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印光法师(一份恭敬一份利益印光法师)

学佛百科2023-04-2777

印光大师嘉言录--勉居心诚敬

●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书一】七一

●世俗读书,绝无敬畏。晨起则不加盥漱,登厕则不行洗濯。或置座榻,或作枕头。夜卧而观,则与亵衣同聚轮桐。对案而读,则与杂物乱堆。视圣贤之语言,同破坏之故纸。漫不介意,毫无敬容。卜桐旁甚至书香家之妇女,花册皆是经传。世禄家之仆隶,揩物悉用文章。种种亵黩,难以枚举。积弊已久,习矣不察。若不特示祸福,决定难免亵黩。未曾得益,先获大罪。悯斯无知,须预指陈。【书一】六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型橡铜铁等看。经典乃三世诸佛之师,如来法身舍利,亦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

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书一】十三

●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若无诚敬,则与唱戏相同。其苦乐悲欢,皆属假妆,不由中出。纵有功德,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而此痴福,必倚之以造恶业,其将来之苦,何有了期?【书一】十八

●曰诚、曰恭敬,此语举世咸知,此道举世咸昧。印光由罪业深重,企消除罪业,以报佛恩,每寻求古德之修持懿范。由是而知诚与恭敬,实为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极妙秘诀。故常与有缘者,谆谆言之。【书一】四四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

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书一】四六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

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着。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三种情见,当归于无何有之乡矣。若不如是阅经,非但三种情见,未必不生。或恐由宿业力,引起邪见,拨无因果。及婬杀盗妄种种烦恼,相继而兴,如火炽然。而犹以为大乘行人,一切无碍。遂援六祖「心平何劳持戒」之语,而诸戒俱以破而不破为真持矣。甚矣!修行之难得真法也。所以诸佛诸祖,主张净土者。以承佛慈力,制伏业力,不能发现耳。当以念佛为主,阅经为助。【书一】四七

●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书一】六七

●光近见刺血写经者,直是造业。以了无恭敬。刺血则一时刺许多。春秋时,过二三日即臭,夏日半天即臭,犹用以写。又有将血晒乾,每写时,用水研干血以写之者。又所写潦草,毫不恭敬,直是儿戏。不是用血以表志诚,乃用刺血写经,以博自己真心修行之名耳。【书一】七二

●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体写经者,光绝不赞成。【书一】七二

●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借此以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而其亵慢之罪,亦非浅鲜。【书一】七二

●所书《法华经》,见其笔法坚劲精秀,不胜钦佩。但其用笔,犹有文人习气。于流通法道,似有未合。如俗体、帖体、变体等,则有从俗之弊。又有执泥古体,如魔作磨,悬作县,玛瑙砗磲作马脑车渠,阵作陈等,则有违时之失。如必曰悉依古文,即时行正体,皆不堪用。则字字皆须更换,无一字可用矣。杨仁山破泥古者曰:字须遵时,何必泥古。

如必欲从古,且请先从人、入二字改起。古「人」字作「入」,「入」字作「人」。如人、入不能改,则余字何须特改?且古体亦非当日苍颉所制之字,不知几何变更,方成此体。君既好古,宜从虫文鸟书为正体,则吾无由置喙矣。否则毕竟为无事生事,劳而无功。生今反古,圣有明训。如庄居士志在流通,当一扫文人习气,字字遵时。凡诸破体、俗体等,一概不用。俾一笔一画,皆可为法。【书一】八三

●如于净土一法,不能死尽偷心,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犹欲以不执著,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余则光芜钞中已备言之,故不多渎。看经一事,惟恭敬方能得益。若不恭敬,纵得,亦不过依文解义之益。而其业消智朗,彻悟自心,断断无此侥幸。况亵慢之过,有不可胜言者乎。此举世通病,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书一】七八

●礼佛仪式,极忙之人,不便特立。但至诚恳切,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必致其如在之诚则可矣。【书二】二二

●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书二】二四

●知所寄白布,托壬年以打印者。此事罪过之极,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已属亵渎至极,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余光绪二十年在普陀一见,二十一年在育王又见,以为诧异。告于舍利殿殿主,彼云此宁波家风也。自惭无力挽此恶风。使光若作一方主人,当必到处声明此事之过。俾有信心者,唯得其益,不受其损也。【书二】三六

●大觉世尊,所说一切大乘显密尊经,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实相,历三世而不易,举十界以咸遵。归元复本,为诸佛之导师。拔苦与乐,作众生之慈父。若能竭诚尽敬,礼诵受持,则自他俱蒙胜益,幽显同沐恩光。犹如意珠,似无尽藏,取之不匮,用之无穷,随心现量,悉满所愿。

《楞严》所谓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夫大涅槃者,究竟果德。若论如来本心,契经全力,实属乎此。但以众生志愿狭劣,与夫致诚未极,不能直契。故随彼行心,满彼所愿。倘宿根深厚之士,则顿明自性,彻证唯心,破烦惑而直趣菩提,圆福慧而速成觉道。获契经之全益,畅如来之本怀矣。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大根则拂云以蔽日,小根则长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益随心而胜劣。然善根苟种,佛果终成。纵不能即获巨益,亦必以因兹度脱。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谓欤。【论】十四

●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著。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婬。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 *** ,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论】十六

●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论】十六

●《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

故《涅槃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槃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论】十六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序】十五

●若请法斋主,与作法诸师,各皆竭诚尽敬,则其利益,非言所宣。如春回大地,草木悉荷生成。月丽中天,江河各现影像。故得当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先亡咸生净土,所求无不遂意。并令历劫怨亲,法界含识,同沐三宝恩光,共结菩提缘种。若斋主不诚,则出钱之功德有限,慢法之罪过无穷。僧众不诚,则是鼓橐籥以为经,交杵碓以成礼。于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卤莽灭裂塞责之行。其不至罪山耸峙,福海干枯,生罹灾祸,死受谴谪者,何可得也。【序】五八

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

印光大师一生对弟子教化的言语很多,他的大弟子德森法师把它归纳成八句三十二个字。这八句箴言不但是大师教化众生的重点,他老人家本身也同样依此行持。所以,如果能够把握这三十二个字,就算对印祖的教化有所了解了。

在尚未入文之前,先简单介绍印光大师生平。大师是陕西省郃阳县人,出生在一个家教十分严格的家庭。由于陕西在大陆上属于偏僻地区,一般人民生活较刻苦,因此大师从小就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根据印祖传记记载,有一次一位弟子在找他,全寺上下都找遍了却不见踪影。最后发现,老人家原来在天井内洗衣服。当时印祖已经八十高龄,可是洗衣服却依旧不假手他人,可见他勤劳的美德。这吵慧隐是从小受长辈教化的影响。

后来出家因缘成熟,就主动发心出家。在出家期间,大师的德行可以简单列举两点。第一是「吃苦耐劳」。在佛门有饭头、水头、菜头等等,做的是捡菜、烧水一类的工作。这些苦行他都很认真地做,为大众服务,不辞辛苦。第二是「深明因果」。大师在佛门当库头(案:即负责全寺的财务,包含食衣住行等)时,从中得到很大的感触,知道佛家说的因果一点都不能错失。

之后,他在南海普陀山闭关修行长达三十多年,对外没有任何往来,一心阅藏,从中增进信心。早期受龙舒净土文启发的净土思想,此时则用来潜修,认真受持。大师之名后来之所以为世人所知,是因为有位高鹤年居士将他所写的文章公开刊出,大家才明白有这样一位高僧。所以,七十岁以后在苏州的十年间,就成了大师教化众生最忙碌的时期。

综观大师一生,自始至终都纯粹以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来影响大众。到底如何影响?以下就依照这八句三十二字箴言,来做个简单说明。

总 说

在这八句当中,前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地基十分重要,做人做得好,就是学佛良好的基础。至于后四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讲的是出世间法。因为人即使做得很好,最高也只能投生到天道;天道还在六道轮回中,不究竟,终究还是会堕落,好比向天射箭,射得很高,但还是会掉下来。所以,出世法也必须讲求,这样才能解决六道的轮回生死,才能安身立命,达到究竟。这八句其实是有根据的。前四句的后两句是根据涅槃经中的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来。而后四句则是清朝彻悟禅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的开示。

别 明

(一)敦伦尽分

首句「敦伦尽分」。「伦」即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敦者,亲厚也,意即要让人与人间的关系好上加好。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是家庭伦理,另外像邻居间的相处,以及出社会后与人的交往,这些都包括在内。彼此间既然有关系存在,就要让这些关系加亲加厚,此即所谓「敦伦」。至于如何下手呢?关键在「尽分」二字。我们每个人的身份都不只一种,在上有长辈、下有后嗣的情况下,可能当子女,也同时当父母,或是当兄长等等。当我们处在任何一种角色时,都必须做得称职,这样一来,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渐渐好起来。关系要良好,必得双方都能尽其本分,这点十分重要。

中国人讲求「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若依社会群体的发展来说,是从「夫妇」这伦开始,才有「父子」、「兄弟」等等其他关系的。至于要如何推动,才能使「五伦」和谐、亲厚呢?印光大师说,要点只有一个「孝」字。孝道非常重要,像现在台湾南部还有些地方,把祖先牌位奉祀在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厅,就是一种重视孝道的表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忘本」。我们今天能立足社会,跟随善知识学佛,这个我从何而来?是由父辈来的。如果我们重视孝道,就表示仍有一分感恩的心,有这分感恩的心,事情就好办。因为有孝思的话,一个家庭就会平安吉祥,对邻居、社区、乃至整个国家,都会有良好的影响。正因如此,祖师才一再强调孝道的重要。现今大家多会感慨社会人心不古,其实社会上的好人还是占大多数,因为如果坏人较多,我们就不可能有机会坐在此地。然而,坏人虽仅占少数,但碧卖确实令人头痛。所以,要靠大家将孝道发扬光大,来影响不好的人,使升厅整个社会都能走向光明。这是第一点「敦伦尽分」,是我们做人、学佛很重要的一个基础。

(二)闲邪存诚

「闲邪存诚」。「闲」,在此当「防止」、「预防」解释。「邪」,则是指对心理有负面影响者。就当今社会发展来看,有很多事情都对人的身心有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身为学佛人,对坏的事要有所堤防;尤其,对往生有障碍的事,都要小心、注意。我们都是凡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性、脾气,因此,要确实说哪样不对、不好很难。不过,有个大原则,就是只要某人或某事会对我将来往生造成妨碍的,就要注意堤防。这是大原则,细节就不论了。

接着说「存诚」。「存」者,保存也。「诚」则可以就三方面来解释。第一,当「实在」、「老实」讲。好比说我们学佛了,就知道宇宙天地间有许多的佛菩萨和鬼神,所以我们凡是在大众当中怎么做的,私底下也该如是做,也就是要「表里一致」。第二,作「诚恳」、「恳切」解释。像我们平日在佛堂拜佛、问讯、顶礼时,内心要虔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就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第三,「诚」还可以解释为「平实」、「朴素」。

民国二十九年,印光大师八十岁。老人家在圆寂前几天说,灵岩寺没住持不妥当,要立一位住持。当时,他心目中的人选是任监院的上妙下真法师。由于寺内上上下下对妙真法师都很有好感,觉得他办事勤快、修持又好,因此就无异议通过了。印光大师往生前,勉励妙真法师要平实领导道场,不要讲排场派头,因为排场派头对了生死一点帮助都没有,都是虚套。这虽然是大师对出家众的开示,但这点对在家弟子却更为重要。例如为长辈送终,我们处理上就不要铺张、讲大排场,因为对长辈的往生没有丝毫帮助。如做这种热闹的虚套可以让亡者往生,我们即使再穷也要借钱来办。但正因为毫无助益,所以只要朴实地做即可。以上是「诚」的第三种解释(平实),举了几个例子,其他日常生活上的事,吾人可以举一反三。

(三)诸恶莫作

第三句「诸恶莫作」,就是坏的事不去做;依戒律来说,就是「止持」。诸恶当中,印光祖师说「杀」最严重,所以要戒杀。诸位或许会认为,我们学佛后老早就不杀生了,这何必多说。但是我们虽然不杀生,还是有许多细微处该注意。好比女众菩萨平日操持家务,在厨房准备三餐,水槽四周就要多注意清洁,尤其是夏天更要预防招引蚂蚁。

大家都经验过,流理台上若没擦乾,很容易就淹死蚂蚁。另外,如果我们家中有小孩,难免就会有养乐多、糖果、饼干之类的甜食。若小孩吃完糖果,一定要教他把糖果纸拿到水龙头下冲一冲再丢掉,因为糖果纸上多少会沾黏一些糖膏,如果不处理,蚂蚁一来,很容易就被黏住而闷死在其中了。还有,养乐多或装果汁的铝箔包,吃完也不要乱丢,因为甜甜的水会吸引蚂蚁跑进去而浸死在其中。所以,在丢弃之前,最好先用水冲过(铝箔包要先用剪刀剪开),这样就不容易招来蚂蚁了。学佛就是这样,不必讲得太深奥,只要平常多在生活当中实践力行即可。

(四)众善奉行

再说「众善奉行」,如果依戒律来讲,这就是所谓的「作持」。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好人,因为自己会做善事。比如别人没得吃,我就给他吃的;没得穿,我就供应他穿的。没错,这是对人行善,可是如果就细部而论,所谓善事,应该不仅仅如此而已。何谓「善」呢?要考虑的很多,但至少要包括三点:第一,就时间上来讲,不能只利益眼前,未来也要能如此。第二,不但对自己有益,对他人亦复如是。第三,所行之事,都合乎天地间的正理。符合上述三点,才能称之为「善」。

在古代,有位有钱的员外想办冬令救济,煮粥来赈济饥荒的难民。由于冬季天寒地冻,每个人都想吃热食,再加上又可以分得一些银两,因此消息宣布之后,几十里外的人都涌来了。不过,因为事前没有妥善的规划,造成赈济当天发生严重的动乱。天气严寒之下,不耐烦的人群彼此相互拉扯、推挤,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幸当场死亡。

待在屋内的员外,一听到死了二十多条人命,因为惊吓过度,一下子就闷绝而死了。事件过后,人们检讨整个过程,发现这样的行善确实有待商榷。天气那么寒冷,人又众多,主事者竟然没有在事先做好周详的安排和预防,导致救人变成害人,怎能不令人扼腕!可见,好事要成就,必得细密斟酌,结果才会圆满。倘若只想成为人人称赞的大善人,而不仔细思考现实状况,善事做下来,往往就未必对人有利了。

(五)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上四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说的是做一个好人的基础,但对学佛的人来说,这样还不够。因为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要了断生死轮回,所以必须「真为生死」来学。人生很无常,平常我们晚上睡着就是「小死」,因为明天不一定还能穿上自己的鞋。如果穿得了,就能继续活下去;没法穿了,就表示生命结束了。正因为生命难料,所以我们随时要有「真为生死」用心的准备;学佛若不为这个,即使听了很多祖师的开示,也等于没用。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觉得可以做到,没有问题。但是一想到自己得好结果(了脱生死),而家人、朋友却仍然在沉沦当中,就会觉得不忍心,怎么办呢?这就要讲到「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并不是指要像大法师一样弘扬佛法;如果我们能发愿,影响家人、邻居、朋友来学佛,这就是「发菩提心」了。不过,说到这儿,问题又来了。佛教的修行法门那么多,我们自己该怎么抉择,又该如何引导别人呢?今天我们必须掌握一条正确的路,这条路就是能令众生当生成就的「净土持名念佛法门」。

(六)深信切愿 持佛名号

持名念佛的要点有三:第一「深信」,第二「切愿」,第三「一心念佛」。何谓「深信」呢?就是对于释迦牟尼佛的话─说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深信不疑。其次,深信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绝不虚假。再者,深信十方诸佛对于极乐世界、持名念佛法门的赞叹绝无诳语。这样的「信」是十分坚定的,即使释迦牟尼佛再来,劝我们放弃念佛法门,我们也丝毫不受动摇。

第二「切愿」,这「愿」分两方面说。首先,是要对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产生厌离心。祖师曾经提出一个比喻,说娑婆世界就好比监狱一般,没有自由;又好像茅坑一样,又脏又臭。正因非久留之地,所以应该尽速离开。英国科学家霍金也曾经表示,一千年后,地球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大自然变化太大,所有生存条件都将每况愈下,所以,对娑婆世界要有厌离心。其次,则是要对西方极乐世界有欣求之心。我们无始劫来流浪生死,在六道轮回中凄惨落魄,受尽种种苦楚;现在要回家,要往生极乐、永断生死了,应该欢喜踊跃、载欣载奔。「欣厌」都具足了,往生之愿才深刻、真切。

最后,持名念佛法门的第三个要点是「一心念佛」。如何念佛才能得一心呢?印光祖师说,要领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意即念佛的时候,要把心完全收摄在一句「阿弥陀佛」上。不论自己念或是共修念,一字一句都要听得清清楚楚;由心田中发,由口出声,再由耳根听入,每个细节都要清楚、不散乱。这个「听」字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能确实去行持,定慧必然日进有功,往生亦必定稳操胜券。

结语

这八句三十二字,是印光大师一生教化的主轴。前四句和后四句之间,关系密切,不相舍离。后四句一定要建立在前四句上,这样才能落实,也才有下手处。意即道业若要有进展、成就,必得先培养健全、优质的人格;佛菩萨的智慧、庄严,都是奠基在做人基础上的。再者,前四句也要有后四句来配合,如此才能彻底圆满。大家可以试着观察,懂得学佛、念佛的人,他孝敬父母、敦伦尽分的方式,绝对和没学佛的人不一样。唯有懂得佛法,才知道怎样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最好。总之,祖师在世间法和出世法两方面,都已为我们提纲挈领、指出明路,吾人若能善体祖意、如法用心,必能自利利他、圆成菩提。

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是什么意思

印光大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笑衫分恭敬,十分利益。」大家对这句话很熟,但很少人真的体会「恭敬」和「求」法的意思,「恭」是「共心」,旁辩和佛共一心-体会佛教导的真义。「求」就是降伏「我慢」(自我憍傲、怠慢之障碍)开发出佛性美德,也是主动发心、低头、谦卑请教,不是高高在上,等佛来拜托你学。其实佛已经苦口婆心拜托我们觉悟,拜托很久了,佛总是慈悲拜运升缺托我们学佛-不要用迷妄心,但是我们高高在上,降伏不了自己的憍慢、愚痴,不肯低头求之於觉性,所以无法相应。

印光法师:谈恭敬师长之道——不要做一个只归依二宝的在家居士

余近日去浙江台州一素菜馆,此馆为近百名居士之所共开。此等居士多言修学净土法门,且皆以海外某名法师所讲之法为准。然此等人名曰三宝居士,却全无三宝居士之气分。充其量不过是二宝居士罢了。何以故,以此等居士,见僧到其素菜馆处,决不搭理,视同未见。更不必谈问讯、顶礼。如此恶行,足见其非归依三宝。倘真归依佛法僧三宝者,岂可见僧不礼哉!

然此等不敬僧之事,决非一二居士之偶然也。今之居士,多有此等恶习。有师为居士传授三归,竟有居士从传授三归之始直至结束,决不向传授三归之师顶礼一拜。由此亦足见其之轻法慢人。更有无耻之居士,与己传授三归之师同行时,竟直冲师前,阔步而走。授三归之师前,尚且如此,况余僧乎。此等无耻居士,不仅于授三归依之师前如此轻慢,于教其佛法之法师前亦多如此。余亲见有不少居士口口声声言,我依止某某法师,某某法师对我有法乳之恩,若无此法师我决能于佛法中契入正道。然口虽作如此之言,却决不肯行一下顶礼之事。亦足见其人学佛,非真为了生死也。

人或疑曰,师何以贪人恭敬?余为之曰,非不慧之好人恭敬也,实企其获佛法之真实利益也。诚如印光大师所言:“当今之世,谈玄说妙者,不乏其人。若在此处检点,则便寥寥矣。尤君来书,语颇谦恭。光覆之,已又致谢函,可谓笃信之士。然仍是社会之知见,于佛法中仍不能息心实求其益。何以见之,今有行路之人,不知前途。欲问于人,当作揖合掌。而尤君两次来函,署名之下,只云合十。是以了生死法,等行路耳。且书札尚不见屈,其肯自屈以礼僧乎。光与座下心交,与尤君亦心交。非责其见慢,实企其获益耳。”(《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复弘一师书一)由此可见,今学佛者,纵为笃信之人。倘于依止学法之法师前,不肯自屈顶礼,则于佛法中决不能息心实求其益,不过增长其知见罢了。

印光大师又言:“至于古人于同辈有一言之启迪者,皆以作礼伸谢。此常仪也,无间僧俗。今礼教陵替,故多多皆习成我慢自大之派头。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此光尽他山石之愚诚也。”(《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复弘一师书二)阅大师之文,方知今人之成就何以大不如古人矣。盖今人不能恭敬也。古时儒家学者,于同辈之间,倘蒙同辈之教诲,纵使一言相诲,都尚要礼拜答谢。而佛门之僧众,于此事则更加注重矣,是故古人学佛多有成就,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而今礼法不兴,居士亦多我慢自大之习气。然此不肯自屈之习气不改,则决定不能得佛法之真实利益。是故印祖言,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而学佛居士不致力于此,所学越多,则我慢习气越深,欲了生死则难矣。故真学佛之人,见授法之师决不可不顶礼。倘于授法之师,决不顶礼者,足见其我慢自大,兼乏学佛之真实信心。何以言之?因印光大师于《复周群铮居士书》中有言:“令友患病,只宜劝其回家将养,万万不可令来普陀。以彼系大派头,食用须精,屋宇须华,供役须伶俐。一不如意,便生烦恼,法雨一件亦不能合彼之意。况彼自大自高,绝无信心。虽汝兄开名代祈归依,光至上海绝未一次礼拜过。(光非责彼不敬,由是知彼自大,兼乏信心耳。)”(《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周群铮居士书)

人或疑曰,何以不敬师长,难得佛法之真实利益?余曰,此非师长好人恭敬,实是不愿人不敬佛法。佛法者,乃了生死之无上大法也。人于开示此无上大法之师,尚不知恭敬顶礼。此非只轻慢师长,更是轻慢如来之无上大法也。轻法则决定不能,实得法益。纵使深通佛法,亦只是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得真实之佛法利益。是故古人言“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是故不知恭敬教授佛法之师长者,而反想靠佛法了生死出三界,则大难矣。正如印光大让谨闷师晌纤所说:“今礼教陵迟,凡研究佛学者与知识信札,多皆用合十合掌谨启等,而不肯稍屈。夫禹拜昌言。子夏丧明怨天,曾子责之,尚投杖而拜。是同侪有一言启迪于我者,皆以屈礼谢之。今行于歧路,有所不决,拟欲问人尚须合掌。况欲资之以了生死大事,而以行路之仪奉之坦弯,是轻法也。轻法则不能实得法益。昔古灵赞禅师大悟后,欲报剃度师恩,多方启迪。其师异之,令其为伊宣说。彼谓当设法座,令其师迎己升座礼拜,然后可说。其师依之,遂于言下大悟。使古灵不如此重法,其师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说,说亦只得文字知见而已。决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语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夫如来灭度,所存者唯经与像。若以土木金彩等像视作真佛,即能灭业障而破烦惑,证三昧而出生死。若以土木金彩视之,则亦土木金彩而已。又土木金彩,亵之则无过。若以亵土木金彩之佛像,则其过弥天矣。读诵佛经祖语,直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怠忽。能如是者,我说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彻证一真。否则是游戏法门,其利益不过多知多见,说得了了,一丝不得真实受用,乃道听途说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宝分中,皆存实敬。不徒泛泛然口谈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谈一屈字,况实行乎。昔清世祖章皇帝,拜玉琳通琇禅师为师。尚欲取一法名,琇师谓帝王何须用此。彼不肯,祈取一丑字眼名之。玉琳乃书十余丑字,令其自选。乃取一痴字。其派在行字辈,故名行痴。凡与玉琳之法徒书,其署名则云法弟行痴和南。开国之皇帝尚如此自屈,若以今人推之,当先加以刑,然后问法,方合其式。否则平人失其为平人,皇帝失其为皇帝矣。光于佛学,一无所得。如盲对五色,聋对五声。了不知其如何为声,如何为色。然于主敬存诚之表面,颇愿竭我愚诚,以尽他山石之小益。既属心交,当不以琐屑弃之。”(《增广印光大师文钞》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

正基于此,故印光大师处处指示学人恭敬之道。如民国朱智贞居士因其父亲将欲去世,故向印祖请问父亲临终时之注意事项,及逝后之丧事处理等。然于信中不言顶礼,只云合十,此为印祖之所批评。祖师言:“汝太不洞事,为汝父之事,请开示于师,尚不言顶礼稽首等,只云合十。汝试想想,此种重大事,止以合掌了之,不成自视其事为不紧要乎。光以汝不知故,为汝说之,非求汝恭敬也。(十二月初一午前即日回山)”(《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复朱智贞居士书一)故知学佛法者,于授法之恩师不行顶礼,乃是视佛法为无关紧要之事,此过大矣!

且印光大师于《复易思厚居士书》中又言:“皈依者,皈依佛法僧三宝。以期依教修持,了生脱死,不止如世间拜师而已。然世人拜师,读书,或学手艺,下至剃头修脚,也须三拜九叩。汝函祈皈依,且问许多话,又要几种书,不但不用顶礼,并合掌也不用。如此祈人开示,也太无理。况要皈依,则皈依一事,不值半文,成一无可尊重之事矣。行人问路,尚须拱手点头。汝皈依请开示要书,只以敬上了之。若无此三事,不知又若何傲慢也。光依佛普度众生之心开示汝。依维持法道之义拒绝汝。否则光便是自轻佛法,亦令汝轻慢佛法,故将汝之过处说破。汝必欲皈依,当向常熟寺中求之。光老矣,无目力精神应酬也。以后切勿来信,来决不复。寺中皈依,若升座说,则未升座前,客堂顶礼知客师,方丈顶礼和尚。和尚上座,跪拜要经一小时多。下座,送和尚到方丈,又顶礼。又顶礼站班各师及知客师。汝函祈皈依,顶礼之字,都不肯写,太把皈依三宝事看得轻了。光若不说,光亦罪过,故再说之。”故知今人,求人开示,尚不知合掌顶礼,直是无理之极。诚如祖师所言,且问许多话,又要几种书,不但不用顶礼,并合掌也不用。如此祈人开示,也太无理。又若皈依之时,不顶礼传授皈依之师。此等恶习,亦如印祖所说,则皈依一事,不值半文,成一无可尊重之事矣。而今之学佛居士多皆如此,又此等居士之师欲彼此相安,多皆不说。则师与弟子,彼此皆成轻法之罪。诚如印光大师在《复宁德晋居士书三》中言:“二令弟处,汝当先致书于彼,说其代为彼求皈依之所以。先将法名寄去,令彼来函礼谢,则便可下真实开示。若毫无交待,便去开示,或恐不入,兼于礼节有所亏。彼若来信,须称弟子宁□□,法名德□顶礼字样。此种事,固不须说,然有不知世务者,欲求皈依,尚不肯用一自屈之字样,则成轻法慢人。若许,则彼此均获过咎。”(《印光法师文钞三编》)阅祖师之文,不禁惭愧之极。不慧亦深负印光大师之教诲也甚矣。因不慧也曾为几居士略示过佛法,及传授三归。然每念及不慧年龄尚轻,及无德无能等。故见居士不加顶礼,决不言之。明知其为轻法慢人,而知而不言,此不慧之罪也!是故作此一文,广劝真心学佛之士,当要恭敬僧尼,尊重师长。

然虽曰恭敬僧尼,却又不可不知恭敬与亲近之别。见一切僧尼皆当恭敬,然不可皆当亲近。以僧尼中有邪有正,有善有恶。善正之僧尼则可亲近学法,以增长智慧,培植善根。恶邪之僧尼切不可亲近之,若受其邪恶魔见之导,必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是故僧尼之邪正是非不可不辩。正如印光大师所言:“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不堪为人榜样。倘不加分别,概行亲近。此人亲之,不但行为或随彼转。而其任己臆见,妄说道理处。无真知见,或被所惑。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天下事,有一定之理,无一定之法。若不以情事而为定夺,如执死方子医变症,则生者少而死者多矣。必使情与理相合,法与事相契,则得之矣。”(《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八)而今不少学佛之人一见僧尼诸师,便普行恭敬亲近,却不知此中有贤有愚,有优有劣。于愚劣之僧尼亲近,于优贤之僧尼反行疏远,此诚可怕之行、无知之举。是故印祖言,须必居心则若贤若愚,通皆恭敬,不生傲慢。行事则亲贤远愚,取优去劣。如是则可免相染之弊,及挂误之愆。学佛之人,不可不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85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