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拉扯上师是否如法而行(上师打弟子)

上师圆寂后弟子应该如何如理思维及行持
否则,如果事件带来的是消极的影响,那么就急需警醒而如理思维,进而转为道用。 首先我们每个人在痛失菩提导师之余应该作一番反观、检讨和忏悔! 尽管我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可圈可点的优点,但若配合《事师五十颂》和祖师的公案、传记,乃至和其他师兄比较,我们做得不够和该检讨的地方肯定会有。例如是否如孝子在膝下尽孝?是否定期供养上师?是否将全部精力用来闻思修行(身口意全部供养)?自己没获得成就的原因是戒律不清净还是不够精进(还是其它什么原因)?上师示现病相与自己的戒定慧有没有干涉?。。。这个环节类似于孝子在灵前忏悔没有照顾好父母、尽老升到孝道类似,是每个和上师有感情的弟子都很自然会去做的事。而若能很好的总结则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在日后的依师和修行中则可进步,若辅以痛切的忏悔,则可雪除过失、还净戒律。 历史上,宁玛派乏少寺院丛林,组织松散,且多以上师为中心,常导致上师一圆寂,弟子就星散了。这就需要以人为中心和以道场为中心相结合。 本人也有多位上师,且有些已经缩身虹化了,我细细的分析了自己在这些上师座下的地位实在属于非重要弟子,而且心理归属和使命感也不强,所以这些上师只剩其在藏地的寺院还聚集着法脉的中坚力量,而汉地这些城市收的弟子们,因为没有人挺身而出召集大家组成共修团体,所以,星散已成事实,多数同门已经不再怎么修那些虹身成就的上师所传的法要了,他们很快又依止了其他上师改学新法,殊为可惜! 记得报刊上经常报道海灯法师的一位武学方面的弟子,张先生当年得法后楞是坚持练了一辈子的少林童子功,到现在60多岁了还一身的软功,得了很多次全国武术冠军,并且开枝散叶带了不少徒弟,把师傅的武功传了开来。这就是自律极强的好弟子!不论师傅在不在,都坚持练功!虽然他是练武,但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果过30年,有人一天法也没有间断过,那他就是释本学上师最好的弟子! 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个人容易退心、退转!不如共修团体能坚持!所以真心希望各地的大德师兄们勇力担当!应发大愿把释本学上师这么伟大的上师的这些这么殊胜的法弘扬到世界各地!至少几个要好的师兄组成一个小组,发心一直修上带渗师传的法要,修成就!并把法传下去(修成就以后)。尽管法最终是需要靠大成就的师兄来弘传,但结社共修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大。 所以,各地的共修团体围绕着祖寺的统筹管理,带动大家学修,安排会供、放生、讲经、修法等法会,增强法脉的凝聚力,这样法脉才能兴盛。 发心坚持修上师传的法,誓愿在这些法门上获得成就,进而制定并落实好修行计划。 我们应审查自己的心行,如果一旦我们内心出现诸如“上师圆寂了,我以前的发心主要针对上师,现在不用再做了”、“我得再找个上师求个别的法”、“师傅传的法不知道还能不能修成,我还是修健在上师传的法吧,肉身上师加持大”“我可能日后就很少再去寺院也跟这个圈子的师兄们白白了”等等念头的时候,要了知那就是魔加持! 上师在给弟子的信里,总是对信心坚固、发心利众、精进修法的弟子赞叹他侍行老们是自己的上首弟子。所以,是不是上首的心子,不是靠谁去封赏,而是看关键时刻的见解和勇敢担当!谁能令自他信心、发心、精进增上,他做的就是对的,谁自己退心也搅和别人退心,他就是错的! 在此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都能发心坚持!北京的部分弟子已经自发组成了共修小组,发心坚持修上师的法!你会比我更棒
大圆满前行广释074
第七十四节课
思考题
291、哪些上师是不能依配判止的?请一一说明其法相。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上师?通过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几种不能依止的上师:
一、如木磨之上师
有些人本来没有闻思修的少许功德,却自以为我是某某上师的儿子或贵族子弟等,种姓方面已胜过他人;或者住在圣者所在的地方,比如五明佛学院、青海等地,特别愚昧的人就把他当成了大成就者。还有人说他是某某上师的儿子、侄子、孙子,这样那样的亲戚朋友,以此也能糊弄不少信徒。其实就算上师非常了不起,他的亲戚也不一定个个都好。就像释迦牟尼佛是三界怙主、人天导师,但他的亲戚提婆达多为人怎么样?大家应该十分清楚。还有些人,像婆罗门世袭相传的门第观念一样,到处宣扬自己的传承如何如何;或者,虽具有少分闻思修的功德,却并不是以希求来世的清净心修持,而是担心失去上师的地位等,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今生。以上这些上师,都称为“如木磨之上师”。
所谓的木磨,是指形象跟磨子没什么差别,发出的声音甚至比磨子还嘈杂,但实际上根本磨不碎什么粮食,最后只能磨损自己。同样,有些上师外表上装得道貌岸然,名声可能比真正的善知识还响亮,但所作所为只不过在欺骗别人,最终只能是害了自己。
依止这样的上师,弟子不但得不到任何闻思修的超世间功德,反而还会在他的误导下逐渐堕入恶趣,相当危险。所以,佛陀在经典中说了,上师的种姓不重要,名声不胡高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学处。学处一方面指戒律,一方面指他的境界。一个人若能具足这两条,并通达显密一切法要,那么即使是个乞丐,也值得我们顶戴。
二、如井蛙之上师
有些上师没有能力调伏弟子,自己也与凡夫人没有差别,根本不具备丝毫特殊功德——不要说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广度有情的善巧方便,甚至连基本人格也没有,连一般的人都不如。就算是不学佛的世间人,有些也不会说妄语欺骗别人,说话实实在在,行为也能表里如一,但这些上师连如此美德都不具足,性格品行极其低劣。
可是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轻信,不经观察就将他捧得高高的,什么“活佛”、“上师”、“堪布”、“法王”,一大堆名号轻易就加在他头上,认为他是三界唯一的怙主。这时候的他,明明什么都不懂,对世间和出世间的法也没有广闻博学,只是身边几个愚笨的徒弟天天奉承,以至于自己被名闻利养熏得面目全非,骄傲自满、目空一切,对大德正士的功德视而不见,这种上师就叫“如井蛙之上师”。
三、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上师自己从未依止过智者,也没有精进修学显宗经典、密宗续部,对经续教理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内心烦恼比凡夫人还粗重,乱发脾气,弟子都吓得要命;不具足正知正念,以至于显宗的戒律也违犯了,密宗的誓言也毁坏了;自相续比凡夫人还低劣,但却像大成就者一样,言谈举止高如虚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强烈,断掉了慈悲心的吊索,这就是所谓的“如疯狂向导之上师”。
四、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有些上师不具备胜过弟子的点滴功德,不懂得打开取舍的双眼,远离慈悲心、菩提心,最终将弟子引入邪道,这样的上师称为“如盲人向导之上师”。
上述这四种不应依止的上师,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用颂词的方式进行了总结:“犹如梵志护门阀,顾虑失毁自地位,闻思非为来世果,犹如木磨之导师。虽与凡夫性不违,愚者起信置高位,获得利养心傲慢,犹如井蛙之上师。孤陋寡闻破律誓,心劣行为高如天,折断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师增罪恶。尤依无胜己功德,无有悲心名声师,如依盲主大错误,欺诈相伴漂暗处。”
A:通过学习,了解观察上师的重要,观察之后依止具德上师。
292、为什么说上师是真正的佛,只为了利益众生才示现为人的形象?显宗对此是否承认?你对此能否生起定解?
A:在依止上师之前,我们一定要详详细细观察,正确无误地辨别之后,才能全心全意地依止,并恒常对上师作真佛想。这样一切功德无不圆满的上师,实际上就是十方诸佛大悲与智慧的本体,只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才显现为人的形象。如《功德藏》云:“圆满德相之上师,诸佛智慧大悲体,所化前现士夫相,悉地根本即无上。”
显宗的很多经典中,对上师是佛陀的化身,都有过诸多说明。如《涅槃经》云:“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地藏经》也说:“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由此可见,上师是佛陀的培做改化现完全可以成立。另外,有些经典中说,上师是真正的佛,要像对佛陀那样对待上师。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还有《华严经》中讲过:“譬如明净日,出现于世间,生盲虽不见,而能作饶益。”
在显宗《宝云经》里,佛陀亲口讲过:“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华严经》亦云:“于善知识起如来想。”《增一阿含经》也说,所有梵行全部依靠善知识而得,佛陀自己也是依善知识证悟的。
善知识的密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其本体就是诸佛菩萨。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样;但究竟而言,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来讲,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师的任何行为,实际上都是在顺应众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概言之,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的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大圆满心性休息》: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会跟大家相同;但因为要度化众生,其究竟密意和行为又截然不同,不会随心所欲,或以贪嗔痴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表面上似乎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他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化现,跟我们的境界特别遥远。
293、为什么说对具德上师无论结上善缘、恶缘,皆可成为解脱之因?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A:善知识的密意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其本体就是诸佛菩萨。如此殊胜的上师,为了引导所化众生,暂时的一举手一投足,好像跟世人一模一样;但究竟而言,他们的密意始终安住在佛陀的境界中,从这一角度来讲,又与一切世人截然不同。上师的任何行为,实际上都是在顺应众生,具有密意;他既能善巧解除弟子的重重怀疑,也能忍耐弟子的一切邪行和忧心劳身,宛如独子的慈母。如《功德藏》云:“不了义随一切众,了义相违诸众生,具密意故胜有情,善遣疑忍忧邪行。”
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跟众生几乎一样;从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的智慧跟佛陀并无二致,与众生的所作所为又完全相违。就像一个幼儿园老师,为了随顺孩子、让他们开心,她会跟小娃娃一起玩;但如果孩子做一些非法事,老师会不会也跟着做呢?不可能的。
因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就像《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上师因为要随顺众生,行为会跟大家相同;但因为要度化众生,其究竟密意和行为又截然不同,不会随心所欲,或以贪嗔痴而行。故而,真正具有法相的善知识,表面上似乎跟我们一样,但实际上,他是诸佛菩萨的真实化现,跟我们的境界特别遥远。
因此,从大悲心、加持方面而言,上师与诸佛相同。凡是与上师结上善缘者,即生便可成佛;结上恶缘者,比如对上师生邪见、嗔恨心,诽谤上师、憎恨上师、讨厌上师,甚至打骂上师,也会以此因缘最终断绝轮回。如颂云:“如是上师等诸佛,害彼亦入安乐道,何人正信依止师,降下一切功德雨。”
怎样对待上师
然而,很可悲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个最基本人生道德规范,在现在的一些人眼中被视为粪土; 把上师当成“摇钱树”的有之:他们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解脱的彼岸,而是想得到一种收敛钱财的本领,学法几日,就想当传法人,目的没有达到。就叛师!谤师; 把上师当成“保姆”的亦有之:他们一旦拜师,那么上师就既要保他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又要保他孝蔽财源广进、官运亨通.小孩要升学,老人要健康,最好是能让他出门捡一个大钱包,稍不如意,不是念自己福报浅薄、修行不足,而是责怪上师法力不够,神通不灵; 可悲!可叹!密宗有约,违背、诽谤上师,三年内不忏悔,即成定业,很难解脱。除非以猛励心,发弘大普愿,否则纵佛出世,亦不得忏,与五道十恶之罪无别,直堕“金刚地狱”。 首先,应该明确上师是佛菩萨示现凡夫身在人间的传法导师。一方面,上师是佛菩萨的化身,担负着代佛传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他可以针对每一个弟子的不同知见,修法上的不同问题进行指导;对每一个弟子负责到底,直至弟子成就,而这是诸佛菩萨无法一件件亲自做到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上师的地位是高于一切的。金刚弟子应像敬仰佛陀那样十万分地敬仰上师;另一方面,上师虽以极高的智慧与修证,得到了佛菩萨的无上果位,但为了方便救度众生,他现凡夫身。也就是说:上师也是人,他也有生老病死,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吃喝拉撒睡,高兴的时候眉飞色舞;生气的时候怒目圆睁,他不是神,也会有过失,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作为弟子,应将上师的过失,看成是佛菩萨的密意示现。更何况作弟子的根本没有资格去评判上师的过错,因为我们没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去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像米勒日巴尊者在当年修行学法时,他的上师马尔巴,用极其残酷的手段虐待米勒日巴,使他的背上的疮烂透到胸部,世人纷纷责骂马尔巴上师冷酷无情,甚至连师母也不能理解,然而当米勒日巴已历经千辛万苦,取得成就时,他终于明白了:他因杀人无数,本应堕入地狱的,正是马尔巴上师,以极大的悲心,加持他,替他背业,使他重报轻受,以苦行迅速消除业力,得以成就的。因此,作弟子的不应厅慎宴以自己的眼光去判断上师的“是”与“非”,上师就是上师,他不会因为你的吹捧,而增加光环;更不会因为你的贬低,而损其功德。金刚弟子只要以恭敬、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上师,就一定会得到加持,就一定会在上师的引导下直驱解脱的彼岸!印光大师曾曰:“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福扮银慧愈减矣。” 其次,金刚弟子应尽力以大舍心供养上师,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平衡的,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想要在上师那里获得福报、智慧、法力;想要让上师替自己消除累世的业障,而自己又不付出任何代价,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上师传赐的佛法是超过一切的珍宝,上师勇于替弟子背业的精神,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又何偿是对我们有大恩大德的上师呢?供养上师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真诚,是否尽力。昔日佛陀在印度传法时。遇一贫女,贫女身无分文,只好将身上仅有的一件衣服卖了一个钱,买了一块酥油,点上灯供养佛陀。天亮时,佛陀让弟子去熄灭所有的灯,但唯有贫女供养的灯,用尽各种神通都无法熄灭。贫女的诚心感动天地,因而获福德无量,并做多世转轮圣王。贫女供养的一个钱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竭尽全力,充满真诚的,其功德远远超出了百万富翁供佛的十个钱,百个钱。大舍,才能大得,对师最大的供养,就是弟子身、口。意的供养,把你的罪业身供养上师,换成了佛的法身,你是不能再去做杀、盗、淫的罪业;把你的口供养上师,换成圣人的清净之口,你的口就不能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罪业;把你的意(心)供养上师,你的心便换成了本尊的大菩提心,就不能再有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罪业心。
上师和弟子有矛盾怎么办?
如果是自己的问正衫题,那举咐腔么就要真忏悔了。如果你觉得这个上师的思想和行为与你所期简迹望的有相差,你觉得自己接受不了,那么默默的离开就是了……
修孔雀明王咒,一次要多长时间,念咒多少遍,望师兄指教
只是忽然感受到佛菩萨的慈悲心而感动…… 有时是因为忽然觉得自己基让流浪生死辛苦太久冤派段屈所致…… 本质这是本性里的慈悲,很多细微的心念自己并觉察不到,尘锋誉但哭的现象依然会出现的
大圆满前行广释076
第七十六节课
思考题
298、如果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一定之规,弟子应当如何理解?
A:上师的行为变化莫测,没有固定性,因为要摄受不同根基的众生,故不能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心态或一种威仪。否则,若单单示现小乘的寂静行为,那只能度化小乘众生,其他根基的众生升帆则没办法引导。所以,我们观察完上师、依止他以后,无论上师显现什么样的形象,都要认识到那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唯一要观清净心,明白上师的本意跟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绝不会有任何过错。一旦产生邪见、诽谤,应认识到是自己的心不清净、眼不清净,并且要立即忏悔。
299、有些上师的行为特别低劣,作为弟子应当如何看待?这能否一概而论?请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假如你遇到这种上师,你会怎么做?
A: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我们要用智慧认真观察,务必要寻找好的上师。
依止了上师之后,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视为颠倒,唯一要观清净心。如《功德藏》云:“诸行不应生邪见,圣地数多自在者,显现劣种恶形象,恶劣之中极恶劣。”有些上师的显现非常非常恶劣,《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就有不少这类故事,但作为具相的弟子,对上师的许多超胜行为,都不会产生邪见,并能欣然接受。
如今许多人对已得过法的上师,经常议论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包括在网上的各种言词,让人听了都特别害怕。其实,这样做对你自身非常不利。很多大成就者的密意,也许你终生都看不出来,直到死还认为他是坏人,结果他却真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所以,我们对上师理应观清净心,尽量少说过失。
300、关于密宗的降伏、双运,能从道理上说得过去吗?请引用教证、公案具体说明。
A: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的境界,只是以密宗为借口,依靠贪欲行持双运,这是任何经典、续部都不允许的;但如果他已断除了贪欲,即使表面上接受明妃,实际上也有开许的时候。
汉传佛教一些经典中,关于这方面,也以比较隐晦的方式作过描述。现在有些人一听双运和降伏,就担心密宗在道理上说不过去。其实在小乘别解脱戒中,贪欲就是贪欲,这些肯定说不过去,但在大乘显宗的了义经典中,还是间接提到了这些教义。《善巧方便经》的几则公案,也说明了贪欲转为道用。
公案1:大成就者萨绕哈巴,历史上说他是龙猛菩萨的亲教师。有一次,他喝了金刚瑜伽母化现的卖酒女人的酒,当下分别念从心里消失,获得了殊胜等持。人们听说后,说他已失坏了婆罗门种姓,向他挑衅。他在国王等众人面前,把一块大石头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了酒,愿此石沉入海中;如果你们喝酒而我没喝,愿石头漂浮在大海上。”结果那块巨石漂浮在水面上,一直没有沉下去,众人当下为之折服。
后来,他在那烂陀寺出家,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大智者,众人趋之若鹜吵差雹。一次他去南方,遇到了一个以做箭为生的箭女,那箭女有门特殊的工艺:无论怎样凹凸的曲木,经过她的制作,都能变成笔直的利箭。每天她都做同样的事情。萨绕哈巴尊者通过箭女的直指,豁然开悟,证悟了法性实相。(我们的心本来也是端直的,现在却被无明烦恼扭曲了。只要通过上师的窍诀将其拉直,就可以现前本来面目。)
尊者带着箭女作为明妃周游四方,他自己也制作弓箭。因他曾是一位守持净戒的大比丘、众多僧人的亲教师,人们对他的行为很不理解,诽谤声四起。他面对这些讥讽挖苦,一边做箭一边唱道:“受持光头比丘相,酒女一起也同行,贪与不贪无分别,也无净与不净念,此理他人不了知。呜呼世人如毒蛇……”国王等人听闻之后汗毛悉竖,都生起了无生智慧,获得了成就。
他在给龙猛菩萨传戒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位箭女,并且还唱了一个道歌:“昨日之前非比丘,今日之后真比丘。”我们平时常说,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境界就是了义的比丘,所以他称自己为“真比丘庆谈”,原因也在这里。
公案2:夏瓦日巴。最初他三兄妹是唱歌跳舞的,一次对龙猛菩萨作歌舞供养之后,龙猛菩萨给他们看了宝慧菩萨的画像,夏瓦日巴觉得宝慧菩萨异常眼熟,生起了很大信心。于是他依止龙猛菩萨,通过修持大手印而开悟,现见了具有宿缘的宝慧菩萨,成就了双运果位。之后,他前往印度南方的吉祥山,接受了两个明妃,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这两个明妃,后来分别成为了弘扬大手印、多哈道歌的两个空行母。
公案3:汉地东晋时期翻译的《观佛三昧海经》,里面就有一个淫女,初见佛陀与阿难、难陀在楼下化缘,便对阿难、难陀生起了贪心,日日期盼他们到来。于是佛陀幻化出无比庄严的童子,她见后倍加爱慕,就与其一起做不净行。童子天天与她缠绵、不知疲倦,她由最初的欣喜若狂变成了痛苦万分。童子告诉她,自己一旦与女人缠绵,就必须要12天才休息。淫女厌悔不已,抱怨连连。童子不堪其辱,就在她身上自杀了,但尸体一直缠着她的身体,慢慢腐烂,直至变成白骨。淫女此时贪欲全息,祈祷净饭王子(佛陀)来解救她。佛陀出现在她面前放光,令其身上的白骨消失,然后给她讲法,她最终也获得了圣者果位。
301、善星比丘的故事看似好笑,但哪些方面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你自己有什么体会?
A:跟一位上师时间久了,就会把他看作普通朋友一般,将其很多行为都观为过失,这即是所谓的“久伴于佛亦见过”。意思是说,就算是佛陀,也会有人去见他的过失。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功德圆满、一切过失断除的,唯有佛陀一人,但是没有信心、具有邪见者,即使跟佛陀共住共睡,也会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就像善星比丘一样。
也有不少像善星一样的弟子,依止上师的时间长了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恶念。我曾见过有些人,刚开始对上师很有信心,但后来听信别人诽谤,自己的信心慢慢就退了,觉得“我在你身边做事好多年,现在不愿意继续呆了”,离开时也认为自己胜过了上师,并将所了解的许多事在世人面前毁谤,这种现象也比较常见。
以外在行为去衡量内心境界,是很容易出错的。《十住毗婆沙论》也说:“若以外量内,而生轻贱心,败身及善根,命终堕恶道。”《亲友书》曾讲过四种人其中一种就是内成熟而外不熟。就像有些大成就者,虽然已获得解脱,但有时因度化众生的需要,示现的行为看似不如法,实际上却能成熟众生的善根。
《萨迦格言》也说:“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所以,有智慧的人万万不要学愚者舍弃上师、诽谤上师,一旦将上师的行为看作过失,就要在心里谴责自己:“这绝对是我的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上师的行为根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过失或缺点。”从而对上师更加生起信心和清净心。
302、倘若对上师很难产生清净心,这时候该怎么办?
A:故作为弟子,在依止上师时应如《功德藏》所说:“自己未调自心前,迷乱观察无量罪,善星精通十二部,见师行为狡诈相,善加思维改自过。”自己的心尚未调伏之前,若以迷乱的错误观念观察上师,则会有无量过失。就如同善星比丘,尽管精通十二部经典,却以自己的劣见观察上师过失,最终堕入恶趣当中。所以,我们要善加思维上师的功德,一旦生起不好的念头,应意识到是着魔了,要马上忏悔。
假如上师表面上对你发脾气,似乎特别不高兴,你也切切不可气急败坏,觉得上师特别偏心、处理不公。这时候,你应当这样想:“上师一定是看到了我的某种过失,才如此责骂我。上师观察到以严厉呵责方式调伏我的时机已到,才这样进行调化的。”上师示现忿怒相时,自己一定不能生邪见。《功德藏》中也说:“倘若上师现忿怒,见己过失呵责调,时机成熟应忏悔,如是智者不着魔。”上师在发脾气时,我们应意识到是自己刚强难化,上师以寂静的方式无法调伏,故才会严厉呵责的,这说明自己得度的机缘成熟了,理应值得高兴。否则,把上师的行为完全当作过失,进而肆意诽谤,那这个人就着魔了。所以,我们要始终视师如佛,千万不要看上师的长短,如《般舟三昧经》云:“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
退一步说,倘若你实在无法把上师观成佛菩萨,那也要尽量忆念他的法恩。比如我们对父母为什么要恭敬?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有生育、养育之恩。同样,给你传授一个偈颂以上的上师,可以长养你的智慧法身,如果你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就应该感激、恭敬上师,对上师起欢喜心。
否则,对上师不恭敬的人,就算又依止了其他很多人,佛陀传下来的法对你也不会有利,而且成就会遥遥无期。反之,假如你对上师有恭敬心、清净心、欢喜心,那么佛法自然而然会滋润你的相续,你的相续也会与法相应,生起很多证悟的功德。所以,经典中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原因就在这里。上师和弟子之间有种不可言说的缘起,这种缘起牵涉到你今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解脱,与你的证悟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就算你不是为了上师或佛教,仅仅是想到自己将来的成就和命运,也要恭敬善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2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