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业果总相(思惟业果总相业决定之理)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四十二课 思惟业果总相 感悟
导师说:每一种行为都会产生内在的和外在的结果,我们的每一种想法,每一种行为,都是在张扬生命中的某种力量。不好的心行会帮助我们培养很多负面的情绪。
本课的修学内容是“思惟业果总相”,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认识到生命的延续与状态,不是主宰者所决定的,决定生命的核心是业力。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和生命状态都与往昔所造的业力有关,唯有深信业果,在了解业的基本规律和特征的基础止恶行善,才能改善生命形式和生命状态。
通过段逗本课的修学,我认识到今生能身而为人,一定是过去世中持五戒十善感得的,今生能够值遇并且修学佛法,一定是过去世中与佛法结上善缘才感得的。所以我觉得要珍惜现有的暇满人身和难得的法缘好好修学佛法。
通过本周的修学,我重温了业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业决定之理”告诉我,如果我没有造下恶业,是不会招感恶报的,任何痛苦乃至微不足道的痛苦,都是往昔所造的恶业招感的。“业不作不得”告诉我如果没有造恶业,我是不会遭受恶报的,由此我意识到肯定是自己过去世中造下恶业,才让我遭遇这些“烦心握衫卖事”,首先我要忏悔自己过去生中身口意所造的恶业,并且要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现前的恶报,我要坦然接受,因为不接受就会起嗔心,伤害自己和他人,从而使恶业增长广大,感得我在未来生中遭受更大的恶报。当我决定接受这些看似“恶报”的“烦心事”时,冷静下来思考时,我发现其实事情本身并没有之前想的那样让人烦心,关键在于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去看待,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当我用慈悲和智慧地去面对和处理这些事情时,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样一想我的心量打开了,内心不那么纠结了。
另外我意识到我这次之所以这么久才能从烦恼的情绪中走出来,其实还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正念不足,如果正念具足,一切都能接受,就不可能产生烦恼。而像我现在这种状况,心念很不稳定,所以需要安住于善所缘,多闻多思佛法正见,将佛法正见转化为正念,当正念充满时,贪嗔痴就没有可乘之机,一切烦恼都不会产生了。
通过本课的修学,不仅让我学会坦然接受一切,不去抱怨,同时学会试着用佛法所学的智塌运慧地将恶报转为善报,另外我真切地认识到精进修学的重要性,只有精进修学,正念具足,才能更好地防护身口意三业,才能更好地止恶行善,才能感得顺缘具足,福报满满。
发愿:愿我时时安住在深信业果中,防护身语意,止恶行善。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师兄们!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思维业果总相
忆及我之前所做的不善业,尤其业报现前时的那种痛苦与无力感,现在仍有毛骨悚然之感。最初接触佛法乃至步入佛门也是源于业果思想。但那时对业果的理解只停留在浅浅的表层,我觉得所谓的业果就像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对于业果的特征及规律不甚明了。后来随着修学的深入,我对业果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懂得了种善因得乐果,种不善因得苦果,由如是因感如是果等业果的基本规律。
任何理论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否则再完美的理论也是苍白无力的。在社会上历练越久,我对“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说法怀疑越深。比如那些偷税漏税者,招摇撞骗者,坑蒙拐骗者非但没受法律的制裁,仍然活的逍遥自在,或许这些离我很遥远。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就拿我村子里的一横行乡里多年的痞子来说,可谓坏事做尽,比如收保护费,欺行霸市,充当打手等等,按理说应该遭受报应才对,现实情况是谈慎隐,他名下公司好几家别墅好几栋,据说还是我们区的政协委员,你说气人不气人?
或许这些都是别人的因果,和我无关。就拿我自己来说,自从接触传统文化,已有五六个年头,从那时起,我就立志改变命运。怎么改呢?就像师父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认为唯有止恶行善才能改变命运。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可现实情况是,我的境遇每况愈下,事业坎坎坷坷,感情一波三折,就连修学也没有充足的时间。
想想那些坏人的风光无限,以及自己的灰头土脸,我内心的小宇宙怎么能平复。我越努力修行,我的境遇越不顺,我越想越生气,我怨天尤人,看谁不顺眼就怼谁,那时候整个人就像个深宫怨妇,负能量爆棚。
那时我根本不明白我的这一切遭遇都是业决定的,毕竟业决定一切,业创造一切。自己招感的所有果报都是过去造作的业决定的。因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我对业增长广大也深有体会。记得九岁之前,我是一个嗔恨心很细微,约等于没有的人,嗔恨心的缘起要从奶奶的葬礼上说起。我对“人善人欺,马善人骑”这种说法深有同感。老实巴交的父母就属于人很和善的那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被他人欺负。外人欺负尚情有可原,最可气的是我大姑父伙同其他姑父一起欺负我父母。奶奶去世前,父母怕影响我学习从来没告诉我这些。奶奶葬礼上我见了庐山真面目,大姑父选择在我奶奶的葬礼上给我爸爸难堪,葬礼结束冲突并没有结束,战火一直持续到烧五七,烧五七那天下午,矛盾激化并动了手,当我看到被打的头破血流的父亲以及哭天喊地的母亲,当我看到父亲虽然被打因没钱医治只能躺在床上硬挺,当我看到善良的父母虽遭受委屈没地方申冤,当我听到乡亲们的指指点点,孝配九岁的我发下重誓,一定要雪耻,一定要给父母安全感,爸爸遭遇的这一切我要让他们百倍千倍的还回来。我心里默念大姑父的名字,你最好求神保佑千万别让我让大。后来这件事每想一次,嗔恨心就重一次,九岁的一个念头,经年累月的积累,许多年后就成了参天大树。当我有能力报仇时,大姑父依然归西。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但我的嗔恨心已到了任运自如的地步。
师父开示业作已不失,虽然大姑父含厅走了,我嗔恨的原相没了,但我嗔恨的力量仍然存在,师父说若不用忏悔修行加以对治,业不会凭空消失。我尝试过很多办法对治嗔恨,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业障现前时,嗔恨心立马蹦出来,确实很苦恼。
学了这节课我很庆幸,因为缘起的生命是无常无我不稳定的,有很强的可塑性。我就想大奸大恶由我做,成贤成圣也由我,关键是我想成为谁,要想成贤成圣就要发大心,高高山顶立的同时还要深深海底行,所以止恶行善是根本。想到这些我对我未来的人生充满信心,因为唯有止恶行善,才能离苦得乐。
略论》深信业果(1)--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原文链接
第四节 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就是深信由业感果之理,这是佛法的基础理论。但这一思想并非佛教特有,印度早期的《奥义书》中,就谈到了业与轮回,谈到了修行与解脱。事实上,印度很多宗教都有这方面内容,只是理解各不相同。比如其他宗教多以灵魂或神我作为主体,由此造业感果。佛教的业力说却不同于此,其特点是建立在缘起、无我的基础上,认为一切有为法都是缘生缘灭的。在因缘所生的世界中,没有什么永恒的主宰。
业力思想在佛教中非常重要。生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我们的所思所行,既是以相应的心理为基础,同时又在张扬相关的心理,积累不同的业力。当它表现出来时,就决定未来的生命形式。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不同业力在不同时期渐次成熟,这就是《唯识三十颂》所说的“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如此,推动有情不断招感果报。如果不通过忏悔或修行进行对治,业是不会自动消失的。这就是业决定一切、业创造一切的原理。
不仅轮回是以业果为基础,四谛和三乘佛法的修行也是同样。四谛包含杂染和清净两重因果。苦谛和集谛,告诉我们轮回如何形成,为杂染因果;灭谛和道谛,告诉我们怎么通过修行解除轮回,为清净因果。而在三乘佛法的修行中,人天乘是以受持五戒十善招感人天福报;声闻乘是以出离心作为因,依戒定慧成就解脱;菩萨道是以菩提心为因,依六度万行成就无上佛果。
对业的信任非常重要。农民相信耕耘才有收获,就会辛勤劳动,否则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地操劳?但缘起的生命现象非常复杂,并不像种田那么简单。其中,又包括内外两种结果。所谓外在结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成就的客观结果。所谓内在结果,就是由此形成的心行力量,如贪婪在张扬贪心的力量,嗔恨在张扬嗔心的力量,最后使我们为贪心所害,为嗔心所苦。如果深信不善心行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我们就会自觉地止恶行善,依教奉行。
所以说,业果之理是佛法的基本正见。若不具备这一基础,修行将无从谈起。《道次第》中,也是将业果作为重点内容来介绍。关于这部分内容,论中本身是有科判的,只是理解起来比较复杂。旅和袜我将之简化为十点,分别是:一、思惟业果总相,二、十种不善业道,三、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四、十不善业果报差别,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六、业的种类,七、完美人生的因果差别,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九、下士道发心之量,十、除邪分别(对下士道修学误区的棚陆说明)。其中,前面八点对业果作了全面介绍,后面两点则结合下士道的修行进行说明。
一、思惟业果总相
作为业的存在,是有其基本规律和特征的。论中,宗大师主要从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作不得、业作已不失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1.业决定之理
谓诸异生及圣者,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拆激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
所谓业决定之理,即造业必定感果。其中所决定的,正是从善业感得快乐,从不善业感得痛苦。任何快乐,乃至微不足道的快乐,都是由往昔善业所出生;任何痛苦,乃至微不足道的痛苦,也是由往昔恶业所出生。没有善业,决不会引发快乐;没有恶业,决不会引发痛苦。对于这个规律,要深信不疑。
“谓诸异生及圣者。”异生,即凡夫,由业力而显现身量、寿命等种种不同,故名异生。而圣者则为同生,因其共同证得法性,证得与三世诸佛及六道一切众生平等无二的法性,所谓同法化身。
“下至生于有情地狱,仅依凉风生起以上之一切适悦乐受者,悉从往昔所集善业出生。若从不善而生乐者,无有是处。”乃至等活地狱中的有情,在被各种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时,恰有一阵凉风吹来——这一点点的快乐,莫不与过去生所造善业有关。如果说从不善业可以产生快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倘若世人深信此理,世间就无人作恶了。因为离苦得乐是一切有情共同的愿望,但他们往往不了解导致苦乐的因,不知善业产生乐果,不善业产生苦果,所以才会任意妄为。
“又下至阿罗汉身中所受热恼之苦以上,一切皆从往昔所集不善业生。谓善业生苦者,亦无是处。”世间所有痛苦,乃至阿罗汉所遭受的苦痛,也是由无始以来所造的不善业出生。如果说善业将感得苦果,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阿罗汉的痛苦和凡夫不同。凡夫不仅有身苦,还有心苦,阿罗汉但有身苦而无心苦。
“《宝鬘论》云:从不善生苦,而有诸恶道,从善有乐趣,并生诸安乐。”《宝鬘论》说:从不善业因产生痛苦,所以才会有三恶道。从善业感得人天善趣,从而产生种种快乐。
“是故诸苦乐者,非从无因及自性、大自在等不顺因生。”自性,数论外道认为自性与神我结合产生世间万物。大自在天,印度教最高的神,被认为是决定人间苦乐的主宰。宗大师总结道:所以,世间所有苦和乐决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自性”或“大自在天”这些不相应因所生。缘起甚深,各种外道虽然对此有种种猜测,但因智慧不够,无法透彻因果的全貌,便产生种种邪见。
“乃从善、不善之总业生总乐苦,及诸种种别苦乐,亦从种种别别二业别别而生,无有爽误也。”总业,亦名引业,指总的果报,如投生善趣或恶趣。别业,亦名满业,指差别果报,如人道的贫富之别等。我们应当了知,从善或不善的总业将决定生命去向,感得总的苦乐果报,如善业得生乐趣,恶业得生苦趣。而每一道又有种种差别苦乐,如同生为人而又千差万别,这些差别也是由善或不善的别业所导致。虽得生乐趣,会因某些恶业感得短命、贫困、病痛等苦果;虽得生恶趣,会因某些善业感得受人宠爱、生活优越等乐果。总之,善业得乐果,恶业得苦果,这个道理是丝毫不差的。
“于此不虚谬之业果能决定者,说为一切诸佛子之正见,赞为一切白法之根本也。”白法,止恶行善。对于这一真实不虚的业果决定之理能够深信不疑者,会将之作为一切佛子应当具备的基本正见,并加以赞叹,以此为止恶行善的根本。
对业果之理真正确认之后,止恶行善就会成为我们主动而非被动的选择,成为我们坚守而非犹疑的标准。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业果之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相信到什么程度?事实上,这也是考察心行的基本标准之一。且不论内证境界如何,只要看看对业果之理信到什么程度,就能知道修行是否已经走上正轨。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93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