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入定讲法(入定的佛经)

学佛百科2023-04-282891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无论行、住、坐、卧,各种形式都可以念佛,其中打坐念佛比较普遍,比较容易收摄身心,打坐念佛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自尺凳念我的休息方式。下面介绍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1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

不同的法门中,对入定的要求也不同,佛家入定,要求“物我两忘”,那么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到底是什么呢?

1、修者德为先

打坐念佛的人,平时要注重自己的品德培养,并不是担心你学到了高深高夫去伤害别人,而是你的品德不够,根本就无法修炼出高深功夫。打坐念佛入定,也是高深功夫中的一种,如果不注重品德的培养,就无法让自己进入定中。

2、清净心

在打坐念佛的时候,要达到一心不乱,去掉杂念,清净思想,才能很快进入定中。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不断地发现自己的妄想执著,不被外界的各种“相”所带动;当你的心清净了,打坐念佛才能定得下来,心不清净,打坐念佛再久也是无法入定的。等到在生活中,将任何事情看淡了,一切随缘,心态才能逐渐地清净,打坐念佛时才能真正地一坐就定下来。

打坐念佛入定的诀窍2

打坐是什么意思?

打坐,指跏趺而坐,使心入定。是僧道修行坐禅的一种方法,即将双腿按一定姿势坐好,而双手结印,放在一定的位置上。打坐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

打坐有好多种层次,普通人打坐,叫作静坐,目的在于养生,此可从身心的健康长寿为著眼。印度的瑜伽士打坐,目的在于习定,此可包括世间的四禅八定,及出世间的九次第定。禅宗也用打坐的方式,目的则在利用一个稳妥的坐姿,一味参禅。

打坐是要慢工出细活的,要有恒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时打坐,成为习惯,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必有收获。到了那个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会觉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长期打坐经验的人,难以体会到混乱的思绪与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间有绝大的区别。

打坐时如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是因为心不能安定,心里不自在的陵困缘故。时间的长短跟心情有绝对的关系,心不能适应,就觉得时间长,心能适应,便觉得短。所粗缓以佛经里说,在地狱觉得时间特别长,在天堂觉得时间特别短。当心不能适应时,便需要予以调整,方能得自在。

打坐的好处

打坐的功能有三项:第一是达到身心平衡,第二是达到精神稳定,第三是达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开发。

身心平衡:就是身体平衡和心理平衡,这就是身心健康。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强壮像水牛,心理脆弱像老鼠,就不能说健康。

精神稳定:精神的含义比较难理解,那不是心理,也不是生理,但是跟身心有关,它会产生无形的功能,会从有形的行为表现出来。

智慧及慈悲的开发是什么?如果有了身心统一,以及自己和宇宙统一的经验,精神就能统一。如果把精神和身心的执着超越了,就有智慧力及慈悲心开发出来。这里说的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学问,而是绝对的决断力。

打坐的姿势及方法

(一)暖身运动

早上起床后,未活动前勿打坐,应先做一套简易的暖身运动,让筋骨松软后再打坐。

1、扭身甩手:两脚站开与肩同宽,转腰甩手,脚不动,身体尽量向右后转,左手掌顺手打到右肩上,再向左后转,做同样动作,左右分别甩打十次。

2、腰部运动:双手插腰,眼睛睁开,先以顺时针方向转动上半身与腰部,再逆时针转动,分别各转十次。3、扭腰画圈:双手伸直高举,身体做三百六十度旋转,顺、逆时针分别各十次。

4、甩手屈膝:一边双手前后摆动,手臂尽量提到与肩平,同时双脚随着手的摆动原地踮脚顿脚,做一百次。

5、擎天触地:双手交叉,手心向外翻掌,掌心朝上,手往上抬,脚跟同时提起,越高越好。再向下弯使手掌触地。

6、膝部运动:双脚并拢半蹲,双手扶在双膝上先顺时针转十圈,再逆时针转十圈;最后站立转动右脚踝,及左脚踝各十次。次数多寡可自行斟酌增减。

(二)头部运动

每次坐禅之前,不论有否做上述之暖身运动,均需作下述的头部运动。

坐下蒲团后,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步骤:⒈头向下低,再往后仰;⒉头向右倾,再往左倾;⒊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⒋头以顺时针方向,向前、向右、上仰、左转,再逆时针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转。每个步骤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新,渐渐宁静。

做完头部运动,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脐下约三指)处,双手两拇指相触,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气,接着慢慢吐气并向下弯腰,双掌压小腹帮助把气吐出,直至气完全吐完,连续做三次深呼吸。做深呼吸的目的在使体内的浊气排出,换取新鲜带氧的空气,使血液循环顺畅。

(三)七支坐法

做好预备动作,便可开始坐禅了。正统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所谓七支坐法是:

⒈双足跏坐——此有二式:

⑴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

⑵不动金刚坐——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再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对于年长及初学的人,很难做到。

初学的人如无法双盘,可改为单盘的半跏坐,只要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即可。左脚在右小腿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对于无法双盘及单盘的人,开始时还可以采用更简易的坐法。如:

⑴交脚座——两脚均置于地,向内向后收,两脚掌向上,置于两小腿乃至两大腿之下。

⑵跨鹤坐——即双膝跪下,将软垫置于骻下,如骑在鹤背上,两脚的大拇指上下交迭,将臀部坐落在骻下的`垫子上。

⑶天神坐——左脚坐如半跏式,曲向内,置于身前;另一脚曲向外,置于身后侧。南传上座部佛教徒,席地闻法时多用此式,乃至坐禅寺时的初步坐法也用此式。

⑷如意自在坐——此式系模仿菩萨八相成道,自兜率天下降人间之前的坐姿,左脚坐如半跏式,曲向内,脚跟置于会阴前,右脚垂立、曲膝置于右胸前,左右两手平覆分置于左右两膝,或合抱于垂立的膝盖。

⑸正襟危坐——以上各种坐法,均系席地而坐,此式则坐于与膝同高的椅子上或板凳上,两脚平放于地,两小腿垂直,两膝间容一拳的距离,背不可依靠任何东西,仅臀部坐实,大腿宜悬空,与小腿成一直角。

以上各种坐法,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法规定的标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经久稳固的坐姿,仍系最难的跏趺坐。因此,初学的人即使无法双盘,至少要多练习惯于单盘。

⒉背脊竖直——腿盘好之后,挺起腰干,勿挺胸部,头顶天垂直,下颚内收,颔压喉结。

⒊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轻轻相接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骻部腿上。

⒋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⒌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缓咽下肚去。

⒍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⒎眼微张——闭八分开二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处的地上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了眼睛,心易散乱;闭起了眼睛,则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疲劳,不妨闭上一会儿。

(四)放松身心

一般的圆蒲团,不宜整个坐满,看个人情况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以利于腰干之挺直;腿下可置硬软适中的方垫。打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所以身上尽量不要戴项链、手表或眼镜等物品,最好穿宽松之衣裤,腰带放松,让身体完全无压力负担。

大家坐好之后,开始把身体放松,在心里依序告诉自己头部、眼球、脸部肌肉、颈部、肩部、双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重心放在臀部,把气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肤都要完全放松,只要有压力就会紧张,紧张便会影响神经系统,乃至于消化及分泌系统。

身体完全放松之后,眼睛微张约二、三分眼,眼球不要用力,头脑不想任何事,脸部肌肉放松略带微笑,心里要有喜悦感,舌舐上颚、下巴内收、腰椎挺直,两个手在脐下结法界定印,左手掌上、右手掌下、双手两个大拇指相接。之后便不再注意身体,将重心放在臀部和坐垫之间,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时把身体交给蒲团,把心交给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现象,把眼睛睁开睁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闭。注意呼吸是非常无聊的事,容易昏沉或胡思乱想,脑中妄想纷飞。我们应该上课的时候专心上课,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专心睡觉,做任何事都要把心专注其上。

(五)数呼吸

注意呼吸时间久了,可能觉得很无趣,现在教给各位另外的方法:⒈数呼吸(数息法),⒉念佛号。这些方法同样是要达到心无二用,令心念专注之目的。

先练习数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时间较长,入息时间较短,所以我们数呼吸时,只数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出的时候数一个数目,到了吸入的时候,仍停留在该数字上,到下一口气呼出的时候,才换下一个数目。

平常人每分钟呼吸大约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则胸部会不舒服。

当打坐经验相当丰富之后,呼吸自然会逐渐慢下来,到每分钟四至五次,那已经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钟十次,心已经相当安定、平稳。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烦闷、恐惧、急躁、兴奋的现象。呼吸和脉搏是息息相关的,呼吸有问题,脉搏必然也会有问题;脉搏快,呼吸也一定有问题,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数息法是在每一个出息时数一个数字,从一数到十,然后重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复地数。数息的时候,一旦起了妄念或杂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数起,因此往往无法顺利从一数到十,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了头而不自觉。开始数息可能觉得新鲜,等数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无聊,所以要练习着对于每一口气的每一个数目,经常保持新鲜感。

(六)数佛号

有些人不数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数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是这样,可试试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

念佛之法,除了单纯地念佛号之外,也可念佛数数,即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圣号,数一个数目,如何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也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其目的宗旨在让自己的心念能集中专注。

念佛数数法与呼吸无关,不需配合呼吸,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疾不徐,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目,清清楚楚的知道这个数目的存在,再继续往下念第二句佛号第二个数目,很清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数的数目上,与数息法在每一个出息上数数的意义是相同的。

各位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作工夫,随意法、数息法、念佛法、念佛数数法均可,但最好只选一样,不要一下用此法,一下用彼法,要专心一意在同一个方法上调心。

(七)调心方法

调身、调息、调心的调,就是调整的意思。打坐时候的动作、姿势与调身有关;调息则与呼吸的出入有关。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而然会平静下来。心息相通,心能平静,各种胡思乱想,种种心理活动及冲动,自然也会稳定下来,是为调息、调心。

念佛与呼吸无关,与调心有关。心绪非常昏乱,念佛可以念得急促,心绪相当平静,念佛就当缓慢。念佛数数也是从一数到十,再回头重复的原因,是为防止变成机械式的数数,即口在数数,而脑在胡思乱想,数目却仍数得很好。我们从小就已会数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数息时一不小心,一数就数到一百、二百,并认为数到二百比数到十还容易。

每十个数字要回头一次很麻烦,但我们的目的不在数数,是要使我们的心随时随地专注在一点上,不离开这个范围。亦即心不离开我们用功的方法。数息不离呼吸出入的感觉,念佛不离佛号,也就是把心收回来摄在一点上。其目的是希望达到自我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功能。若对自己的心念活动不清楚,即表示对自己是不够了解的;若对自己的了解越深刻,则对自己的信心便越坚固,能发挥的能力也越强大。对自己越不了解,越容易做错事、说错话,那是因为心不由己地胡思乱想,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身不由主地轻举妄动,这些在在都显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无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发生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现象,就必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对自我了解越清楚,发生错误的机会就越少;相对的,自我的思考、判断及言行举止,也会越正确。当我们对自己的心念越能掌握,对自己的信心便越加强,就能达到从自我认识而自我肯定而自我成长的目的。

(八)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结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动,告诉自己要起坐了,身体跟着慢慢摇动,双手合掌,双手放在膝盖上,将身体做较大幅度的摇动,把每一个关节都摇动后;把腿放开,然后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顺序是先搓热两掌,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眼眶,并用搓热的手掌心敷压眼球;再用双掌按摩脸部、额头、后颈、两耳、双肩、两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两臂腋下多淋巴结处、后腰肾部及命门,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来右边大腿、膝盖、小腿,左边大腿、膝盖、小腿及轻柔转动双足脚踝。打坐的人,后腰非常重要,应多按摩。

按摩小腿时从膝盖骨下三指的足三里处,往下一路按下去,会有点痛,但对胃肠有调节作用。

当生活、工作紧张,压力大时,火气大,肝火上升,容易便秘。在肚脐眼左、右两侧各三指处,用二或三个手指稍微用力压下去,压三、五次就有效了,大便不通比气不通还不舒服,也会影响打坐的兴趣。

此自我按摩的运动法,可使初学坐禅而感到的疲劳,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温暖与舒畅。按摩时,必须将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整套按摩约十五分钟可做完,如做得简单些,则约三、五分钟亦可做完。除了打坐之外,平常感觉疲累、困倦时,都可做做全身的按摩,对消除疲劳很有功效。

打坐的注意事项

1、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2、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后,喝些温开水再坐较好,如觉得累,喝一杯咖啡提神亦无不可,没有严格限制,但不要喝太浓的咖啡,会使心脑兴奋,不易定得下来。

3、吃太饱、喝醉酒、太疲倦、做过剧烈运动或刚有过性行为者,身心均处在乏力状态,不宜打座。

4、向来有子、午二个时段不宜打坐的说法,但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以前的人不同,如碰上只有子、午二个时段才有时间打坐时,只要坐的时间不是太长,亦是无妨的。

5、我们要学习放松,随时练习在使用头脑时能不用眼睛,用方法使眼睛、小腹放松,可以节省很多能源,此外,也要注意营养的均衡,使能做到「开源节流」。

6、能源充足能使我们身体各管道没有阻力,气脉便能畅通,那么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也都能通畅,我们用打坐、运动的方法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是属于健身(调身)。

7、打坐时腰干原是挺得很直的,坐久了,会慢慢弯了下来,如不是弯得很厉害,不需刻意调整姿势,那会使自己紧张。如果气通了,背椎腰背会自己挺直的,完全是由气带动,不是人为地操控,这是非常奇妙的现象。

8、不常打坐的人单盘腿就可以了。如果是瘦子,双盘时双腿会卡得很痛;如果是胖子,则两腿的腿肉会把双腿卡成一高一低,也不舒服,单盘比较平稳。

佛家入定有什么讲究,入定的方法

建议学习法师讲经。佛经,主要就是讲“戒、定、慧”。想要学习入定的方法,要从佛经中学习。

学佛人,如何入定?

入定的四个层次---- 万行上师

上一次讲了怎样“入定”,同时讲了“死亡的过程”和“入定”是一样的。今天还接着上一堂课,讲怎样从“定中出来”。同时讲“处在死亡的过程中,怎么清醒过来,与从定唤虚中出来的过程也是一样的“。

首先再把入定过程讲一遍:(1)当感觉到身体逐渐、逐渐消失;(2)接着感到自己的呼吸逐渐由粗变细了;(3)接下来感觉到自己的念头逐渐、逐渐减少,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即是进入定中了。

怎样“出定”的呢?通常是“在入定前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入定多久(如要入定几个小时或几天)”。那么时间一到,自然而然会出定。如果入定前,没动念头,即没把出定的时间输进去,又无外人引出,自己很难出定。有极个别的人,在入定前没有暗示自和春燃己入定的时间,他很难出定。必须要别人来帮助出定。中国有一种“弹指”的方法,同修看到对方入定出不来了,就在他的耳边“三弹指”叫出定。后来发明了“引磬”,“引磬”,顾名思义,“就是从深禅定中把人唤醒引出而使用的磬”。你们现在可以通过一种想象力,来想象一下入定的过程:先想着自己的身体空掉了,接着呼吸由粗变细,渐渐没有了,念头也没有了。只有“灵明的觉知”存在。出定和入定的感受恰恰相反,首先忽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渐渐存在了,再感受到自己有呼吸了,再下森慧来就是感到有念头了,接着会分析,会判断了。当这三种现象一出现,眼睛一睁开,发现自己又存在了。

为什么有的人“不知道怎么突然入定”了,也“不知道怎么突然出定”了?这种情况静坐的人经常出现。打坐过程中突然空掉了,刚知道空掉了,又突然没有了(即恢复了身体、呼吸、念头)!不知道自己怎么进去的,也不知道怎么出来的。佛门里经常让参一个话头: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就会知道将来到哪里去。之所以不知道将来到哪里去,就是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你入定把握好以后,自然会知道怎么“出定”。在最初阶段,通常只在定中住十分钟,就赶快出定,再入定十分钟。这样出—入—出—入,反复十几次,几十次之后,你自然会掌握入定、出定的技巧。一般人不知道方法,在定中住几个小时,被外界的人把他突然唤醒后,又入不了定。因为在定中住得太久了,所以把怎么入定给忘掉了。

平常人在“梦中也会入定”,只是不知道这是在修行。比如你从梦中醒来,身体没动,不知不觉又睡着了,接着做梦。如果动了,翻了个身,就很难接着做刚才的梦。入定、出定和做梦是一样的。如果你会修行,你可以在睡梦中训练自己(梦中一样可以成就),时间久了就会入定、出定。有些人是先天带来的,有一点清晰,知道自己怎么入睡,怎么醒来的。就像大家早晨慢慢醒来时,前几秒感觉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和呼吸的存在,只有微细的念头存在。慢慢才感受到身体的存在、呼吸的存在,念头出现。就要翻身了。

你们会问,身体这关没过,腿疼能不能入定?身体这关未过,一样可以入定!既然在睡梦中能入定,就没有理由不能入定。因为能睡就能入定。只是有一点区别,身体气脉没打通的人,出定后会全身疼痛。在入定的时候是由重到轻,逐渐消失,所以感受不到疼痛。而出定时是由细到粗,进一步感受到身体的存在,所以出定后身体会疼。

为什么说掌握了“入定、住定、出定”的修行人,他就掌握了“生死”?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入定过程与死亡过程一样。当一个人住在定中时,他的“神识”走了。同样,当一个人死亡以后,他的“神识”也走掉了。学佛的人都知道,有个词语叫“中阴身”。什么叫“中阴身”呢?离开这个身体,还未进入那个身体,中间的这个东西就叫“中阴身”。对于能把握的人,不叫“中阴身”了。叫什么呢?古、今、中、外给它起了不计其数的名字。各教、各派都有不同的叫法。最通俗的叫法是“灵魂”,虽然佛教不承认有“灵魂”,但有另外的名称。

“入定”又分成四个层次: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定。前面的三禅,都还有身体存在,喜悦存在。初禅,是把身体空掉了,如在打坐的过程中,经常感受不到“自身”存在,只有呼吸、杂念存在,说明已入初禅;随着功夫的加深,杂念少了,呼吸减弱了、进一步不存在了,说明你已进入二禅;再接下来,一点“微细的念头”也没有了,可知自己已进入三禅。在“三禅”里面,身心会产生许多反应。通常最明显的反应是有“喜”、有“乐”。“喜”是心理反应,“乐”是生理反应。在三禅里面能入定的人,从外边的“生理”现象看,即便是80岁的人,他身体的柔软度也和小孩子一样。绝对不会僵硬。因为“四加行”的“第一加行(暖相)”出现了。人之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渐渐发硬,就是因为“暖相”渐渐没有了。为什么小孩子冬天睡在大人的怀里,会使你感到暖融融的,像一团火,为什么大人没有这种现象,就是因为小孩子的“暖相”还存在。当我们出现“暖相”后,身上的“筋才会变得柔软”。为什么小孩子摔一跤,爬起来就走,老人一摔倒就容易筋断骨折,几个月都爬不起来。越是硬的东西,摔在地上越容易受伤,越是软的东西越不容易受伤。庄子说过:“会道者虽跌扑而不伤”。如果坐禅坐得比较好,手脚会是暖融融的。如果下座的时候手脚还是冰凉,说明身体的这股力量还没有苏醒。

“二禅”明显的一个反应是“怕周围的声音”,对周围的声音特别敏感。因为当一个人的“呼吸由粗变细”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都能听到,这种内在的安静度,比外在更安静。所以对外面的声音特别敏感。之所以有的人你大声喊他都听不见,就是因为他头脑很复杂,内在很乱。当一个人接近二禅的时候,你喊他的时候,不需要大声喊,只要轻声一叫,他就能听见。因为他身心宁静度的磁场平方延伸的非常广大,甚至把对方包容进去,所以轻轻一叫,他就能听到。如果内在的宁静度根本还没有产生,声音即使响到你耳边,也听不见。

当处在“三禅”时,反应最明显的是“不愿意考虑问题”,也就是念头很难产生。这时动一个念头,会感到身心特别累。这时也会有念头,但是自自然然产生的,不是刻意去想的。因为“起心动念”需要一股力量,心念不起,意味着这股力量处在定中(气定神闲)。为什么我们打坐一个小时会感到很疲劳?就想躺下休息,伸伸懒腰?而有的人疲劳的时候需要打坐,坐上一个小时感到很轻松。因为前者打坐的时候,身心绷得紧紧的,意味着打坐是身心工作了一个小时,极度想下座休息;而后者是放松了,能在这一个小时中得到休息。前者是高度运动,后者是处在高质量的休息状态里。为什么古人修行好的,一天睡一个小时,精力就很充沛了,因为他在这一个小时中,身体的阴、阳合二为一。清定上师几乎每年冬天都到深圳来度过,1996年我亲近过他一次,他的两个侍者告诉我说,上师每天晚上打个盹,就休息好了。打个盹20分钟,其余23个半小时都在工作。当时我不理解,只是相信,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才理解了。

当前面的“三禅”结束后,进入“四禅”,已关闭了六根,尽了“受、想、行、识”,唯有“灵明的觉知”存在。这个“知”,不是故意生起的,是自然存在的“知”,即心经中的“照”,因为已成为一面镜子。当你来到镜子面前,你是什么样子,会清清楚楚地显现。之所以看不清对方,是自己未修炼成一面镜子。如果有一天修成镜子,你会完全看清来到你面前的人,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因为你是一面没有色彩的镜子,你会完全还他本来面目。

佛教中的“四禅”,实际上是所有教派走的一条路,(明空版主曰:佛经就是这样讲的!)这是和其他教派共有的修法。在佛教未出现之前,印度教、瑜伽术,都描绘过“四禅八定”的反应,和后来释迦佛描绘的是一样的。因为不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古人还是今人,身心都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人修炼,同样要经过“四禅八定”。你们会问:怎么入定?如果你没有把身体呼吸、思想调好,是没有办法入定的。住在“一禅”,要把身体姿势调好;“二禅”,把呼吸调好;“三禅”,把自己的思想念头调好。现在的人都不知道如何调身、调息、调思想,所以不能入定。(明空版主曰:这是真正的一个禅定过来人所说出来话,博友,您感觉到了吗?!因为,万行上师的话透着一股力量、一股劲,一种直接切入人心的智慧,直捣人的心灵!!!!礼敬万行上师!!!)

有的人通过死坐多年,也能进入三禅,但不知怎么进去,所以也不知如何出来。同样,住在定中,也不知自己是在定中,打坐过了几个小时,出来后不知道这几个小时是怎么过去的。这几个小时中有了入定、住定、出定,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今天讲的听懂了没有?听完了,回去后最好能再坐半个小时。把讲的回忆一遍,入定是哪三种反应?为什么不能入定?入定后为什么不能出定?为什么感受不到住定?你学会了入定、住定、出定,你也就掌握了死亡。实际上入定、住定、出定,就是训练死亡。因为入定、住定、出定的过程和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入睡、住睡、出睡也是一样道理。(这里指的是圣人的睡)

问:入定以后知道自己在哪里吗?

师:真正的入定是知道自己在哪里的。有的人入定后不知道自己在哪里,那是因为在入定的过程中,“正念”没有提起来。不过刚开始入定的人,头几次入定也是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的。刚开始要入定10分钟,出来几分钟再进去10分钟,再出来,反复训练。就如你们走进山洞,住10分钟,赶快出去,几分钟后再赶快进来,住10分钟再赶快出去……。如进来后住上几年,会忘了如何出去,再如何进来。

问:“四禅八定”是修行惟一的一条路吗?

师:“四禅八定”是共法,是各教派共同修炼的方法。“四禅八定”修完后,就开始分了,就是“不共法”了。

问:打坐时“昏沉”是怎么回事?怎么对治?

师:“昏沉”是一个过程。有的人开始坐禅很清醒,后来昏沉,过后又很清醒。有的人越坐越昏沉,发展到打坐不打坐都昏沉!这就是身体运转的规律。生理上的力量从下往上升,头就不缺氧,就不昏沉。从上往下行,头部缺氧,就会昏沉……究竟要几个来回,因人而异。

* 我第一次去见空有和尚,带了一个“随身听”,他要听一听,问各个键都是干什么的。他说:“你知不知道我们身体里面那么多开关,但只有一个总开关。所有的开关就是动一个念头就行了。”所以身心开关,要比电视开关简单多了。

问:躺着能不能进入禅定?

师:可以。但功夫浅很容易睡着,功夫深可以。印度、缅甸就有好多和尚用“吉祥卧”入定的。躺着入定,起码要前“三禅”修完才可以。为什么古人都讲究“打坐”入定,而不用“打卧”?因为打坐的姿势最符合生理,时间最持久,最容易入定。为什么古人都不坐凳子,互相对面跪着或把腿一盘,下半身的能量不需要了,把能量直接往上逼,上到头上,所以头脑特别清醒!腿消耗的能量是全身的3/5,盘起腿来有3/5的能量给了上身,供应上身受用。

“子时”上半身的阳气和下半身的阴气交会。放松的状态下,大约半个小时就“和合”完了。子时,全身之气从四面八方汇集,汇合完后,又从中间往四面八方散去。所以“子时”打坐容易出现很多境界,但功夫差时会影响身体(子时最好休息)(明空版主曰:这是真理!像南怀瑾大师、陈建民上师都不提倡“初学者子时练功”,就是因为此阶段容易。。。)。老参不存在这个问题。

* “宝瓶气”练好,就产生“拙火定”,拙火定产生热量,传遍全身。

入定的简单方法

入定的唯一方法就是——因戒得定。桐腔

若不肯持戒,那么你所得之定就有问题,即使定中有境界也是邪定租备,魔定。就是与邪魔为伍,又岂是真修行?所以修定还是脚踏实地好局型衫。

佛教中的入定怎样解释?

入定开慧

心地法门

修心中心法,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银腊首是每分钟十至十二次。念的时候,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的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爽爽,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慧成道,因之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局绝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最难摄。眼晴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於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麽呢?这是多生累劫的习气,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於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住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才有念头?”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後,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麽办呢?怎麽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用耳根静听念佛的声音把妄念摄住,因为心无二用,一心听念佛,专注在佛号上,妄念就自然不动了。所以念佛要专注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阿弥陀佛”四字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妄念摄住不动。同样,持咒也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加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锋数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的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懋着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患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

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後,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一心不乱时,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麽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即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时,一切相对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虚空也粉碎,其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

经过灌顶修心中心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这不要怕,这是法力。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5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