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法义总结(依止善知识修行的意义)

学佛百科2023-04-2795

如何依止善知识与走向解脱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真正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哪宴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李指银海洋中找到逗神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如何依止善知识

赛康仁波切讲授

“此理已纵舍命不弃,如教修行法供令欢喜”,了解到所有修行的善根资粮全都是因为如理去依止善知识才能够得到以后,即使我要舍弃生命,我都终究不会舍弃上师,依他所教导去修行、去做法供养,来让他欢喜。

“瑜伽士我修持如是修”,宗喀巴大师自己所说的,他自己是瑜伽士,每一个段落最后都有这一句,通常我们都念诵为“至尊上师修持如是修,我欲解脱亦应如是行。”可以在下面稍微补一下,这个文是宗喀巴大师所写的,如果我们自己在念诵的时候,就把它改成我们自己,改成“至尊上师修持如是修”,他修持是这样子修的,我想要解脱的话,应该也要像这样子修。

仁波切说他觉得人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有二个很大的错误点,人会说我这边有一个上师、那边有一个上师,其中有一个根本上师,这个根本上师就是我最喜欢的,其它就是普普通通的上师而已,在他们的心里有很大的分别心。还有另外一点就是说,我们跟着某一个上师学了以后,就绝对不要去别的地方学,其它都不是我的上师,只有这一个才是我的上师,人有这种想法是很大的错误。譬如某人在这里讲法,如果我们去听他讲佛法,好像他就是我们的上师,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所以,依止善知识的时候有这三种错误发生。

第一个错误是错在我们心里认定某一个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其它只是普通的上师,有没有都可以,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依止善知识,因为当我们依止一个上师以后,我们就应该如理的视他为佛,他就是我们上师。可是,很多人心里面的分别念,认为根本上师是我最喜欢、最棒的,其它的就是普普通通,这种分别念的情况之下,会导致他无法将所有上师视同和他的根本上师是同一个体性。当有这个分别念的时候,我们依止善知识之法就已经错了。同样的,你心里轻视一个上师,就等于轻视所有的上师,当然所指的是你依止了他以后。要以一个正当的方式,我们在依止的时候,应该视所有的上师都是体性不二的。

什么叫依止善知识或上师?首先你要去观察上师到底有没有符合当你上师的条件,根据佛经里面讲到上师应该有的德相,像是有戒、定、慧、慈悲,本身通达教理,而且对众生讲法的时候,能够慈悲的向众生开示(有些不一定会讲法)等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一一去观察,这个师父有没有具备这些条件。观察后发现这个师父有这些特点,自然会对这个师父生起信心,相信他确实能引导我修行,由心里生起希望拜他为师的想法。当内心经过观察而生起信心,希望拜他为上师,希望把他当成我的上师,此时他就是我的上师。所以,一个人是否是你的上师,是靠自己去决定的,只要经由判断生起信心,心里希望把他当成你的上师,从那一刻起,他就是你的上师。

一个师父有什么样的功德、德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就一厢情愿的把他当成上师的话,这就好像小孩子在玩家家酒,签名说我当你的爸爸、我当你的妈妈一样。一个人是不是你的上师,是按照你去了解、判断他有没有符合上师的条件,心里面判断生起信心,决定要把他当成上师,这样才能够决定他是不是你的上师。而不是说那一位法师看到你来到他面前以后,讲法给你宏亩听,他讲一讲以后,那一位师父跟你讲:“你来我这里听法,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徒弟,我是你的上师。”即使他说他是你的上师,他也没办法变成你的上师的。一般我们要去判断一位上师到底有没有德行的时候,通常我们不大能够长时间在他旁边和他相处,有几个方法可以试试看。比如:我们可以藉由去他讲法的地方,听他所讲的内容是不是真正佛法的内涵,另外他会有一些弟子,看他们的品德、言行举止,也可以判断那位上师教得怎么样,从这些间接的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位上师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质。从我们打从心里希望依止这位上师时,他就是我们的上师,我们就算依止这位善知识。

什么叫做根本上师?不是说我们用凡夫的脑袋来判断那一个比较好、比较有名的,就认为他是我的根本上师,不是这个意思。根本上师是指对我们自已帮助最大的那个上师,也就是我们在修持的时候,有某一个上师让我们真正生起一些佛法修持的功德,如慈悲心、空性等很多佛法修持上的帮助。他能对我们帮助最大,他就是根本上师,并不是说地位最高、最有名的就一定要把他当成根本上师,没有这个道理的。对于所有的上师,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都有他们的功德,只是对于我们的恩德会有所不同而已,有些帮助我们体悟方面最多的,蔽春森那就是我们的根本上师。

根本上师也可能会改变,仁波切他自己森盯小时候对他帮助、照顾最大的是碟西究炯大师,他把他视为根本上师一样。后来长大一点,在他学习教法的传承及经典和修证道路上帮助最大的是以前色拉寺方丈阿旺列敦仁波切,后来在修持上面帮助最大的上师是阿旺列郭仁波切,他以他为自己修持上的根本上师,所以,根本上师是会换的。所以,哪一个是根本上师,是以在我们生起修持上的证量帮助最大的那个为主。

有些人以某个人为根本上师,认为就是要效忠他,其它的上师就不去听法,这种想法也是很奇怪的。阿底峡尊者有一百五十七个上师,如果他只能跟一个根本上师学的话,他就不可能会有一百五十七个上师。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种想法是有点愚痴的,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习,想要学习得很多,当然需要依止很多不同的上师,才能完整的学习,要是局限于一位上师,他所学的就可能有限了。

有些人会跟仁波切说:“如果跟一个上师学的话,他们的上师会说他们就不可以去跟其它人学。”他们本来有一个师父,他们的师父会跟他们说:“来我这边学的话,以后就不可以再去其它地方学。”仁波切说:“这种讲法应该不是佛经的讲法,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并没有说只能跟一个师父学而不能跟其它师父学。”

答:我们刚刚已经解释过了。

答:所有教派都可以依这个方式,这也是龙树、无着菩萨在依止善知识上所做的方法,刚刚讲阿底峡尊者依止上师的时候有157个上师,我们之所以会举阿底峡尊者的例子,表示过去历代祖师也是这样修持的。

答:四加行的修持跟教派是没有关系的,你修一个就可以全部融会贯通的,并不是所修教派和另外一个教派就互相冲突,也不是说这个修完还要修另一个四加行。四加行包括归依发心、念金刚萨埵、供曼达、上师相应法,这些修持最主要的是要清净罪障、累积资粮,而不是在计算次数。如果没办法清净罪障,你念个十万、二十万遍都没有用,累积次数不是很重要,有办法清净罪障的话,念一遍就够了,若不知道其意义而照修,就算你念十万、二十万、三十万遍也没用。

答:这当然也是有可能的,就是说你在依止另一个教派的上师时,那个上师可能认为你之前做的还没真正做得够好,所以要你再做一遍。不管这个上师的想法是怎样,最大的关键是看你自己心里面到底有没有清净罪障、累积资粮,到底够不够。在我们罪业没有清净以前,不要说一万遍,即使一百万遍也要念下去,因为你的用意是清净罪障,而不是在那里看数字累积得够不够。你在念金刚萨埵去清净罪障,或是修持供曼达去累积资粮的时候,你一边修持还要一边反省自己的内心。我修过一阵子之后,我内心的烦恼有没有消除掉了?你清净罪障最大的用意就是消除烦恼,如果说烦恼有消除掉,所做的加行就有用。如果说算到几十万了,内心的烦恼还是很粗重,内心还是有种种的障碍,所累积的次数就变成没有用了。因此,要常常去印证自己修持了以后烦恼有没有消除。修持是绝对骗不了人的,你有没有修持,烦恼有没有降低,别人看你修持的怎样,大概也可以看得出来哦!因为你修了一阵子之后,别人看你的贪瞋痴烦恼还在那里,你怎么能告诉别人你在清净罪障方面修了几遍?所以,这是要自己去反省,别人也可以看得出来的。

所谓的依止善知识法,以仁波切自己来讲,来到这个地方讲法,我打心里面根本不会把这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当成是我的弟子,为什么呢?我能不能成为你们的上师是要靠你们自己心里去判断、抉择,你才会决定要把我当成你的上师。譬如说你来这里听我讲法,我讲的内容到底是不是符合佛法所说的?如果还不够的话,我住在楼下,你可以来看看我平常的作息,观察看看有没有问题。如果你觉得说这个人还不错,他的一些言行举止上使你生起信心,你想要把我当成上师依止跟着我修学,你心里面才会决定我是不是你的上师,这是要靠你们心里面决定的,不是靠我决定的。

答:对一个修持大乘法教的人来讲,他对所有六道众生都应该平等的去对待,平等的去慈悲他们,而不是说这个是我的弟子,我好好的照顾,这不是我的弟子就不理他们,没有这个道理的。即使是上师,大概也不需要签名吧!

我们在依止了善知识之后,再来最重要的是如教修行,就是按照他所教导的去修行。这里讲到如理依止,最重要的是按照他所教导的去修行,而不是说你要给他多少钱。所以,在依止善知识里,并没有说要给上师多少钱这一回事。在我们如理依止善知识以后,最重要的是去追随他学习三士道法。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来引起自己想要去修行的注意力,也就是引起我应该确实好好去修持的心。“人身暇满难得”这一点我们如果不知道的话,就不会知道现在能得到修持的机会有多么难得了。如果用人身暇满难得来修持,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它的意义有多重大?我们心里根本不会知道。在还没有进到三士道修持前,首先,藉由思惟人身暇满难得这一个教法来引起想要修持的心。

答:根据提婆菩萨在《四百论》说弟子所应具备的资格是“直质具慧求法意”,直质就是我们现在的心地耿直,第二是要有智慧,第三是心里面有想追求佛法、修持佛法的心,即求法意。假设现在想要修持这个法,我们要有想要修持的这种心。

翻译:嗯…依照这三个来看,是没有的。

答:在学习佛法上,你学习的时间愈久,你达到那三个特质的层次也就愈来愈高。第二个是具慧,就是要有智慧,你学的那一段智慧愈高,表示说你资质愈来愈好。需求法意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学习的愈多,当然所会生起想追求佛法的心也会愈来愈高。

答:这个上师是不是根本上师是自己判断的,依止了一个上师以后,和他的互动最主要的就是如教修行。我们对他的互动,就是按照他所教的修行,这是最主要的互动。宗喀巴大师很直接的就讲“如理依止后要如教修行”,这是最重要的。有时候我们难免会有世间情感混在里面,你会感觉某某上师对我很好,我就把他当成我很亲近的上师,或者上师心里把某某弟子看成这是我亲近的弟子。这两种情况那都是很错误的示范,为什么呢?第一个,从上师来讲,如果他有那种想法,把某某人看成这是我比较亲近的弟子,好像其它人跟他不亲,那么,这个人绝对不是修持大乘的。修持大乘的行者是要能平等的去悲悯一切众生,他视一初众生都是平等的,而不是说这个是对我比较好弟子、我比较亲近的弟子,而把另外一个当作比较远的弟子。同样的以弟子来看,如果把上师想成是和我比较亲的话,这个弟子也有问题,这种情况等于你把上师看成一个跟凡夫一样的人,而不是把他看成佛。你把上师当成跟凡夫的等级没有差多少,因为只有凡夫才会去分这个是我比较亲的、这个是我的敌人、那个是跟我比较远的,只有凡夫才会做这种亲疏的分别。只要大乘的行者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舍的心修持够的话,他是不会有任何这种分别的,所以说你把某某上师讲说这个上师对我比较亲、我跟他比较亲近,似乎你就已经隐含意思说这个上师只是一个普通凡夫上师而已。再讲坦白一点,你就认为我的上师是一个有贪瞋痴等烦恼的上师。

依止善知识的九大利益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唤册道次第》总结为九点。

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因为一切修行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完成,故《阿含经》视之为「全梵行」,如法依止,自然进步迅猛,为成佛捷径。

2、诸佛悦豫: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这不仅因为亲近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教导,更因为学人能由此止恶修善,解脱生死,这正是佛菩萨对众生最大的期望。

3、常遇善知识:恭敬、侍奉善知识并如法修行,能和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将使我们在未来生生世世有缘值遇善知识。

4、不堕恶趣: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可能一生便解脱生死,即使未能成办,因为依法修行,也不至堕落恶道,而能获得继续修行的圆满有暇之身。

5、速断一切烦恼恶业:依法修行,可迅速断除一切贪嗔烦恼,断除种种不善恶业。

6、不背菩萨行:众生刚强难调,或好坏不辨,或以怨报德。因此,发菩提心而不退转,需有极大勇气和耐心。这就必须在善知识引导下反复熏陶,不断训练,否则是很容易中途退心的。

7、常具正念:我们有种种心理因素,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依无明、烦恼而生起。这些妄念是无始以来的积累,根深蒂固且力量巨大。唯有在善知袭模识引导下,由闻思修建立正念,才能彻底对治妄念,常具正念。

8、功德资粮渐渐增长:依善知识引导,修习五戒十善、六度四摄、三十七道品等,能积集功德法财。很多人自恃利根,无视善知识的作用,但往往修著修著就没了感觉,甚至修到凡夫心的轨道。拍链缓因为我们对修行所经历的境界还不熟悉,无法判断每一步是否正确。在此过程中,时刻离不开善知识的指点。

9、成办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依止善知识修行,能同时成办现前和究竟的双重利益。《道次第》的修行,正是建立在这两种利益之上。下士道的五戒十善,能为我们带来现生的幸福安乐及来生的人天福报。而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则能使我们开启智慧,成就解脱,最终证得佛果。

学佛修行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见贤思齐,才能成就自己,这是人世间的普遍道理。何况要学佛修行,成就无上道。 迷路了要问向导,不然浪费生命时光,甚至误入险地。佛陀和他教化下的有成就者就是善知识,善知识可以做向导。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的进步就会很源李快,目标就会更接近,难道不是嘛?

选好善知识,就是选好自己的向导。千万不要被雹灶迟魔鬼欺辩漏骗!祝福!

《菩提道次第略伦》第十五课

【依止法——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

一、 依止的胜利

1.得近佛位。

2.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3.不违背菩萨行。

4.常具正念。

5.功德资粮渐增长。

6.成就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7.重罪轻报,身心少感不安或梦中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

8.比供养无量佛陀功德都大。

总结:佛法一切善行成就,都离不开如法依止善知识。

二·不依止的过患

1.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

2.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

3.违背依止师意愿,诽谤师长,堕入阿鼻地狱。

4.只要听人说过佛法,就要像恭敬师长一样恭敬他,不然堕入百犬或投生贱族.

5,未生的功德不生,生的功德逐渐被边缘化。

6,常遇不善知识与恶友,功德损减,过失增长,生出种种不可爱乐之事。

总结:在修学过程中,我应该断除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三.总明其义:

(1)依止法是成就究竟利乐的根本,因而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如法依止是一个和上师相应的过程。

(3)如法依止有殊胜利益,不然无利,反造恶业。

(4)选定了具德、引导不错的善知识,要长期依止,不离左右。

凡夫心是以利益驱使的,所以我们的道次第和导师也总是以凡夫的心性来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择善知识,该如何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好处呢?不依止有哪些坏处呢?对比后该如何依止呢?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也是我们导师所教我们的八步骤的第五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的过程,为什么用不起来,就是我们对其利弊没有清楚的认识,当有清楚地认识就可以牢牢的刻在我们心里的观念一样用起来。

经过对比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有那么多的好处,不依止有那么多的过患,那一定要好好的依止。这就是得出的结论。进书院一年多了我有没有很好依止善知识?我想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没有做到很好的依止,没有升起净信、没有念恩生敬,以至于在行为上没有很好依止,反映在修学上就是没有落实认真真诚老实的修学态度,修学不精进就会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而就像我这样态度不怎么好的弟子,也依然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不进入三级修学,我的生命状态将是一团乱麻,不会如此风轻云淡的看淡生活中的种种。我想这就是现世的利益吧。而究竟利益我不清楚未来际是怎样,但我知道这一世我遇到了善知识,并且如法依止,以后的累生累世善知识都会伴我左右,即使这一生我不能因此而得解脱,也能让我不堕恶趣,保有瑕满人身,在接下来的生生世世常遇善知识,继续修行,这是相续的。有了如法依止的良好开端,我的生命是有希望的。我很庆幸,在三级修学遇到了具德善知识,这是这一世的缘起。我想也许真的,我们与师父是累世久别后的重逢,我们则是在菩提道上同愿同行的师兄们,也感谢三级修学,让我们重聚!在求得佛果的路上更进一步了。

那在依止期间也就是进入三级修学期间其实也有很多不如意,我起初还会想我都是佛弟子了,有三宝加持了,但怎么还会这么不如意。后来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晓得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啊,第一将修学归为自求人天福报去了,另外,真的好好依止聚德的善知识了么?没有依止善知识,缘起就改变了,因为我不安住在善所缘颂敬上,就会安住在不善的所缘上;就会与不善知识和恶友为侣; 那我的烦恼恶业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会增加;没有正念,心念的一起一动都会如实的记录在阿赖耶识中,我的整个生命体就会和轮回、恶趣等相应;解脱就会离我越来越远。每每想到这不惊而战栗。我不想要这样低级和痛苦的生命体,我想要光明的纯净的生命体,那路只有一条——走向觉醒,入道第一步、根本就是依止善知识。

是不是如法依止一下下善知识就好了呢?肯定不是的,是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这又和我们八步骤中的第六步很像,要不断重复强化,我们和善知识的相应是需要长时间的,如果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那就会造成茄樱缓信号比较弱,慢慢连接不上了。

是不是只能依止一位善知识呢?其实也不是,但要在我们把基础阶段,一定只是依止一位聚德的善知识,否则心力就会不足,而且我们也不具备像善财童子一样的慧根,如果我们依止很多位善知识,那就会造成无次第、无信心,像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扔,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妄费了光阴、蹉颤模跎了岁月,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瑕满人生。

所以,我要如实的老老实实依止师父、珍惜瑕满人生、努力精进修学、随缘了旧业、保持正念、莫要造新秧。

感恩三宝、导师、师兄们!

愿师兄们此时如意、此刻吉祥!

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

这个是佛教的,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依止的意思是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梁铅衡着。这是说你不应该以以前的激念过失与忧患橡做为经验做指导,因为那些只是个人总结的,并不是规律的总结,比起来善知识的传授的道理就相差甚远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79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