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五戒是指(佛五戒都有什么)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
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归我所有,就叫偷盗。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盗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间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时、非处、非道处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语戒:为了欺骗他人,隐瞒事实,而说虚假的语言就叫妄语。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语戒;
5、不饮酒戒:酒有三种,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药酒,若干若湿,若浊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动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饮者。是名斗拦颂不饮酒戒。
扩展资料:
五戒之中杀盗淫妄为根本,饮酒戒属于遮戒,酒的本身是没有罪恶,很多人认为酒是米做的,酒不是荤。不能饮酒,因为酒能乱性,破坏生定,而且许多坏事,恶事,都是由饮酒起来。
据历史记载,纣王具文空郑武全才,本可作大有为之君,不幸贪迷酒色,竟成亡国昏君。倘若当时若有佛教,若以五戒来引导约束,绝不致于如此。
《中阿含经》云:“犯戒有衰:一、求财不遂,二、设得衰耗,三、衡银众不敬爱,四、恶名流布,五、死入地狱。”破戒的人现世名声不好,未来要招感无穷的地狱果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戒
佛教五戒是什么
问题一:佛教的五戒是什么 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
问题二:佛教说的三皈五戒是什么? 三皈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尊佛为师皈依法”,以法为律“皈依僧”。与僧为友
五戒就是
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 邪 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问题三: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没乎旁可邪淫,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顷世盗、不淫、不妄、不酒,不着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问题四: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枯橡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问题五: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淫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问题六:佛教五戒 邪淫是对在家人而说.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妇组合,简单说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淫既是邪淫.夫妻之间是正淫,不算邪淫.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与配偶行淫也是邪淫.恶业里的邪行是两两交会,形诸身口,有动机有行为之后,邪淫即成立.所以意淫在恶业里不算邪淫之列.
邪淫的情况,分三个方面.1,行淫的对象.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经结婚,与他人的配偶行淫属于邪淫.自己没有结婚,他人配偶没有离婚.行淫也是邪淫.如婚外恋.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恋.
5,法律不允许的人.如在监狱里的人.
6,佛制戒律,根据当时印度社会情况.在家人与妓者行淫,给与金钱可以.但妓者已经接受他人之前给钱,这个期间与妓者行淫是邪淫.这是当时情况.十恶业不造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本国制定的法律.那么在中国的法律,给妓者钱与其行淫,也是邪淫.
7,自己的亲属,近亲.
与这些人对象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2,所做邪淫的地点.
1,寺院里.
2,自己家里的佛堂里.或者有经书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坟墓,荒原.
4,大众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师长父母朋友面前.
地点这些方面行淫,所造恶业都大.
3,所做行淫的地方.
1,口.
2, *** .
3, *** .
这三者所造恶业重.
4,行淫的时间.
1,女性月经期间.
2,女性临产期间.产后期间.
3,女性哺乳婴孩时.
4,受持斋戒期间.
5,身体患病期间.
6,行淫次数过量,超过五次.
7,饮酒过度之后的时间.
8,空腹,淫欲前后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况.
9,严寒酷暑的时间.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气不正常的时间.
10,白天.
以上行淫的时间,造作恶业重,并影响身体健康.是在家人夫妻范围内,可以行正淫,引发成为邪淫的情况.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为了工......
问题七: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指三皈五戒中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八戒: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不捉钱金银宝物 ,不着华好香涂身
问题八:佛门五戒是哪五戒? ,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问题九:“五常”和“五戒”分别指的是什么? 儒家“五常”与佛家“五戒”
儒家讲的“五常”跟佛家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仁就不杀生,杀生就不仁;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跟佛家的五戒相同。
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 我们能得人身,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里面叫“引业”,引导你到人道里面来受生。
我们都得人身,是同一个引业;但是每一个人面貌不相同,生活环境不相同,富贵贫贱不相同,这是另外一个力量,这个力量叫“满业”。
满业是什么?善恶业。 过去生中修的善业多,这一生就富贵;修的善业少,这一生就比较贫困。两种力量,我们自己要清楚、要明了,然后就不会怨天尤人。
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 过去生中造的不善因,这一生得的这果报,自己当然能够乐于接受,这个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行道。如果怨天尤人,这个念头就造罪业。
聚福妙语禅思
修行必须识得心。古人云:人若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要知为圣为凡,成佛做众生,皆是此心。此心不明,修行无益。此心向何处找寻?但能放下万缘,善恶都莫思,一念不生,即真心现前,此心一时现前,时时现前,永远现前,不为尘劳污染,即我是现成之佛。
五戒是指哪五戒?
五戒如下: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为佛门四众弟子的戒备戒备,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野拦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佛教: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生于公元前6至前5世纪间。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耐脊毕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昌芹。80岁时在拘尸那迦涅槃。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8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