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皈依后各种不顺(为什么皈依佛门之后会不顺)

为什么皈依后各种不顺
世间万事皆有因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如果你把信佛、念佛、拜佛当成了因,好运、福报、成佛当成了果,这只能说明不了解因果。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然处处不顺,明知会处于危险境地,因为诱惑,而不顾危险。
明知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应付某种事业,因为诱惑而去从事,明知自己不熟悉某种行业,因为诱惑,而去涉足,明知某件事有侥性的成分,因为诱惑,而去加入,不明天时,不晓地利,不通人情,这是愚痴的行为
为什么皈依之后变得不顺
「皈依佛」,佛是觉的意思,我从前迷惑颠倒,现在我要从迷惑颠倒回头,这叫皈,回来了;依是依靠,依靠自性觉,就是依靠佛菩萨。佛菩萨是自性觉,他们是已经觉悟的人,我现在想觉还没有真正觉悟,希望他来教导我,是这个意思。佛菩萨用什么教我们?首先用经典,你从经典入门。经典这个根扎下去之后,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全是自性觉,那你的功夫得力了,就是你把经典所讲的这些理论,这些道理、智慧、方法全都用上了,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你不觉悟,你就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不再迷惑了,不再颠倒了,不再有恶念,不再有不善的行为,你就真觉悟了。这三皈依的头一条。
第二条「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我们现前,我们看东西看错了,我们考虑问题想错了,现在从这些地方回头,从错误的看法、想法回头,依正知正见。正知正见就是经典,所以经典称为法宝,我们要对它尊重,要向它敬礼,不能够轻慢。为什么?这是自己自性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智慧,你要是轻慢经典就是轻慢性德,道理在这里。所以祖师大德们才提倡、才教导我们,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你得十分利益。无论是自己读诵,或者是听讲,你能得多少利益,与经本不相干,与讲解的人也不相干,与你自己的真诚心有关系,你有几分真诚你就得几分利益,这叫皈依法,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
第三个叫「皈依僧」。僧是传法的人,我们得到法看不懂,要请这些修行的人讲给我们听,为我们启蒙。他们是有修学的经验,把他的经验提出来跟我们分享,让我们从这里面获得启示,所以这叫僧宝。我们也真的回头了,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才能受益。古来祖师大德有个比喻,把佛法比喻作醍醐,醍醐是古印度最好的饮料,醍醐。我们想问人家要一杯醍醐,我们拿了个茶碗,这个茶碗里头有毒药,醍醐灌进去之后也变成毒药了,是我们心肮脏!怎样才能接受?把这个茶杯洗得干干净净,你再去要,人家给你,你这叫真正的三皈依,所以三皈依不容易!
为什么好多学佛的人最后家庭都不幸?信的越深离婚的越多?
学佛是接受智慧的教育,在智慧的指导下,家庭应该是越来越和谐的。如果一个人学佛后,反而带给家人更大的精神压力,此时我们就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方式不对,才导致了家庭今日的局面。
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一些师兄,往往对在自己家里烧香、诵经、吃素等问题上非常执著。如果家里人不是佛教徒,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尽量减少宗教仪式感,家人不吃素我们自己吃素就好了,也无需强迫家里人跟着自己吃素。
还有一些师兄,不守好自己的家庭本分,没有承担好自己的家庭责任,反而 辞掉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诵经、参加佛事、跑山头,像追星族那样。
如果自己本身家庭的经济压力不大倒还好,但是时间久了,家里人也渐渐会有怨言的。净土宗十三祖印光法师提倡“学佛人要敦伦尽分”,就是说学佛人要处理好世间的五伦关系。
在家学佛者应该积极地把家庭责任承担起来,这才是一个学佛人应有的态度与行为。如果学佛后与家庭成员相处不好,那一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他人和佛法的问题。
我们尽到了自己的家庭责任,就是在积累成佛的资粮。所以在家学佛者应该做到居尘学道、敦伦尽分,随分随力地护持道场。
扩展资料:
学佛后会更加不顺,大多是这些原因:
第一:定业现前
我们都知道学佛是可以消业障的,但是有一种业障是很难消除的,那就是定业,当然这里说明一下,定业不是不能消除,是相对比较难消除,不要误解。虽然定业难转,但是认真学佛后,一般受的罪都会减轻。
第二:磨练
“不受磨,不成佛”,一个人心性的好坏不是看他的顺境中怎样的好,而是看他逆境中有怎样的操守。换句话说,如果佛果有那么容易成就,那么世界上就没有凡夫了,所以遇到磨难,应该继续保持平常心、清净心,甚至是喜悦心,磨难越大,成就就越大。
第三:消业障的过程
“逆缘不顺是增上缘”,福祸都是一个消耗品,享福福报会减少,那么受罪呢,业障就会相对地减少,像一杆秤一样,此消彼长。所以佛学大多数法门都教人福慧双修,比如佛学中的三大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分别对应的就是个人的财富、智慧和健康长寿。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5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