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包含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第10课(所依善知识之相,十德之后四德)法义梳理)的词条

学佛百科2023-04-2780

道前基础——正宗分(四)

甲四 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

乙一 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

丙一 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

修行的第一步是要依止善知识。《菩萨藏经》中说:波罗蜜多、地道、忍辱、等持、辩才、回向发愿、乃至佛法的一切功德都以上师为根本。我们无始以来沉溺轮回,多恶少善,常处恶道,要想在菩提道上修行,必须有善知识的引导。

亲近善知识的规矩有六个:善知识的德相要求,学生的德相,如何依止,依止的好处,没有依止的过患,摄彼等义。

丁一 所依善知识之相

《庄严经纶》中说到的善知识的十个要求: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调伏,戒;静,定;近静,慧;德增,德行超过学者;具勤,精进;教富饶,经教学了很多;善达实性,通达一切法自性空;具巧说,说法有善巧;悲体,大悲为体;离厌,说法没有厌倦。我们依止善知识一定要依止具备以上十种德相的上师。

如果一个上师自己都没有修好,没有调伏,是无法指导学生的。怎样调伏的人才算合格呢? 圆满的调伏法就是戒定慧,只有依照戒定慧修行的上师才是合格的。其它如得到神通、见到本尊等功德都不能算作调伏合格的标准。

自利六德

(一)调伏

调伏,就是尸罗学(戒学)。心就像野马一样,难以调伏,而戒律就像马口铁,可以调伏杂乱的心。学戒就要按照戒律要求努力,不该做的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做到,这样才能调伏心,从而达到定的境界。

(二)寂静

寂静,就是定。持戒因而妙行进、恶行止,再靠正知正念观察,使心内住,就入定了。

(三)近寂静

定而后止,止而后观,产生的智慧是慧。

(四)言教富

言教富就是多闻,通达经律论三藏。讲的时候能够从一个点出发贯通无量知解,行持的时候对当下的众生和未来圣教的发展都产生利益。

(五)达实性

达实性,就是要通达诸法无法的空性,是殊胜的慧学。能够实证空性最好,能够从教理上通达也可以。

(六)德增上

上师的教证功德必须超过学生,学生才可能进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要超过学生,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超过上师。

以上六点是上师自己应该有的功德,属于自利,后四点属于利他。

“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遗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学习佛法没有便宜可占,佛陀不能把自己的功德转赠给弟子,只能通过讲说无谬的解脱道来教化众生。

摄他四德

(一)善巧说

上师要根据弟子的根器,将适合的法门传授给弟子,橡悄并使他依法修行。

(二)悲悯

上师说法的发心是渡众生,而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恭敬等。

(三)具精勤

上师说法是利他的事情,要做到勇悍刚决,碰到困难要勇于克服。

(四)远离厌患

上师说法无疲厌。

博朵瓦认为上师十相中最重要的就是戒定慧、通达空性和悲悯心。只要具备这五相,弟子就能够从中获益。

末世有比丘等人,只为了供养而赞叹宣说戒定慧等学处,却不修行,这样的人是不能为师的。

康萨仁波切认为末世寻找具备十相的上师很困难,但作为上师有两点必须具备:持戒和悲心。

《妙臂请问经》中道:“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强调了上师的重要性。具德上师的标准:梁袜渣有智慧、形貌端正(指形象正派)、持戒清净、种姓高、趋向于法、辩才无碍、皈依三宝、有悲心、言辞和悦、喜欢做善事、敬信三宝。在末世中这样的上师很难遇到,可以成为善知识的最低限度是具备以上功德的八分之一。

丁二 能依学者之相

《四百论》中弟子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正住、具慧、希求法。

正住:不堕党类,没有偏见,不会认为自己宗派第一而贬低其他宗派,产生嗔心、慢心。要尊重恭敬所有宗派。

具慧:有辨别正说恶说、要点宗义的智慧。

希求法:具有求法的意乐心。

《释论》中添加了敬法法师(尊敬法和法师)、属意(听闻时做到专心)两个要求。

宗喀巴大师总结为四点:于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舍弃恶说受取善说。

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即使遇到明师也会错失,即使听闻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义理,反而可能产生邪见、增加傲慢等。

作为弟子要审视自己是否具备以上条件,要改过增善,努力好前做到以上几点,成为合格的弟子。

真正的善知识法师,须具备十种德相

法师,又称说法师,不是出家人都能称为法师。真正「善知识」法师,须具备十种德相。其「法师十德」是:

一、善知法义:菩萨以无碍智,善知一切诸法要义。

二、能广宣说:以智慧辩才广为众生宣扬如来妙法。

三、处众无畏:随其大众问难,悉能酬答,无所畏惧。

四、无断辩才:说法辩才无碍,经无量劫相续不断。

五、巧方便说:善巧方便随机说法,令众皆得通解。

六、法随法行:说法令众如法修行,随顺无违修诸胜行。

七、威仪具足:于四威仪中无有缺犯,令人敬仰。

八、勇猛精进:精勤槐搭修持佛法,教导众生永不退转。

九、身心无倦:身心寂静兄明颂,常起慈心摄化一切众生。羡郑

十、成就忍力:修习诸忍辱行,而成就无生法忍力。

如何寻找善知识

依照经典中记载的善知识德相来判断和观察。

我们要学佛首先不能没有师父。别说学佛,就连我们从这里(天津)到四川的话,也得要知道坐什么车,到哪里去买票,开车的时间,这些都要向明白人打听清楚。我们学佛呢,没有从这到四川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六道轮回的苦海达到涅盘圣果的彼岸。从根本利益上来讲,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彻底了脱生死的问题,这条通往圣果的道路,在这个世间极少有人能够得到的,除释迦牟尼佛和极少数大成就者外,没有人达到过目的地,因此,在这样的路途上更需要引导者。

下面我先讲一讲什么样的师父(善知识、上师)是合格的师父,或者说什么才是具备圆满德相的师父?到汉地来包括我在内的藏传佛教的活佛不少,但有些人是冒牌的,他们居心不良、心术不正,结果把本来没有那么多烦恼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涂。所以,你首先必须有一种观察上师的意识,如果不能如法观察上师的话,就不能确认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尽管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但依止恶知识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样会丧失你的三善道的善根。因此你要确认善知识,观察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们别认为这个活佛是黄教的,在黄教当中信这个,自己的上师是红教、白教的,就不要观察了等等,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我今天讲的法不是黄教的法,是释迦如来佛的法,也是弥勒佛的法,是包括藏传佛教的六大教派、也包括汉地净土宗、天台宗在内的都要听的佛法。为什么呢?这不只是藏传佛教,而是佛法。我们判别佛法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遗产,也就是经、律、论三藏一切经典。如果不把这个作为凭证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任何一个其他的凭证。

因此,我今天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弥勒菩萨开示的亲近善知识法和善知识德相;然后,再加上红教的巴珠仁波且《大圆满前加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如何亲近善知识的问题有所了解。

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非常明确地讲了,总共有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标准或德相。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善知识的德相。其中第一句话,“知识调伏静近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师父、善知识,他必须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一个是以戒学能够调伏自己的行为,一个是以定学而使自己非常清净,一个是以论学或慧学让自己的心非常精进。什么叫以戒学调伏自己的行为呢?比如说,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呢?因此一个善知识要调伏一切弟子和众生,首先要能调伏好自己,才能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怎么调伏呢?消除一切缺点,能够摄受一个清净的戒律,这叫调伏。

第一个德相:调伏

在《别解脱戒经》中,释迦牟尼佛比喻说: “心马常驰奔,恒励修难制。”野马是非常难调伏的,要调伏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口夹是调伏马的脊亏最好方法。同样,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马,用什么方法调伏它呢?就是用别解脱戒的口夹,用这个使心调伏。因此你要观察师父是不是戒律清净之人。戒律有三樱脊神个: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宗戒。这三个戒好比是三层楼,没有第一层楼不可能建立第二层楼和第三层楼,因为第二、三层楼都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别解脱戒为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论》戒律中讲,戒律如大地,是生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没有大地的话,不可能长出任何苗,没有田的话,不可能长出粮食。同样,如果没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个功德。因此,要看这师父是否具备一切戒律:

1) 居士戒、沙弥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净。

2) 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六学处是否非常清净。

3) 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净。

如果自己胡作非为,连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说,他根本不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

说到这里我必须和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未必一定是比丘,也有一些从来没受过比丘戒,从来没有当过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顶的上师,这也不是没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理解的,但他是不是一个像样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杀生,二、是不是不偷盗,三、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语,五、是不是不饮酒、不吸毒等。连以上这些都做不野腔好的话,那就可以确定他根本就不能调伏任何众生。

第二个德相:静

清净就是定学,内心非常清净,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经验非常丰富。修定时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等用定压住了。在修禅定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对治掉举和昏沉,而且知道的窍诀也非常多,包括显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等修法。

第三个德相:近静

近静是什么呢?就是慧学,尤其是性空(诸法自性虚空)正见。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不一亦不异……。”在这一切诸法自性虚空方面,至少在比量上能有所体悟叫近静。

“德增具勤教富饶”。

第四个德相: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平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学修佛法就不会有长进。二千多年前,龙树菩萨在《亲友集》中这么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第一句话“诸人依劣当退失”是说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会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亲近与自己佛学水平差不多的人,就会停滞不前;“依尊胜者获尊胜”,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识,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们拜师父一定要拜一个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证功德更大、三藏经典学问理论水平更高的,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导到具有无上正等正觉、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德相佛果的,最殊胜的善知识,才能真正有长进。

第五个德相: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进勇猛地行持。

第六个德相:教富饶

什么叫“教富饶”?教言非常丰富。一个师父不能只会说单独某一个法或知道某一个传承,而必须通达一切教法,通达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经、律、论等一切教法,以及显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亲近一个“教富饶”者。这样他才能够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进行。比如一个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头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没有必要要这个医生。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不管什么病,他一摸脉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样,我们学佛的医生就是师父,这个师父要会调伏好我们内心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会判断,第二,用各种配药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办法治好。

第七个德相:善达实性

“善达实性具巧说”。“善达实性”跟刚才所说的近静差不多,不过有一点,刚才所讲的近静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明。不过在这里就不包括了,这里是指通达万物诸法虚空的本性,也就是说通达实性。实性是缘起性空,诸法的本性。因为一旦发现了诸法的实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所知,还是现量所证,都算是证悟。因此,师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平,至少能够以比量的方式通达诸法的本性、实相。

第八个德相:具巧说

什么叫具巧说?其实师父尽管是非常好的师父,具有刚才所说的三学智慧和德增,也具备非常丰富的教言,并通达实性。但若不能具备善巧说法的话,就不一定能让人听懂。比如说,今天我用藏语讲了一个小时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顶,拿着宝瓶然后念经,将宝瓶在一个一个头上放着。居士们糊里糊涂地,不知道对宝瓶该观想什么,这个宝瓶是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授这个灌顶的时候自己观想某一个佛或菩萨,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时的宝瓶灌顶、宝冠灌顶、金刚杵灌顶、金刚铃灌顶、赐名灌顶、金刚上师灌顶、智慧灌顶、秘密灌顶,言辞灌顶等。每次灌顶该以何种方法去接受这个灌顶,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顶了吧,灌顶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修,念什么咒。这不是善知识不具备其它功德,而是不具备善巧说。因为不具备善巧说的话,你就听不懂他说什么。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具备善巧说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身表达能力有限而不具备善巧说法。有些上师通达一切三藏经典,一上讲台,三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上师善巧说非常重要。

第九个德相:悲体

“悲体离厌”。“悲体”是什么呢?就是内心非常慈悲,把自己的弟子当成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着心,将传佛法当成完全为救度弟子或众生的方法。不为钱财、名利,只为了救度众生,这才是真正具备慈悲心的悲体,要是没有这种慈悲心,讲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问了。

第十个德相:离厌

“离厌”是什么呢?就是脱离厌烦。例如一个弟子成天总是问问题,吃饭时问,做事时也问。如果师父心里感到非常烦,不想回答,这就是没有脱离厌烦。“离厌”就要求师父不能有厌烦,弟子什么时候请教问题,师父就应该非常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父就应该欢喜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这就叫离厌。这十个德相就是师父所具备的标准。

我不能说这个师父合格,那个师父不合格,但我希望你们自己去用这个标准去衡量师父是绝对没有错的。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悔薯谈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手腊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碧碰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79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