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教学会包容(佛教 包容)

学佛百科2023-03-1177

关于宽容的佛语

佛语:唐 慧能大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有无法原谅的芥蒂,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因此,要学会宽容,使心无所住,无所挂碍。

扩展资料:

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意思是什么?

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世界本来什么都没有,空就是一切的本源,人只有对任何事务都没有执念,才能包容万物。生活中都需要包容才能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包容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长期修炼得到的。

佛教的空和道教的无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即为无,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 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 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 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无是一切的起始,也是一切的最终。

扩展资料:

佛教观点

否定宿命论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

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缘起论

《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有人理解为是佛法的矛盾,但实质是佛法的宏大圆融,无所不包,无不含摄。

其中关键在于智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4/11/29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35

比方说「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在《论语》里面讲乡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就是乡愿这种人,左丘明先生觉得对他觉得很可耻,孔夫子对他也觉得不认同。「乡愿」是指所有乡里面的每个人都看他很顺眼,连坏人都看他很顺眼,孔夫子说这不好,这会让人是非不分。看到坏人坏的行为,他也视若无睹,把这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你好,你好」,这样反而是「德之贼」,让人无法判断善恶了。所以应该面对恶人也要能够正直的去指责规劝,这个才是读书人的气概。所以这个是「非慈之慈」。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这些恶人,甚至於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去制止,我们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当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了,那你这个宽容也是没有智慧了,所以非慈之慈。

关于佛教度众生的问题。遇到那种对咱们非常不好的众生,我们该怎么想怎么做怎么度啊?

对于那种不信佛法的众生,我们当然要以一颗慈悲之心去面对他们,对于他们的种种愚昧的行为和做法,我们最好不要直面指责,而是想办法迂回劝说。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是调服娑婆世界刚强众生的无上法宝,我们要智慧的运用。《妙法莲华经》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先以世俗心的种种喜好和爱欲做引导,慢慢把不信佛的众生,向正确的言行和习惯靠近,从反对佛法到接受佛法,再到喜欢佛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强行劝说和命令,只能让他们远离佛法,甚至毁谤三宝造恶业。

当然对一些顽固不化的人,我们只能微笑包容了。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虽广,不渡无缘之人。

我们要抱着一颗积极的,随缘的平常心,在行动上要积极努力,在结果上要随缘平常,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希望我的解答,能够解除师兄的疑惑,愿师兄勇猛精进,早证菩提,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平等与包容有哪些

佛教的平等是这离一切分别妄想,不起分别心,不搞我高你低、你多他少、我富你贫之类的分别心,不搞是非人我、追名逐利的分别心。就是远离一切贪嗔痴妄想的清净平等心。

佛教的包容,就是行菩萨道,对一切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利益一切有情众生。

谁知道佛教有包容性吗?

一些人把神、佛混为一谈,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因此认为它和其他的有神论思想在理论上是一贯的。同时就因此去赞赏佛教的所谓“包容性”,对其他有神论思想的所谓“不包容”提出批评。

其实,佛教否定造物主,认为世界是四大和合因果流转自己生成的。有本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和大梵天王的对话,在佛经所想象的情景中,释迦牟尼用简单的直线逻辑把自称造世界的大梵天王洗刷了一通,“逼使”对方承认自己没有创造天地。同时,佛教认为“三界唯心”,否认“心”以外有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佛教是彻底的主观唯主义的无神论。

真正严密和精密的东西,它一定有排斥性的:真的正义要排斥不义,否则它就不是正义;真正的汽车要排斥玩具汽车上的轮子,否则它也就是个玩具车;真的女人会排斥丈夫以外的男人,否则她就是个妓女;等等等等。

佛教所谓包容,是教人们丧失做人的原则,在任何事情上给自己找个不要原则的理由,在做事上不加考虑去随缘,最后它也终于达到了它的目的,就是导致中国人堕落。

简单的思想会认为,没有包容性就会意味斗争,就意味要消灭对方,没有包容性是恶的,而包容就意味着善良,其实不是这样的。

汽车肯定不能用玩具车的轮子,这一点上它是绝对不能包容的,如果它能包容,它就是个弱智的玩笑。但是也没有汽车的厂商、车主,看见小孩玩玩具车就要去责骂他们、羞辱他们、消灭他们。依据原则而不盲目地包容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它并不意味对他人有损害,或者战争。

就像前面说到的,正义肯定不能包容不义,如果它包容了不义,那么就没有了真正正义的立场。正义因其本身的坚定立场、不变的特性,才是一种可以传递给他人的东西,它不能在传递给他人的过程中被溶解,才可以通过彼此交流、单向教育去一直传递下去。正义也并不意味对不义进行战争,去损害或消灭那些不义的人,而是为了去带动更多的人到达更高的文明水平。

简单思维忽视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把一切事物都简单地二元对立起来,这是简单思维本身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真相就这样。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小孩某天回家去,突然冒出一句脏话“妈的X!”这个时候,难道真的应该对他念“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吗?甚至还要对他解释说:这是若干世前,作为他那世的同学今世父母,曾经也对他说“妈的X!所以今天因果报应了,以表示我依据佛法是理解的?还是直接给他一巴掌,而声色俱厉严肃的告诉他骂人是错的呢?——这样作当然是很“不包容”,也会使小孩子在当时反感。

具有排他性而又界线分明的定义才可能是原则,具有排他性定义明确才可能构建复杂有机的结构。对于小孩,你必须为他提供不变的可靠的原则,而不是佛教的模凌两可的理论,这才是真正负责的表现,才可能对他的生活有利。

人们不能去实践佛教的理论。如果你真的用佛教提倡的包容方式去教育子女,那么你的小孩肯定完蛋了,他长大了肯定是个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一点本事还自以为了不得的混蛋。在其他的领域,以佛教的所谓的包容态度去对待,也会全部搞砸,不能建设起任何有用的东西,除了大垃圾堆以外。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