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法会的意义及功德(传灯法师简介)

学佛居士请进
提问者由贪心故,提此问题,其实是担心回向功德后自己会没有公德,此贪着功德也。
你的回答,属于应机说法,用比喻来说法,使提问者易于接受,且可释去烦恼而信心回向。久之,不难想到提问者功德因回向而日积月累,自然会知道回向之妙处。
显然,你的回答属于方便说法,并非了义。但你可知《地藏经》的所发也还是方便说法,并非了义也。真正的了义的说法在《心经》,所谓“无智亦无得”是也,六祖也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所谓方便说法,乃起促使其渐次修习的鼓励作用而已,你的回答已起到这一作用。仁者为法严谨之精神诚可嘉,仁者可以不必为此忧心后悔也。
赞赏的近义词 赞赏的近义词是什么
1、近义词:赞扬、称誉、表扬、歌颂、表彰。【拼音】:zàn shǎng。【释义】:赞同,欣赏,钦佩。
2、传颂【chuán sòng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千古传颂。
3、歌颂【gē sòng 】:这部电影歌颂了战斗英雄邱少云的感人事迹。
4、称扬【chēng yáng】: 传灯法会开始,与会大众在印乐法师的带领下,称扬观音菩萨圣号,有序的捧起点燃的酥油灯绕到佛前供灯、祈愿。
5、称誉【chēng yù 】:人们对孔繁森的事迹交口称誉。
6、称赞【chēng zàn 】:听着妈妈温柔的称赞,我的心头感到非常温暖。
7、称颂【chēng sòng 】:关公一生忠义,智勇双全,被世人称颂。
8、表彰【biǎo zhāng】:哥哥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上级的表彰。
9、表扬【biǎo yáng 】:每当老师表扬我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10、讴歌【ōu gē】:这部影片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11、赞扬【zàn yáng 】:在一片赞扬声中,他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
景德传灯录和正法眼藏区别
正法眼藏,汉语成语,拼音是 zhèng fǎ yǎn cáng,意思是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山法会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出自《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
成语出处:
《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道家里有一个概念非常相似,叫真人,只有得道之人才可称为真人,没有得道的统称为假人。在佛家里也一样,只有觉悟成佛的人才具有“正法眼藏”,也只有到这个境界,看到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否则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也就是是虚幻的。
要理解“正法眼藏”这4个字,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正法”?
所谓的“正法”,在佛教里是指是释迦牟尼佛所讲所传的佛法,而不是外道的其它法,更不是旁门左道。
“眼”,喻指能看到的一切,也就是世间万物。佛教里有五眼之说,所谓的五眼,指的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这五种不同的“眼”,但这五种“眼”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照修行的层次来不断升级,其本质就是修行之人修行佛法的五种层次。
华雨弥天的对联有哪些
这次的主题为佛教生活题材类,选取一位佛教信仰者,记录这位佛教信仰者在寺院的生活体验。 文殊院建于隋朝,以圣尼信相为名,起名为“信相寺”。后曾一度毁于战火,只留下10尊佛像与两株古杉。 相传三百多年后,一位禅师来到这荒芜古寺,在两古杉之间结庐而居,苦行修持,行著四方。人们尊称他为“慈笃海月禅师”。禅师圆寂火化时,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因此改名“文殊院”。 三百余载的光阴悠悠而逝,往事皆已为传说,那时矗立在废墟之上的两株古杉,早已不知枯亡于何年。而今,枯杉生长之地也被从新种上了两株纤细的新杉,为图1右侧的的两株杉树,不动声色,在春末的熏风中从容地蔓延着枝叶,在夏日的雨水中姿态秀挺而端严。 树犹如此,人,亦是如此。不断的谱写出--传承。 昔我往矣,风餐露宿,载渴载饥;今我来思,风霜不改旧貌,一脉传承千年岁月。 拍摄当天是农历三月十五, 四面旷野之中的一轮明月,在这样一个安静而祥和的夜晚中升起。流光皎洁,映照出大雄宝殿匾额之上的秀逸字迹——“华雨弥天,圆如中道”图1。经幢两侧的杉树静立于深蓝的天幕之下,华枝春已满。在这里,完成了我毕业作品的拍摄。 1的拍摄中,我选用了广角拍摄,右侧,是千年古杉遗留之地,新长出的新杉,谱写出传承。左侧是大雄宝殿,这张图片我选为了组照的第一张,它诉说着文殊院的历史与这次活动的主题——传承。在这一轮明月之下,大雄宝殿泛起了微光,天空的蓝色与微光的暖色,可以在视觉上形成呼应,而这种冷暖的对比,可以体现出“夜”的寂静。 1一日之计在于晨 以晨钟为开始,展开了一天的拍摄过程。早晨4点起床,天色未亮。营员们叠加结弥陀印,止语前行,在大雄宝殿外学习问讯,礼拜。在文殊阁内接受戒师的八关斋戒,在五观堂端碗如持宝珠,在饭后争相洗碗,在晨光中打一段八段锦。 1.1早晚功课 朝暮精勤 在一片匆忙中,我赶到了大雄宝殿门口,尽管不是第一次住寺院,但却是第一次来到拍摄早课。因为在早课中不能随意走动,于是在和营员们没有进入大殿的时候,我就去选好角度。 在营员进入大殿后,排对两边对面站立,转身向上,一声引磬;问询,一声引磬;跪在蒲团之上。在师父们的带领下开始诵读经文。 图2.,在这张照片拍摄时我选用了暖色调,前期已经找好了角度,所以在拍摄上完成的比较顺利。采用广角拍摄大景,利用了大雄宝殿内的柱子纵深感来体现景深,高机位的俯拍,加之营员们整齐的排列,使得照片在横向纵向上都计较雄伟壮观。这张照片我选为照片的第二张,有了图1来交代文殊院的历史背景,那么这张大场景带动活动进程,以时间为这次作品的辅助线,从早课开始,营员们开始寺院的生活体现。 在念经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转经”的过程,在师父的带领下,开始了转经的过程,我在师父准备出殿前悄悄的打开侧门,先从侧门出来了。去拿了事先放在大殿门口的脚架,打算在他们转经的过程中拍一个慢门的作品。架好脚架,调好相机的参数,广角拍摄,感光度800 ,快门速度五分之一秒。用大殿的静止与画面人的动形成了对比。 1.2今晚不能吃饭(八关斋戒) 4月30日早上5点,因为第一天拍摄了早课,大概也了解活动的过程。等我来到文殊阁三楼,营员们已经坐在棕色蒲团上,因为不是和营员侯文娟一同前来,所以到大殿之后开始寻找我的主拍对象,300营员,统一的服装,使得我在寻找了好大一会都没有找到。最后找到了侯文娟所在的曹溪组的组长,在她的指引下找到侯文娟。 天已微亮,大殿内的受戒仪式,已经进行过半,戒师庄严的逐一念诵八戒条目,“能持否?”营员合十闭目,“能持”。图2.1.2-1。右边第二个为我的主拍对象——侯文娟。 图2,这张照片采用了冷暖对比的拍摄手法,窗户外的环境为冷色调,代表着他们受持八关斋戒的外在因素,而人身体上的色调为暖色调,代表着他们受持八关斋戒的内心,他们是从心底接受了这次八关斋戒,并且在这次斋戒中得到了升华,营员侯文娟在后期的拜访中表示,八关斋戒让她学会了“自律”。而在景别的选择上,我还是选择了远景的拍摄,才用大光圈,小景深,把焦点放在侯文娟身上,来表现主题,后面的营员虚化,强化了照片的纵深感,人脸前适当的留白,使画面的感觉非常舒服 。 1.3过堂 早课之后,我就提前来到五观堂来准备拍摄过堂。“过堂”是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独有的仪轨,寺院中每天两过堂,早斋午斋各一次。在吃饭之前,要先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和云板,木鱼梆是吃饭的号令,鱼眼昼夜不合,隐喻佛弟子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图1.4则是师父在敲大木鱼。 等营员们就坐之后,我就在大木鱼对面的长廊上架好了机位,等候师父来敲鱼邦。刚开始计划是拍摄敲在鱼邦的瞬间,但是画面中木梆与师父在一条线上,画面不太美观,于是改为了拍摄准备拍的动作。木梆与师父形成大约90度的动作。 图4,照片中利用了长廊的纵深感,近大远小的透视感形成了画面的景深,采用黄金分割的构图方法,把敲鱼梆的师父放到了视觉中心,压低背景的光线,但在后期中又把鱼邦从后面的背景中拉出来一些,突出主题,在天空中才用了少量的留白,使得画面没那么压抑。师父,拿起木梆要打下去。 图5,在这张照片的拍摄中,我选择了近景拍摄,选用了大光圈,虚化了杂乱的的背景,把焦点放到了侯文娟的手中的碗上,以右侧夹菜的手为前景,左侧准备吃饭的人为背景,与正在吃饭的侯文娟形成呼应,画面比较协调,画面中的人表现的也较为自然。 在拍摄完成之后,我前往“五观堂”正门,因为先前了解过“结斋”,一个师父站在门口的正中,其他人从两侧退出。因此我想在此拍摄一个慢门的作品。于是我在“五观堂”门口架起了脚架,快门调到了4分之一秒,试好光线,调整好构图,使用快门线远程遥控拍摄。等到师父们出来的时候准备拍摄,因为不能马上看到拍摄效果,所以我选择了多拍几张,最后再来选片。 佛教中常常谈到,“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图1.6则是体现出“虚就是实,实就是虚”,虚实对比。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这张图片则是采用了慢门拍摄的方法,以正中间的师父为参照物,两侧的师父从两边穿过。 1.5拜祖堂,瞻仰宽霖老和尚舍利 在早饭后,在千佛塔前打了一段八段锦就前往祖堂拍摄,在拍摄瞻仰宽霖老和尚舍利的时候遇到了第一个问题,尽管长时间“混迹”于文殊院的我也没用见过展厅的结构,据说上一次展厅的开放是三年前,我提前进入展厅观察了一下,发现空间比较小,拍摄只有两种方案,第一是拍特写,第二是因为纵向长,横向窄,我可以利用他的纵深感。在一番纠结一下我打算还是观察一下展厅的周围,无意间从窗户看过去发现很漂亮,于是我选择了先试一下,但是走近发现窗户过高,我没办法看到取景器,于是我打开了屏幕取景,然后遇到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不上焦,于是我选用了才用手动对焦,把焦点对在了展厅的前一个门的框架上,做了多次尝试后。决定就这样拍摄。前期拍摄的工作准备好了,就等待侯文娟的来进入画面了,在她刚走出展厅的门,摁下了快门。正好于旁边的刚进去人形成了呼应。 图5采用圆形构图,分别以窗户为前景,侯文娟为中景,远方佛舍利为后景,舍利离的距离很远,有种触不可及的感觉。体验出瞻仰舍利的机会比较难得,三年才见到一次。拜祖堂本就是一种传承的表现,而侯文娟在出,李波在进,轮留瞻仰,再一次谱写出传承,与主题呼应。 2下午 午休后,在文殊阁三楼盘腿禅坐,在大殿之内捧着课本唱《三宝歌》,在大树之下玩着破冰游戏,庄重而肃穆的参拜舍利,最后观看了玄奘之路。 2.1唱佛歌 “人天长夜,宇宙漫漫,谁启以光明。”四川音乐学院老师亲自在现场教唱三宝歌,从如何发声,到怎样去唱。 ,营员在唱三宝歌。在这张照片中,我选用了近景拍摄,以营员手中蓝色的曲谱和营员身后的佛像形 成了冷暖对比。佛像代表了精神,所以是暖的。在拍摄上,把侯文娟放到第二个位置,采用大光圈,焦点定在侯文娟身上,旁边的被人虚化,使得侯文娟放到了视觉中心的位置,与周围的人形成呼应。而左侧远方的被虚化的佛像与侯文娟又形成对比,有形的人实的,无形的文化——佛像是虚的。 2.3拜舍利,观看“玄奘之路” “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行而生。”玄奘铁骨铮铮,撑起了民族的脊梁。 营员们怀揣着敬畏之心去瞻仰舍利,长廊的尽头开始,一步一拜。 在拍摄参拜舍利的时候,我的心里是比较震撼的,长廊的尽头开始,108步的参拜,但是在拍摄上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刚开始在这么多人的参拜中,我并不敢在他们的正前方拍摄,只是在侧面拍摄,但是却不是我要的效果,参拜到一半了,但是我确不敢上前,在我旁边的亦果法师好像看出来我心里的想法,告诉我说你是去拍照的,没事的,可以去的。在得到法师的同意之后,我走到他参拜的正前方完成了这张作品,之所以认为在正前方拍摄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一个长廊,正前方的拍摄可以完美的利用到这个长廊的景深,可以体验出营员参拜过程的壮观。 完成了108步的参拜,最后齐聚在藏经阁门口,一组一组的脱掉鞋子,进去内殿参拜并瞻仰。这是我第二次来拍摄舍利,因为参拜舍利分为两天,在第一天拍摄舍利的时候,藏经阁有位“老菩萨”,当进入藏经阁的时候她比较严厉,在殿内我不敢大动,没有找好角度,拍摄并不理想。因此在私下空余的时间里,我去找了“老菩萨”聊天,发现这位“老菩萨”比较爱拍照,就帮“老菩萨”一些照片。因此最后一天参拜佛陀舍利的时候,我顺利的提前“潜伏”在藏金阁内殿,去寻找角度,最后选定在舍利后方,透过玻璃去拍摄。 图1.11是侯文娟在体验营期间认识的好友冯淑兰,她们同一个宿舍,同一个组。透过玻璃看到一颗虔诚的心,以存放舍利的八宝塔为前景,玻璃上透漏的倒映着窗户,表示着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的精彩,只要你有颗虔诚的心,你就能得到内心的升华。 4观看电影之路 玄奘在西行的过程中,在沙漠中遇到了风沙,侯文娟表示,在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她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哭了出来,图12,在我问到为什么她会有这么大的反映的时候,她谈到的,自己曾经也感同深受过,她也曾在沙漠中遇到过风沙,但是那会她还有朋友一块,都感到对于大自然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她说不敢去想象玄奘孤身一人是怎么克服这困难前行的,也许真的是靠着内心的信仰吧。 在参拜完舍利之后观看了电影“玄奘之路”。图1.12,这张照片拍摄于文殊阁一楼,里面的光线比较弱,我选择了近景拍摄,高感光,使用点测光的测光方式去拍摄,把侯文娟周围压暗,前方采用两个人来做前景,三个人同样是满面泪光。焦点对在侯文娟身上,在后期中把背景压暗,给人一种黑暗中的压抑感,并且体现在黑暗中,人是多么的渺小。 3传灯法会 那一夜点亮心灯,那一夜捧灯前行,那一夜薪火传承。那一夜谱写着传承。 图2.3-1,这张照片再次采用了冷暖对比度拍摄手法,远处的绿光打在远方的树上,形成了冷色调,前方的莲花灯照亮在人的脸上形成了暖色调。把焦点对在了侯文娟手中的莲花灯上。来重点说明灯的传递。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通过一盏灯、一把花、一个生命,谱写起传承。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图2.3-2,这张同样是采用了慢们的拍摄手法,感光度500,曝光时间3.2秒。光圈16,焦点放到无穷远。长时间的曝光使静止的灯光形成了两个八角星的形状,而流动的人群则是形成了星星点点的微光。使得这张照片形成了动静结合。这正这张做为组照的结尾,直点主题“23届生活体验营”地上的蜡烛排放出“传承”两个字,画面的最下端是文殊院的标志图案。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2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