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法讲的“智心、悲心”指什么(智悲佛网官网法师辅导)

学佛百科2023-03-08184

上师所讲,以证悟解脱自己,和以悲心饶益他众.中的意思是什么

自利利他,自渡渡人。

佛教讲慈悲为怀,不单自己要离苦得乐,同时还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体悟佛法回归本心,去往究竟的彼岸。

佛陀苦行六年,最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星空成佛,但是之后他没有直接涅槃,而是留在人间继续说法四十九年渡该渡的人,做该做的事。

佛教的度人是什么 凭什么度人?

佛教中的度人是指将未入佛门者令入佛门、已入佛门者令其心入正法、心入法者令入解脱正道、已入道者令不迷惑、不迷惑者令入大智慧境界。

度人者需要具备智慧、悲心和能力三者。智慧指善巧通达度化众生的方便;悲心指救度众生脱离痛苦的伟大发心;能力指具有将众生从痛苦中救度的力量。在度人之时,智慧、悲心和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佛法中的四种厌离心是指什么

佛法中的四种厌离心是指有厌非离、有离非厌、有厌亦离、有非厌离。

(一)有厌非离

谓缘苦、集二谛而不令惑断之所有忍、智;此乃因仅缘厌境而不离染之故。于此状况可分为三类;

(1)于见道位之前断尽欲界之烦恼者,称为苦法智忍、集法智忍;于此位中,因已断尽,再无可断,故非断惑之位。

(2)见道位中之一切苦法智、集法智;此位之断惑系在忍位之无间道位,而不存于智位。

(3)修道位中之加行道、解脱道、胜进道所摄之苦智、集智;然非无间道的断惑之位。

(二)有离非厌

谓缘灭、道二谛而能令惑断之所有忍、智;盖灭、道二谛并非可厌之境,以其缘欣境,能离染之故,称为有离非厌。此状况亦可分为三类:

(1)未离欲界之修惑而入见道位之灭道法忍。

(2)全部之灭道类忍;此系在见道位以前无有断尽,故于见道位而断尽者。

(3)于修道位中之无间道所摄之灭道智。

(三)有厌亦离

谓仅缘苦、集而能令惑断之所有忍、智。即未断欲界惑而入见道位者之苦集法忍,及所有之苦集类忍、修道位中之无间道所摄之苦集智皆属之。

(四)有非厌离

谓缘灭、道而不令惑断之忍、智。其中,先离欲界之惑,后入见道位之灭道法忍及见道位中之灭道智,及修道位之加行、解脱、胜进等三道所摄之灭道智皆属之。

扩展资料:

盖所谓‘厌’,系指观苦、集之现象而厌斥之行相;所谓‘离’,系指既厌斥之,乃生起断惑离染之作用。

厌离,出自俱舍论卷二十五、顺正理论卷七十二。

《俱舍论》该论以《杂阿毗昙心论》为基础,广泛吸取说一切有部重要的阿毗达磨如《发智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等以及《大毗婆沙论》的要义,并参考当时的经量部学说,不拘成说,根据自己的观点,把说一切有部的全部教义,概括地加以归纳而成。

《俱舍论》本颂的结构同《杂阿毗昙心论》一样,贯穿说一切有部学说“以四谛为纲”的传统精神。但对《杂阿毗昙心论》已经加以改造。《杂阿毗昙心论》有六百多颂,本颂也有六百颂,但不是互相吻合,而是有所增删、合并,并重新组织。因此,该论之讲四谛,别具特点。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共八十卷,古印度众贤尊者造,唐玄奘法师译,又称《随实论》《俱舍雹论》,略称《顺正理论》《正理论》,共二万五千颂,八十万言。

本论分为八品:一、辩本事品;二、辩差别品;三、辩缘起品;四、辩业品;五、辩随缘品;六、辩贤圣品;七、辩智品;八、辩定品。本论作为宣扬有部宗义之书,也是研究俱舍论不可或缺之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厌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俱舍论

我想修 可以用佛咒治病的法门,有成就后,以此结缘众生,弘法利生,请教 哪个法门可以治病很有效啊

当然是药师法门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弘一大师

今天所讲,就是探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我近年来,与人谈及药师法门时,所偏注重的有几样意思,今且举出,略说一下。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今所举出的几样,殊不足以包括药师法门的全体,亦只说是法门之一斑了。

一、维持世法

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或有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无益于人类生活的,闻以上所说药师法门亦能维持世法,当不至于对于佛法再生种种误解了。

二、辅助戒律

佛法之中,是以戒为根本,所以佛经说:“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得戒为难,持戒不犯更为难。今若能依照药师法门去修持力行,就可以得到上品圆满的戒。假使于所受之戒有毁犯时,但能至心诚恳持念药师佛号并礼敬供养者,即可消除犯戒的罪,还得清净,不至再堕落在三恶道中。

三、决定生西

佛法的宗派非常之繁,其中以净土宗最为兴盛。现今出家人或在家人修持此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甚多。但修净土宗者,若再能兼修药师法门,亦有资助决定生西的利益。依《药师经》说:“若有众生能受持八关斋戒,又能听见药师佛名,于其临命终时,有八位大菩萨来接引往西方极乐世界众宝莲花之中。”依此看来,药师虽是东方的佛,而也可以资助往西方,能使吾人获得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再者。吾人修净土宗的,倘能于现在环境的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则固至善。但是切实能够如此的,千万人中也难得一二。因为我们是处于凡夫的地位,在这尘世之时,对于身体衣食住处等,以及水火刀兵的天灾人祸,在在都不能不有所顾虑,倘使身体多病,衣食住处等困难,又或常常遇著天灾人祸的危难,皆足为用功办道的障碍。若欲免除此等障碍,必须兼修药师法门以为之资助,即可得到《药师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等种种利益。

四、速得成佛

《药师经》,决非专说世间法的。因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

若欲成佛,其主要的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意思。前两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于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假使不如此,仅仅注意在资养现实人生的事,则惟获人天福报,与夫出世间之佛法了无关系。若是受戒,也不能得上品圆满的戒。若是生西,也不能往生上品。

所以我们修此药师法门的,应该把以上几句经文特别注意,依此发起“悲智”的弘愿。假使如此,则能以出世的精神来做世间的事业,也能得上品圆满的戒,也能往生上品,将来速得成佛可无容疑了。

药师法门甚为广大,上所述者,不过是我常对人讲的几样意思。将来暇时,尚拟依据全部经义,编辑较完备的药师法门著作,以备诸君参考。

最后,再就持念药师佛名的方法,略说一下。念佛名时,应依经文,念曰“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不可念“消灾延寿药师佛”。

具体请参考 :

对众生生起悲心以及对无偏弘扬佛法有什么帮助解释一下?

因为一切皆是假合,假合之法,名为缘起,

假合之法,皆归坏散,故老病死,众生无知,

众生执假为真,故为可怜,以可怜故,而起大悲。

能了真理,及解脱别人,是佛能耐,有此能耐,故而信佛,

亦因佛有大神通,故而信佛,我终不信无能无神力之辈,

不单我是这样,迦叶也是一样,佛不降龙十八变,亦不信之。

大悲是弘法的本因,无私弘法是果,有因就有果,是因果关系,

还问什么帮助不帮助?以悲为因,说法是果,若无有悲,谁去说法?

悲心亦有大小,小悲名为小乘,大悲名为大乘,有私心故小,无私心故大。

悲心不足,则爱理不理,悲心俱足,肉都能割舍,怎么会没有帮助?怎么会一样?

悲心越大,感化的众生就越多,福报也就越大,神通也就越广,相好就更圆满,反之则小。

1,三界指哪三界! 2,十方诸佛的悲心救度以什么为救度对象!3为什么佛说生死是大事?

1、三界一般来说欲界,色界,无色界。

2、悲心救度是以救济佛思想的出现而发现了一定的改变,早期佛教思想都是随缘教化。后来出现救济佛思想就出现了,因为早期大乘佛教是在家佛教,因为无法严格的按照戒律行事但是还想得到救济的话,就出现了,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的救济佛。也就是说凡在三界六道的众生都是救度对象

3、因为生死是痛苦根源所在,因为生才有人生八苦,无生则没有这样的痛苦,无生则无死故而解决了生死就不会有烦恼痛苦,所以是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