年了,但是连水的名字也没有听过。”
内障饿鬼:口如针眼一样的饿鬼,去饮大海里的水,但水却无法进入它们细如一根马尾毛的咽喉里,而且口中的毒使水干竭。虽有少量进入咽喉但无法满足它们那大如盆地的腹部,腹内稍感饱满,到了晚上时要感受腹内燃火焚烧心肺等所有内脏的难忍痛苦。想走动之时,如灰白色茅草般的肢体,难以支撑大如盆地的腹部,非常痛苦。
特障饿鬼:在每个躯体庞大的饿鬼身上,居住着成群的小饿鬼啃食它们。此外,感受苦乐的数量多而不定。
如此看来,无论生在饿鬼中任何一处,都同样遭受着以饥渴为主的各种痛苦。我们应诚心观修:现在我们这些人仅仅没有吃早饭,便会感受怎样的痛苦?如果转生到许多年连水的名字也听不到的地方那将如何呢?转生到饿鬼界的主因是吝啬和悭吝(阻碍他人布施),因为我们曾经也造过无数这样的恶业,所以现在我们应当尽己所能为不转生到恶趣诚心以圆满加行、正行、后行而修持。
第二、空游饿鬼的痛苦
空游饿鬼包括妖精、亡魔、死魔、王鬼、厉魔、鬼女、独角鬼等等,今天宣讲此等六道中饿鬼痛苦之时,自己思维、打坐而修心非常关要。思维之时,比如说具体思维遭受着痛苦的这些饿鬼时,应作意:“他他们就是我的父母。”这样思维以后要对他他们生起悲悯之心,而且不仅如此,相续还要生起要帮助他他们脱离痛苦的慈心。
再比如说具体思维如果自己相续正在遭受难忍的病苦,那么此痛苦之因是什么?痛苦之因是毒。若不想再遭受此痛苦,想清净、消除这种难忍的疼痛,就应该首先消除或舍弃这个毒。与此比喻同理转生到饿鬼道之因是什么?是吝啬或者贪欲之心。若想不受饿鬼道之苦,就必须如同除毒般断除此因。应反观自相续有没有这样的吝啬和贪欲之心?如果有的话,应如理思维而断除此因
略论》念三恶趣苦(2)--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三、思惟傍生苦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唯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
《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
《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
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又由于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随于何时,唯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
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畜寿无定),胜者长一劫(长者可至一中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则无定耳。
旁生的苦,是我们在世间就可以亲眼见到的,也是更容易契入的一种观想方式。当然,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旁生有些距离,为了加深对这种痛苦的认识,我们可以去屠宰场、养殖场实地考察一番,或阅读一些反映动物痛苦的影视和文字资料。
“诸傍生中,其力强者而凌其弱,且为天人之资具,自无主权,唯随他力,任其杀打损害。”动物世界是弱肉强食的,那些凶猛的大型动物时常欺凌弱小动物,甚至以它们作为食物果腹。而且,动物还时常被天或人作为坐骑及劳动工具,自己没有任何主权。只有任凭主人欺压,或是宰杀,或是鞭打,或是担负其他种种艰辛的劳役。
“《本地分》说:与人天同住,别无住处。”《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说,动物与天道和人道同居一处,此外没有什么别的住处。
“《俱舍释》则云:彼等之根本住处为大海,诸余者乃彼之所流出耳。”《俱舍论释》说,动物的根本住处是大海,其他的那些,如陆地、空中等种种动物,都是从大海衍化出去的。这一点和现代研究观点相近,不少科学都认为,大海是生命的起源。
“复次,有生于暗中或水中者,皆老死于其中,与负重疲劳,及以耕耘、剪毛、驱使等。”此外,有些动物一生都处于黑暗之中,有些动物一生都处于水中,直到老死也无法脱离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所谓生于暗中死于暗中,生于水中死于水中。而大多数动物还必须为人类服务,担负各种沉重艰辛的劳役或奉献自身所有,如耕田、剪毛、驮运货物等。
“而杀害之法亦有多种不同所迫恼。”虽然动物为人类分担了种种苦役,任劳任怨,但最后往往不能寿终正寝,还是被人以种种方式杀害。而且,其中的很多杀害方式极其残忍,会使动物长时间地遭受剧烈痛苦。
“又由于饥渴风日所困,及猎者等于多门中而为损害。”此外,动物还会遭受饥渴难耐、风吹雨打等痛苦,以及猎人通过枪杀、陷阱、投毒、诱捕等种种方式加以损害。
“随于何时,唯念恐惧。于其诸苦恼法,当思而厌患,生起出离心。”总之,无论何时都处于恐惧之中。对于以上种种痛苦,通过思惟必然会感到厌恶和恐惧,从而生起强烈的出离心。
“其寿量者,《俱舍》云:‘诸傍生,胜者长一劫。’谓寿长者可至一劫,短则无定耳。”动物的寿命是多少呢?《俱舍论》说,在各种动物中,长寿者可长达一劫。这也就是说,寿命长久的动物可以存活一劫之久,如龙王等。而短寿的就没有一定了,甚至是朝生暮死。就像《庄子》所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没有出离轮回之前,我们随时都会继续流转。如果现在不抓紧时间努力修行的话,无始以来造作的恶业可能很快就会现前,就会轮到自己身上,那是多么可怕的未来啊。
四、思惟饿鬼苦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干焦,以舌舐之。其中有三:
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
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啖也。
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燃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及唯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
彼等(饿鬼)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
其(鬼之)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
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
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
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应不应作之取舍,已力不从心矣)。
这一段是思惟饿鬼的痛苦。佛教节日中的盂兰盆会,起源便是为了向饿鬼施食。当年,目连尊者看到堕入饿鬼道的母亲饥饿难耐,便以神力为母送饭。但他母亲却因业力所致,得到饭钵后,顷刻化为火焰。尊者痛心不已,请教于佛陀。佛陀就告诉他:于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以百味饮食供僧,依僧团之力令恶道众生皆得饮食。
“诸上品悭吝者,生饿鬼中。”那些极其悭贪吝啬者,将来会生到饿鬼道中。吝啬是贪心所的表现形式,这种心理状态就是病态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事实上,人间有这种心态者也为数不少。他们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满足,永远都在不断索取而不愿有丝毫付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虽处人间,也与饿鬼无异。
“彼等皆感饥渴之苦,皮肉血脉枯如株杌,以发覆面,口甚干焦,以舌舐之。”他们时时都感到难以忍受的饥渴,因为体内没有水分,皮肉血脉已经干涸得有如枯木,头发却长得将脸盖住。虽然唇干舌燥,也只能以舌头舐一舐来缓解。
“其中有三:一、于饮食有外障者。彼等若驰至井泉池海诸处,为余有情手执剑矛枪等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为脓血,自不欲饮也。”饿鬼又有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对于食物有外在的障碍。饿鬼因为饥渴难耐而到处寻觅水源,好不容易找到水井、泉眼、池塘、大海等处,却有很多手持利剑、长矛、刀枪等武器的守卫者,列队守护在水源边,不让饿鬼们靠近。如果饿鬼因难忍饥渴,强行冲破阻拦前往,却会看到水源变为脓血,自己也不想再喝了。
“二、于饮食有内障者。谓口如针孔,或口如炬,或复颈瘿,或腹宽大,纵无其他有情为遮,自得饮食,亦不能饮啖也。”瘿,肿瘤。第二种,对食物有内在的障碍。虽然已经饿得头晕目眩,嘴巴却只有针孔那么大,或是不断向外冒火,或是脖子被肿瘤阻碍,或者肚子宽大到无法填满。即使没有其他有情阻拦,得到了水和食物也无法吃喝。这一景象在人间就能看到,他们因业力或疾病所困扰,虽然食物充足,却完全无法进食,只能在饥饿的折磨中死去。
“三、于饮食自体为障者。有名猛焰鬘者,一切饮食皆为火燃而烧之。名食粪秽者,饮啖粪溺与不净臭恶,及唯能于损害下劣等物而饮啖也。又有一类割自肉食,纵得香美而不能食。”第三种,是来自食物的障碍。一类叫做猛焰鬘者,得到饮食后立刻被猛火燃烧殆尽,不得食用。一类叫做食粪便污秽者,只能食用肮脏、恶臭、不净和被虫噬鼠咬的下等食物,如蝇逐臭,如狗食粪。还有一类则是割下自身骨肉食用,纵然味道香美,却难以下咽。
“彼等住处,《俱舍》谓于王舍城下,隔五百瑜缮那有之,余者皆彼中所分出。”饿鬼的住处,《俱舍论》认为,在王舍城地下的五百由旬,其他观点也都是出自于此。
“其寿量,据《本地分》及《俱舍》云:人间一月,为其一日,可至其自年五百岁。”饿鬼的寿量,《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及《俱舍论》说:人间的一个月,等于饿鬼的一天。按照这样的计算,饿鬼寿量可长达五百岁,相当于人间的一万五千岁。
“《亲友书》云:恶行之业以为索,坚固缠缚诸饿鬼。其间受苦无中断,五千及万亦不死。”《亲友书》说:各种恶业仿佛绳索,紧紧束缚着饿鬼道的有情。一旦堕入其中,苦难便不曾有一日中断,乃至五千岁或一万岁,也不会轻易死去。
“其《疏释》云:饿鬼一类寿五千岁,一类为万岁。”其《疏释》说:有一类饿鬼寿命可达五千岁,更有一类可达一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之身量无定,以不善业力有大小种种故也。”《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又说:三恶道的众生身形大小及寿命长短是不确定的,因为他们所造的恶业也有多少和大小等种种不同。
“如是,若思彼诸苦者,试以身手入于热灰,置一昼夜。或于严冬风吹冰窟,不著衣裙,于中而住。又或一日二日断绝饮食,或于身上蜂虻螫噬。若此微事犹难忍者,念我云何能于热寒地狱、鬼畜诸苦而堪忍受。”像这样的恶道之苦,我们现在无法身临其境地体会,甚至也难以想象。但我们可以稍稍尝试一点,比如将身体或手伸入极热的灰烬中放一昼夜;或于严冬时节,在寒风呼啸的冰窟中,不穿衣服站在那里;或者是一两天不吃不喝;或者是让蜂虻等各种昆虫噬咬。如果对这些小苦尚且不堪忍受的话,那么就应该想到,对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道的剧烈痛苦,又怎么能够忍受呢?
“以今推比,乃至未生至极怖畏之间,应勤思惟。以现前贤善之身如是思者,应忏洗从前所集罪恶,止息后流。”我们要根据以上所说种种情况思惟恶道痛苦,在还未生起极大畏惧之前,都应当精进不懈地观照反省。趁现在还拥有暇满的贤善之身,还能如理思惟,就应该忏除以往所造恶业,止息不善业的惯性和相续。
“先所集善,则以猛利欲乐发愿令其增长,于新作者以多门而为趣入。又于日日中,皆使有暇之身作有义利。”对于以往积集的善业,则以猛利意乐令其增长,并从身口意三业积集新的善业,同时以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相续安住在这些新造善业中。总之,每一天都要利用这个圆满有暇之身做有意义的事,勿令一日空过。这也就是三十七道品所说的四种正断——已生之恶令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起。
“若现在不思彼者,堕恶趣时,虽欲求一能从彼等怖畏中作救护皈依者亦不可得。尔时,于所应作及不应作,取舍之处心无力矣。”如果是现在不进行这样的思惟和观修,等到堕落恶趣的那天,虽然想要祈求一个能将我们从恶趣恐怖中救拔出来的皈依对象,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到那个时候,对于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也没有力量进行取舍了。
念恶趣苦,目的是引发我们的警觉之心。否则,修行的念头很容易被边缘化。那样的话,势必会进入世俗心的状态,把暇满人身用来生活享乐,甚至造作恶业。一旦福报享尽,接着就是长劫苦难,实在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如果说人身是我们今生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修行就是唯一正确的投资,不及时把握的话,就会坐失良机。不必说堕落恶道后无法修行,就拿现生来说,很多因素都会构成干扰:心情郁闷时无法修行,身体虚弱时无法修行,睡眠昏沉时无法修行。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抓紧修道,免得日后悔之晚矣。
什么是四众弟子?
四众弟子是佛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就是男女出家众和男女在家众,四众修行佛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47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