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人应有什么心态(修行的人有什么特点)

修道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什么?
普通人和修行人的主要区别:
1、是否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普通人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欣赏或不欣赏,喜欢或不喜欢),所以有求皆苦;而修行人不介意别人怎么看他,所以无欲则刚。
而实际上,天下本无事,“多想”自扰之,越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往往就意味着自己越不清楚别人怎么看。而越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越清楚别人怎么看自己。这是因为自己已出离了先入为主、一厢情愿和主观臆测,而能客观如实地了知事物的各种因缘、来龙去脉。
扩展资料:
学道人的五种心主要为以下五种:
1、要为生死心切
学道的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了生死。人活在世上,要经历诸多磨难和痛苦,如果再不珍惜人生,作恶多端,以后还会在六道之中轮回,求出无期,苦不可言。一个学道者从入道之初就应当认识到生死轮回的苦楚,从而真为生死发慈悲心。
2、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
修道者要认真修道,要时时想到身是苦本,想到自己在五浊恶世中所受到的各种苦难,更加增长自己的道念,从而积极向上,早日成就。
3、要看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
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人之所爱,很少有人能够看破。我们常说“名缰利锁”,意思是说名和利就像缰绳和枷锁一样束缚着人的自由,使人得不到解脱。如果我们能看淡一些这些名利,我们将会过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4、要怕今生造下恶业,将来一堕地狱,无人救护
学道之人应当明因识果。在修学道法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因果放在心中,时刻铭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时常畏惧恶报之苦,在日常修行生活中,时刻要想想如果人造作种种恶业,将会遭受境遇不同的苦报,或来世或生生世世在地狱之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
5、要知现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间
对于生命如此短暂和脆弱,我们要珍惜生命,善用人生来精进修道,不要将修行的事都拖到明天去做,要知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旦学道者失去人生,再想用功修行,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更谈不上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了。
真正的修行者该具备的必要心态
记得在课上陈老师提到一个隐喻:“想象你在一片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在一块林间空地上有一所独立的房子,周围什么都没有。你有机会住在那里,并且享有完全的自由。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屋子里有一口架在火上的大锅,你需要让里面的物质一直保持在沸点。你对锅里的物质一无所知。你需要做的事就是从森林里找到木头来添火。这物质的沸腾状态绝对不能停下来。没有人来检查你的工作,你甚至不知道是否会有人来接替你。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我已经忘记因何提起以及要传递什么信息,只是清晰记得这个隐喻。当时我想只有傻瓜才这样做吧?他们只需要机械重复,不问结果和期限,不求认可和督促。如果单凭这个故事,让我遵守这样约定去做,我会陷入浪费时间和结果未知的虚空深渊,心收紧,赶紧逃!
昨天不小心翻看有关葛吉夫的资料又读到,却豁然明白。葛吉夫说“每个修行者应抱持的心态要根据他自身的情况来定,没有一定之规”,“想要客观地判定好与坏或对与错就一定要视具体情况来定夺。最重要的是修习者能够锻炼出某些品质,以便能够使他保持必要的心态。我来打个比方来帮助你们理解那些所需的品质以及在这些灵性学校里学习的微妙规律。只有那些可以理解、接受和承受下述条件的人,才有前进的可能。”这里提到的条件就是指隐喻故事里的规则。
作为害怕经受过去慢性和急性困苦的我,一直不敢放松疗愈和修行。结合我的体会写写我认为真正修行者该具备的必要心态吧。
1.受苦受够了,心甘情愿臣服下来跟随导师修习。我一直在助教班和第九期学员群,并认真阅读和体会每位学员的觉察日记。我发现很多人是来找止痛药的,又相当一部分人是学习方法内容直接成事的(特别是有生存危机的人)。没几个我受苦受够了,从自己心智模式入手决定捯饬清楚,跳出旧有模式。努力跳脱的人,不足十分之一。不过也好,陈老师也教大家成事的方法技巧。各得其所,只不过仍然受模式牵绊而已。
2.只耕耘不问收获。在葛吉夫的隐喻里,只烧火,不停歇。对于我这样似乎什么都想明白、做事必求结果的人来说,挺困难的事。因而在体验课上,我发现本体是个好“东东”,得搞明白就有出路。可是陈老师没有回答或者给到我头脑里设定的语言对接上,这让我高度怀疑老师。我停滞学习一年多后,发现我已有的知识和处理问题模式完全无效,解决不了我的痛苦。必须放下自我,虔诚追随一位才可能有希望。所以,我不管结果,就是耕耘,不断写觉察,听老师步骤去做去体验。
3.保持觉醒状态。其实,只要我们发现自己在某件事上是自己恐惧制约,是幻象。你的灵魂就被震动,醒来。但是很多人又被生活杂务琐事淹没,继续重复模式而不多问多思一下。即继续灵魂沉睡。保持觉醒的状态就是心灵之眼睁开,放慢生活,时刻观察惯性处事的方式和心路历程。持续的观察,最终形成自动化,达到恒定的觉醒,从而超脱。在葛吉夫的隐喻里就是保持锅的沸腾状态。
4.真正的修行者,是自律。没有人盯着你功课做的怎样?没人监督。更没有人关心你修行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认可,必须是主动行为。就像傻瓜一样,乐观而盲目似的相信有个好东东。问她好东东是什么样?她说不上来。修行的结果确实是未知的,不确定的。其实这是一种信仰!机缘不同,修行达到的境界自然不同。这就是锅里最终练出什么不知。但是在遵守规则中就炼出个人非凡品质,成为开悟者具备的特质。
5.真正修行者必然承受得住寂寞。一开始修行路上人群乌泱泱,随着深进,有些人掉队,到后面达到开悟者状态寥寥无几了。开悟者有时候是孤独的,放眼望去,太多被模式羁绊而原地打转转。你点点对方,对方会恼怨即无缘。这就是葛吉夫隐喻里是在广袤的原始森林里,孤立的一所房子。可能从未有人来访,即同是修行的开悟者来访。那些迷失世俗物质世界的人,若来怕是开着伐木机器、铲车和耕地机器,不由分说原始森林消失,房子被铲倒,修行者孤零零地站在荒原。
希望对大家有用!
学佛修行人应有的心态
蕅益大师开示曰: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良由众生心性虽与佛等,无始迷妄积习深厚,欲返本源殊非容易。果能念念观察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下从地狱,上至非非想,总非究竟安宁地。倘不誓求出要,三界流转,有甚了期。
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岂容为生死心不切。既生死心切,视世间一切事,那件出得生死?那件稍有真实?便痛发省悟,向千缠万绕中努力一踊,直得杀父婬母,他家活计,将无始恩爱眼前活计,尽情割断。如悉达初出家即誓云:「设骸骨枯腐,不尽生老病死之源,终不返还。」如此志气,方不被一切业境夺去,方名具大刚骨。既离爱网,专求出要,必应甄别邪正,洞明权实,了悟顿渐。若不遇真师匠,唯应读诵大乘,深求至理,不依文解义,不离经穿凿,法法会归自己,处处体认心性,自于真宗,渐堪趋入。倘遇明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知如来秘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身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
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以得习学上乘法故,则能出生广大圆满智慧。切莫高推圣境,自处凡愚,恋刹那幻境,忘旷劫远猷,自暴自弃。
又曰:学道之人, 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衣取蔽形,莫贪齐整。食取克馁,莫嗜美味。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可坐享檀施。十二时恒简点身口意业,善多耶,恶多耶,无记多耶?堪消四事耶,不堪耶?如此惭愧觉悟修省,自然习气渐消,智光渐露。祖意佛意,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
明末清初时期的蕅益大师是一位通宗通教、而主张以「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的高僧善知识。他所编著的《净土十要》,印光大师赞言「净土诸书,唯此诸要,尽美尽善」,诚可以作为修学净土法门的指南。其中第一篇《阿弥陀经要解》,大师仅用九天的时间,就注成这一部千古不刊的大作。
印光大师赞叹说:「即使是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一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其上。」后人尊大师为净土宗第九祖,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著作很多,近人辑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而他的佛学思想多见于《灵峰宗论》中,近代弘一大师曾依《灵峰宗论》,摭写警训一卷,取名为《寒笳集》,现录其中开示一则,并以白话略明其大意。蕅益大师开示说:
学道的人第一要真正为解脱生死而发心修行,第二要具足刚毅勇猛的骨气,第三要深入经藏,亲近明师善知识,以开发自己的正知正见。
学道的人如果不是真实为著解脱生死,就算你有远大的志气,有拔山举鼎的力量,顶多只能作世间的豪杰,决不能成为出世的圣贤。
假如学道的人没有真实刚毅勇猛的骨气,就算你想要出离生死,也会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决定被世间的情爱欲望所牵引,被外在形形 *** 的境界所着迷,被名闻利养所诱惑而动摇自己的初心,不知不觉落入魔侣中去。
学道的人如果没有真实的正知正见,就算你害怕生死轮回,也怀有勇猛直前的决心想出离,可是因为自己不明白修行的正确路径与方法,必然容易被邪师恶友所引诱而上当受骗,求升反坠。或者因为自己盲修瞎炼,稍得轻安,少有所成就,便稀里糊涂以为自己修行悟道了,或堕入似是而非的光影门头,或依思虑分别而固守自己的偏见,乃至有人只不过停留在初禅的工夫上就以为功德圆满了,有人以为入于空寂的境界便是工夫到家了。即使工夫比前面更胜一筹的,也不过流入小乘的权巧偏曲境界,根本不可能直趋菩提。
要知道众生的心性虽然与诸佛没有差别,但无始劫以来,由迷惑妄想而积累的烦恼习气极为深厚,现在想要返本还源,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够念念观察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下从地狱,上至非非想天,全都不是究竟安宁的地方。如今虽然暂得人身,要是不赶紧立下坚定的誓愿,决心寻求出离生死的妙法,一旦生命流逝,又得随业流转于三界六道之中,不知何时才能有了脱生死的一天。想到生不知从何处而来,死后又不知要归去何处?前途只是茫茫一片苦海,说出来都令人痛心啊。今既修行学道,怎能不为解脱生死而心急如焚呢?既然了脱生死的心如此急切,那么回过头来看看这世间的一切事,哪样是能帮我们出离生死的,哪件事到头来有一点点真实的结果,还不都是辛苦到头一场空!
想到这,便应痛发省悟,从那千缠万绕的尘劳中努力奋身一跃而出,必须将过去世所造的种种恶业彻底忏除尽净,从此不再为未来世种下生死业因,将无始以来的恩爱以及眼前的种种活计,痛痛快快地尽情一刀割断。
就像当年悉达太子初出家时,他就立下誓愿道:「即使我的骸骨枯腐,要是不能断尽生老病死的根源,终不返还。」能有这样坚定不移的志气,才不会被一切业缘境界所动摇,方名具大刚骨。既离恩爱情网,专求出世要妙之道,还必须要能甄别邪正,通达权教与实教之间的区别,明白顿教与渐教之间的差异。
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未能遇到有真修实悟的明师指点,那就应当多多读诵大乘经典,深刻领会经典中所蕴含的至理,不可依文解义,也不可以脱离经教而肆意穿凿附会,要将佛经中所说的道理一一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处处从心性中去省察体会,是否与佛法契合。能这样用心,自然对于佛法真实的宗旨渐渐有所趋入。
倘若有幸遇到明师良友,无论是已得道的圣贤,或是正在修行的凡夫,只要他具有正知正见,能了知如来秘密藏真实义的,便是可以亲近的善知识,千万不要当面错过。应当放下身心架子,不要顾惜体面,不辞辛劳困苦,不怕饥饿寒冷,甚至连身命都在所不惜,愿意毕生侍候师长,以便有机会咨禀佛法的要义,久而久之,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同螟蛾的幼虫,被蜾蠃当做自己的幼虫收养之后,便逐渐类似蜾蠃,这是因为被蜾蠃同化了。
学道的人,由能亲近善知识的缘故,便有机会亲聆最上乘的妙法;由能习学最上乘妙法的缘故,就能出生广大圆满的智慧。
因此,切不可将修学大乘佛法有意推到高不可攀的圣人境界,而自甘居于凡愚之流,只是一味地留恋世间刹那磨灭的幻境,忘却旷劫以来至今尚未了办的生死大事,这岂不是自暴自弃吗?
大师又说:学道的人, 应该要有刚强不屈的骨格节操,应该要具有温良柔和的气质,应该立有远大的志向,而胆子要小,待人接物必须谨言慎行,畏惧因果。平时应该虚心向明师善知识请益,说话要诚实不欺,多读诵经典,以增长自己的智慧;在生活方面要简单俭朴,爱惜自己的福报;考虑问题要长远周到,而心思要放在眼前最重要的地方,奉事上辈师长要恭顺,接引后学要谦和,与同辈相处宜退让,当得意时不可恣意奢侈,遇失意时也不要显得抑郁失措,勤劳作福不如当下惜福,经常悔过不如从此寡过。
应想到我这个身体以及我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所有一切都是苦、空、无常的,因此切不可随波逐流,跟着世俗人家瞎凑热闹。衣服只要能遮蔽身体就行,不必定要穿着华丽齐整;饭食只要能充饥就好,不可贪图美味。常常反省自己此世前生,究竟作了什么功行,难道真的可以安坐享受信心施主的供养吗?一天十二时中,不妨检点自己的身、口、意业,究竟是善业多呢,恶业多呢?还是无精打采、虚耗光阴多呢?就这样过日子,人家提供给自己的所有生活必需品,如果自己能用功修行,还略且可以消受;要是没修行,怎么能消受得起呢?
能时常这样惭愧觉悟勉力修省,自然烦恼习气渐消,智光渐露;有朝一日,祖意佛意,便可以显于一念清净心中了。
学道与世间拜师学艺不同,世间人学得一技一艺,为得是养家餬口,维持生计,如果技艺学得精湛,用之于正,可以成家成名,兼且可以济世利人。即使学得不精,顶多不过生活艰难潦倒罢了。只要好手好脚,有一身力气,换个干粗活的行业也行;再不然,老老实实务农,种点土豆,栽些青菜,也聊可以充饥裹腹度日。而学道却是一门转化心灵的工夫,用不着费九牛二虎之力,使不得耍六韬三略之计,全凭一念至诚作高度的修养。它所产生的功德利益,决不是仅为养活身家性命所可比拟的。
只要不是学偏、学邪了,即使学得不精,至少在做人方面,也可以化恶劣为善良,化粗野为温顺,化残忍为仁慈,化刻薄为忠厚,化奸诈为正直,化吝啬为大方,化骄傲为谦虚,化懒惰为勤勉,化奢侈为俭朴,转危难为平安,转祸患为福泽,转凶险为祥和,转悲观为喜乐。若是道业工夫精到,修至究竟圆满的境界,却能转愚痴为智慧,转暴戾为慈悲,转悭贪为布施,转瞋恚为忍辱,转懈怠为精进,转散乱为禅定,乃至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槃,转浊世为净土,转凡夫为圣贤。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心能转物,即同如来。」由此可见,学道的功德利益实在是大矣哉!
但既发心学道,就应该立广大志,发长远心,始终不懈,不可半途而废,必得止于至善,成就功行圆满而方休。然而,在修行学道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碰碰撞撞的苦恼和障缘,所以每当发现自己道心似有滑坡的状态时,就要立时警觉,提起精神,抽空读些佛经祖语,作为警省和策励,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就来共同学习明朝高僧憨山大师这一段开示。
憨山大师曰:学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不随妄缘所转。第二要办一片为生死大事,决定铁石心肠。不被妄想攀缘以夺其志。第三要将从前夙习恶觉知见,一切洗尽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病患恶缘所障。第五要发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误。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把作参究话头。第七要日用一切处正念现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无间,动静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将心待悟。第九要久远,志不到古人田地决不甘休,不可得少为足。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无可舍,休到无可休处,自然得见好消息。学人如此用心,庶与本分事少分相应。有志向上,当以此自勉。
又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作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憨山大师这段开示的意思是说:
我们学道的人,第一要看破世间一切境界都是无常、苦、空的,所以不要将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第二既然想要了办生死大事,就必须要具有「富贵不能婬、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般的铁石心肠,才不被妄想攀缘改变了自己学道的志向。
第三要将从前不良的习气和错误的知见,统统洗尽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舍身命,不为死生病患等恶缘所障碍。
第五自己要具有坚定的正信正见,不可听邪师谬误。
第六要识得古人用心真切处,当作参究的话头。
第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要保持正念,不被外在种种幻化不实的境界所诱惑,做到心心无间,动静如一。
第八在修行时只要一直保持正念,工夫纯熟,自然水到渠成,不可一边用功,一边心里胡思乱想期待开悟。
第九要坚持久远,志不到古人田地决不甘休,不可得少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无可舍,休到无可休处,自然得见好消息。
学人能够如此用心,差不多才与本分事相应。有志修学无上菩提的人,当以此自勉。
大师又开示说:修行的人第一要迫切为了脱生死而发心。如果生死心不切,如何敢说念佛工夫能得成片?况且众生无量劫以来,一直都是在颠倒妄想中过日子,五欲六情积聚在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即便现在虽然也希望出离这苦恼世界,可是何曾有一念痛为生死?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仍然念念离不开世俗的情见,几时能猛省自己是一个修道的人?如今以这样一种虚浮的信心,就想要了断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简直就像取点滴之水想熄灭正在炽烈燃烧的柴堆,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
如果真为生死心切,就必须念念如救燃眉之急,唯恐今生不能解脱,此后就算再经千生万劫,也未必能有出离生死的一天。
所幸今生能够听闻佛法,又所幸能够修学最殊胜的净土法门,定要将这一声佛号不间断地念去,定要敌过妄想,随时随地总要将这一声佛号安住心头,不被妄想遮障。能这样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心与佛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了。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靠自己着力。如果只是将念佛当作表面工夫,恐怕念到驴年马月也得不到多大好处。直须勇猛精进,千万不再迟疑!
修道的人和常人有什么不一样,
修行的人有坚定的信念,有又戒律的畏慎,也又对信仰的执著追求,这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修行的人的态度是出世的,离开这个世界到更好更干净的地方去。我们常人爱欲染尘,来一生就做个完整的人,走常人的路。娶妻生子养家也是正道。
真正的修行之人是什么样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修行其实就是修心……真正的修行人一般都很低调,在世界中默默利益众生却不求回报。
具体的说的话,不说是非,一心念佛,或者受持经咒为众祈福。行为端正,守信用……作众善而不以为意,但求回向圆满菩提普度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69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