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念死无常是什么意思(念死无常人死不再回来)

学佛百科2023-04-2690

佛教念无常是什么意思

我想应该是思维生命脆危,在呼吸间死亡(无常大鬼)就会来到。您看现在天天新衫罩闻都有这里杀人,那里放火,风灾,铅搜水灾,旱灾,地震,战争,恐怖爆炸,车祸等等,谁也不知道有没有明天槐塌历。

略论》念死无常(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三章 共下士道修心次第

下士道,即人天乘的修行,目的是成就人天善果。那么,这和现实人生的追求有什么不同?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这一层面的需求,人和动物是共同的。其次是追求幸福,但对多数人来说,这种追求仅限于眼前的、今生的幸福。而人天乘的修行是以追求未来的暇满人身为根本,兼顾现世幸福。因为人天亮告乘所追求的幸福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获得继续修行的身份。这也是佛教的人天善法和世间善法的根本区别所在。

下士道的修行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念死无常、念三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念死无常,是为了断除我们对现世之乐的贪著。在藏传大德的开示中,常常提到“舍弃今生”,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厌世,而是要舍弃对现世的贪著。如果不“舍弃今生”,仍以现世享乐为目标,我们就会执著于此,难以割舍。唯有将念死之心真正提起,对现世的贪著才会减少。世间的一切,不论家产多大,地位多高,在死亡面前都是苍白无力的。包括那些被称为“亡命之徒”的冒险者,也不是真的甘心以生命换取利益,而是因为心存侥幸才放手一搏。所以说,念死是对治贪著的有力手段。其次是念三恶趣苦,生起断恶修善之心,以免堕落受苦。进而还要寻求皈依,以此作为生命的究竟归宿。最后是深信业果,如果认识到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和业决定之理,我们就知道怎样才能离苦得乐。

这些虽然属于下士道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士道和上士道的修学项目,既是自道,也是共道。从中士道的修行来说,念死正是发起出离心的动力,否则很容易懈怠放松。而从上士道来说,唯有对轮尺郑回和三恶道苦有深刻认识,才能对众生发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如果自己还贪恋轮回,却说什么带领众生出离,不是空话吗?我觉得,念轮回苦可能比修自他相换、七因果的效果更直接,因为这种恐惧比较符合常人心理。当我们感到恐惧时,会自发寻找出路,这是本能使然。而自他相换和七因果,则是要激发人的高尚意志,调动内心深层次的情感,这是需要通过观修完成的。

第一节 念死无常

世人最怕将“死”字和自己联系起来,似乎说一下都会招来不祥之兆。事实上,死亡正是人生最大的现实,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结局。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在痛苦惶惑中离去,奔赴下一轮流转。既不知前方为何,也无法把握方向。念死,就是帮助我们以正确心态看待死亡,主要通过不念死的过患、念死的利益、以什么心态念死、修习念死之法四部分进行观修。

一、不念死的过患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知),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上师口授颂文为:谁为三界之死主,自死而无他作者。)

又陵键颂《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我未如是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不忆念死亡的过患。如果过分关注现实,意识不到死亡的无常迅速,修行往往只是生活中的点缀,是没有力度的。佛教非常重视发心,也就是动机。因为修行不是为了成就客观结果,而是完成心念的转化。如果其中夹杂有世俗心,不论所修是什么,都会带有我执或名闻利养,最后成就的还是世俗心。念死,正是断除世俗心的一剂猛药。

“今后当死之一念,虽尽人皆有,然以于日日中,每念今日不死,今日又不死,则心将执于不死之一面。若不作意于彼对治,而为如是心所障蔽。”人最终都会死去的道理,虽然人尽皆知,但在日复一日的生命延续过程中,我们因为看到今天没有死,明天又没有死,于是乎,便逐渐将心执著于不死的那一方面。如果不是刻意进行对治,就会被“不死”的心理所蒙蔽,以为死亡还很遥远。这正是人们不把死亡放在心上的原因。现在保险业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险等,说明人们在理性上是知道终有一死,而且可能是毫无准备的突发性死亡。但死亡不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会觉得那是别人的事。这种错觉,使我们只想着怎样活得更好,却从不为死亡做好准备,也忘记现在所做的一切只有暂时意义。

“随起久住此世之心,便觉现前一切皆为需要,专务于求此世乐、除此世苦之方便。于后世及解脱成佛等大事不加观察,心不入道。”因为把世界当做久居之地,就觉得眼前一切都是生活所需,这就会专求现世之乐。对于我们真正应该成办的,如断除此世之苦的解脱途径,及后世解脱成佛的头等大事不加思惟,这样的话,心就不会和道业相应。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外在一切都在刺激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甚至出家人也受到影响,也忙于追名逐利,这都是基于现世快乐而产生的过患。

“纵或闻思修,然以趣重今世之故,任作何善,其力定然薄弱,且必掺和恶行咎戾而转,其不杂恶趣之因者鲜矣。”咎戾,罪过。纵然是闻法、思惟和修行,但因为重视今世的缘故,不论修习什么善业,力量必然薄弱,且因夹杂恶行罪业而转变修行性质。那些言行完全不夹杂恶趣之因的修行者,是极其罕见的。

“纵使缘及后世,思欲进修,亦必不能灭除推延之懈怠,及以睡眠、昏沉、喧杂、饮食等事纷扰度时,不能精进如理而修焉。”如果对现世的执著尚未断除,即使为了后世发心修行,也不能灭除今日推往明日的懈怠之心,或是忙于睡眠、昏沉、喧哗、饮食等种种琐事,在纷扰中虚度时日,不能以勇猛精进之心如理修行。现代人往往因事务繁忙而疏于修行,总说什么有时间再修。其实,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最喜欢的事情上。所谓的没时间,往往是针对那些不曾引起重视的事。当我们说有空或没空时,其中就蕴含着一种取舍。如果不能放下对现世的执著,每天就会把时间耗费在种种杂务,在不良串习中轮回。

“又不特此也,为求现世圆满故,烦恼及其所引之诸恶行等渐渐增长,背甘露法,引入恶趣,孰有甚于斯之不善耶?”不念死的过患还不仅仅是这些。如果以希求现世圆满为生存目的,将进一步引发贪嗔痴烦恼,并使那些因烦恼引发的种种恶行逐渐增长。这将严重背离佛法,最终将我们导向恶趣。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结果吗?

“《四百颂》云:三世自在主,自来作死缘,而我犹安卧,不善孰胜斯。”三世,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四百颂》说:在三界中,随时都有可以左右我们生命的死神在窥视。但我们却自以为高枕无忧,不做任何准备,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危险的吗?民间传说,若人死期来临,会被无常鬼用锁链套走。但佛法所说的无常并不是外在的什么,而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世间的人,包括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无论曾经多么风光荣耀,都已灰飞烟灭。即使历代高僧乃至佛陀本人的色身,也同样都要入灭。所以说,死是一定的。当我们对死亡有了深刻认识,对于世间的执著自然会被弱化,在此基础上修习任何法门,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入行论》云:须舍一切去,于此自不知。为亲非亲故,而造种种罪。”《入行论》也说:每个人终将舍弃一切,离开这个世间,但我们却从来想不到这一点,整天为了自己感觉中的好恶和冤亲造作种种罪业,真是非常愚痴的行为。

我感觉,世人忙来忙去,就像为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子进行装修。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一切都是建立于脆弱的色身上。一旦色身毁坏,一切装修也随之被毁。很多人也会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有机会捞取利益时,还是什么都放不下,还是愿意为之操劳甚至造作恶业,却忘记这座建筑很快将毁于一旦。所以,在对死亡和无常有透彻认识之前,再聪明的人也是傻瓜。

二、念死的胜利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人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

那么,念死无常又有哪些利益呢?真正提起念死之心,将每一天都当做今生最后一天来过,就像处在倒计时的状态中,只会考虑这期间做点什么最有意义,哪里还敢虚度?

“若生一真实念死之心,且如若知我今日明日定死,稍知法者,即见亲等无可共住,遂能遮制于彼爱著,并任运生起从施等门而取心要。”若能发起真实念死之心,而且就像今明两天就要死去那样确定,只要稍稍了解佛法的人,就会知道一切亲友眷属都无法和我们长久相伴,在生死关头也无法援手相救,就会减少对他们的贪执之心。如此,就能自然生起布施之心,并在舍离贪执的过程中成就解脱的智慧。

“且能见及为利养恭敬等之世间法而致力者,一切皆无坚实。”念死还能使我们认识到,为名闻利养等世间法所做的努力都是无常而虚幻不实的。能够正见无常,我们就会发现,世间一切成就如同泡沫那样,再大也会破灭,也不值得贪恋。只有愚痴者,才会执著于泡沫的大小。

“遮诸恶行,积集皈戒等善业。自身既得胜妙之位,亦能接引诸余有情,于彼安置,更有何事较此为重要者哉。”获得以上认识之后,就能阻止各种恶行的产生,同时积集善业,包括皈敬三宝、受持戒律、六度四摄等。这样的话,不仅自己能由此感得殊胜果报,同时也有能力接引其他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走向菩提。世间还有什么事比之更为重要的呢?

“诸经于此念死之心,曾以多种譬喻而为称赞。”在众多经典中,对于修习念死之心的利益,曾以种种比喻称扬赞叹。

“如《大涅槃经》云:诸田业中秋实胜,一切迹中象迹胜。一切想中,无常及死想是为最胜。”正如《大涅槃经》所说:在广阔无边的田野中,秋收的果实是最殊胜的;在一切动物的足迹中,大象的足迹是最殊胜的;在佛法的众多思惟观想中,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

“以由此能除遣三界贪著、无明、我慢故。”为什么说无常想和死想是最殊胜的呢?因为由此契入,可以帮助我们遣除对三界的贪著、无明和我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这种念死之心发得真切,并成为我们的主要心行,而不再被现有的不死之心主宰。念死念得真切,解脱便大有希望。佛世时,很多比丘常在冢间修行,就是通过环境来强化这一心念。佛陀之父净饭王想出家时,佛陀也告诉他:“观无常足以得道。”

“复以为顿能摧坏一切烦恼恶业之锤,顿能成就一切善妙之门等而称叹之。”其次,无常想和死想还能作为摧毁一切烦恼恶业的铁锤,成就一切善妙功德的大门。所以,无常想和死想的利益,为诸多经论所称扬赞叹。

“总之,能有修行之机会,唯是得此殊胜之身时。我辈长劫处于恶趣,虽偶一得生人天,亦多无暇,不得修法。纵或一次得堪修之身,而亦不能如理修法者,盖为住此今日不死之想耳。”总而言之,我们所以能有修行机会,只是因为得到了暇满人身。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中,我们多数时间都在恶道流转,偶尔得生人天善趣,也多半是无暇之身,没有修法的机会和能力。即使有幸得到一次能够修行的人身,又往往不能如法修行,正是执著于“今天还不会死去”的想法。宗大师这段总结非常精辟,当我们没有提起无常想时,自然就会把主要精力用来关注生活,而不是关注生死,关注生命的未来。

“心执不死者,乃一切衰损之门。念死者,乃一切圆满之门也。”所以说,我们执著于不死之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生死的根源。念死无常,则是圆满一切修行利益的途径。两者非此即彼,我们想要道业有成,解脱自在,就必须提起念死之心,否则是没有出路的。这一句式,在自他相换中也有同样表述。

“是故莫执此为诸无余深法可修者之所行,或虽为应修,唯宜初时略为修习,非恒常之所修也。应于初中后三皆必须修此法之理,心起决定解而修习之。”在此,宗大师又指出了对念死法门常有的一些误解。所以,不要以为念死是没有其他高深法门可修者才修习的,或者以为,虽然应当念死,但只须在修行初期稍加修习即可,并不是始终需要修习的内容。事实上,对修行初、中、后三个阶段必须念死的修行原理,应该生起坚定不移的胜解,并依此不断修习。

初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摆脱凡夫心;中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精进不懈;后期修习无常,可令我们圆满佛道。所以说,念死是贯穿整个修道过程的。不论修习什么法门,如果能以念死、念无常之心为前提,就会生起紧迫感而不敢有丝毫懈怠。这样的话,修行很快就会相应。

三、发何种念死心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

这一段,告诉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忆念死亡,忆念无常。如果像常人那样贪生怕死,或是因为想到终有一死而消沉,而万念俱灰,而否定一切行为的意义,决不是修行人应有的心态。念死是为修行服务的,为生起出离心、为解脱服务的。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念死之心呢?

“若以亲等当离而生怖者,是乃常人之心,此处非为生起彼心也。”彼心,指本论所说的念死之心。如果对亲人终有一天会离己而去心生畏惧,只是常人都会有的心态,本论所说的,并不是生起这样的念死之心。

“若尔云何?谓由烦恼业所受之身终不免死,仅于此生怖,暂时亦不能遮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若仅对烦恼所感的业报身终将死去这一结果生起恐惧,依然不能减少对世间的贪执,有效阻止不良串习的发展。在社会上,对那些时日无多的人,家人通常是尽量满足其要求,想吃什么就给他们吃什么,想买什么就为他们买什么,以此弥补他们将要死去的缺憾。可见,单纯的怕死并不会成为修行动力,甚至很可能由此造业。

“须念恶趣之因未灭,现上决定善因未修,此当畏死也。”我们要想到:在往昔的无尽生死中,我们造作的许多恶道之因并未忏净,同时也未具足往生善趣的因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应该怖畏死亡。否则,一旦死亡来临,很可能会因恶业现前而堕落,没有改正机会。

“若于此兴怖,则能起修,死时无恐。若不修此义,总于流转不能解脱,别于恶趣或将沉坠,死时追悔热恼而已。”如果对此生起畏惧,就能精进修行,死亡来临时就不必再有恐怖。如果不修习这样的念死之心,就无法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就有可能堕落恶道中长劫沉沦,临终时就只能追悔莫及了。

以上,宗大师就“发何种念死心”作了引导,并指出佛法所说的念死和世人贪生怕死的区别,帮助我们消除误解,端正心态。

观寿命无常是成就净业的根本

有师兄问我:「如果总想着未来的死亡,是不是与活在当下相违?是不是没有根据地自己吓唬自己?」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愿意在这里与各位同修交流。

念死亡无常就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具体依照四念处来生活修行。过去的身、受、心、法已经不存在,只能被回忆;未来的身、受、心、法还未到来,只能被推测;只有当下的身、受、心、法的现状才能被现量观照。

无常有两种,一是细无常,微细难以觉知,刹那生灭。二是粗无常,易于觉察,相续毁灭。身体当下每个刹那都在变易衰老、趋向死亡,这就是身体的细无常。身体的粗无常是指身体的死亡,即一期寿命的终结。一般来说,人的心跳、呼吸、大脑活动均不可逆转地停止时被确定为生理死亡。大多数人应该不会反对身体之细无常就在当下,只是认为身体的粗无常,也就是死亡是未来的事,与当下无关。

依道次第来说,所谓身体死亡包含以下三方面根本内容:

一是决定死亡;

二是死期不定;

三是死时除法别无助益。

「念死无常」不是指离开当下的遥远未来的身体之死亡,而是指活着的身体当下就是无常的现状——死期不定。依靠科学的逻辑和佛教的因明,人都无法根据自己当下还活着的身体来判定当下是此生寿命的中点还是此生寿命的终点。念死无常就是我们无法推出确定的结论——当下的身体是继续做身体还是会变成尸体。所以念死亡无常,恰恰是活在当下,观察到当下身体的现状就是无常。与此相反,认定死亡无常是未来才会发生的事与当下无关,这种认知恰恰是没有活在当下,活在对未来一厢情愿的毫无根茄春据的猜测之中。

比如我过去常常这样自我欺骗:

自己还年轻,今天不会死。可是地球上比自己更年轻的人每天都在死亡,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无病,来推测自己现在不会死,可是健康的人突然死去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现在生活的环境太平安逸、没有天灾人祸,来推测自己不会死,可是天灾人祸的降临从来都是出人意料,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学佛多年,积累了很多功德,来推测自己现在不会死,可是目犍连尊者神通第孝纳旅一还被外道活活打死,所以这个推论是不合理的;根据自己的师父是大成就者,师父很慈悲,他老人家会保佑我,我不会意外死亡,可是当琉璃王要血洗释迦族的时候,连释迦牟尼佛也只能三次坐在大军行进的路上以推迟琉璃王的屠城日期,而不能改变迦毗罗卫被屠城的命运。

人命在呼吸间

佛陀用人命在「呼吸间」来说明死期不定,每个呼吸转换的间隔处,是继续呼吸的中转站,还是呼吸最后的停顿处,都是无法确定的,所以说死亡是无常的。佛法是中道,所谓活在当下,就是清醒地觉知当下身体死期不定的无常现状,远离断见和常见的两种边见。毫无根据地认定当下的呼吸一定能接续下一次呼吸,就是常见,这会导致盲目乐观,耽著今世而不知为来世的增上生与决定胜而修行;认定当下的呼吸一定是终点,就是断见,这也会导致盲目悲观,认为反正来不及修行了,同样不能把暇满人身转为道用。

比较而言前一种常见的危害更为严重:如果认为自己身体当下与死亡无关,那么就会认为自己的寿命一定会延续到下一个当下。因为我们的身体一生只活在当下,过去已消失,未来还未到,我们就会一辈子都活在与死亡无关的错觉中,直到我们最后一口气,我们都会认定自己和死亡无关,这是何等的自欺。退一步讲,如果认为自己今天与死亡无关,那么就会认为自己的身体一定能够活过明天。因为我们的身体一生只活在今天,昨天已消失,明天还未来,我们就会一辈子活在今天与死亡无关的错觉中,直到我们生命的末日也还是认为自己一定还会有明天。

《集法句经》云:「明日及后世,孰先至难知。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正是在揭穿此种执著无常以为常的边见。

唯有将「活在当巧凳下」和「念死亡无常」的教言融会贯通,才能落实四念处的修法,远离断常两种边见。离开「活在当下」来念死亡,要么无根据地执著下一个刹那一定不死的常见,要么无根据地执著下一个刹那一定死的断见。这两种态度都把无常法观成了常法。只有「活在当下」来念死亡,才能正确把握死期不定的无常性,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如实观照寿命无常,更加珍惜暇满人身,当下生起迫切地现在就要修法的决心。

死时除法之外别无助益

即使生起了寿命无常的定解,但不去思惟死亡的第三个内容——死时除法别无助益,仍然无法生起舍弃今世为后世利益而修法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发心意乐。思惟明天的此时,是我们今生的继续还是后世的开始,对此我们确信无法预知答案,如此思惟,我们就对寿命无常有了认识的基础。下面我们就以世间八法来串习死时除法之外别无助益的内容。

如果明天此时我的身体已经变成尸体,那么我一直贪爱的身体的健康,到时都会随着身体一起灰飞烟灭。我今生为贪爱身体健康而造的罪业全都成为后世的欠债,为贪爱今世身体健康而造的善业(比如放生、诵经、念佛、供养、持戒等等行为)也因当时愚蠢地只知执著今世,而未发出世之想,所以无法成为出世的资粮。只有具备出世之心的善业,才能成为往生西方的资粮,那时我会多么后悔此生未能好好利用这具曾经属于我的宝贵人身!

同样,如果明天此时我的身体已经变成尸体,对身体病苦的瞋恨、对身体各种享受的贪爱、对身体的苦受的瞋恨、对身外之物——儿女、房子、存款的贪爱、对贫穷的瞋恨、对被人恭敬的资本——学位、官位、荣誉、功德(这些可以炫耀资本都被加上已故某某的前缀定语,变成追悼会上华丽的点缀)的贪爱、对轻视我的人的瞋恨等也都是这样。

一个修行人如果不能建立自己明天寿命无常的定解,就不会舍弃今世。你对今世一点也没有看破,想获得今生出世的成就恐怕就很困难,因此对世间不要太执著。不能舍弃今世,就无法生起修习出世法的念头。对于我们净宗学人,如果依道次第来观修死亡无常的三种根本、九种因相、三种决定,自然可以顺利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信愿往生极乐的真实意乐。

印光大师开示:「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见《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可见观寿命无常是成就净业的根本。

文:唐洪

念无常什么意思

无丛宴常与四圣谛中三法印的重要组成部份。苦、无掘做常、无我。

是修行四念住的一部份:观身不净、观受是渗散银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

是涅盘四德:常、乐、我、净,中“常”的镜像反映。

念死无常

提到死字,人们往往既厌恶又恐惧。不要说亲身体验,就算看到与死亡沾边的事,大都避之唯恐不及。从小到大我亲眼目睹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也间接感受了死亡的过程。其实国人很避讳谈死,这和所处的文化背景不无关系,中国社会虽然多种文化并存,但对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儒家文化。从孔夫子答子路的“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夫子对待死亡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活着还没整明白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死亡这么无聊的事呢?这种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世。

没有认真思考死亡或体验死亡过程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想想我的过去,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体验了一把。

2015年的夏天,我和朋友去卧虎山水库游泳,刚开始游的很欢快,游着游着就感觉不对劲了,腿抽筋,脚也不听使唤了,越踢腾下沉的越快,还呛了好几口水,眼看着就要玩完,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在庆并慌乱中我踢到一硬物,或许命不该绝,随后我踩到一斜坡,求生的本能让我不顾一切地往上爬,出水后才知那是一座小岛。当我瘫坐在岛上的那一刻,心想活着真好。这是我最近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有过主动思维死亡的经历,那是感情事业双受挫时,对于长期被成功学洗脑的我来讲,这是不能接受的租差厅,我患了轻度抑郁症,感觉活着真没意思,到不如死了的好。我曾经设计了若干种死法,比如跳楼,上吊,吃安眠药等等。有一天我无意中读到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两句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将来临的节日。换句话说,人早晚要死,你急什么?我茅塞顿开于是打消了死的念头。

其实之前的我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思维或靠近死亡,都有太多的无奈。师父在开示中多弊隐次提到,死是一定的,什么时候死是不一定的。通过本课学习,再次思维这句话,感觉意义和以前又不太一样。世人认为三宝弟子很消极,真是天大的误会。能够直面死亡,正视死亡,忆念死亡,这是多么积极的事情,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难怪师父说学佛乃大丈夫事。

之前形成的观念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无形中体现了对生的贪着及对死的逃避。学佛不正是认清真相吗?无论自己敢不敢或愿不愿意面对死亡,死亡终究会来临。既然这样不如积极去面对好了。佛陀说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是啊,一口气上不来人就一命呜呼了,想想人的生命是何等脆弱。可是很多时候人活在一种错误认知里,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死亡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无关,正因为对死亡没有正确认识,也没做好准备,所以当死亡来临时,就像宗大师所说犹作婴儿哭。

了知死亡一定,人生无常的真相,就会逐步放弃对现世人生的贪着,即使你富可敌国,钱财无数当死亡来临时,你又能做什么?你能把这些东西带到下一世继续享用吗?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能跟随自己的唯有自己所造的业。

佛化生活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放弃对现世人生的贪着并不意味着就不幸福不快乐了,相反正因为不贪着,反而更容易获得幸福快乐。当明白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比如有生无不死,有聚就有散,有成功必有失败。就像苏东坡词中所写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当明白了这些就会智慧的看待所发生的一切。

当认识到死期不定,更应该安排好活着的这一期生命,不应该把有限的人生拿来追求细枝末节,像解脱成佛这等大事,更应好好力行。要不当死亡来临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去向哪里?今生有幸生而为人,有幸听闻佛法,更有幸的是能进入良好的修学团体,假如不精进修学,能对得起这暇满人身吗?

念死无常,慎勿放逸

1。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2。

一天就这样含糊地过去了,

寿命却无比精准的减少了一日。

就像活在逐渐干涸的水池中的鱼,

有什么快乐可言?

长路漫漫,人们应当自强不息,勤奋精进。

就如同头顶烧火,你要救火一样迫切。

生死无常,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桐简

唯有披甲精进,才对得起暇满人身。

3。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我们却很少团陵思考死亡。

有的人怕死,拒绝讨论死亡。有的人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死亡只是别人的事,远远轮不到自己塌轮戚。

我们不知道死后会如何,也许是人死如灯灭,也许是再投入下一场轮回。无论怎样,死亡无可避免,我们不能逃避死亡。相反,我们应该【念死无常】。

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常抱感恩之心。

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放下萦绕心头的琐事,死亡当头,一切皆空。

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努力精进,让每一刻都活得有意义。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6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