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死无常的五条定理(念死无常人死不再回来)

念死无常
提到死字,人们往往既厌恶又恐惧。不要说亲身体验,就算看到与死亡沾边的事,大都避之唯恐不及。从小到大我亲眼目睹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也间接感受了死亡的过程。其实国人很避讳谈死,这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无关系,中国社会虽然多种文化并存,但对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儒家文化。从孔夫子答子路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夫子对待死亡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活着还没整明白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死亡这么无聊的事呢?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世。
没有认真思考死亡或体验死亡过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想想我的过去,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体验了一把。
2015年的夏天,我和朋友去卧虎山水库游泳,刚开始游的很欢快,游着游着就感觉不对劲了,腿抽筋,脚也不听使唤了,越踢腾下沉的越快,还呛了好几口水,眼看着就要玩完,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在慌乱中我踢到一硬物,或许命不该绝,随后我踩到一斜坡,求生的本能让我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出水后才知那是一座小岛。当我瘫坐在岛上的那一刻,心想活着真好。这是我最近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有过主动思维死亡的经历,那是感情事业双受挫时,对于长期被成功学洗脑的我来讲,这是不能接受的,我患了轻度抑郁症,感觉活着真没意思,到不如死了的好。我曾经设计了若干种死法,比如跳楼,上吊,吃安眠药等等。有一天我无意中读到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两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将来临的节日。换句话说,人早晚要死,你急什么?我茅塞顿开于是打消了死的念头。
其实之前的我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思维或靠近死亡,都有太多的无奈。师父在开示中多次提到,死是一定的,什么时候死是不一定的。通过本课学习,再次思维这句话,感觉意义和以前又不太一样。世人认为三宝弟子很消极,真是天大的误会。能够直面死亡,正视死亡,忆念死亡,这是多么积极的事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难怪师父说学佛乃大丈夫事。
之前形成的观念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无形中体现了对生的贪着及对死的逃避。学佛不正是认清真相吗?无论自己敢不敢或愿不愿意面对死亡,死亡终究会来临。既然这样不如积极去面对好了。佛陀说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是啊,一口气上不来人就一命呜呼了,想想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可是很多时候人活在一种错误认知里,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死亡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无关,正因为对死亡没有正确认识,也没做好准备,所以当死亡来临时,就像宗大师所说犹作婴儿哭。
了知死亡一定,人生无常的真相,就会逐步放弃对现世人生的贪着,即使你富可敌国,钱财无数当死亡来临时,你又能做什么?你能把这些东西带到下一世继续享用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能跟随自己的唯有自己所造的业。
佛化生活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放弃对现世人生的贪着并不意味着就不幸福不快乐了,相反正因为不贪着,反而更容易获得幸福快乐。当明白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比如有生无不死,有聚就有散,有成功必有失败。就像苏东坡词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明白了这些就会智慧的看待所发生的一切。
当认识到死期不定,更应该安排好活着的这一期生命,不应该把有限的人生拿来追求细枝末节,像解脱成佛这等大事,更应好好力行。要不当死亡来临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去向哪里?今生有幸生而为人,有幸听闻佛法,更有幸的是能进入良好的修学团体,假如不精进修学,能对得起这暇满人身吗?
略论》念死无常(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下士道,即人天乘的修行,目的是成就人天善果。那么,这和现实人生的追求有什么不同?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这一层面的需求,人和动物是共同的。其次是追求幸福,但对多数人来说,这种追求仅限于眼前的、今生的幸福。而人天乘的修行是以追求未来的暇满人身为根本,兼顾现世幸福。因为人天乘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获得继续修行的身份。这也是佛教的人天善法和世间善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念死无常,是为了断除我们对现世之乐的贪著。在藏传大德的开示中,常常提到“舍弃今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厌世,而是要舍弃对现世的贪著。如果不“舍弃今生”,仍以现世享乐为目标,我们就会执著于此,难以割舍。唯有将念死之心真正提起,对现世的贪著才会减少。世间的一切,不论家产多大,地位多高,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包括那些被称为“亡命之徒”的冒险者,也不是真的甘心以生命换取利益,而是因为心存侥幸才放手一搏。所以说,念死是对治贪著的有力手段。其次是念三恶趣苦,生起断恶修善之心,以免堕落受苦。进而还要寻求皈依,以此作为生命的究竟归宿。最后是深信业果,如果认识到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和业决定之理,我们就知道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这些虽然属于下士道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学项目,既是自道,也是共道。从中士道的修行来说,念死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动力,否则很容易懈怠放松。而从上士道来说,唯有对轮回和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才能对众生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自己还贪恋轮回,却说什么带领众生出离,不是空话吗?我觉得,念轮回苦可能比修自他相换、七因果的效果更直接,因为这种恐惧比较符合常人心理。当我们感到恐惧时,会自发寻找出路,这是本能使然。而自他相换和七因果,则是要激发人的高尚意志,调动内心深层次的情感,这是需要通过观修完成的。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世人最怕将“死”字和自己联系起来,似乎说一下都会招来不祥之兆。事实上,死亡正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结局。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在痛苦惶惑中离去,奔赴下一轮流转。既不知前方为何,也无法把握方向。念死,就是帮助我们以正确心态看待死亡,主要通过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利益、以什么心态念死、修习念死之法四部分进行观修。
一、不念死的过患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忆念死亡的过患。如果过分关注现实,意识不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修行往往只是生活中的点缀,是没有力度的。佛教非常重视发心,也就是动机。因为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客观结果,而是完成心念的转化。如果其中夹杂有世俗心,不论所修是什么,都会带有我执或名闻利养,最后成就的还是世俗心。念死,正是断除世俗心的一剂猛药。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人最终都会死去的道理,虽然人尽皆知,但在日复一日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因为看到今天没有死,明天又没有死,于是乎,便逐渐将心执著于不死的那一方面。如果不是刻意进行对治,就会被“不死”的心理所蒙蔽,以为死亡还很遥远。这正是人们不把死亡放在心上的原因。现在保险业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险等,说明人们在理性上是知道终有一死,而且可能是毫无准备的突发性死亡。但死亡不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这种错觉,使我们只想着怎样活得更好,却从不为死亡做好准备,也忘记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有暂时意义。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因为把世界当做久居之地,就觉得眼前一切都是生活所需,这就会专求现世之乐。对于我们真正应该成办的,如断除此世之苦的解脱途径,及后世解脱成佛的头等大事不加思惟,这样的话,心就不会和道业相应。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外在一切都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甚至出家人也受到影响,也忙于追名逐利,这都是基于现世快乐而产生的过患。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咎戾,罪过。纵然是闻法、思惟和修行,但因为重视今世的缘故,不论修习什么善业,力量必然薄弱,且因夹杂恶行罪业而转变修行性质。那些言行完全不夹杂恶趣之因的修行者,是极其罕见的。
“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如果对现世的执著尚未断除,即使为了后世发心修行,也不能灭除今日推往明日的懈怠之心,或是忙于睡眠、昏沉、喧哗、饮食等种种琐事,在纷扰中虚度时日,不能以勇猛精进之心如理修行。现代人往往因事务繁忙而疏于修行,总说什么有时间再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喜欢的事情上。所谓的没时间,往往是针对那些不曾引起重视的事。当我们说有空或没空时,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取舍。如果不能放下对现世的执著,每天就会把时间耗费在种种杂务,在不良串习中轮回。
“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不念死的过患还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以希求现世圆满为生存目的,将进一步引发贪嗔痴烦恼,并使那些因烦恼引发的种种恶行逐渐增长。这将严重背离佛法,最终将我们导向恶趣。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结果吗?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三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四百颂》说:在三界中,随时都有可以左右我们生命的死神在窥视。但我们却自以为高枕无忧,不做任何准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吗?民间传说,若人死期来临,会被无常鬼用锁链套走。但佛法所说的无常并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世间的人,包括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无论曾经多么风光荣耀,都已灰飞烟灭。即使历代高僧乃至佛陀本人的色身,也同样都要入灭。所以说,死是一定的。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深刻认识,对于世间的执著自然会被弱化,在此基础上修习任何法门,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入行论》也说:每个人终将舍弃一切,离开这个世间,但我们却从来想不到这一点,整天为了自己感觉中的好恶和冤亲造作种种罪业,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我感觉,世人忙来忙去,就像为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进行装修。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建立于脆弱的色身上。一旦色身毁坏,一切装修也随之被毁。很多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有机会捞取利益时,还是什么都放不下,还是愿意为之操劳甚至造作恶业,却忘记这座建筑很快将毁于一旦。所以,在对死亡和无常有透彻认识之前,再聪明的人也是傻瓜。
二、念死的胜利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人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那么,念死无常又有哪些利益呢?真正提起念死之心,将每一天都当做今生最后一天来过,就像处在倒计时的状态中,只会考虑这期间做点什么最有意义,哪里还敢虚度?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若能发起真实念死之心,而且就像今明两天就要死去那样确定,只要稍稍了解佛法的人,就会知道一切亲友眷属都无法和我们长久相伴,在生死关头也无法援手相救,就会减少对他们的贪执之心。如此,就能自然生起布施之心,并在舍离贪执的过程中成就解脱的智慧。
“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念死还能使我们认识到,为名闻利养等世间法所做的努力都是无常而虚幻不实的。能够正见无常,我们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成就如同泡沫那样,再大也会破灭,也不值得贪恋。只有愚痴者,才会执著于泡沫的大小。
“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获得以上认识之后,就能阻止各种恶行的产生,同时积集善业,包括皈敬三宝、受持戒律、六度四摄等。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由此感得殊胜果报,同时也有能力接引其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世间还有什么事比之更为重要的呢?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在众多经典中,对于修习念死之心的利益,曾以种种比喻称扬赞叹。
“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正如《大涅槃经》所说:在广阔无边的田野中,秋收的果实是最殊胜的;在一切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是最殊胜的;在佛法的众多思惟观想中,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
“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为什么说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呢?因为由此契入,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对三界的贪著、无明和我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念死之心发得真切,并成为我们的主要心行,而不再被现有的不死之心主宰。念死念得真切,解脱便大有希望。佛世时,很多比丘常在冢间修行,就是通过环境来强化这一心念。佛陀之父净饭王想出家时,佛陀也告诉他:“观无常足以得道。”
“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其次,无常想和死想还能作为摧毁一切烦恼恶业的铁锤,成就一切善妙功德的大门。所以,无常想和死想的利益,为诸多经论所称扬赞叹。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总而言之,我们所以能有修行机会,只是因为得到了暇满人身。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恶道流转,偶尔得生人天善趣,也多半是无暇之身,没有修法的机会和能力。即使有幸得到一次能够修行的人身,又往往不能如法修行,正是执著于“今天还不会死去”的想法。宗大师这段总结非常精辟,当我们没有提起无常想时,自然就会把主要精力用来关注生活,而不是关注生死,关注生命的未来。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所以说,我们执著于不死之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生死的根源。念死无常,则是圆满一切修行利益的途径。两者非此即彼,我们想要道业有成,解脱自在,就必须提起念死之心,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句式,在自他相换中也有同样表述。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在此,宗大师又指出了对念死法门常有的一些误解。所以,不要以为念死是没有其他高深法门可修者才修习的,或者以为,虽然应当念死,但只须在修行初期稍加修习即可,并不是始终需要修习的内容。事实上,对修行初、中、后三个阶段必须念死的修行原理,应该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并依此不断修习。
初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摆脱凡夫心;中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精进不懈;后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圆满佛道。所以说,念死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不论修习什么法门,如果能以念死、念无常之心为前提,就会生起紧迫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话,修行很快就会相应。
三、发何种念死心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死亡,忆念无常。如果像常人那样贪生怕死,或是因为想到终有一死而消沉,而万念俱灰,而否定一切行为的意义,决不是修行人应有的心态。念死是为修行服务的,为生起出离心、为解脱服务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念死之心呢?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彼心,指本论所说的念死之心。如果对亲人终有一天会离己而去心生畏惧,只是常人都会有的心态,本论所说的,并不是生起这样的念死之心。
“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仅对烦恼所感的业报身终将死去这一结果生起恐惧,依然不能减少对世间的贪执,有效阻止不良串习的发展。在社会上,对那些时日无多的人,家人通常是尽量满足其要求,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为他们买什么,以此弥补他们将要死去的缺憾。可见,单纯的怕死并不会成为修行动力,甚至很可能由此造业。
“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我们要想到:在往昔的无尽生死中,我们造作的许多恶道之因并未忏净,同时也未具足往生善趣的因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应该怖畏死亡。否则,一旦死亡来临,很可能会因恶业现前而堕落,没有改正机会。
“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如果对此生起畏惧,就能精进修行,死亡来临时就不必再有恐怖。如果不修习这样的念死之心,就无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就有可能堕落恶道中长劫沉沦,临终时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以上,宗大师就“发何种念死心”作了引导,并指出佛法所说的念死和世人贪生怕死的区别,帮助我们消除误解,端正心态。
中国佛教网 念死无常是什么意思
念死无常,就是佛弟子在禅修中思维我们的寿命也是因缘所作的体性,无有常住,以生、老、病、死而变异。念死无常是所有佛教宗派通用的修心法门。
念死无常一般从三个大的方面来思维自身的死与无常:
一是思维自己一定会死亡;二是思维自己不定何时死亡;三是思维死时除佛法之外其它无益。思维时,对每个方面思维得越细越好。通过修行念死无常,可以激励自己利用好宝贵而短暂的人身精进修法,早日离苦得乐。
念死无常,慎勿放逸
1。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
一天就这样含糊地过去了,
寿命却无比精准的减少了一日。
就像活在逐渐干涸的水池中的鱼,
有什么快乐可言?
长路漫漫,人们应当自强不息,勤奋精进。
就如同头顶烧火,你要救火一样迫切。
生死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唯有披甲精进,才对得起暇满人身。
3。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我们却很少思考死亡。
有的人怕死,拒绝讨论死亡。有的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死亡只是别人的事,远远轮不到自己。
我们不知道死后会如何,也许是人死如灯灭,也许是再投入下一场轮回。无论怎样,死亡无可避免,我们不能逃避死亡。相反,我们应该【念死无常】。
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常抱感恩之心。
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放下萦绕心头的琐事,死亡当头,一切皆空。
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努力精进,让每一刻都活得有意义。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如何修念死无常】
先修念死无常三根本1.
决定死
2.死无定期
3.死的时候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1.决定死(1)死亡必来:思维观察我的祖父。祖母,爷爷奶奶亲戚周围的人还有曾经交往过的人,活生生的人道最后很多都死了,这个事情我们要警觉他们会死,我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因此之故,过去我们心中有种虚妄的感觉,好像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感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事实上这是种错觉,事实上我们都会死,因为什么,从过去我们周围的人经验中会看到,他们会死,一样我们也会死。死亡必来(2)寿无增而无间有减
:我们的生命就像蜡烛不断的燃烧,表面看我们好像距离死亡还很远,事实上,随着我们的心跳。随着我们的呼吸,随着我们的谈话当中,我们生命的长度就像蜡烛的长度,是不断不断的在减少。不断不断在消磨当中。我们现在虽然活着,但是佛陀说,同时我们的一步步的迈向死亡。因为我们的寿命就像蜡烛的烛火一样不断的在燃烧。不断的在减少。(3)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
:我们观察到我们一定会死,而且我们一步步的迈向死亡,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再回光返照的看一下,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修行呢?事实上并不然,从小到大,年纪太小时根本不懂佛法,没有办法学佛。年纪太老了,身心衰败了,根本也没有心力去学佛,唯一能够学佛的就是从十几岁的小孩子到五六十岁的这个阶段,纵然有五十年或者六十年当中的学佛时间,但是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说,这个时间去掉吃.喝.
拉.撒.睡.还要扣掉我们工作的时间,还要扣掉我们一大堆避不开的人事纷扰的时间,还有我们自己放逸,懈怠的时间。东扣西扣,事实上真正能够用在修学上的时间是非常的短,可能一辈子当中,加起来可能就五六年的时间,是真正的用在修行上。如果在加上我们的放逸连五六年都不到了,你看那么长的生命当中却只有那么短的时间可以修行,那真的是要很警惕。
这就是说明第一段决定死的这三个原因
2.死无定期(1)人寿无定:人的寿命是不决定的,不是说我们一定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就像古人说:孤魂多是少年人,有时候很多人不一定活到老年,可能在中年。壮年,青年,少年.婴儿的时候就死掉了,所以说人的寿命并不是决定的,所有我们不要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说我就像别人一样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八九十岁。或者说算命说我可以活到几岁。事实上这个都是不决定的。(2)死缘甚多而活缘甚少
:什么叫活缘呢?就像放生.诵经.拜忏.然后回向寿命能增长.这属于活缘。所谓活缘就是通过这样的加勤,而且很用功的加勤.努力.可以使我们的寿命多多少少的有所增加。这个称为活缘。活缘事实上是很少,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放逸,都在造业。我们能够去放生用功的时间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所以活缘甚少。甚至很多人,甚至很多佛教徒根本连这个活缘.延长寿命的缘都没有去栽培,只是一路修福报而已,这样对寿命的延长肯本的没有帮助的。相对的来说死缘甚多,我们可以观察。比如①观察地水火风。地震:四川的大地震,忽然一震下来很多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台湾9.21大地震也是一样,很多人在睡梦当中就死掉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些人他绝对不会想到他会突然这样莫名其妙的死掉,他们是这样,我们也是一样啊。哪一天我们碰到这种地震,突然就这样死掉了,我们也不知道。②水灾:像大陆黄河大水.甚至以前还有长江大水.台湾也是一样,下大雨.淹大水.很多人就糊里糊涂的被水冲走了,很多人都在睡梦当中.像这次台风也是一样。很多人都是在睡梦当中就被水冲走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③火灾:火也是很无情的,随时火灾发动会吞没我们的生命,我们观察到很多的经验.就是这样子④风:台风.飓风.龙卷风.这些都会伤害我们的生命。这是属于无情的部分。那么有情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冤亲债主,或者是鬼道的众生,鬼道的冤亲债主。或者是现世的人道当中的冤亲债主,过去生和他结的恶缘,今生因缘会遇的时候就来还这个债,这个时候他就会伤害我们,甚至会断送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观察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死亡的因缘实在太多了,所以相对来看活缘确实非常的少,所以说真的是死无定期。这第二大根本真的是没有错。因为死缘太多,活缘太少了。(3)身命极危脆:面对这么多死亡的因缘,地震.水灾.火灾.风灾.或者冤亲债主等乃至细菌的感染.等等这么多的障碍。这么多的危机.我们的色身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拿针稍微刺一下就破掉了,我们面对那么多大自然的灾害。面对冤亲债主的伤害。或者细菌的伤害、等等我们的色身实际就像水上泡沫一样非常危脆不安的、随时都有破的可能。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想像的那样。我现在身体还很强健,还很好。我还可以活很久。实质上不是,我们的身体是很危脆不安的。因此之故,透过这三个理由我们就观察,死无定期。3.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①亲友
:我们的亲属.好朋友.师长.眷属.弟子.都是一样,你跟他在要好,你要是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也必须要一个人孤孤零零的往前走,没有人能陪你走。就算夫妻感情再好,甚至他愿意为你而死。事实上你也是一个人孤孤零零的一个人走。为什么呢?因为个人的业力要个人承担、因缘到了。要走了就是要走了,所以亲友他就算在我们往生的时候在旁边哭啊叫啊闹啊,怎么伤心。但是他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有的人可能不执著亲友,可能执著财富
②财富实际上根本带不走
,世间的人总是有个错觉,觉得我很有钱,就有安全感。所以他就不断的追求
金钱,不断的想要得到安全感,事实上他的心永远没有办法得到安全感,为什么?因为财富本身它就是不能给我们今生乃至来世带来安全感。姑且不论今生,就讲我们临终的时候,你再有钱,像台湾的王友庆或大陆的某某再有钱死亡的时候一分一毫也带不走,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心爱的财宝要舍离他,财富越多他心中越痛苦,但是他心中完全做不了主,因为这个本来就是带不走的东西。所以财富也没有意益。
③自身
:也没有意益,我们对我们的色身这么爱护她,给她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用最好的东西给她洗干净。吃东西保养她,希望我们的身体不断的保持健康,保持茁壮,但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们这个色身就像个小孩一样,小婴儿一样。她不懂得什么叫恩义。她说走就走,说背弃你就背弃你,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你这辈子这么的爱护她,照顾她,但到临终的时候她背弃你离开你,这个是谁也拦不住的。所有说平时我们觉得我身体很健康,或者我们还年轻等等,我觉得有安全感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觉。实际上真正的我们的身体她也不是我们的依赖处。所有通过这三点的观察。临终的时候我们周遭的这一切,物质的境界都不是我们依赖的境界,唯可依赖的境界是佛法,就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来说。这个佛法指的就是信愿行,是修净土的三资粮,
信心--对弥陀的信心
对净土的信心
还有相信我们自性的功德。我们决定能够去
愿--愿离娑婆 心求极乐
对娑婆世界的愿离对极乐世界功德的渴仰,发心想要往生净土,这样皈依的心。
行--念佛
在临终信愿的引导之下,念念念佛,阿弥陀佛在我们断气之前来接引我们,能在临终看到佛来接引,西方三圣来接引。能往生净土。再也没有死无常来追逐的痛苦,甚至能够行菩萨道.迅速成佛,这个才是在临终的时候真正能够依赖的地方,很多人往往不把应该依赖的地方当做宝好好的抓住,而是去抓住财富,眷属这个臭皮囊色身。该抓的没有抓,不该抓的却抓住不放。直到临终的时候才来受苦才来后悔,那是很可惜的。
所以根据这个三根本乃至九因上的观察我们心中确定一个观念就是这个死是无常的,生命是无常的。随时会到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修行,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转念念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3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