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提纲(一条道路九种修行)

学佛百科2023-04-25433

九种禅修是哪九种?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禅修精选:九住心(检查自己修行进度)

一、什么是九住心?

九住心,修禅定时九种摄心的修习过程。

又称九种心住。

通过这个九个阶段的训练,

就可以进入心一境性,成就正定。

可用此检查自己的修行进度 。

1

依 《大乘庄严经论》 卷七所载∶

(1)安住心∶ 指习禅时,缘系一境,念念相续,使心安住,不致散乱。

(2)摄住心∶ 意指觉知一念稍稍散动,即摄持其心使宁静。

(3)解住心 ∶谓解知觉观之心若攀缘外广,则令收敛安住。

(4)转住心 ∶指觉心已息,不再动摇,转而乐于安住。

(5)伏住心∶ 指久住静定而萌厌心时,须将其折伏,益加精进。

(6)息住心∶ 谓内心忽然乱动生起过失时,要立即使其止息。

(7)灭住心∶ 指贪爱等妄念起时,要猛省方便,使其灭除。

(8)性住心∶ 谓妄念止息,知心性本来光明,任运安住。

(9)持住心∶ 谓功行纯熟,心住正定,不由作意,任运持善不失,持恶不生。

2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称此九住心为 ‘九种心住’ 。

指 内住、等住(又称续住)、安住、近住、

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等持。

第一阶(内住) :  可以觉知到对象,但常常给杂念、妄念拉跑。

第二阶(续住) :  较能长时觉知到对象,杂念少了些,但仍会卷入妄想中。

第三阶(安住) :  更能觉知对象,杂念生起后,能立刻拉回到对象上。

第四阶(近住) :  心能一直不离开对象,但有小杂念的同时生起。

第五阶(调顺) :  心能一直不离开对象,但心过松,清明度不足而有细的昏沉。

第六阶(寂静) :  心能一直不离开对象,但心略紧,而有细的掉举(妄 念)。

第七阶(最极寂静) :  心能一直不离开对象,保持适中,但尚有细的昏沉与掉举的余势。

第八阶(专注一趣) :  心能一直不离开对象,保持适中,但尚须用一点心力来达成。

第九阶(等持) :  心能一直不离开对象,保持适中,完全不费心力,觉性自动持续成片。

3

印顺《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释之云 ∶

‘从初学的摄心,到成就正定,有九住心,

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可分为九个阶段∶

(1)内住∶ 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

                儒者称为放心,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

                修止,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

                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不让他向外跑。

(2)续住∶ 起初摄心时,心是粗动不息的,

                如恶马的腾跃一样,不肯就范。

                修习久了,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

                才能心住内境,相续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 虽说相续而住,

                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

                但修习到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

                就立即觉了,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到这阶段,心才可说安定了。

(4)近住∶ 这是功夫更进了!

                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

                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了,先为制伏。

                这样,心能安定住于所缘,不会远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 5)调顺 ∶色声香味触——五欲;

                贪嗔痴——三毒;

                加男女为十相,这是能使心流散的。

                现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

                也就能了知“欲”的过失。

                所以以静制欲,内心柔和调顺,

                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

(6)寂静∶ 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还有内心发出的“不善”法,

                如不正寻思——

                国土寻思、亲里寻思、不死寻思、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

                五盖——

                贪欲、嗔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疑。

                对这些,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免受他的扰乱。

                到这,内心是寂静了。

                寂静,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并非是涅盘的寂静。

(7)最极寂静∶ 上面的寂静,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还不是没有现起。

                        现在能进步到∶

                        寻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灭。

                        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缘的过程。

                        但修止成定,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

                        所以定力一强,从(5)到(7),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

                        心静而又净,这才趣向正定了。

(8)专注一趣∶ 心已安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

                        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

                       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

                        能不断的,任运的(自然而然的)相续而住。

(9)等持∶ 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

                  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

                  无作行而任运自在的,无散乱的相续而住。

                 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就是要得定了。

提醒:

“修定的方法不一;

到达的时间,也因人而不同。

住心的教授,也说有种种,如八断行等都是。

但从最初摄心,到成就正定,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

依圣者所说∶

修止的方便过程,不会超越九住心的,

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

所以修习止,应依此修习,

而认识自己的进程,到了什么阶段,

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分享稿

师兄们,吉祥!

        本期法义是导师为我们又一次梳理修行大纲和思路的开示,感恩导师的良苦用心。

        导师从一条道路、四种身份、五处用心、九种禅修来为我们勾勒出修学的目标、方法、检验标准、及每一步所要完成的心行改变。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不迷茫、思路清楚、踏实上路前行。

         一条道路即一条通往觉醒、解脱修行道路作为开篇,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在走的这条道是什么道路?我们要从修学层面、心理层面,去完成生命系统的改变,通达真正的觉醒。在修学之路上终点是觉醒,会依次停靠10个站点,就让我们能看得见,知道自己到底在那个站点,下一个站点是哪里,反观自己,第一步智慧人生,我似乎一直也不太智慧,凡夫心太重,但带着根基不太稳的自己又继续前行了,走近佛陀、入道基础、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发出离心。来到了同修班,同修班的前面几课都很强调认识人生苦轮回苦,发出离心。而当自己在此站点时,却有点像在泥潭沼泽,凡夫黏着的力量真的很难摆脱。我认识到我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心的部分出了问题,就是看似做了很多,实际上是增长了凡夫心而已。所以修学的重点不是看自己表面在哪个站点了,而是看自己的心行是否改变,真的用心与否?我想在心理层面,我需要在基础心理建设方面加强惭愧心的培养,知耻而后勇,这就需要经常用到观察修来督促自己,有效改造生命系统走上觉醒之路。

        改造生命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是层层递进的,先从根上找问题,根上拨正了,其余的枝丫自然会正过来,而发现问题的阶段并引导我们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就是我们的预科阶段,也是我们刚结束的同喜班。同喜班的一年,让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生命系统中充满了漏器、垢器,烦恼不断,问题不断。那为什么会有这些永远不断的烦恼存在呢?因为我们凡夫的生命系统是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的,所以贪嗔痴慢疑构成了烦恼的永动机,我只能从根上解决。那就是改变凡夫生命系统,建立新的生命系统。那如何建立呢?这就是我们同修班需要完成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培养正知、正念、定、慧,到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一路往前。当我们自己生命系统正在变化的时候,正是我们战胜自己,去除我执形成的不良串习,把走向觉醒的时候,我们自然会看到以前的自己,即还在凡夫生命系统中迷茫痛苦的人,这时候,我们还需要具备慈悲心、大愿力。在利他中弱化我执,帮助其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我目前过了预科在专科阶段,前面的路还很长,我更要坚定信心,不断强化正见、正向心态。因为已经无路可走了。在身体告急时候,我也会停下来仔细想想,我也很感恩今生能有这一副看似不是很难看的皮囊和拥有瑕满的人生,她也为心灵承载了不可忽视的生命重量,可我为了外在的欲望,没有利用好她去好好改造生命系统,反而透支着她、反噬着她,浪费她的有限生命。今生她会陪伴我,可总有一天她会离开我,我怎能不珍惜和感恩她的付出呢?

       师父慈悲,根据我们每个人的根气不同,从5个方面告诉我们该如何用心,将书本知识真正落实到心行上,而不是流于形式。自修、共修、定课、日常生活、服务大众皆是修行,就像画圆少一点点都是不圆满的,可以漏气的。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自由与自律在世间应该说是一对反义词, 这是二元对立的看法,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融合的、合一的。独处的时候无人监督、没有外在的压力,这正是考验我们修行的时候。我特别享受一个人独处,因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将自己不羁的心撒欢。所以我喜欢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就这么晒着太阳,一个人发呆。但是我在享受撒欢的时候也是心猿意马的时候,我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虚度光阴罢了。如果我能关照到自己在晒太阳、身体的毛孔在打开,心变得柔软而喜悦,这就是有正念的时候,但大多数时候,我在浑浑噩噩中享受,没有心与身体在一起。而服务大众的修行,我做的更是特别的差,我定义自己做的是教育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但是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上,本身也是服务,而我个人心量不够,慢心总是占上风,可以在寺庙做义工帮助服务大众,而在自己做事时候,总会有很多设定,其实我忘了一句老话:谦虚使人进步。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多陪伴、关爱、理解、引导,这是一个通用的法则的,这何尝又不是落实到心行的重要环节呢?世界上哪有什么高低贵贱,都是我们自己心的设定而已,一个明相概念。心啊~

       如何将狡猾的心安住下来,长时间安住下来,也是需要不断的训练的,所以三级修学的设定就是根据普通大众的心的特性来设定的。禅修不是只是盘腿打坐,实际上是心的修炼。我们三级修学不是没有禅修,而是从一开始就在落实禅修。我以前也参加过很多禅修班,有的是止观,可我们有前面的割除杂草的环节,怎么止怎么观?也参加过朝庙礼佛的禅修班,只能是觉得视觉、听觉、内心那段时间很殊胜,之后又恢复到原来。没有从根上“拨乱反正”,但是自从前年加入三级修学后,我个人觉得三级修学不是单独的一套什么体系,而是和所有法门不冲突并增上的。九种禅修就是我们三级修学中层层递进的训练心的方法和道路。如果我们根据这个公式添加的是无垢的,所得到的结果就是觉醒,如果我们带入的是无明,则结果就是无尽的烦恼。感恩师父用这样通俗易懂的道理让我更明白理解。

        一条修行的道路,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每一点成长都是四种身份的转化和升级,通过五个部分来检验自己的成长和结果,最终落实到每一次心行轨道的改变,也就是这九种禅修的递进。思路清楚了,心里就明亮了。感恩让我遇到了师父这样的善知识依止,放心了很多,不用去四处找方法筛选了,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终通达无我无相,喜乐充满。

真心的感恩每一位陪伴我成长的师兄们,也感恩苦心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导师,感恩带我们走向无限光明的佛陀!同愿同行,早证菩提!

祝春安

观澜

2019.3.14

什么是修行,什么是道路,修行的道路是什么

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

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炼,

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为一位修行者,在刚起步之前,必先认清一些基本的观念:

(1).我为什么要修行?

(2).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3).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看似易解,仔细研究却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会陷在

修行的泥沼里,卒至万劫不复。

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

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

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

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

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

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

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

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

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

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

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著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

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

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

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

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

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

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

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

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

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

忆童年时代,曾经随著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

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

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详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

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

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

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

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

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修行.是一个找错误的过程,把世人的错找出完善自己,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善世人.以达

圆满!

找心之旅

今早学到三级修学同修班的第二课 (一条道路,九种禅修)第四部分讲到五处用心,听老师风趣幽默的讲课我也跟着哈哈大笑,可是忽然让我想起我的找心之旅怎么这么艰难,想到了定课一直做的糊里糊涂的,而老师在这堂课中讲到定课是最殊胜的,从开始定课用慈经到现在用七支供,都是在帮助我们打开心量,因为修行中要攻克的心灵堡垒就是我执,可是为什么我的我执这么严重?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生活经历和背景,从小到大的用心过程,因为小时候是抱养过来的,在青春期就知道了这件事,所以就把本心藏了起来,年少就学会用思维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没有办法表露内心真实的感受,一直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中生活着,只有养父用他无私的爱来给我养分,支撑着我走到成年,成年后就披起铠甲征战沙场,为了利所向披靡,只想证明给养母看我也是有用的。就是这种畸形的心态才会导致本心被层层封锁,我的形容就是被一个大手印尘封住了。后来婚姻和财富身体都出现了问题,这也是造业太多,导致的果报,因为没有学会用心都是在增加我执,增加贪嗔痴,老师在课中讲的与人相处时,或者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对人冷漠无感,或是带有功利心,虚伪应酬,或是贪着他人福报,甚至心生嫉妒。这些心行过去常常出现,甚至发展到后边不喜欢与人交往,除了为了生存才挣扎着带着面具走入到我需要的人群中,越交往越累,老师在课中讲到如果随顺固有习气,那么做的事越多,轮回的串习就增长的越快,最后自己痛苦,大家别扭,团体随之遭殃,反之,如果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弱化我执,增长慈悲,就是个人成就,大家开心,团体平安和乐。这些用心之道可以用在工作中,家庭中等等方面,凡是出现矛盾的地方,都是你有盾我有矛,才会二元对立,如果只有矛没有盾,俗语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也是说明真正无我的时候,哪里会有问题和矛盾。

这条找心之旅,就是找到本心,而本心被我执层层封印起来,这一段通过每天固定练习妮姑玛瑜伽和冥想逐渐在解开封印,目标敌人已经很明确了,就是我执,这个我本来就不存在,只是业力的呈现,我不会傻傻被这个业力带着跑,我会用空性见来观照这个业力(种子),用好的种子去增福修慧,积攒成佛资粮。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61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