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受五戒有菩萨保护(受持五戒的果报)

学佛百科2023-04-2581

请问板依三宝和受五戒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受了五戒后之前所做的错事【果报】是不是就一笔勾销了?

皈依三宝相当于正式迈上正路,可以消一部分业力,因为佛力。(之前是邪路很容易下堕的)

受五戒的作用是保护自身不造恶业,能得善报,不是之前一笔勾销,是以后恶事永不复造(具体保证自己往生善道)

想要一笔勾销也是有办法的,先在佛前念佛顶礼至心忏悔往昔所造一切恶业,希望以后完善永不复造,以后只要专修忆念那么阿弥陀佛,往生极乐即可,在极乐世界中佛力加持永无恶报

如有用,请采纳

佛教问题:一个人受五戒后,真的有护法神暗中保护修行人,并指出修行人错误破戒?

受五戒后,坚定受持,就有25位护法神,真实不虚二十五护戒善神说明表(参阅三藏法数)《灌顶经》佛云:若能持五戒者,有二十五位善神设卫其身,在人左右,守于空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观此表可知,人能好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卫谈左右,自然灾消福至,一切吉祥。又何必痴痴然,到处乞神问卜,舍近求远耶?[摘自:《因缘果报 海涛法师选辑》]护戒善神护卫责任1.不杀戒五善神(1)茶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2)输陀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悉令完具。(3)毗楼遮那世波→设持戒人腹内,使五脏平调。(五脏即心肝脾肺肾)(4)阿陀龙摩坁→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5)娑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2.不盗戒五善神(1)坁摩阿毗婆驮→护持戒人出入往来,使得安宁。(2)阿须轮婆罗尼→护持戒人所啖饮食,悉使甘香。(3)婆罗摩亶雄雌→护持戒人睡梦平安,觉悟欢悦。(4)婆罗门地鞞多→护持戒人,不为蛊毒所中。(5)那摩呼多耶舍→护持戒人,不为雾露之毒所害。3.不邪淫戒五善神(1)佛陀仙陀楼哆→护持戒人,口如斗诤不行。(2)鞞耶薮多婆→护持戒人,不为瘟疟鬼所持。(3)涅坁醢陀多耶→护持戒人,不为县官所得。(4)阿罗多赖都耶→护持戒人,舍宅四方,驱逐凶殃。(5)波罗那佛昙→ 护持戒人,平定舍宅。4.不妄语戒五善神(1)阿提梵者珊耶→护持戒人,不为冢墓鬼所娆。(2)因台罗因台罗→护持戒人门户,辟除邪恶。(3)阿伽风陀罗多→护持戒人,不为外气鬼神所害。(4)佛昙弥摩多哆→护持戒人,不为灾火所延。(5)多赖叉三密陀→护持戒人,不为偷盗所侵。5.不饮酒戒五善神(1)阿摩罗斯兜嘻→护持戒人,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2)那罗门阁兜帝→护持戒人,不为伤亡所娆。(3)萨鞞尼干那波→护持戒人,除恶鸟鸣狐鸣。(4)阇鞞门毗舍罗→护持戒人,除犬鼠变怪。(5)迦摩毗那阁尼→护持戒人,不为凶注(阴司注写凶恶之事)所牵。

受持五戒,它有两层含义

我们前面讲义大科,讲到五戒的法门。受持五戒,它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如果你修圣道门,从圣道门的角度,我们受持五戒,可以保证来生不堕恶道,能够保住人身。这个是从圣道门的角度,你可以继续以人的身体,修学佛法而增上,叫作增上生。

第二个,从净土宗的角度,受持五戒——当然我们净土宗没有来生——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它能够保障我们的临终让罪业的势力降到最低,让善业表现出来,我们能够在一种身心安稳的情况之下提起佛号。这就是净土宗受持五戒的意义,能够让我们身心世界的障碍降到最低。

五戒的修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严持四重,尤其是前面只要是讲到上品不可悔罪的,你都要注意。因为佛陀讲,这个根本重戒,它的势力一发动出来,像暴风雨,像龙卷风一样,你的心念扛不住的。

所以你千万要断掉,尤其是这种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过去犯的话,现在要赶快断掉,因为你不能让它产生数数现行,业力最可怕的就是一种相续的力量。一旦它累积的力量到成熟的时候,你绝对不是它的对手。那个暴风雨一来,所有的善根、佛号的力量全部连根拔掉了,你临终佛号根本提不起来。

所以你不应该把自己的临终推在一种暴风圈的状态,最好不要给自己临终添麻烦,你要严持杀盗婬妄四根本重戒。这是第一个,严持四重。

第二个,勤修忏悔。没有其他方法,犯了罪以后是不可取代的。

诸位要知道,其他宗教说,你犯了罪用布施来取代,这是两码事。造罪有造罪的果报,布施有布施的功德,这是两码事。我再讲一次,犯了罪以后,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只有如法忏悔。你要让过去的罪业消失掉,只有如法忏悔,其他通通没有用。

所以我们受持五戒,两个心态:第一个,守住你的根本——四根本重戒,起码这个重大的风暴不要让它起现行,先守住重戒;第二个,就是勤修忏悔,因为我们不知道过去生有没有这种业力。

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法流传于世间,是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合时机的教法。“五戒十善”即是佛教最基本的教条。五戒十善的内涵: 戒,有所不应为也。所谓“五戒”,即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将五戒中的“不妄语”分解为不两舌、不妄言、不恶口、不绮语,将“不饮酒”扩展为不念、不�、不痴,加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而成,称作“十善戒法”,或称“十善业道”。五戒是十善的基础,十善是对五戒的扩张和加深,其内容并没有多少差别,只是五戒侧重于身的修为,而十善兼明心的动态。

由于佛教徒修持的层次不同,分有在家的(居士)五戒十善或八戒,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都是以上述五戒十善为基础作些升格或详析,大同小异。

五戒十善的内涵相当丰富。

不杀生而慈心生仁——无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昆虫蚁蝼,凡是有生命的动物,佛教认为都不可以杀害。也不论是亲自操持刀枪或用手足伤杀对方的生命,还是指使他人去杀害,甚至看到他人伤害物命而心中窃喜,都是不许可的。佛教主张佛性平等,即对一切众生,应一视同仁,切勿残杀加害,这就是僧人食素的原因。释迦牟尼提倡慈悲救世,他以平等慈悲的教义,为被杀害的众生呼援。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是相通的。不杀生的重点是讲不杀人。在释氏看来,人类能够慈心于仁,不相互残杀,各种生灵能够安顺天然,世间免去争斗仇恨,天下便可太平无忧。所以佛教时有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不偷盗而义利节用——偷盗包括诈骗潜窃和强劫豪夺。佛教认为,凡是不与而取,非分而取,无功而取,都是偷盗行为,为人所不齿。他们主张致利须合宜,利己要利人,利人与利己相统一称作义利。如果人人都行义利,“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并且节俭日用,精打细算,奉养父母,抚育子女,与朋友同事金钱往来以及经贸活动中也能恪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发生偷盗欺诈瞒骗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的行为,社会即可安宁,个人与家庭也能得到幸福。

不邪淫而贞良守礼——除了正式结合的夫妻以外,不能发生性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承认的男女关系,都称为邪淫。即使夫妻之间的性爱,也不能非时、非处和变态。成年男女能做到这一点,便是不邪淫,也就是贞良守礼。这是佛陀教导居士结婚后,要夫妇相敬如宾,不与妻子以外的女子苟合,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使家庭美满。

不妄言而诚实无欺——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说谎话、大话、虚伪的话,不作欺骗他人的事。佛教认为,说谎固然是妄言,有时以眼色、手势、点头默认或暗示的做法,蓄意使对方受骗,也是妄言。如果人人远离妄言,大家以诚相待,童叟无欺,互相信赖,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得道乐土了。

不两舌而无争是非——“两舌”指搬弄是非,离间他人的感情。人际接触中能够远离两舌,说正直话,做正直事,同事邻里和气相待,感情融洽,就不会有是非烦恼缠身了。

不恶口而出言慈和——不恶口指语言文明,不用恶言毒语咒诅他人,不说粗言秽语有辱于人的话。“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美语三冬暖”。佛教认为不恶口而出言慈和,可积德善,为人敬爱。

不绮语而言说有礼——所谓“绮语”,包括花言巧语,戏弄人的言词和导人生诸邪念的不正经语言。佛教认为绮语者轻浮无礼,是轻贱之人。人若不绮语,则心正言顺,彬彬有礼,庄严威仪,为他人所敬仰。

不悭贪而慈心舍施——悭贪之人在顺境中追求名、色、财、食、睡五欲而不知足,便会产生种种罪孽,比如贪脏枉法,中饱私囊,等等。故佛教极力劝人慈心舍施,对自己正当的收入,除了用于自己的家族日常开支外,还应资济贫病孤苦,或捐助给社会福利事业。

不�恚而慈忍积福——“�恚”指在逆境中憎恶而不能忍受,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释迦牟尼常常教导人们勤修慈悲,养成忍辱负重和坚韧不拔的品格,以对治�恚,这样可以成就自利利他之大事业。

不愚痴而多闻增智——愚痴即缺乏智慧,不明事理,对是非不能辨别,固执邪见,胡作非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教人多学习,明事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添才干,做远离邪见的善人。

以上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身三善业;不妄言、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是口四善业;不悭贪、不�恚

受持五戒的利益和意义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一夜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婬,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婬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吸、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婬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婬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56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