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命由己立,福自己求,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4-2699

“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是什么意思?

不是“祸戚戚福无门,唯人自招”,正确的是“祸福无门,唯人所招”。

【词目】:祸福无门,唯人所招

【读音】:huò fú wú mén wéi rén suǒ zhào

【释义】: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者派是人造成的。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首仔贺》:“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示例】:《旧唐书·李孝恭传》:孝恭举止自若,徐谕之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自顾无负于物,诸公何见忧之深!公祏恶积祸盈,今承庙算以致讨,碗中之血,乃公祏授首之后征。”

臣闻~。人无衅焉,妖不妄作。 ——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都是人自找的。

语出宋代道教佚名所作的《太上感应篇》,据传是太上(指道祖)说法开示,度化十方,普济群生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感应篇》实非一时一人所著,而是汇集了中华传统‘道’文化的“承、负”思想、“善、恶”观念和“因果、报应”教义不断演化而成的。

该书中的承负观念,虽然与佛教因果报应有些相似,但又与佛教观念有一定的不同。佛教认为因果通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该书则更强调现世与人对环境的蝴蝶效应,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

扩展资料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 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誉旅,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

道教所讲的“善、恶”观念及“报、应”教义,源于殷时的“天人合滑烂一”思想。当信虚漏时的人们就相信天神的意志是不可违的,它既能降福于人,也能降祸于人。只有做到尊天敬祖、行仁尽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得到神灵的眷佑。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

道家的经典《太上感应篇》劈头第一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真是千古名言,经典至极。诸君不信,可放下成见细心体悟之。另有一句:“夫心起于善,福虽未至,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祸虽未至,而凶神已随之。”这些话在我年轻时是一律当做迷信而予以排斥的,现在看来,真为自己的轻薄无知而自惭形秽。

之所以不信,可能是因为太深奥了吧!而且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无神论,后来才知道,所谓神,原来还可代指自然规律,便觉恍然大悟。老人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这就好理解得多。种地就是因果,种什么收什么。栽南瓜不能结豆角,栽茄子焉能长西瓜?再比方上班就是因,拿工资就是果,随着你上班时间的长短,你的工资其实是同时也在一分一厘的增长。1+1就是因, 得2就是果。敲钟是因,钟响是果,而且敲与响是同时同步的,钟声就是对敲钟人的回报,这就是报应。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心一念,无不在因果之中,而且真的是如影随形,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一切皆有因果,因果无所不在。只不过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时,有些表现出来的现象让我们不好判断就生了疑惑而已圆猜丛,但是切不要因为一时搞不明白而轻下结论,认为因果是迷信是不可信的。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要想明白因果的真相,那就要深入的做一番观察和研究。其实很多职业诸如律师侦探专家学者等等无不是从事着研究因果的工作而已。

呵呵!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不相信上班拿工资、犯罪进监狱的人是可笑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只在来早与来迟。大家擦亮眼睛好好看看,那些落马的高官哪个不是因果教育的反面教材?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当作恶的砝码添加到足够大的时候,凶神才显露出他的本来面目。

说话间,一个电话打进来,来电显示告知该号码已被3000多人标记为诈骗,我笑了!这不是现世因果报应的最好教材吗?就像在电子探头底下作案一样,就像过街老橘樱鼠人人喊打一样可笑。可叹世间多少不信因果的人,都在干着自以为很聪明的傻事。

反过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应该作为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件法宝、一个方向盘,紧紧抓住,不能放松。因为行善积德就是添加正能量的砝码,善神抱着善果正在跑道的终点迎接着你和我呢!我们所信奉的厚德载物其实就是建立在因果法则之上的重要概念之一。

正是:

因果大法则,谁能颠覆之。

可怜众生迷,不肯深信实。

无知兆含则无畏,言行多颠倒。

缺德自载祸,祸来后悔迟。

福祸无门 唯人自招的意思

意思是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都是人自找的。。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春秋-左丘明

原文节选:

季氏以公鉏为马正,愠而不出。闵子马见之,曰:“子无然!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敬共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奸回不轨,祸倍下民可也。”

公鉏然之。敬共朝夕,恪居官次。季孙喜,使饮己酒,而以具往,尽舍旃。故公鉏氏富,又出为公左宰。

译文:

季氏让公鉏担任马正,公鉏怨恨,不肯做。

闵子马见到公鉏,说:“您不要这样,祸和福没有门,在于人们所召唤。做儿子的,只怕不孝,而不怕没有地位。恭敬地对待父亲的命令,难道会没有变化吗?如果能够孝顺恭敬,富有可以比季氏增加一倍。邪晌散梁乱不合法度掘亏,祸患可以比老百姓增加一倍。”

公鉏同意他的话,就恭敬地早晚问父亲安,谨慎地执行任务。季武子高兴了,让他招待自己喝酒,而带着饮宴的器具前往,季氏把器具全部留下给他,公鉏氏因此致富。又做了鲁襄公的左宰。

扩展资料:

《左转》经典名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宴运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诈骗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ǒu)。《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左传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6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