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知识的德相是什么?(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善知识有何用?弟子该具何相?
《大方广佛华严经》摘录
「善男子!汝――
求善知识,不应疲倦;
见善知识,勿生厌足;
请问善知识,勿惮劳苦;
亲近善知识,勿怀退转;
供养善知识,不应休息;
受善知识教,不应倒错;
学善知识行,不应疑惑;
闻善知识演说出离门,不应犹豫;
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档仔
于善知识所生深信尊敬心,不应变改。
何以故?善男子!菩萨因善知识:
听闻一切菩萨诸行,
成就一切菩萨功德,
出生一切菩萨大愿,
引发一切菩萨善根,
积集一切菩萨助道,
开发一切菩萨法光明,
显示一切菩萨出离门,
修学一切菩萨清净戒,
安住一切菩萨功德法,
清净一切菩萨广大志,
增长一切菩萨坚兆键固心,
具足一切菩萨陀罗尼辩才门,
得一切菩萨清净藏,
生一切菩萨定光明,
得一切菩萨殊胜愿,
与一切菩萨同一愿,
闻一切菩萨殊胜法,
得一切菩萨秘密处,
至一切菩萨法宝洲,
增一切菩萨善根芽,
长一切菩萨智慧身,
护一切菩萨深密藏,
持一切菩萨福德聚,
净一切菩萨受生道,
受一切菩萨正法云,
入一切菩萨大愿路,
趣一切如来菩提果,
摄取一切菩萨妙行,
开示一切菩萨功德,
往一切方听受妙法,
赞一切菩萨广大威德,
生一切菩萨大慈悲力,
摄一切菩萨胜自在力,
生一切菩萨菩提分,
作一切菩萨利益事。
「善男子!
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
由善知识摄受,不退大乘;
由善知识护念,不毁犯菩萨戒;
由善知识守护,不随逐恶知识;
由善知识养育,不缺减菩萨法;
由善知识摄取,超越凡夫地;
由善知识教诲,超越二乘地;
由善知识示导,得出离世间;
由善知识长养,能不染世法;
由承事善知识,修一切菩萨行;
由供养善知识,具一切助道法;
由亲近善知识,不为业惑之所摧伏;
由恃怙善知识,势力坚固,不怖诸魔;
由依止善知识,增长一切菩提分法。
何以故?善男子!善知识者:
能净诸障,能灭诸罪,
能除诸难,能止诸恶,
能破无明长夜黑暗,
能坏诸见坚固牢狱,
能出生死城,能舍世俗家,
能截诸魔网,能拔众苦箭,
能离无智险难处,能出邪见大旷野,
能度诸有流,能离诸邪道,
能示菩提路,能教菩萨法,
能令安住菩萨行,能令趣向一切智,
能净智慧眼,能长菩提心,
能生大悲,能演妙行,
能说波罗蜜,能摈恶知识,
能令住诸地,能令获诸忍,
能令修习一切善根,能令成办一切道具,
能施与一切大功德,能令到一切种智位,
能令欢喜集功德,能令踊跃修诸行,
能令趣入甚深义,能令开示出离门,
能令杜绝诸恶道,能令以法光照耀,
能令以法雨润泽,能令消灭一切惑,
能令舍离一切见,能令增长一切佛智慧,
能令安住一切佛法门。
「善男子!善知识者――
如慈母,出生佛种故;
如慈父,广大利益故;
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故;
如教师,示其菩萨所学故;
如善导,能示波罗蜜道故;
如良医,能治烦恼诸病故;
如雪山,增长一切智药故;
如勇将,殄除一切怖畏故;
如济客,令出生死暴流故;
如船师,行猜汪令到智慧宝洲故。
善男子!常当如是正念思惟诸善知识。
「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
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
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
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
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
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
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
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
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
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
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
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
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
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
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
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
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
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
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
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
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
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复次,善男子!
汝应于自身生病苦想,
于善知识生医王想,
于所说法生良药想,
于所修行生除病想;
又应于自身生远行想,
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于所说法生正道想,
于所修行生远达想;
又应于自身生求度想,
于善知识生船师想,
于所说法生舟檝想,
于所修行生到岸想;
又应于自身生苗稼想,
于善知识生龙王想,
于所说法生时雨想,
于所修行生成熟想;
又应于自身生贫穷想,
于善知识生毘沙门王想,
于所说法生财宝想,
于所修行生富饶想;
又应于自身生弟子想,
于善知识生良工想,
于所说法生技艺想,
于所修行生了知想;
又应于自身生恐怖想,
于善知识生勇健想,
于所说法生器仗想,
于所修行生破怨想;
又应于自身生商人想,
于善知识生导师想,
于所说法生珍宝想,
于所修行生捃拾想;
又应于自身生儿子想,
于善知识生父母想,
于所说法生家业想,
于所修行生绍继想;
又应于自身生王子想,
于善知识生大臣想,
于所说法生王教想,
于所修行生冠王冠想、服王服想、系王缯想、坐王殿想。
「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作如是意近善知识。何以故?以如是心近善知识,令其志愿永得清净。
「复次,善男子!
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
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
善知识者是功德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
善知识者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鍊真金;
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
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华不着于水;
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光色圆满;
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
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
「善男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
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
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深心,
长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根,
净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力,
断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障,
超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魔境,
入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法门,
满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助道,
修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妙行,
发十不可说百千亿阿僧祇大愿。
「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地、一切菩萨忍、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回向、一切菩萨愿。一切菩萨成就佛法,皆由善知识力,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出,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时,善财童子闻善知识如是功德,能开示无量菩萨妙行,能成就无量广大佛法,踊跃欢喜,顶礼德生及有德足,遶无量匝,慇懃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七十七
无明傲慢刚强之我辈凡夫者,若不闻圣教则无知,若闻而不修则增狂妄,唯有依教奉行才有出路。不要以无明愚痴心去衡量判断谁是善知识,只需对照弟子应具备的二十一心四十三想去看看自己已具几心几想,就知道自己能不能感召到善知识。
善知识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要学佛首先不能没有师父。别说学佛,就连我们从武汉到四川,也得要知道坐什么车,到哪里去买票,开车的时间,这些都要向明白人打听清楚。我们学佛呢,没有从这里到四川这么简单,而是要从六道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圣果的彼岸。从根本利益上来讲,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彻底了脱生死的问题,这条通往圣果的道路在这个世间极少有人能够得到的,除释迦牟尼佛和极少数大成就者外,没有人达到过目的地。因此,在这样的路途上更需要引导者。 下面先讲一讲什么样的师父是合格的师父,或者说善知识的条件是什么。到汉地来的藏传佛教的活佛不少。但有些人居心不良、心术不正,把本来没有那么多烦恼的、善良、天真的居士弄得一塌糊涂。你首先必须有观察师父的标准或条件,如果不能如法观察师父的话,就不能确认是善知识还是恶知识。尽管依止善知识的功德极大,但依止恶知识好比是接近毒蛇一样会丧失你的三善道的命。因此你要确认善知识,观察善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你们别认为这个活佛是黄教的,在黄教当中信这个,在红教、白教不信这个,就不要观察了等等,千万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这里讲的法不是黄教的法,是释迦牟尼佛的法,也是弥勒佛的法,是包括藏传佛教的六大教派,也包括汉地净土宗、天台宗等在内的都要听的佛法。为什么呢?这不是藏传佛教,而是佛法。我们分别佛法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的遗产,也就是经、律、论三藏一切经典。如果不把这个做为凭证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得到任何一个其他的凭羡罩侍证。 因此,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写的,弥勒佛开示的亲近善知识(师父)的方法和善知识的条件。然后,再加上华智仁波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如何亲近善知识的问题有所了解。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弥勒佛在《大乘庄严经》中非常明确地讲了,总共有十个德相。这十个德相就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标准或条件。 即:‘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这就是善知识的十个条件。其中第一句话,‘知识调伏静近静’是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师父、善知识,他必须要具备三学的功德。一个是以戒学能够调伏自己的行为,一个是以定学而使自己非常清净,一个是以论学或慧学让自己的心非常精进。什么叫以戒学调伏自己的行为呢?比如说,一个医生连自己的病都治不好,怎么能治好别人的病呢?因此一个善知识要调伏一切弟子和众生,首先要能调伏好自己,才能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怎么调伏呢?消除一切缺点,能够摄受一个清净的戒律,这叫调伏。 第一个条件:调伏 在《别解脱戒经》中,释迦牟尼佛比喻说:‘心马常驰奔,恒励修难制。’野马是非常难调伏的。要调伏它,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口夹是调伏马的最好方法。同样,我们的心好比是一匹野马。用什么方法调伏它呢?就是用别解脱戒的口夹,用这个使心调伏。因此你要观察师父是不是戒律清净之人。戒律有三种:一个叫别解脱戒,一个叫菩萨戒,再一个叫密宗戒。别解脱戒为一切戒之根本。在《俱舍论》中讲,戒律如大地,是生长出一切功德苗的基地。没有大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任何苗。没有田的话,不可能生长出粮食。同样,如果没有戒律,就不能生出任何一个功德。因此,要看这师父是否具备一切戒律: (1)居士戒、沙弥戒或比丘戒等是不是非常清净。 (2)菩萨的十八根本戒和四十五戒是否非常清净。 (3)密宗十四根本戒等密宗的一切戒律是否非常清净。 如果自己胡作非为,连居士都不如,那就可以肯定地说,他根本不具备调伏他人的能力! 说到这里必须和大家说明,在佛教中也未必非是比丘,也有一些上师从来没受过比丘戒,从来没有当过和尚,以居士身份授灌顶的也不是没有的。因此,哪怕他是在家人也可以谅解他,但他是不是一个像样的在家人,要看他:一、是不是不杀生,二、是不是不偷盗,三、是不是不邪淫,四、是不是不妄语,五、是闷昌不是不饮酒和不吸毒。连以上这些都做不好的话,那就可以确定他根本就不能调伏任何众生。 第二个条件:静 清净就是定学,内心非常清净。修禅定修得非常好,修定的经验非常丰富。修定时把自己内心中存在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等拿定来压住了。在修禅定的过程中,能知道如何对治掉举和昏沉,而且知道的窍诀也非常多,包括显宗的禅定和密宗的生兄吵起次第等修法。 第三个条件:近静 三个是近静。近静是什么呢?就是慧学,尤其是性空正见,诸法自性虚空。龙树菩萨说一切诸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在这个一切诸法自性空方面,至少在比量上能有所体悟叫近静。 第四个条件:德增 ‘德增’是指善知识要比弟子的功德大,比弟子的佛学水准高。如果你不亲近一个‘德增’的善知识,学修佛法就不会有长进。龙树菩萨在《亲友集》中这么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第一句话‘诸人依劣当退失’,是说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功德更低的人,那你就会退步。‘依平等者平然住’。如果你亲近与自己佛学水准差不多的人,就会停滞不前。‘依尊胜者获尊胜’。如果你依止一个比自己修行功德更高的善知识,就会得到更大的进步。我们拜师父,一定要拜一个比自己智慧更高、修证功德更大、三藏经典学问理论水准更高、完全有能力把你引导到具有无上正等正觉、至高无上的智慧、慈悲,即最殊胜的善知识,才能使自己真正有长进。 第五个条件:具勤 于利他之行,能精进勇猛地行持。 第六个条件:教富饶 什么叫‘教富饶’?教法非常丰富。一个师父不能只会说单独某一个法或知道某一个传承,而必须通达一切教法,通达释迦牟尼佛所传的经、律、论等一切教法,以及显宗和密宗的一切教法。因此,一定亲近一个‘教富饶’者。这样他才能够使你的佛法修持得以健康地进行。比如一个医生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健康。假如他只懂得治一些头疼感冒等小病,那就没有必要要这个医生。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医术比较高明的医生。不管什么病,他一摸脉就能判断出是什么病,用什么药能治好。有了这样的医生,我们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同样,我们学佛的医生就是师父。这个师父要会调伏好我们内心的贪图、嗔恨、愚昧无知、自私、傲慢等一切病症。第一,他会判断,第二,用各种配药的方式能够把我们的一切病症治好。不但治好,而且要用最佳、最快的办法治好。 第七个条件:善达实性 ‘善达实性具巧说’。‘善达实性’跟刚才所说的近静差不多。不过有一点,刚才所讲的近静包容了所有的五明智慧: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医明。不过在这里就不包括了。这里是指通达万物诸法虚空的本性,也就是说通达实性。实性是缘起性空,诸法的本性。因为一旦发现了诸法的实相和本性,不管是只用比量所证,还是现量所证,都算是证悟。因此,师父要有很高的比量的水准,至少能够以比量的方式通达诸法的本性,或者实相。 第八个条件:具巧说 什么叫具巧说?其实师父尽管是非常好的师父,具有刚才所说的三学智慧和德增,也具备非常丰富的教法,并通达实性。但若不能具备善巧说法的话,就不一定能让人听懂。比如说,今天我用藏语讲了一个小时或半天,做了半天的灌顶,拿著宝瓶然后念经,将宝瓶在一个一个头上放著。居士们糊里糊涂的,不知道对宝瓶该观想什么,这个宝瓶是什么意义,也不知道授这个灌顶的时候自己观想某一个佛或菩萨,更不知道每次授身口意等加持时的宝瓶灌顶、庄严灌顶、金刚杵灌顶、天衣灌顶、金刚上师灌顶、智慧灌顶、秘密灌顶或言辞灌顶等。每次灌顶该以何种方法去接受这个灌顶,他都不懂。他想:可能是灌顶了吧。灌顶之后也不知道怎么去修,念什么咒。这不是善知识不具备其他功德,而是不具备善巧说。因为不具备善巧说的话,你就听不懂他说什么。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不具备善巧说法。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本身表达能力有限而不具备善巧说法。有些上师通达一切三藏经典,一上讲台,三句话也讲不出来,这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差。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说,善巧说非常重要。 第九个条件:悲体 ‘悲体离厌’。‘悲体’是什么呢?就是内心非常慈悲,把众生或自己的弟子当成儿女一样,内心根本没有一点隔阂,或执著心,传佛法完全是为了救度弟子或众生。不为钱财、名利,只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这才是真正具备慈悲心的悲体。要是没有这种慈悲心,讲的法究竟如法不如法,就有很大的疑问了。 第十个条件:离厌 ‘离厌’是什么呢?就是脱离厌烦。例如一个弟子成天总是问问题,吃饭时问,做事时也问。如果师父心里感到非常烦,不想回答,这就是没有脱离厌烦。‘离厌’就要求师父不能有厌烦,弟子什么时候请教问题,师父就应该非常欢喜地回答。只要是真心学佛的弟子,师父就应该欢喜地回答任何一个问题,这就叫离厌。这十个标准就是师父所具备的条件。 以上所说十点,乃完美的大乘明师之特征。所以,我们不仅在求法前必须以此十点来审查欲依止的师长,若以后当为人师表者,亦应以这些准则勉励自己。 在末法年代,具足十项明德的师长不能说没有,但到底是难求了,以我们的这少许功德恐怕并不易遇上。所以,我们若能寻得次一等的好师长,亦可作依止了。什么是‘次一等的好师长’呢?首先他必须具有历代辗转传下的清净不断传承;即使他并未能完全做到心中只有众生而没有自己,起码要是关心众生比关心自己为多;即使他未能完全超越世俗心态,但起码要视修行比世俗琐事为重;即使他未能完全不顾现世福乐,但他起码要是一个把未来生之福乐看得更重要的人。如果能有这样的师长,暂时来说也已算足够了。 我们虽应热衷于学法,但观察师长绝不能草率贪快。现今的人,常常读到宣传的文字,便一窝蜂地跑去拜名师,这是不安全的做法。我们应当在未成立师徒关系之前,长期观察这位师长的德行等,在观察几年后,认定其为合格师长,方决定拜其为师。平时我们参加听法等活动,只要心中没有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未成立,可以继续慢慢观察,暂时只把说法者视为一位佛法上的长辈或朋友。如果你向他求法了,例如是你主动求了口传或灌顶,或参加了灌顶传法、口传仪式等,又或者你在心中默默生起了‘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师徒关系便告成立,观察过程亦告结束,从此便必须视师为佛了。 观察师长合格与否,必须在师徒关系成立以前进行,而非依止了以后才做的,但现在的人常常把这次序倒反了,此为佛教的不幸。没有人逼我们去拜师长,这完全出于自己的决定。如果自己疏于审查便草草拜师,错的是自己,并不能怪别人。 总之,一旦师徒关系成立了,便必须视师为佛,虽可另拜其他师长学佛法,但绝不可把其中任何一位不视为佛,乃至批评、毁谤等。师徒关系之成立,不一定经过拜师的仪式,一旦你在心中默默生起‘这位是我的师长!’的决定,即使对方并不知道,关系也便已确立,又或你向该师父求法或受其传法,师徒关系亦成立了。一旦成立了师徒关系,如果后来发现师长所说、所作与佛法的确背道而驰,亦只许默然另拜其他师父,心里仍必须视这位为诸师中的一位师长。其他无关系的人或许尚可批评此人的过失,但作为徒弟的你,绝对不宜参与批评。(出自《居士学佛100问》) 学佛须常亲近善知识,善知识应具备何种条件,方可堪称善知识?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是理智的宗教,是令人踏上觉悟的另一端,不仅是信仰它,在求知上,义理的开导,或是修持的启发,都应通过理性的,一一导归正法,通达涅槃,这种种入门之道,须要有善知识的开示教导,众生何等根机,要依何等法药才能根治众生之病本,这生死大业相当之重要,抉择善知识就不得不谨慎而为了。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善知识的条件,不是因为他徒众多、寺院大、相貌庄严、或者知名度大、福报大、学问好就以为是善知识了,如实之善知识,应具足五点尊德,今引录成佛之道,何等为五?叙述如下: 一、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 二、教德:深入经藏(梵语sutranta—pitaka),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 三、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由现证慧通达,或从闻思教理得通达。 四、悲愍:有慈悲心,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是能清净说法。 五、巧为说:成就辩才,能善巧方便为众说法,所以容易了解,容易得益。如果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什么样的人是善知识?怎样亲近善知识?”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很广,要解答你这两句,两个小时也不够用。我过去在香港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在文殊菩萨这一章经文最后有一段,文殊菩萨教导善财去参访善知识。这经文里面有告诉善财童子,善知识具备哪些条件,你应该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参访、向善知识学习。那一段经文正好是答复你这个问题,在《吉祥云比丘章》最后的一段。我说的是《四十华严》,清凉大师的疏。
【如何选择善知识】
《金刚经》幼儿园儿童背诵版(缘聚禅莲徒儿) 《涅盘经》云:“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兆弯升盲龟,值浮木孔。”这都说明虽然盲龟在大海中值遇浮木的机率非常的低,但若能够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却更为稀有难得和弥足珍贵。 佛陀早就告诫后世弟子,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无数魔子魔孙混迹佛门之中,披着佛法的外衣,坏我正法,害我佛子。很多佛子在学佛之初不知如何辨别正邪,不知如何分辨善恶,常常错把伪装起来的恶知识,当成大善知识,甚至当成了佛菩萨觉者再来,盲目跟从追随崇信,亲近恶友,远离善法,不知不觉中,慢慢堕入魔道,断送了法身慧命,甚为可惜!由此可见,普遍缺乏辨别正法恶法,辨别善友恶友的慧眼,是我等末世行人的一大致命弱点。 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亲近善知识的种种殊胜,那么判定善知识有哪些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第一,安住禁戒。要持戒清净,守戒律,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其根本是五戒十善,五戒为: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族老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第二闹竖,具足多闻。要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需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对佛法经论都有清楚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帮助引导别人。第三,能有所证。要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修证、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实证,宣讲三藏十二部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佛法的甚深意理是必须要实证进入实相才能够理解,而实证与外道的神通是不一样的,是通过戒定慧三学开发的自性妙用,证量也有层次的差别,所以依止的善知识证量的高低也对我们的修学的究竟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而证量高低的外化表现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做到何种程度,越是证量高的善知识一定越能够舍弃自己的一切,对众生产生无尽悲悯之心。】【小故事】有一个公案系国师南阳慧忠问紫璘供奉道:“听说当供奉要注解佛经,是吗?”紫璘供奉道:“是”。和尚道:“注经这个工作,必须要了解佛的意思才可以开始做阿”紫璘道:“如果我不了解佛的意思,我不敢注经。”国师让侍者将一碗水、放入七粒米,一只筷子扣在碗上,送与紫璘供奉,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紫璘道:“不会。”国师骂道:“连和尚我的意思都不晓得,更别说是佛的意思了。”古大德对于注解佛经是非常谨慎的,必须要真正了佛真义,才可以注解佛经。讲解佛经也是如此,没有实证证量,讲解佛经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很容易用个人知见误解佛陀真实义理,自误更耽误无量众生慧命。第四,性多哀悯。要对众生常生起慈悲怜悯之心,有慈悲怜悯之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真正有实证的善知识,内心自然流露悲悯之心,会对众生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纵然舍弃自己生命也要令众生离苦得乐。 第五,心无厌倦。要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第六,善能堪忍。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不还口,人家打,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第七,无有怖畏。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第八, 语具圆满。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 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这个十德与昨天谈到的八种仅仅开合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所依善知识之相前六德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依止法是道前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前基础是学道的基础,就像建筑物的地基一样。佛陀在《阿含经》中说,善知识是全梵行,整个修行都离不开善知识的指导。包括僧格的养成,正见悔薯谈的形成,止观禅修,都需要有依止师。《道次第》所说的善知识是指有能力指导弟子完成整个修行的善知识。圆满的善知识具备十德,具戒,具定,具慧,教富饶,通达真实,德胜于己,善说法,具悲悯,精进,断疲厌。前六德是属于善知识自利方面的,后四德是善知识利他方面的。
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虽然学佛多年,也接触过好几个法门。但是对善知识的作用及重要性从来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没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感觉善知识没那么重要,甚至觉得善知识可有可无。之前修净土的时候,念佛号是最主要的修行方式,很多大德开示,你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再辅以放生,布施等菩萨行。并举了很多念佛往生的例子,比如虚老门下的具行禅师,走的时候三昧真火焚化自身,特别殊胜。再比如一些不出名甚至不识字的老太太老先生,因为一份至诚,至心诚念弥陀圣号,往生极乐净土的也很多。因为念佛号并不需要懂法义,只需要一颗清净心就行了。不学经教,不学法义,所以在我的观念中,感觉亲或不亲近近善知识都差不多。
虽然学佛多年,这种想法一直支配着我。因为有这样的邪见,我也做了很多不如法的行为甚至犯了傍法徬僧的重罪。因为没有正知正见,邪见妄念就充斥着自己的大脑。
佛法是心法,也就是用心的方法,学佛就是不断调整自己心行,摆脱错误,重复正确。通过不断临摹佛菩萨品质,不断净化自己,最终是自己无限接近佛菩萨品质。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佛更是一个技术活。既然是技术活,手腊肯定离不开传帮带。古人学武习文,学医工匠都碧碰离不开拜师学艺,赵本山还收了若干名徒弟,戏子都明白拜师学艺的重要性。像学佛这么高难度的技术活,如果没有具格善知识加以引导,靠自己盲修瞎练,不走火入魔才怪呢。该皈依什么样的善知识呢?是不是任何一个说法师都可以依止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记得相声演员郭德纲曾说,相声界师父收徒弟有个规矩,师父考察徒弟三年,徒弟考察师父三年,考察结束,相互满意才能收徒。师父开示中也有,藏地僧人收徒弟也秉承这种做法。
问题又来了,我们现在依止上济下群导师,双方没法见面,师父没法考察我,我也没法考察师父,更不用谈三年六年了。可是反过来想,三级修学是对所有学人都适用的,正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师父施设的这个法门巧妙规避了这个问题。其次我们能在三级修学学佛,也是累世积累的善根福德的显现,应尊重这种缘起。接纳这种学佛现状。通过其他师兄的体验和分享,师父前六德都具备。所以我很庆幸自己能在三级修学学佛。经常思考的问题又殷饶在我的脑际,我为什么学佛,我为什么在三级修学学佛?假如自己不学佛,那会学什么,学杀盗淫妄,随顺自己的串习,不断强化我执于贪嗔痴,在沉沦的苦海里越陷越深。假如不在三级修学学佛,我在别的法门也有体验,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学佛,至于断烦恼,开智慧,证空性获得解脱更是一个永恒的梦。
善知识的八种相
居士要亲近善知识,居士在学习佛法,其目的无非是要求得到佛法正确的知见,求得解脱的方法。可是,佛法是出世解脱的法门,他是难思难议,不是我们世间人,世智聪明所可以理解的。所谓,欲孝胡知山前事,须问过来人。每个佛弟子在学佛的路上,都需要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所谓,名师出高徒。
因为有了好的善知识,使我们在解脱这条路上少走了很多冤枉路,不需要走错路、走弯路、绕远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走,站在已经开辟好的康庄大道上,善知识让我们在解脱、在成佛、在开悟上,有了真正的保障。
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讲到良师益友的难得,学佛的居士去寻找真正的善知识,在学佛这条路上是非常重要,这是一种绝对的利益。怎样才能称为善知识呢,经论上有很多解说,我们举《瑜伽师地论》提出的善知识有八种相:
第一,是住戒。所谓住戒,是说善知识他必然是持戒清净的,这是八种相貌第一个,要有戒律,必须住在戒律,不是说,我有一点戒律,那不行,必须住在戒律,以戒为化身,为法身。必须持戒得清净,这才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这个是《瑜伽师地论》讲。末法时期,以戒为师。佛也讲这个问题,特别是不光佛讲,祖师也讲。我们知道虚云老和尚,这是中国近代的祖师之一。他就讲一个事,就是戒,没有讲任何法。就是说,我们末法修行必须靠戒律指引,如果有戒律清净的善知识,那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说,持戒清净对于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也是一种绝对的利益,不可否认的,没有比他利益再大的。所以说,这是第一种相貌。
第二,是多闻。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对于佛法的经典,佛法的道理,思想非常通达,可以讲述很多正确的思想知见。就是说,这个善知识具备多闻,能讲述很多的经典、道理,不一定把经典背下来,就是善知识,他能把所有经典里面的正确知见、思想,能讲出来,能符合佛意,也叫通达。一通一切通,不管你拿什么样的经典,看过、没看过,他都知道佛法讲的是什么,甚至你说个名,他也知道佛要讲什么,甚至你画个圈,他也知道佛要说什么,你拿三藏十二部来,他一部没看过,他也会知道佛要讲什么。所以说,他通达,这叫真正的多闻,这是真正的善知识。如果做不到这点,那我们就采取能够掌握很多的经典,能背诵很多的经典,能说明白,这也是一种善知识。但是,不管哪一种善知识,他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知见,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无我,没有我,远离于我执和法执,这才行。如果虽然有了多闻,但讲的都是知见,这就错误了,这就是不应该的,他不算一个真正的善知识。
第三,是禅定。是说,善知识对于修习禅定,有其可行正确的一套经验和方法。你问他什么叫禅定,他说打坐,这就不行。禅定,应该行走坐卧都有禅定,你怎么做,他都能告诉你怎样来修禅定。所以,必须具备这样的禅定的知见和行为、行事。这才能作为一个善知识。
第四,哀愍。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都能平等给予哀愍、怜念,希望所有的众生皆能走向智慧、解脱之路。这个善知识,他有大慈悲心,有什么样的慈悲心,那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会对任何众生,说这个人不能成佛,或这个人如何如何,对谁都有一种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油然而生。不是说在哪我想一想,我怎么样慈悲呢,我得运作、想像,完了,找出点慈悲来,不是这样。他看到每个众生,他都有一种慈悲,就想帮助他,甚至为他去舍掉生命,去供养他,帮他解除一切的困难和痛苦。不光是对人,对巧数拦畜牲,对小虫子、飞蠕动都有慈悲心。他不能说,这个虫子我看到了,这是个虫子,他对虫子和一个人是平等的。他不光尊重人,他同样尊重每一条虫子,对每个虫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未来诸佛。这是我们要找的善知识第四个方面。
第五,无畏。善知识在大众面前,对于大众所不了解的事,能够无畏的宣讲,无畏的前往。这个善知识啊,不管对谁来讲,他没有畏惧。为什么没有畏惧,因为,他了解佛法的真相,尝到了佛法的喜悦,不是编造的,也不是照本宣科,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他能无畏地讲,也叫狮子吼,不是喊得大声叫狮子吼,有的给解释啊,狮子吼像狮子那么叫唤。那坏了,那不行的。那可能他说话、不说话、一个动作都会施予无畏。就像佛在世的时候,有个鸽子就躲进佛的影子里。另外一个尊者就问佛,为什么鸽子在我的影子里它发抖,为什么在佛的影子里它就感到安全,不发抖。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心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对任何众生都是平等的。
第六,忍耐。甚至是能够忍受艰苦的挫折、侮辱,或毕宴者别人的歧视,或是种种的辛苦、艰劳等事情。他能忍受着艰苦的挫折,也就是失败,还有侮辱,或是别人的歧视。为什么,因为他把这些东西看成是财富,我们看成了是挫折、侮辱和歧视,但善知识来看呢,这就是很难得的一种财富。就像世间人发财一样,他感到满意或是欢喜,虽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欢喜,也会生起一种自在,而且,明白它的所在。特别是辛苦,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为什么不怕辛苦,他永远是一种感激心,因为他永远感激众生给他的机会。所以说,这个人可以做我们的善知识。
第七,无倦。善知识在修行佛道,为众生谋福利之时,能够勇猛精进、不疲倦。在修行佛道上、为大众事情上,就是为佛法利益上,他永远不会疲倦,也是没有后悔心,永远的心,勇猛的精进。因为,他已具备智慧。什么是他的智慧,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他有一种永远使不完的力气。他不会说我自己鼓励自己,我再走两天看看吧,明天再说吧,他不会这样的,他会一直走到底,生生世世他都不会改变的。所以说,这是第七个方面。
第八,善词。善知识对于宣达佛法,在语言上有善巧的辩才,能够巧妙地将佛法的道理宣说出来。这个很重要。像我就不具备这个,竟讲些土话,说话有时竟批评人多,没有善巧。所以说,真正的善知识得有善巧、会说,能令你很快的理解,这方面确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这八个方面,这是我们对一个善知识的要求,来这样选择。但主要的还是持戒。一个是持戒清净,一个正知见,这两种是我们修行的保证。因为持戒清净是保证我们修行的基础,不会污染或破坏。知见清净是正确的引导我们前往正确方向的依靠,虽然有八条,这两个是最重要的。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90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