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即佛名字即佛(佛理的名字)

佛教里的理级佛、名字级佛是什么?
老法师---六即佛,天台说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第二种「名字即佛」,第三「观行即佛」,第四叫「相似即佛」,第五「分证即佛」,第六「究竟即佛」
六即佛,竖启天台说佛有六种,第一种是「理即佛」,从理上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从理上讲。理是自性,每个人都是自性现的,自性是佛。第二种「名字即佛」,名字是有名无实,不是真的。我们今天学佛,是名字即佛。真有修行的、真干的,那叫「观行即佛」,他真修、真野源干,修行有功夫,功夫没达到标准。
这个观行即佛,我们常讲,深的,有浅深,深的功夫成片,真能往生。功夫更深的,修得很不错的,没有得定,但是心地很清净,叫「相似即佛」,相似是很像。相似即佛是我们净宗里面讲的事一心不乱,观行是功夫成片,相似是事一心不乱,就是十法界里面的佛。
再往上升,理一心不乱,就是「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分证即佛,在圆教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颂纤态位次,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证即佛,没有圆满。再上去就圆满了,「究竟即佛」,究竟即佛是一个位次,妙觉如来。
如何理解“六即佛”的“即”字?
六即佛,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就道业,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而这六个层次当中,都是佛,故称为六即佛。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宽哪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蔽运,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
印光大师文钞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选摘:而智者大师.实是释迦化身。至临终时.有问所证位次者。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已利人.但登五品。是仍以凡夫自居也。五品者.即圆教观行位。所悟与佛同俦.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智者临终.尚不显本。意欲后学励志精修.不致得少为足.及以凡滥圣耳。
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证,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故名相似即佛。
五、分证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证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证即佛。
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证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智者大师自称居此位】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证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颂文: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颂文略解:
一、理即佛,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动静理全是”者,吾人日用之间,一动一静,全体即是佛性也。“行藏事尽非”者,行藏,指行为。由于不知万法唯心之理,所作之事,皆不合此理体也。“冥冥随物去”者,冥冥,迷暗不觉貌。物,指六尘境界。佛性理体迷不觉故,随逐六尘境界,故云“冥冥随物去”也。“杳杳不知归”者,谓无有觉照之功,迷不知归也。此位惟论性德,无有修德。即在迷凡夫也。
二、名字即佛,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反恨自蹉跎。”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者,无生即不生,不死即不灭。由于听闻经教,始悟自性天真佛不生不灭,亘古常存之理。“今知当体是”者,方知佛性遍一切处,当体即是,全惑业苦,即秘密藏,惑即般若,业即解脱,苦即法身。如水成波,全波即水也。反恨自蹉跎者,蹉跎,谓虚度光阴,以佛性常存而不知,行人反悔过去行藏,事事尽非,枉自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也。此位乃修德之始,浅则明悟藏性,深则大开圆解。
三、观行即佛,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念念照常理”者,不生不灭名常。此谓行人念念观照此不生不灭之本觉理性,亦即法身理体也。“心心息幻尘”者,幻尘,指五住地惑,(三界内见惑为一住,欲界思惑一住,色界思惑一住,无色界思惑一住。界外尘沙、无明合为一宏巧梁住。)乃真体上所幻现,故曰幻尘。由于行人念念观照法身理体,五住地惑伏而不起,故云“心心息幻尘”也。“遍观诸法性”者,行人遍观一切诸法,缘起性空,当体即是空有不二之实相也。“无假亦无真”者,无假即空,无真即有,中道实相,不落二边,故云“无假亦无真”也。此位乃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以此五法,自行化他,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犹未能断,故称圆教外凡位。
四相似即佛,颂曰:“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者,四住,即见思二惑。一、见切住地,乃三界内见惑;二、欲爱住地,乃欲界思惑;三、色爱住地,乃色界思惑;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思惑。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境。行人观照功深,四住先断。人我执虽除,法我执未空,故云“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也。“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者,比喻无明尚在,法执未空。如目睛生翳,空中见花,尚看不真切也。此为圆教十信内凡位。圆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由于行人观照功夫进一步得力,见思惑断除,进断尘沙惑。但无明未破,依稀见法身理体,未能见得真切,仅相似而已,故云相似位。
五分证即佛,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豁尔心开悟”者,谓于十信后心,以中道观智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初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也。
此圆教初住位 ,以破一品无明故,能分身百界,八相成道,化度有情。 “湛然一切通”者,法执始破,六尘境界不能为碍也。“穷源犹未尽”者,谓尚有四十一品无明未破,未能彻法源底也。从初住而至等觉,凡四十一位。各各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在四十二品无明未断尽之前,均属此位所摄。“尚见月朦胧”者,此举喻,谓如一轮皓月,为云所障,见不真切也。
六究竟即佛,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从来真是妄”者,是指从理即至相似即五位历程。真是妄。指心体不变随缘,全真成妄,全三德之真,成三障之妄。如水成冰,故云“从来真是妄”也。“今日妄皆真”者,今日,指今日之究竟位。从等觉位再破一品无明,即生相无明,则四十二品全破,三德圆证,证入究竟即佛之妙觉位矣。妄皆真。指反妄归真,全三惑之妄,成三德之真,如冰成水,故云“今日妄皆真”也。“但复本时性”者,谓只不过恢复其固有佛性理体而已。“更无一法新”者,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如睡人梦醒,此醒时人,即梦时人,并非换个新人也。
荆溪大师云:“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诸过。”明白六而常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义。令行人尊重己灵,不致自暴自弃;明白即而常六,阶位分明,令行人远离增上慢,不致以凡滥圣也。
从理到行整个过程,天台宗以六即来概括。
约六即显是者。
“显是”的“是”,指行者相应的境界,正确的境界,智慧和理境相一致的境界,所以叫“是”。“是”就是契合相一致。
为初心是后心是。
到底初发心的时候“是”呢 还是后心才是 还是后心的果位证到的时候才“是”呢 那么文中答:如论焦炷。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
如论焦炷,就是这个灯蕊烧焦的,烧焦的过程中,他一点点烧下来,初步的和后面的,其实是离不开的,没有开始就没有以后,没有以后也就没有前面。不能执着于初,也不能执着于后,不是初不是,也不是后才是。初“是”但是不是后“是”,后“是”不是初“是”,“是”的程度不同。意思说开始的“是”呢是理悟,是开解起行,后面的“是”呢是证到起用,起果地上的大用。
若智信具足。
智是智慧,信是信心,有智慧见解这个信,在禅宗讲肯定承当叫信。如果智信具足的话,
闻一念即是
这个闻是无分别的相应的闻,观音菩萨反闻闻自性闻,这个闻就是根门开脱,自性显露,不闻自闻,闻什么样呢 闻一念,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这一念心无生无灭,这一念心本来具足,这一念心本来是佛,本来实相,那么就是了。他当下就是,本来圆满,本来真实。
信故不谤。
信,肯定,承当,这一念回光,这一念当下,就是佛。这个没有区别,就是祖师西来意,当下就肯定承担了,然后绵密保护。他不会再毁谤,再也不会毁谤佛祖,再也不会毁谤别人的悟的智慧,再也不会毁谤经中所讲的道。他不会再毁谤了。
智故不惧。初后皆是。
智故不惧,他开智慧了,什么叫智慧 因为没有分别,因为知道这个一念心本来是佛,因为知道所有的果地的佛都是这一念心圆满成就的,所以他不会恐惧,不会说,我是凡夫,我业重,我以后下地狱怎么办 我以后修不成怎么办 还有魔、外道破坏怎么办 还有身体生病了,境界来了怎么办 他没有,因为智故不惧啊!为什么 他有智慧,知道这个本心不动不摇,本来清净,本来是佛,魔不能扰,境界不能覆盖,身体不能束缚,业力不能左右,都是这一念心本来的关系,本来实相的关系,所以无所惧。
如果具足智信,那么初后皆是,初也是,后也是,都不离这个“是”。什么是“是” 就是实相理谛,就是一念三千,诸法实相就是“是”。
若无信高推圣境非己智分。
假如没有信,没有肯定承当,没有把握这当下一念,那么就会高推圣境。就是认为:成佛不是我的事,我是博地凡夫,这就是高推圣境。不是自己的智慧能够了解的。能够明白的,能够修上来的,不可能的,我是凡夫。就是往生,上品上生都不可能,最多是下品下生。那么他就是没有信心,真信没有,也没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是佛。
若无智起增上慢。谓己均佛。
假如没有智慧,不能明白本性,不能通达实相,不能安住当下,他就会起增上慢,狂慧,认为自己理懂了,就是佛了。自己没有明白本性,又不能真正悟入实相,那么就会狂妄自大。认为自己讲得通了,讲得对了,就是佛,那么什么行为都是佛,于是他起增上慢。认为自己就均等于佛了。刚刚开始懂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跟佛一样圆满,那么这个就没有智慧。
初后俱非。
开始就错了,第一步就错了,那么后面所修所为全部是颠倒,全部是造业。因为他有这个没有智慧的信心,因为他有这个增上慢在,所以说都是错误的。
为此事故须知六即。
因为这样的缘故,一种人没有信心,高推圣境,一种人起增上慢,所以应该知道有六即的道理。
谓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究竟即。
这六种。第一是理即。理,就是如来藏的理性,每个人都有的佛性。这是理,理是含在里面的。名字,通达了这个理,悟入这个理,悟入了诸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的法理、行理、佛理,所有的理都明白了,就叫名字即。大开圆解,当下明白,知道这一念自性的本来面目,这是名字即。观行即是以这个圆解起观行。相似即,就是相似的证入,相似的超越,超越了轮回的生死,超越了菩萨的有相行,在这个当中得到相似。分真是真正的证入,两边不住无明脱落,法身成就,能够在一百个世界作佛,叫分真即。到后来究竟即,四十二品无明断尽,即圆满成佛。
这样一讲,大家都知道了,知道自己是哪个位置。理即是人人本具,只怕你对这个理,一知半解,还不能算名字即。如果真正的大开圆解,通达一切理,明白一切事,事理圆融,那么名字即就到了。开始起行。
此六即者。始凡终圣。
开始是凡夫,最后是圣人。
始凡故除疑怯。
开始是凡夫,还需要除疑和怯。明白了我们有佛性,明白了这一念本来就是佛,但是还是凡夫的明白呀,还有凡夫的业报、凡夫的习气,还有凡夫的烦恼啊!无明没有破。这一念是,但是你还是凡夫。除疑怯不要怯弱,只要好好保护他,好好用功,你肯定会成就,你不要怀疑。
什么叫开悟 没有疑是开悟。什么叫智慧 没有畏惧,没有怯叫智慧。有智慧的眼睛,智慧的明灯照着你,一直往前走,不需要怯弱。
终圣故除慢大云云。
最后才是圣人啊!后面证到究竟才是真正的圣人。之前不要骄慢自大,名字位都没有,都不够,怎么就说自己是佛了,就说自己成就圆满了等等,其实还差得很远。这里非常微妙,要处理好,不然的话都会颠倒。
(一)指天台圆教所立的六种行位:即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真即(分证即)、究竟即。此六即又称理即佛、名字即佛,乃至究竟即佛;或理佛、名字佛,乃至究竟佛。故六即又作六即佛,或六是、六绝、六如。
(1)理即佛: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
(2)名字即佛: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
(3)观行即佛: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
(4)相似即佛: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
(5)分真即佛: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
(6)究竟即佛: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
天台宗以此六即判圆教之行位,其理由有二:
(1)为令无信行人离卑下之心。
(2)为令无智者去增上慢心。《摩诃止观》卷一(下)云(大正46·10b):“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因佛果尊高不可企及,以致无信者谓佛境非己智分,而起卑下之心,故为表凡夫与佛无异,而立此六即。又无智者执即佛之一边,谓己均佛而起增上慢,故为除其慢心,而立此六即。
此六即与八位、五十二位等阶位之关系,配列如下:
┌理 即(未闻佛法)
│名字即(已闻佛法)
│观行即(外凡)──五品弟子位────┐
│相似即(内凡)──十信位─┐ │
│ ┌─十住位 │ │六即┤ ├─十行位 │ ├八位
│分真即(分证)┼─十回向位├五十二位│
│ ├─十地位 │ │
│ └─等觉位 │ │
└究竟即(极证)──妙觉位─┴────┘
此外,日莲宗亦立六即义,《御义口传》《寿量品》指出,凡夫是理即,头顶“南无妙法莲华经”时是名字即,闻奉修行是观行即,伏惑障云相似即,出而化他云分真即,究竟无作三身之佛云究竟即。
天台宗“六即佛”颂:
一、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 ,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 杳杳不知归。
二、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 ,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 翻恨自蹉跎
三、观行即佛 :
念念照常理, 心心寂幻尘;
遍观诸法性 , 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脱 ,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 空裹见花红。
五、分证即佛 :
豁尔心开悟 ,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六、究竟即佛 :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 更无一法新。
六即佛颂,宋.普润大师撰。师讳法云,字天瑞,号无机子。长洲(江苏苏州长洲县)人,俗姓戈。学通内外,宏天台教观,专修净业。宋徽宗政和中,帝赐紫衣,号普润。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西纪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念佛而化。寿七十三。
印光大师略释六即佛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隋天台智者大师,着观无量寿佛经疏,立六即佛义,以对治自甘堕落,及妄自尊大之病。六即佛者,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证即佛,六究竟即佛也。六明阶级浅深,即明当体就是。譬如初生孩子,与其父母形体无异,而力用则大相悬殊。不得谓初生孩子非人,亦不得以成人之事令孩子担当也。若能知六而常即,则不生退屈。知即而常六,则不生上慢。从兹努力修持,则由凡夫而圆证佛果,由理即佛而成究竟即佛矣。
一、理即佛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背觉合尘,轮回三途六道,而佛性功德,仍自具足,故名理即佛,以心之理体就是佛也。无机子颂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以一切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随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也。
二、名字即佛者,或从善知识,或从经典,闻即心本具寂照圆融不生不灭之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所谓闻佛性名字,即得了解佛法者是也。颂曰,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以从前只知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今知佛性真常,不生不灭。既知当体就是成佛真因,则汲汲修持,反恨从前虚度光阴,以致未能实证也。
三、观行即佛者,依教修观,即圆教五品外凡位。五品者,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典,而助观解者。三讲说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故曰,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四、相似即佛者,谓相似解发,即圆教十信内凡位也。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颂曰,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四住者,一见一切住地,乃三界之见惑也。二欲爱住地,乃欲界之思惑也。三色爱住地,乃色界之思惑也。四有爱住地,乃无色界之思惑也。初信断见,七信断思,故曰,四住虽先脱。然由色声香味触法之习气未尽,故曰,六尘未尽空,此但指七信位说。八九十信,尘沙惑破,习气全空矣。习气者,正惑之余气耳。滑亏如盛肉之盘,虽经洗净,犹有腥气。贮酒之瓶,虽经荡过,犹有酒气。眼中犹有翳,空里见华红者,以无明未破,不能见真空法界之本体也。
五、分证即佛者,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证法身,是为法身大士。从初住至等觉,共四十一位,各各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故名分证即佛也。以无明分四十二品,初住破一分,以至十住则破十分,历十行,十回向,十地,以至等觉,则破四十一分矣。初住,即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复随类现身,度脱众生,其神通道力,不可思议。何况位位倍胜,以至四十一位之等觉菩萨乎。颂曰,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常见月朦胧。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者,颂其分破分证之景象也。穷源犹森大未尽,常见月朦胧者,颂其犹有无明云,未能彻见性天真月之光辉信春神也。
六、究竟即佛者,从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真穷惑尽,福慧圆满,彻证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入妙觉位,成无上菩提道矣。颂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从来真是妄者,未悟以前,只此皆空之五蕴,而妄生执着,色法心法,互相形立,则苦厄随生。既悟之后,亦只此五蕴,而全体是一个真如,了无色心五蕴之相可得。故曰,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也。然此所证之真,并非新得,不过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已。故曰,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也。又众生在迷,见佛菩萨,及一切众生,皆是众生,故毁谤佛法,杀害众生,不知罪过,反以为乐。佛既彻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心,见一切众生,完全是佛,故于怨于亲,皆为说法,令得度脱。纵令极其恶逆不信之人,亦无一念弃舍之心,以见彼是未成之佛故也。
附:六即佛
理 即 佛: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佛: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86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