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么看善恶(佛教的善恶观念是什么)

大乘佛教如何定义“善恶”?
佛教的善和世俗的善是有区别的,一般的以十善为标准,不杀不盗不淫,身三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口三善;不贪不嗔不痴,意三善。十善的反面是十恶,参看净空老法师讲解的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世法出世法通用的善。
佛法的中心是无我,无私欲之我,归众生同体的大我,一真法界,无二法门。
所以大乘佛法的善,是以对我有益还是对一切众生有益,来区分善恶的。
凡是对自己有益,对于别人有害的,都是不善。凡是对于别人有益,而对于自己有所损失的,都是善。
我们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的关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阿弥陀佛
佛教善恶怎么理解??
善恶没有这么不好理解,佛陀也宣说过基本标准,从这点出发就行了。善业是白色,不善业是黑色,中间并没有灰色。
喜戒尊者所开示的善与不善业。
善业与恶业
﹝十善业﹞
业可分为不同的群组和种类。其中一种分法是将它分为善业或恶业。我们有十善业,十个好的决断力或行为,它们是良善的,因为它们起因于好的心理状况、好的心理要素,而且它们会产生好的果报。
◎ 布施
第 一个善业是慷慨或布施。我们必须练习慷慨,因为当付出我们所拥有时,我们会得到福德,也就是功德,这个善业将会在未来产生好的果报。慷慨也让我们练习超 脱,举例来说,我或许非常喜爱这台收音机,假如我把它送人,我不只放弃这台机器,也放弃了对它的依恋。我去除了恋着,也就是去除贪〈lobna〉心,当你 的心不再有任何的依恋,就是自由、清净和平稳。所以,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地付出。
◎ 持戒、禅定
第 二个善业是持戒。持戒指的是认知和遵守戒律。在家学佛者有五个道德规范,这是基本的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闭关时,我们加入了其 它三项,总共是八戒。增加的三项分别是过午不食、不歌舞倡妓与不坐卧高广大床,戒,即sila,是定或禅修的基础。第三个善业是禅定,内心的修养,这辈子 中最应该培养的业:练习毗钵舍那观。
◎ 恭敬
第四个善业是恭敬、尊重他人,特别是年长者。在东方,尊敬年长者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亲子、师生间的关系才能以恭敬来管理。
◎ 服务
第五个善业是服务,帮他人做一些好事,例如帮助一名妇人过马路或帮她提重物。另一个服务的方式是在佛、法、僧中培福。帮助寺院清扫或翻新,都是很好的培福方式。
◎ 回向
第 六个善业是回向。当你获得一些功德,必须跟其它人分享。回向本身就是一项功德,而我们跟所有的众生分享功德。回向并不是将我们所得的功德分一部分给其它众 生,而是表示我们让其它众生也有机会培养功德。曾经有个人问辟支佛,将功德分享给他人会不会有损福报,辟支佛告诉他说:「假如你有一根蜡烛,要是你从其它 已燃的蜡烛点燃这根蜡烛,第一根蜡烛的光芒并不会因为点燃其它蜡烛而减弱。事实上,借着帮助点燃其它蜡烛,它本身的亮度将变得更加明亮。同样地,当你分享 功德,你的功德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得到新的功德。」
◎ 随喜
第七个善业是随喜。这就是当其它人做了有功德的事情时,我们会说:「善哉!善哉!善哉!」也就是做得很好的意思。当其它人跟你分享功德时,你说:「善哉!善哉!善哉!」就代表你赞叹他们的功德,而当你赞叹他人功德时,你本身也得到功德。
◎闻法、说法
第八个善业是听经闻法,这是好的功德也是好的行为。听经就会了解经文的道理,当你了解经文,就能避免做有害身心的行为。而和第八善业有关的是第九善业,讲解佛法,也就是讲解、演说经文,所以我们现在彼此都在做善业。
◎ 正见
第十,即最后一个善业叫做正确的知见,是指一个人了解业是个人所有的资产,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没有人必须对我们的行为或业负责。
所以,总共有这十个善业,事实上它可被分为三类:布施、持戒和修定。恭敬和服务可包含在持戒中;功德回向和随喜可归类在慷慨或布施中;而听经、解经和正见则可归于修定或内心的涵养中。
﹝十恶业﹞
接下来谈恶业。恶业就是那些在不健全的心理况状所做出会带来不好的结果的种种行为。
◎ 什么是十恶业
第 一个恶业是杀生,也就是杀害其它生命。第二个是偷窃,拿了人家没有给予的东西。第三是邪淫。第四是妄语。第五是诽谤、中伤他人。第六是恶口,即使用严厉的 言语与词句对人,这些都是恶业。第七是讲轻佻的言语,无意义和无价值的话语。第八是贪念,贪图他人的财物,巴利语中,我们称之为visama lobha,也就是变质的贪婪。这不是指你对自有财物的贪爱,而是贪求他人的财产,这是非常不好的贪念。第九个恶业是瞋,也叫dosa,就是你想侵害他人 或指使人,造成他人的伤害。最后第十个恶业是不正见,不正见就是持有一个万物都是恒常不变、维持现况的「我」和执着于灵魂。
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善有三个层次的标准,善的反面即为恶,心行达不到善的要求即是恶。
1、下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贪婪、不嗔恨、不愚痴、不恶口伤人、不挑拨离间、不说漂亮话恭维人,不说假话、大话和空话,不偷盗、不邪淫、不杀生)。这一层次相当于儒家君子之道的层次,要落实儒家的《弟子规》,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佛经中的小乘佛法之基础——《十善业道经》,也是体现这一层次的善法。世间法(如儒家、道教和基督教)普遍对应这一层次。这一层次修行较好来生可以保住人身,做得非常好的可以升到四天王天、忉利天等欲界天。如果修行不及格,来生肯定堕入地狱道、或饿鬼道、或畜生道,或阿修罗道去。
2、中善:在具足下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出家修行的人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道家思想中“修身养性”、“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部分达到了这一层次。这一层次,修行得好的人可以升到色界天,甚至出离三界而达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层次。但须在世最少须证得须陀洹。
3、上善:在做到中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教中的《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的教理体现这一层次的善,儒家、道家、基督教哲学都没有达到这一层次。核心思想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智慧精进、毫不利己、心怀天下”——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层次,要求人们在事、理上都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内心毫不为外界所动。如果能做得很好,不但可以出离三界、脱离轮回,证得究竟圆满的佛道,达到菩萨、佛的层次。但是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又有智慧、又有能力救度众生的水平,谈何容易!
所以,最起码要做到下善,才可以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人们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自欺人人,天真的认为自己有多么善良、自己还不错,我们世间人绝大多数离下善的标准都差得很远。
佛教信徒是如何看待善恶问题?
人生能不能有所成就,要看你自己积累的福报和现在的努力。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人生,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1、慈悲心是佛教的最基本的善
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是要有慈悲心,看到众生有难,我们要感同身受,心中升起对众生的恋爱和帮助他解除痛苦的想法。这个与世俗的修桥铺路,赈灾助学,助人为乐等行为是差不多的。
2、佛教最高的善是菩提心,是利益所有众生
佛家首先是鼓励大家存善心,行善行,得善果。宣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不虚的理论。这是善的最基本的一层意思。佛教的最高的善是菩提心,是利益众生。
3、佛教的善首先是从不作恶开始
佛家行善,更重要是不做恶。我们说的断恶扬善,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
佛家里有十不善业:
1、杀生,这个不仅是指人,泛指所有的生命。这是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
2、不与取,就是不拿不该得的财务。包括贪污偷盗抢夺等;
3、邪淫,出家人是必须断除非梵行,在家人没有这个要求,但是不能邪淫。邪淫包括与他人妻子行不净行,手淫和同性恋等。
4、妄语,简单说是欺骗人;
5、离间语,就是搬弄是非,离间别人关心;
6、粗语,也叫恶语。所有引起别人不愉快的话都叫粗语;
7、绮语就是口蜜腹剑、暗箭伤人那种话语;
8、贪心,看到别人的财富地位就想据为己有的想法;’
9、害心,对待自己的敌人或是比自己好的人,产生加害的想法就是害心;与嗔心的区别是害人是害心,嗔怒是嗔心;
10、邪见,就是认为因果、前世、修道、极乐世界都不存在的看法,就是邪见。
作为一个善良的人,最为一个修行人,首先是不能有恶念,做恶事。
除了不能做恶事,对人有慈悲心之外,真正的佛教徒,还必须有菩提心。通俗的说就是要利益众生。我们要时刻祈祷众生离苦得乐。要把所有的众生都看做是我前世的母亲。如果我们看到母亲受难一定不会袖手旁观,我们要去解救她,而且是亲自解救她。甚至为了解救她,不惜损害自己的财务,甚至是生命。而且是对所有的众生都能升起这样的慈悲心,这是佛教说的最上等的善心。
我们的修行,既不是为了自己今生的荣华富贵,又不是为了自己的希求解脱。而是自己成佛后,来普度众生,脱离轮回苦海。甚至是做到地藏王菩萨,不度尽地狱众生,我不成佛的大愿。
这才是佛教徒心中的真正的大善和大爱
请教佛经上对于善恶的解释?
判善恶之性经论诸师之说种种不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净影寺慧远于大乘义章卷十二中,就人、天、二乘、菩萨、佛等五乘,以阐释善恶之名。即:
(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即以五乘所修之善法为善;能招感三途果报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等,称为恶。
(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指无相空性。佛、菩萨及二乘所修之善法为善;人、天所修之善法是为有相行,故为恶。
(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天台宗所立之善恶有六种,即:
(一)人、天之善。指五戒、十善等之事善。但因于人、天之果报尽时,仍将堕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之中,故亦为恶。
(二)二乘之善。二乘人能远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苦,故为善;但二乘人虽能自度,而不能度他,故亦为恶。
(三)小乘菩萨之善。小乘菩萨慈悲兼济,故为善;但因于自身之中,未断任何烦恼,故亦为恶。
(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故为善;但因未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
(五)别教菩萨之善。别教菩萨能见中道之理,故为善;但因所见之中道为隔历之中道(隔离而不融通之中道),而非圆教之圆融中道,故其所行带有方便,不合于理,是亦为恶。
(六)圆教菩萨之善。圆教菩萨所见之圆妙之理,本为至极之善,但由‘顺、背’及‘达、着’等二义而言,则亦为恶。‘顺、背’,谓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则为恶;‘达、着’,谓达此圆理为善,而于圆理生起执着,则为恶。其中之第二义,系以达、着二者判别善恶,为天台宗独特之说。
经下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
大乘义章七曰:‘顺名为善,违名为恶。’同十二曰:‘顺理名善,违理名恶。’
法界次第上之下曰:‘善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恶以乖理为义。’
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若夫如人天之乐果,于此世虽为顺益,于他世不为顺益,故非是善,无记性也。又如恶趣之苦果,于此世虽为违损,于他世不为违损,故非是恶,亦无记性也。
论五曰:‘能为此世它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违顺,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 ’
净影约五乘而判三种之善恶:
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若依此义,则上通佛菩萨,下极人天,其所修之行,名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别报业,名为恶。
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轮物存于意中,是违于无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轮之相,是顺于理之无相行也。因之顺理为善,违理为恶。若依此义则上从佛菩萨下极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总为有相行,名之为恶。
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法界之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自体无如心不缘理,所谓随心之欲而不超轨之境界也,是名为善。若依此义则凡夫二乘无论,即上至三乘,总其缘修之善行,齐为恶也。见大乘义章十二。
天台立六种:
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报尽,则还堕于三途,故亦为恶。
二二乘之善。二乘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故大论谓宁起恶癞野干心,不生声闻辟支佛意。当生死涅盘俱为恶也。
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断一毫之烦恼(小乘菩萨三大劫中不断惑最后一坐成觉),如贮于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为恶。
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忍之烦恼,是善也,然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
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故涅盘经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为邪见人,邪岂非恶耶?
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一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二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圆之着尚为恶,况复其余?
止观二之三曰:‘唯圆法名为善,善顺实相名为道,背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名非道,若达诸恶非恶皆是实相即行非道。通达佛道,若于佛道生着不消甘露,道成非道。’同辅行曰:‘唯圆为善,复有二意:一者以顺为善,以背为恶。次以着为恶,以达为善。’又曰:‘以着为恶,以达为善,圆着尚恶,况复余耶?’以上诸说中净影第一顺益之义同于唯识论之说,第二顺理与第三体顺相兼,同于璎珞经之说。
天台别教之义与净影第二顺理之义同,圆教中之第一义与净影体顺之义及璎珞经之说同。其第二义以达着断善恶之性,为天台独特之发挥。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于是释然也。
佛教,是怎么看待善恶的?
世间一切事物是没有绝对的平衡,只有相对的平衡。其实相对的平衡就是一种失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没有办法统一。
佛法中也不讲什么善恶平衡点之类的东西,佛法是因果法,讲的是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是有助于自己,那他就会得到行善积德带来的果报;如果有的人认为行杀盗淫很符合他的人生观,那么他就会得到杀盗淫所带来的果报。行善积德能够带来幸福美满,行杀盗淫会得到烦恼痛苦。从果报上来看,不用谁说,每个人也都明白,哪个是善,哪个是恶。自己应该做怎样的判断,自己最清楚了。
佛法就是把事实因果给众生摆出来,让事实说话,让事实教育大家。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56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