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离三过,六种想是什么(离三种过六种想)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仿脊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备段渗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燃咐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六种想缚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六种想缚 瑜伽七十五卷八页云:复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萨,略于六种妄想缚中,当令其心,速得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所谓于身,乃至于法,发起内拿档想;是初想缚。即于是中,发起外想;是第二想缚裂孙。即于是中,起内外想;是第三想缚。若于十方无数无量诸有情界,愿令解脱,修习念住;此中诸想,是第四想缚。若由此故;于身等境,循观而住。此中诸想,是第五想缚。即于身等循观住者,此中诸想,是第六想缚。即于此中循环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
二解 显扬十五卷十九页云:诸想者:谓六种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消源乱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
六种想能帮助我有效落实八步骤吗
能。做到离三种过,聚六种想六这样能最高效执誉判行的八大步骤,所以六种想能帮助人有效落实八步骤。儒家提倡庆吵改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碰颂、平天下。
八步骤三种禅修(上)
在第二课学习如何修学的时候,接触到了十八字方针以及八步骤三种禅修,但只停留在表面理解的阶段,没有深入体会。导师提出要“”真诚 认真 老实”的态度,来“”理解 接受 运用” 从而达到“”观念 心态 生命品质”的改变。通过导师的详细讲解,让我意识到原来态度模式决定了我能否与法产生连接,学习方法决定了我能否与佛法真正相应。如何运用好八步骤就决定了我的学习效果。这些都非常重要,也很值得自己去反思!
扪心自问在进入学习后自己有做到“”真诚 认真 老实”了吗?以前薯弊觉得自己学习态度还不错,也有认真看书,但现在来看,答案还是否定的!
关于真诚:法义上说真诚的认识到生命的种种过患,要数举族做到离三种过,聚六种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作为重病患者来想!关于这一点,之前完全没有强烈的认同感,总认为自己虽然有时也有烦恼,有痛苦,但不至于是一个重病患者吧。所以在真诚面前就大打折扣,修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其次就是自己还不够认真。比如每天的自修,都很随机,时间不能固定,看书也是走马观花,感兴趣的知识会多看几遍,不感兴趣的就一带而过。三遍以上确实没有完全做到。
正因为学习上不真诚,不老实,让我发现在八步骤学习前三步都没有做好!理解也都是停留在表面,只是皮毛。并没有做到完整、准确、透彻,就如同导师所说的覆器和答毕漏器,这说的正是自己啊!
但通过本次课学习,我深刻感觉到态度模式决定了我对法的理解 接受和运用的程度,更加决定了我对法的受益程度!佛法博大精深,很多道理都是层层展开,我应该多多闻思法义,多思考,对它到底在讲什么真正能够了然于胸,这样佛法智慧才能真正帮助我改变自己!
感恩辅导员、辅助员非常用心的帮助我们及早认识到八步骤学习的重要性!
章玉
生命的正确价值观
我们现有的生命体是五蕴和合而成,也是无明制造的一个产品。所以,这个系统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
怎样才能改造这个有漏的生命系统?就要依法,要使自己成为合格法器。《道次第》告诉我们,闻法应离三种过,具六种想。离三种过,就是令心向法开放,使法乳清净无漏地盛载其中。如唤宽果接受渠道不畅通,法就不能顺利进入我们的生命系统,更谈不上产生作用。六种想,也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其中第一个观想,就是把自己当做病人。换言之,我们必须意识到现有系统的缺陷,从而生起改造动力。如果一切安好,改什么呢?修什么呢?
对于这项生命改良工程来说,《道次第》的每个步骤,都在帮助我们完成某一方面的修正。比如对暇满、义大、难得的认知,就是对价值观的重塑。说到价值观,我们也许会觉得是一个哲学问题。事实上,这是生活中时刻需要运用的。我们每天都面临很多选择,大到事业、家庭的选择,小到日常琐事的选择。我们究竟做什么还是不做什么,学什么还是不学什么,几乎所有选择都离不开对价值的判断。
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多半就会跟着感觉走。但凡夫的感觉是什么?无非是迷妄,是颠倒,是人云亦云,却很少考虑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因为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也就不知道不要的是什么。相对而言,现代人似乎特别浮躁,特别经不起诱惑。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信念在支撑。就像一片羽毛,轻轻的一阵风,就能使它失去方向。
对学佛者来说,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道次第》告诉我们,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人和陪亮身难得而易失,惟有将此机会用于修行,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除此而外,轮回中的所有盛事都是虚幻不实的,其本质都是痛苦。若对这一选择确定无疑,许多烦恼就不复存在了。因为所有烦恼都有相应的依托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我们原有的错误设定和执著。比如曾经喜欢过什么,执著过什么,在乎过什么,当心纠缠于这些局部时,就会将此当做一切,颠来倒去,越缠越紧。乱野而从生命的真正价值来看,从一个制高点来审视,就会发现我们纠缠的不过是幻影,是尘埃,其价值是短暂而微不足道的。看清这个真相,我们还有兴趣为此付出一切吗?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8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