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学的意思(“戒”的意思)

“戒指”中的“戒”是什么意思
戒指是一种“禁戒”、“戒止”的标志。
起源:据悉,戒指起源于古时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2二嫔妃。在后宫被皇上看上者,宦官就记下她陪伴君王的日期,并在她右手上戴一枚银戒指作为记号。当后妃妊娠,告知宦官,就给戴一枚金戒指在左手上,以示戒身。
演变:后来戒指变成结婚的信物。14世纪,欧洲女性戴戒指普遍起来。戴在哪个指头上,也有一种约定的习俗:食指表示想结婚即表示求婚;中指表示恋爱中;无名指表示已订婚或已结婚;小指表示独身。大拇指一般是不戴戒指的。戒指一般应戴在左手上,这也是世界各国所接受的习俗。
扩展资料:
戒指由来
埃及人最早使用戒指的,在古埃及象形文字中,小圆环表示永恒。
古罗马早期,戒指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和订婚的标志。象征着:新娘能够用这把钥匙,打开丈夫的心灵之锁。
公元860年,罗马教皇“尼古拉斯一世”颁布教令规定:结婚必须要有赠送订婚戒指的程序。
在16世纪前,男人并不时兴戴戒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开始兴起了婚礼上交换结婚戒指的仪式,象征着新娘和新郎在婚姻中的爱情和默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结婚戒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戒指
佛教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的意思: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佛教中将戒、定、慧三学作为贪、嗔、痴三毒的解法:
佛教中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孟母戒子的戒是什么意思是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1)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参见:三学
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
戒 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定 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等。小乘四禅为:①初禅。即禅定的初级阶段,这时沉思于专一,摈除情欲、消除不善心,这就是“离”。由此渐进而生喜乐,即欣喜与慰安。但此时尚有思虑,尚未达到表象的沉静,故称初禅。②二禅。由初禅进而安住一想,达到表象的沉静,获得一种更高的喜乐。③三禅。由二禅进而舍离喜乐而达到完全安静境地,获得轻安的妙乐。这时已产生了智慧,达到了正念和正智的阶段。但此时尚有身体上妙乐的感觉,所以对涅盘境地来说还有一段距离。④四禅。由三禅再进一步,完全超脱苦、乐,连自身的存在都已忘却,达到舍念清净的境界。即涅盘境界。九种大禅为: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百八三昧为:般若经典中所说的一百零八种禅定,《大智度论》卷五有详细说明。
慧 又称增上慧学,亦即智慧。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
有时间上优酷网搜索传统文化论坛那里有很多专家会给你的人生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
佛学中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佛学中的戒、定、慧指戒律、禅定与智慧。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谓,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一)戒学,指防止身、口之恶之戒律。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戒、四十轻戒等。 (二)定学,指防止心意散乱以求幽静之法。小乘有四禅定、四无色定、九想、八背舍等,大乘更加九种大禅、百八三昧、百二十三等。 (三)慧学,指废除困惑以证真谛之道。小乘观四谛、十二因缘,大乘观真如、实相。
孟母戒子的戒的意思是什么
戒:告诫。
孟母戒子的故事: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戒子》是汉代韩婴所写的一篇古文,选自《韩诗外传》。该古文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扩展资料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69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