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群法师:所有痛苦、烦恼、轮回,都是因为不识五蕴(没想到!)的信息

济群法师禅语
济群法师禅语
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我为大家带来济群法师禅语,欢迎欣赏。
济群法师禅语欣赏
1. 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能否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不要急功近利,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的。
2. 做事,用心好好做便是了。没有对成功的执着,也就不存在对失败的担忧。
3. 个人要修行,团体要修行,国家也要修行。缺少人生智慧,做好人不容易;缺乏组织管理智慧,管好一个团体.国家也是没门。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心有贪嗔痴,才有种种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个人道德及合理的管理制度,有效阻止人心负面力量,张扬人性光辉,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团体。
4. 命运虽然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行为总是不能自己,使得我们对命运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只有做得了心念.行为的主人,才能做命运的主人。
5. 身份只是一个暂时的标签,财富就像你穿的衣服,心态.生命品质才是代表着你的存在,同时也决定你是否真正快乐的根本因素。
6. 西方有启蒙主义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大众是否也需要启蒙一下。佛教以为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身潜在的价值,不认识世界真相,或是把生命的主宰权交给神,或在物欲的追逐中迷失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用佛的智慧启蒙一下,主要我们看清楚生命的迷惑和烦恼,自然能找到生命的自由和价值。
7. 如果我们不相信心,又能相信什么?因为一切信任和信仰的建立都没有离开心;如果一切认知和行为,都必须从心出发,那么建立心的正量和选择正向的心理,必将成为我们生命健康发展的关健所在。
8. 宇宙没有中心,人人都能成佛。众生本来平等,只因缘起差别。
9. 没有条件创造低调.奢华.有内涵的环境,但可以追求低调.朴素.有内涵的生活。
10. 缺少福报的人,被生活所迫,身不由己;有福报的人,可以听从自己的感觉,以为可以我说得算,却不知道究竟我是谁,结果纵容了一大堆迷惑的感觉,还是身不由己。
11. 传播.传承什么文化,就会成为什么文化的载体,它会不知不觉影响到你的观念.心态及人格。因此,对于文化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发展。
12. 信仰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 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 为我们忽略而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
13. 慈悲心,在慈悲中成长;嗔恨心,在嗔恨中成长。
14. 每个产品都有一本说明书,身体也应该有一本使用手册。正确了解,合理使用,注意维护,使其健康运行,这是人生快乐.幸福的基础。
15. 期待带来幸福,期待也带来痛苦。有多大期待,就有多大的幸福;有多大的期待,就有多大的痛苦。
16. 人类最大误解,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这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认识自己,明心见性,也必将是人生的头等大事。
17. 佛教在印度出现,对于婆罗门教传统,具有颠覆性的作用。婆罗门教以神权至上,佛教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种姓,建立严格的种姓制度,佛教则讲众生平等。婆罗门教讲大我.小我,主张梵我合一,佛教则讲无我。婆罗门教是神本,重视祭祀.祈祷,佛教是人本,重视理性.智慧.慈悲和道德。
18. 欲望.妄想及烦恼,让人活得很辛苦,也让人不得自由。
济群法师禅语精选
1. 有人觉得可以不要在乎来世,反正来世我们也不知道;也不必在乎今世的行为,反正来生也不记得今生。可是生命是因缘因果的相续,我们今天的思想.行为,必将会成为我们心态.人格及社会关系的组成因素,直接影响未来生命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不必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但未来必须承受现在行为带来的后果。
2. 很多人觉得老实.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行不通,容易吃亏。可是这个社会真的不喜欢老实.善良的人吗?试问有谁由衷的喜欢狡猾奸诈的朋友,有谁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或贸易伙伴老实.善良。可见,真正老实.善良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
3. 菩萨叫觉有情,发愿要帮助一切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离苦得乐,这个情是多么广大;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这个情又是多么深刻。觉有情,因为觉醒,而不陷入情执;因为有情,所以能广度众生。
4. 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但从佛法来说,好人还有不同的层次:能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标准;能断除贪嗔痴烦恼,是解脱道的标 准;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满断德.悲德.智德的佛陀,才是究竟的好人。
5. 为天地立心,天地的心是什么?天地的心就在人心中。为天地立心,以儒家而言,就是要开发良知良能;以佛家而言,就是要唤起觉醒的'心,由此成贤.成圣.成佛做祖。
6. 传统艺术偏于求美,当代艺术重视求真。从事当代艺术,势必需要透过一种智慧文化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人生正见,才能重新审视传统,正确认识当下的一切。既能看到现实人生虚幻.荒谬的一面,也能看到生命潜在真理和智慧的价值。否则我们颠覆传统,看破一切,人生将何以依托?
7. 善与恶,一念之间;迷与悟,一念之间;好与坏,一念之间;成与败,一念之间。把握当下一念,便是把握生命的未来。
8.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善用分别心,学会如理思惟,以此扭转我们的妄见,树立人生的正见。进而要超越分别心,开发无分别智,方能通达空性。
9. 出离,并非要我们放弃一切美好的事物。出离,是要摆脱一切束缚,通往生命的自由。
10. 物质财富是身外之物,精神财富是生命的重要内涵。物质财富只有暂时意义,精神财富则具有永久意义。
11. 认识到无为的宁静和喜悦,才知道有为的快乐是很辛苦的。
12. 虽然拥有很好的福报,却不沉迷于名利声色,能够看清荣华富贵的虚幻,寻找人生真谛,探求生命的究竟意义,这样的人是有慧根的。
济群法师禅语
1. 没有精神追求,物质利益便会成为一切;有了精神追求.精神生活,才有可能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2. 不相信生死轮回,生命就没有长度;不了解心性,生命就没有深度。没有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短暂而又渺小的。
3. 佛教讲众生平等,包括佛与众生平等,也包括人与动物平等。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从佛性来看,佛跟众生是平等的。佛教讲因缘因果,每个生命都离不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业力面前人人平等。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每个生命的认识.行为和经验不同,这是造成各种生命千差万别的原因。
4. 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5. 我们认识的世界,只是呈现在我们认识上的影像。究竟什么代表着存在?认识存在的真相,有助于我们开启智慧。相反,错误的认识,会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6. 如果不能证实心的可靠性,怎么可以相信心所提供的认识,或者听从心的感觉。
7. 身体也是大地的一部分,像一块石头.一片树叶,终要回归大地。在它和我们有关系的时候,正确面对,好好使用。
8. 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如果仅仅将佛学当做学术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联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的。
9. 心想事成,但别乱想;事事如意,得是好事。
10. 污染和和谐,这是当前社会的两大问题,要找到究竟的解决方式,根源是人心。人心的污浊,直接导致社会环境的污染;人心的贪嗔痴,是社会不和谐的源头。唯有净化人的内心,才能从根本改善生态环境,建立社会的和谐。
11. 建立一种良好的交往模式,会让彼此放松.受益;不好的相处模式,大家都会很累的。所以,人与人的交往也有很大的学问,'需要学习。
12. 能力与福报都是很好的东西,可以给人生带着幸福和利益,但如果智慧和德行不足,很有可能被误用,结果也会成为灾难。
13. 佛教是宗教中具有人本思想的宗教。佛教否定万能神的存在,也不以为人的命运是神决定的。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平等。每个人的命运都是自己决定的,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每个生命都有自由快乐的潜质,只要摆脱迷惑烦恼。佛教认为人身无比可贵,通过学佛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14. 学会理解一切,尊重缘起的差别,这是慈悲和爱不可缺少的基础。
15. 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和西方文明对话的资本是什么;不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心灵建设.人格建设依靠什么。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心浮躁.混乱,如果不能传承古圣先贤给我们遗留下来宝贵的精神财富,国人何以安身立命!
16. 对于一个悲惨的生命来说,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之后生命还会以一种更悲惨的方式继续延续,这叫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好,那才叫可怕。因此,自杀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有学佛修行,看清生命真相,消除不良心理,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人生问题
17. 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暂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18. 身心健康,平平安安,是人生最大的福报;缺少智慧和德行,有钱有势未必是好事。
19.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一杀贼,是消灭烦恼之贼。二无生,是证得不生不灭之涅槃,不再生死轮回。三应供,具足人天供养的德行。阿罗汉住持正法,是人间最胜的福田,我们应该礼敬。
20. 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了解到生命蕴含的价值',开启出精神财富,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
;
《人生的五大问题》济群法师
32.人为什么 抑郁到自杀 ?人类这五个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具有说服力的、正当的理由或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很难心安理得地过下去,从而失去生存的动力。
一般得抑郁症的人是注重精神生活的人——活着的意义或生的意义。
31.佛教认为,人生是由 惑业苦 组成。
30.活着的意义,在于了解并开发自身潜在的高尚品质,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才有能力给众生究竟而长久的帮助,这就是佛陀所说的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
29. 无名 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
28.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
佛陀说:众生本具佛性。
27.追求的人生价值是否经得起死亡的审视。
26.为什么 修行 很难?某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心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惯性轨道,被其所控。这就必须借助修行来调整。
25. 心 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和判断,二是创造。心就是命运的主宰。
24. 习惯 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适合生活习惯密切不可分的。
我们习惯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
23. 修行 的意义——只在于帮助我们调整方向,帮助我们由被动转为主动,有选择的强化某些正面心理,淡化并逐步根除某些负面心理。
22.“ 我执 ”就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不假思索就会维护的本能。
21. 生起一念善心 时,由此感到乐果未必立即现前,但由此带来的内心喜乐却是当下就能体会的。我们所有做过、想过的事,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力量。这种力量,这是影响未来生命走向的因。因为心念会形成习惯并逐步固定为心态,进而导致不同性格,导致不同人格。
20.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命运走向。这些行为包括身、口、意 三业 。身业是所行,口业是所说,意业是所想。
这些油所行所说所想构成的因果,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业,又可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也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
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
19,让向外寻求的心回到当下,因为真正的 安全感 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此刻的心情,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
18.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 心行 ,就是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
现在生命的状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
17. 行仪 ,不同行业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即气质或风采。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新型外化而来,是心念由内到外的延伸。
16. 恶鬼 是贪心发展的极致,是极度的渴求和永无满足的张扬;
畜牲 是愚痴无知的状态,为觅食、繁衍这样的本能而忙碌的张扬;
阿修罗 是嗔恨狭隘的象征,热衷斗争,是嗔心的体现,嗔心的张扬。
15.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六道 ,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状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14.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 两套系统 ,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生命轮回是精神系统。
13.人的 天赋 不同,只是因为生命起点不同。起点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领先于人,而起点低的为以笨鸟先飞作为弥补。
12.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某些用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若从 轮回 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全身带来了烙印。
11.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到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 人生的终极意义 。
10. 认识自己 ——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
9. 禅宗有个话头 是:“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念头/思绪)
8.“ 无我 ”所否定的只是加诸于“我”的错觉/情绪/错误设定,而非现象本身。
7.“无我”的思想,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
6.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 五蕴身 。
5. 佛教三宝 :佛、法、僧。佛教以三宝为皈依对象。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
4. 自力 即自身努力——以己为洲,以法为洲。法,即智慧;是修行之道——三学八正道。
3.压力大、活得累的原因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是人生之苦的根本。生命的迷惑还在,就会源源不断的制造烦恼,制造轮回。
2.人生是苦。 苦 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趋乐避苦是众生的本能。
1.人的 五种感觉 :苦乐忧喜舍。
生命的痛苦以及解脱之一: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之烦恼
转自济群法师
三、烦恼
如果说无知和执著是生命痛苦的根源,是因为它们会导致烦恼的出现。而烦恼不仅是痛苦的肇事者,它的本身就是痛苦。一旦我们感染了烦恼的病毒,内心的宁静就会彻底破坏。烦恼潜伏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把烦恼带到哪里。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如影随形。
那么,众生的烦恼究竟有哪些呢?佛经中称有八万四千烦恼,包括欲界烦恼、色界烦恼和无色界烦恼。三界内,不同生命层次具有不同的烦恼。其中,根本烦恼为六种,它们是一切烦恼生起的土壤;随烦恼为二十种,随根本烦恼的作用而生起。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几种根本烦恼。
根本烦恼的第一种为贪心所。贪心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活动之一,即对自己喜欢的境界产生染著心和占有心。
当我们的心被燃烧的贪婪占据时,就会失去对行为的制约,为满足贪欲而无所不为。因为贪著财物而不择手段;因为贪著女色而坑蒙拐骗;因为贪著地位而结党营私;因为贪著虚名而自赞毁他;或者因为贪著别人的所有,而不惜践踏自己的人格,以谄曲、奉承的手段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贪的范围更是十分广泛,《成唯识论》曰:“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有”是三有,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有具”则是三有之因。三界现象及能招感三界现象的因缘,都是众生贪著的所在。我们贪著身体、贪著财富、贪著事业、贪著地位、贪著名誉;我们贪著美味的佳肴,贪著悦目的色彩,贪著悦耳的声音,贪著动听的恭维,贪著舒适的住宅,贪著惬意的环境……总之,我们贪著一切的一切。
贪著使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为之牵引,产生种种挂碍。当贪著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心被强烈的希求占据着、折磨着,甚至导致病态的渴望,使我们无视道德的规范,无视法律的约束,在贪欲驱使下胡作非为。即使在贪著得到暂时满足之后,我们的心依旧不得安宁,又会因为害怕失去这一切而陷入患得患失的恐惧中。而那些被充分鼓动起来的欲望,更会魔鬼般继续摧毁我们的理智,使我们在贪著的陷阱中越陷越深。
从个体生命来说,贪欲是烦恼的根本,而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贪欲又是一切人为灾难产生的基础。贪著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随着欲望的升级,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着地球有限的资源:森林被过度砍伐,矿藏被盲目开发,空气被污染,水源在变质……资源急速消耗和贪欲不断增长所形成的恶性循环,正在世界各地蔓延着。仅仅几代人的生存时间,我们对自然的破坏,就已超过了过去几千年的总和。今天,我们几乎是卡着大自然衰竭的脖子在索取。如果不能有效克服我们的贪心,不能将我们的占有欲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是继续发展它、纵容它,那么,要不了多少时间,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只能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只能是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家园。
与贪所表现出的占有欲相反,嗔则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
嗔的表现形式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发现由于嗔恨导致的辱骂和争斗。或是因意见不合而彼此恼羞成怒,或是因利益冲突而彼此怒目相向……当他人对我们构成影响和伤害时,都会引起我们的嗔恨,更有甚者,还会将属于自己的过错迁怒于他人。
嗔恨使我们内心失去平静,可是,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嗔恨实在是愚痴的表现。当我们生气时,等于是“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使自己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冲突不断升级,当嗔恨心被付诸于行动时,理智不见了,道德不见了,甚至法律也不见了。正如佛经中所说的那样:“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嫉妒也来自于我们的嗔恨心。虽然人类的心灵可以比天空更为广阔,但也可以狭窄到不能容纳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当嫉妒遮蔽了我们的心灵时,我们容不下别人的荣耀,容不下别人的成功,容不下别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我们会出于嫉妒去诽谤他人,干扰他人,处处为别人设置障碍。我们甚至会在极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于死地而后快,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为了对治嫉妒的产生,佛经中特别提倡随喜的功德。当别人做慈善时,当别人精进修行时,当别人取得进步时,我们只要由衷地欢喜,真诚地赞叹,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样。所以,随喜是非常殊胜的方便法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有效克服嫉妒的产生,更是我们成办世出世间功德的捷径。
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骄傲,也是根本烦恼的重要组成部分。慢心会使我们妄自尊大,因而蔑视他人,对于有才有德的人不肯谦下。慢心还会使我们我行我素,造作种种恶业。慢心所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慢:当他人在能力、学问等方面确实不如自己,或与自己不相上下时,慢心重的人就会自高自大,对他人加以轻视。
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与自己相等,或确实超过自己时,过慢却使我们固步自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慢过慢:当他人不论在哪方面都远远胜过自己,慢心自负却使我们歪曲事实,仍然认为自己胜过他人,也因此不能容忍他人所应获得的荣誉和赞叹。
我慢:五蕴和合的生命体,本是没有我的,但我们由于妄见的缘故,总是以为其中有“我”的存在。并进一步夸大自我,抬高自我,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人人都应尊重我,都应听我的指挥和差遣,都应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乃至希望整个世界都围绕着我和我的需要运行。
增上慢:有些学佛的人,在修道过程,稍微有了一点感应,有了一点受益,就误以为自己证到了什么果位,因此自鸣得意,不可一世。很多因盲修瞎练而走火入魔的人,基本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卑慢:有人生性自卑,自甘沉沦,但对他人的长处也不以为然。不管他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全然不知谦下,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优点,不懂得谦虚使人进步。
邪慢:很多人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学问和德行,但为了博取世间的名利,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就通过种种虚假的手段宣传自己,沽名钓誉。
俗话说“谦受益,满招损”,一个慢心重的人,无论是学识还是道德修养都很难有所长进。因为他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不足,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所以目中无人。对于别人的意见不会认真听取,对于别人的学识也不会虚心学习,这无疑会阻碍我们的进步。
我们经常所说的“文人相轻”,也是因为慢心造成的。大凡有特长的人,我慢总是特别重,一方面觉得自己有我慢的资本,另一方面,整天接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我慢不断得到滋养,以至产生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的确就是那么了不起,就是那么胜人一筹。
慢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难以和谐相处。一般来说,我慢重的人自尊心总是特别强,时时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容不得他人对自己的轻视。同时,由于过分看重自己,往往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他人,不懂得对他人表示应有的尊重,甚至随意伤害他人。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若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得尊重别人,以友好的姿态对待别人。倘若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总是在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他人的轻视,别人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反馈于你。同时,自尊心过强的人情感往往很脆弱。在他的眼中,自己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而只能适应于别人的顺从,适应于恭维赞美之词,一旦受到打击,精神很容易崩溃。(待续)
五蕴并不是真正的「我」
五蕴每个生命的存在,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为积集义,指相关事物的积聚组合。
色蕴: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受蕴:指情感部分,如苦、乐、忧、喜、舍等感受;想蕴:指思维部分,如产生的想法,作出的抉择等;行蕴:指意志和行为,包括感受、思维以外的各种心理活动;识蕴:即精神主体,具有了别的作用。所谓的「我」,就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其中,色身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并由后天饮食滋养而成。而精神系统源自无始以来的积累,也包括今生的教育和经历。它们共同形成了我们现有的心态、人格和生命品质。
五蕴非真「我」在本质上,五蕴只是一堆元素的组合,是一个暂时存在的生命形态,其中并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虽然它和我们有关,是我们可以使用的一个工具,但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把这些当做是「我」,就会影响到我们对生命真相的认识。
但世人为无明所惑,无常执常,无我执我,不净执净,才会颠倒妄想,以苦为乐。为什么衰老、疾病、死亡会给人带来痛苦?就是因为看不到无常的真相,所以幻想自己长生不老、永葆青春。有了对永恒的贪著,又会进一步形成依赖。问题是,这些对像都是无常变化的。一旦出现变故,依赖就会落空,烦恼也就随之而生了。
可以说,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轮回,都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五蕴所致。
唯有「涅槃寂静」才是永恒之乐佛法所说的「人生是苦」,就是针对这个有漏生命体而言。当然,在我们的感受中,还是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当欲望得到满足,我们会感到快乐。可当条件发生变化,快乐很快会转为痛苦。就像我们饥渴难耐时,吃喝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是建立在饥渴的痛苦上,只是对痛苦的暂时缓解。而且这种缓解是有定量和期限的。一旦饥渴消除之后,继续吃喝就马上成为痛苦而非快乐的事。
可见,这种快乐不是本质性的。如果是本质的快乐,那么,无论何时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都应该是快乐的,不会有乐极生苦的逆转。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唯有「涅槃寂静」才是永恒之乐,因为它来自息灭烦恼后的心灵,是从空性而非感官生起的。凡是通过满足欲望得到的感官快乐,都是有漏的、短暂的、不稳定的,其本质是痛苦而非快乐的。
快乐不仅和痛苦有关,而且是和痛苦成正比的。当渴求带来的痛苦越强烈,得到满足的快乐也越强烈。就像你越是渴望见到某人,见面时才越觉得欣喜若狂,快慰平生。如果没有这种渴求,见面不过是寻常小事,甚至是多余的麻烦。而渴求又是从贪瞋痴而来,当人们得到一次满足后,就会追忆并执著这种快乐。
这种追忆将成为动力,让人产生新的渴求。如果不及时制止,渴求将一轮接一轮地升级,永无止境。问题是,满足渴求需要条件,而满足不断升级的渴求,需要更多的条件。这就使得人们一生都为了满足各种渴求而忙碌,却往往看不清:我们为了解决痛苦,又招感了更多、更大、更持久的痛苦。
仔细想想,我们总是在用长时间的痛苦换取短暂的快乐;又因为短暂的快乐,产生更长时间的痛苦。对于这种所谓的快乐,没有得到时,我们会因希望得到而焦虑;一旦得到,又会因为担心失去而惶惑;真的失去后,则会因此悔恨懊恼,倍感失落。我们为什么会有孤独?为什么会有焦虑?为什么会有恐惧?都是来自对「快乐」的依赖。
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照破五蕴针对这种「爱取有」的轮回,佛陀为我们反复开示了「有漏皆苦」的原理,让我们认清五蕴的真相。但我们要知道,说苦不是消极,更不是逃避,而是对人生所作的本质透视。当你认识到它的本质,一样可以享受快乐,但不会执著,而是放松、自在地享受这个当下。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因为看到苦,快乐就消失了。事实上,快乐反而变得更持久。
此外,「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也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五蕴的基础上。常人面对老、病、死的时候,不仅有色身的痛苦,还有心理的痛苦,结果身心交迫,苦上加苦。圣者同样会有老、病、死,但只有色身的痛苦,没有心理的痛苦。因为他已接纳青春、色身的无常,就能以平常心面对衰老、疾病乃至死亡。当我们真正接纳无常的时候,色身之苦不过是自然规律,也就没那么难以忍受了。
至于佛教所说的无我,不是说这个身体不存在,而是说它由众缘和合而成,其中并没有作为主宰的、恒常不变的「我」。凡夫因为无明,或是把身体当做是我,总担心「我病了、我死了」;或是把想法当做是我,纠缠于「我高兴、我不高兴」。身体和想法是「我」吗?有「我」吗?如果是,如果有,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主宰它。
事实上,这个五蕴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它要衰老,要生病,要死亡,我们都无能为力。乃至它要生气,要痛苦,要烦恼,我们也往往做不了主。可见,它虽然和我们关系密切,却不能真正代表「我」。如果把五蕴当做是「我」,进而产生恒常的执著,就会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认识到有漏皆苦,无常无我,就可以远离对五蕴的贪著。我们之所以对色身有众多贪著,对世界有众多贪著,关键是因为看不清它的真相,也看不清这种贪著会给人生带来无尽祸患。所有的烦恼、轮回、生死都是由这些错误设定造成的,进而还会引发孤独、焦虑、烦躁、不安、恐惧等负面情绪。
解脱到修行的关键,就是通过五蕴认清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相,最终息灭烦恼,导向涅槃。这就需要对身心和世界保持觉知,保持正念。关于五蕴的修行,在《阿含经》中所占的份量很大,很多阿罗汉都是通过照破五蕴而解脱的。如果忽略对五蕴的观察,即使学了再多道理,也很难转化为认识自己的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68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