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惑业是什么意思(无明业障是什么意思)

您好,请问佛教里的惑、业、果,应该如何理解?
惑就是迷,最初的迷是“一念不觉,始有无明”,也是楞严所说的“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这里的明觉就是无明。众生的本性是本明的,本来明了,妄加上“必明”的一念,就是不觉,遂分能所,即能明与所明,成三细相,即业相(虚空)、转相(能明、精神现象)、境界相(所明、物质现象),这就是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海。阿赖耶识遍一切处,按唯识的术语来讲,一切物质现象是阿赖耶识的相分,精神现象是阿赖耶识的见分。见分与相分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是最初的迷,一念不觉,遂成阿赖耶识。
我们此型之所以为凡夫,就是在这无尽的见相分中,仅取一小部分当成自己,见分(见闻觉知的功能)本遍虚空法界,但我们不认全体,只取一丁点,故成局限。相分亦复如是,就取这个身体。至此便分自分他,形成对立,越迷越深。
上述比较难懂,可参阅唯识心不相应行法,所有的迷归纳起来就是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通通属于遍计所族羡执性。把这些遍森穗猜计所破除,就明心见性。此二十四法第一就是“得”,以为一切法有得有失,患得患失,真相是无得亦无失。此“得”的概念不破除,后患无穷。
业与果比较好理解,就不多说了。
无明业障病和无明暗意思一样吗
无明业障病和无明暗意思是一样的。因被无明业所障,故有无明暗。
被无明业所障就是病。
业障是什么意思?
业障缠身的十大祥答毁特征如下:
1、经常发脾气。
脾气不好的人,往往都是因为业障太多,佛家常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经常发脾气,业障就会加重,因为业障深重,所以脾气越来越大。
2、莫名其妙的心烦。
如果你的内心总是不能清净,经常无故的烦恼,很可能是业障缠身的表现,业障越深,烦恼就越多。
3、婚姻或家庭不和睦。
如果家人之间不和睦,经常容易发生口角,各藏心机,这其实也是业障缠身的表现,夫妻之家经常吵架,并不是单纯的性格不合,而是因为各自的业障深重,只有消除业障,家庭矛盾才能化解。
4、经常做噩梦。
梦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俗话说:好人有好梦,心中无事烦恼少的人,会经常做好梦或不做梦,而业障太重的人,就容易经常做噩梦。
5、经常会遇到小人。
一个人一旦业障缠身时,身边的贵人就会远离你,小人就会靠近,如果你身边总是有小人纠缠你,很可能是业障缠身的表现。
6、经常与人发生矛盾。
如果同事和朋友之间,经常产生矛盾,你的人缘就会越来越差,这种情况实际上也是业障的表现。
7、经常事与愿违。
所求之事经常不如意,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发生小意外,这种意外的发生,其实也是你业障太多的表现。
8、总喜欢迁怒他人。
当一个人业障太重时,就会表现出迁怒他人的特征,明明这件事是你自己的过失,却总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总是认为别人跟你不过去,凡事都去迁怒他人。
9、口业不干净。
业障重的人,口业往往不干净,经常喜欢说妄语,两舌,恶口伤的话。
10、贪财贪名。
业障越重,贪心就越重谨备,如果你过分的贪着物质,喜欢追求名利权情,这种特征也是业障太重的表现,一定要注意。
业障是什么:
业障是一个汉语词语,佛教语,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詈词,它指责他人他物为恶果,祸患的根源,出自南朝梁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业,有造作之意,指我们人类以身,口,意三业所造作善恶是非的一切行为,所谓障,即是障蔽,无明为造业的根本,我们众生因无明而生烦恼,使意念不净,意不净而懈怠,因懈怠而不精进,因不精进而失举岩禅修,因不禅修,而无法得定,即离圣道。
什么叫做业障?如何才能消除业障?
业障,佛教语,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另据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俱舍论卷十七等,谓一切恶业中,以五无间业为业障,余一衡源如切恶业非为业障,无碍于圣道之修行。所谓五无间业,即:(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裂渣恶心出佛身咐启血。八十华严经卷二世主妙严品(大一○·九上):“若有众生一见佛,必使净除诸业障。”
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我们呼吸没有停,我们脉搏跳动没有停,睡着了它还不停,还在造作;我们每一个器官,内脏器官,它在那里运作也没有停止,甚至于每一个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没有休止,这些作为统统都是业、身业,不只是这个经上常常讲的,那是讲大的、严重的,杀盗淫妄。
如何是业障?业障的症状又是如何?
一.业障极重之人,常全身是病,几乎从头到脚都有问题,若如此,便是过去世的业太重所致。
二.业障与魔障有个共同点,即是医生检查不出病因。而其相异之处为:以业障来说,医生虽检查无病,但其实有病,只是世间的医学,不论中西医,都无法检查出来而已,这便是业障病。至于魔障病,则是医生检查结果是无病,而实际上亦无病。然而,虽说无病,却表现有病,且极其受苦。如此一来,常很可能被别人误解成装病,而不容易受人谅解。
三.昏沉。业障重则常多昏沉,顺顺无生气。
四.掉举。业障重之人学佛之后,很不容易平静下来,而且常易兴奋,不能自己。
五.散乱。业障重者:心很容易散乱,不易集中精神。例如修数息法,从一数到十,他都很难作到,也许偶而能一、两次达成!其实数息法从一数到十,我们每人从小就会了,且又不用思考、亦不须逻辑推理、也无善恶之分辨,可说是最简单不过,然而当盘腿静坐时,许多人就是数不来。这就是因为无明业障,障住了本心之明的缘故,好像被一团大雾笼罩住了,故每次数着数着,就如在大雾中迷失一般而忘失了。
六.失念。业障重则心容易失去正念。
七.妄想。业障重之人:心容易有妄念,胡思乱想。这是比较轻的业障。
啥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啥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见惑:
以五利使为主体,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故,见惑就是意根对法尘所产生的诸如以上的种种邪见。属于知见上的迷惑。
思惑:
以五钝使为主体,即:贪、嗔、痴、慢、疑五种。故,思惑,属于思想上的迷惑。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根尘接触时,所产生的种种烦恼妄想。属于事理上的迷惑。思惑也可方便的理解为“我执”,“习气”。
“见思惑”是粗惑,叫“烦恼障”,能招致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尘沙惑:
迷于三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二乘人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障碍化导, 妨碍出假利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
无明敬巧雀惑:
又称根本无明。由痴妄颠倒,于诸法的性相理事不能明了,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故称无明惑。
尘沙惑和无明惑是细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又前二种(见、思惑)也叫枝末无明,后二种(尘沙、无明惑)也叫根本无明。
相对于尘沙、无明之为菩萨所断的别惑,见思乃三乘人所通断,故云通惑。相对于无明之为界外惑,见思唯润有漏的宽局业,招三界的亮早生,故称之为界内惑。
《止观辅行传弘决》
《法华经玄义》
《天台四教仪》
佛法中说的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明断除,就可以取证小乘解脱道的阿罗汉果,与生死轮回说掰掰。
这个一念无明,是本来就有,并不是说有了第一个无明以後,後续又出生无量无边的无明,而是这些无明一直都有,陪著你每世生死轮回,但你只要把它断了,就不会再生死轮回了。略述如下:
我们先说一念无明是什麼,再说为什麼这一念无明本来就在。
第一目: 何谓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总括来说有四个: 1. 见一处住地无明;2. 欲爱住地无明;3. 色爱住地无明;4. 有爱住地无明。但是根本还是见一处住地无明,这个无明简单来说就是我见,而我见的内涵就是把身体、感受、见闻觉知等六识心当成是真实不坏的自我。只要这个我见没断,永远会让众生起念,而不肯让自我永远死尽不再出生。
举例来说,无色界、色界的天人或人间有实证四禅八定的凡夫,他们禅定功夫很好,一入定可以很久很久都不出定,保持一念不生,但是,只要这我见还没断除,就会促使他在不知道哪个时节,意识生起了一念,也就是率尔初心,然後不久就退出禅定而无法保持住一念不生了。这就是说,只要我见还在,对自我的存在就不可能真的放舍,会执著自己、也就会造成他即便在最深的四禅、或是四空定中,突然就生起一念,想要来反观自我还存不存在,这就是我见还未断除。
那麼,这些有四禅八定的人或天人,哪一天他们要是听闻佛菩萨的开示而断除我见了,确认禅定境界虚妄无常、不可常保,而能入定的觉知心搜派也一样虚妄不实,那麼他就当下取证阿罗汉,若他有四禅以上的功夫,当下就可以入四禅中,把自己的觉知心永灭,轮回下一世的动力就彻底灭除了,生死已尽、不受後有。
第二目: 为何无明本来就有?
先直接开门的回答: 无明是众生本有的真如佛心(有时在经典又称作如来藏、阿赖耶识等),他本来就含藏的种子中的其中一类。这众生本具的真如佛心,不只是无明种子,六道所有一切形形色色的身跟种子他都具足,正因为如此,你这辈子若是果报合该当男人,他就把男人身的种子拿出来用,若是女人,他一样有女人身的种子,甚至阴阳人一样有之;不仅如此,三恶道的种子、天界的种子都完整的具足,甚至,佛地功德的种子他也有,只要你有办法成佛,他一样把那些种子拿出来给你用。所以,大乘密严经就说了:
大乘密严经卷中:
「阿赖耶识恒与一切染净之法而作所依。是诸圣弯漏谈人现法乐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诸佛国土悉以为因。常与诸乘而作种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诸仁者。一切众生有具功德威力自在。乃至有生险难之处。阿赖耶识恒住其中作所依止。此是众生无始时界。诸业习气能自增长。亦能增长余之七识。
... 世间诸众生染净等诸法,皆依於藏识为因而得生,...此因胜无比,证实者宣示,非与於能作自在等相似」
简单说,一切乾净与不乾净的种子,他全包了,贪嗔痴无明等通通一样不少,可是成佛种子也都具足。讲到这边,也许楼主听了会觉得奇怪,那为什麼阿赖耶识既然含藏一切种子,他为什麼不直接帮我们成佛,还让我们一直生死流转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深,必须先从第七识末那识,有时又称为意根,从这个心开始讲起,这个末那识从无始以来就一直与阿赖耶识存在,只有末那识是直接由阿赖耶识所出生,不需要假藉任何缘,而这个末那识,实际上他才是众生真正的自我,可是这个心的了别功能很差,对於六尘几乎是不知不见的,那个心的境界,说穿了就是我们睡著无梦的那个境界---暗无觉知。
但是呢,这末那识与无明相应,也就是他一直都与我见相应,所以当他无法接触六尘境界时,一定会想要确定---自我是否还存在,因此我们才能在睡著後,意识断灭以後又重新出生而醒来。乃至死亡後也是如此埋碰,我们死亡後,前六识、包含清清楚楚的这个意识心也灭了,但是末那识只要我见还在,他一定会促使阿赖耶识出生中阴身,想尽办法保持清楚觉知的功能,才有自我存在的感觉。一直等到投胎後,末那识带著阿赖耶识入胎,在全新的大脑还没成形前,就像睡著无梦一般,在胚胎中住著,等到这一世的大脑初步形成後,全新的意识出生了,又继续开始新的人生了。
所以,阿罗汉就是因为把这个我见断乾净了,末那识经由意识确认前六识、身体、种种感受、喜怒哀乐爱恨欲等等都是无常、苦、空,愿意彻底否定自我、舍弃自我,那麼,阿赖耶识就会依於我见的断除之缘故,永远不再入胎、不再出生新的身体、不再出生新的六识心,连末那识也收回,让他不再现行运作。这就是无馀涅槃。有经为证:
《本事经》:
「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彼於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
有几个重要关键字: 1. 无引因故;2. 不复希望;3. 皆永尽灭。
无引因就是因为我见这个无明彻底断除了,那麼,随後不久,末那识无始以来一直带著阿赖耶识受生三界轮回的动力,也就彻底止息了,这就是不复希望;那麼,这最後的一生死後,连末那识自己也灭尽不现,就只剩下阿赖耶识独存,可是阿赖耶识他又没有见闻觉知、此心无形无色无相,他更不会反观自己存不存在,他虽然有无明种子乃至各类种子,但不会被束缚,本来就解脱,只是对他而言,他连解脱是什麼也不知道,所以也没有解脱可说。是故,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
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
如自知生尽,无碍道已知,
以知解脱已,最後得无知,
不动意解脱,一切有能尽,
诸根悉具足,乐於根寂静,
持於最後身,降伏众魔怨。」
所以,二乘解脱道断除无明後的解脱境界,就是 佛所说的"最後得无知",因为,自我都尚且永灭了,又是谁知解脱? 谁得解脱?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87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