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的发心有哪三种(皈依发心怎么念)

三皈依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当发一下十种心: 第一、信仰心:信佛有大智慧,有大福德,天上天
这十种心说的确实好,但是只适合已经皈依的人看。可以加深对佛教的理解。给没皈依的人看,有一部分就会觉得皈依好麻烦,太多需要做的,而野孙退而观望,这样就起到反效果了。应机施教,灵活亲切,这才是引人进入佛门的比较善巧旦携的办法。当然不颂迟链管是谁写的这篇,写的很认真,随喜。
在家居士需要三皈依吗?在家居士如何三皈依?(三皈依的方法和步骤)
三皈依很重要,要得到三皈依戒体。这样以后才能成就。
"在这里统一解答皈依的部份问题。
皈依三宝,在显宗方面,决定不能由居士主持;必需在佛前由出家众僧宝主持,这点要谨记。
在密宗方面,青藏蒙等地有些上师是在家有妻室的瑜伽士,可以为信众举行四皈依。
皈依三宝不能遥控进行,必定要受皈依本人亲到主法现场接受,听取传授皈依师的念白开示。受皈依者听入耳根,心中承诺答应接受所皈依要遵守的内容,那样皈依方才可以成立;邮寄照片、从而领得皈依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的皈依亦不能成就。
三皈依或四皈依,并不是一种仪式如此简单,可做可不做,其内涵是非常深远,在我以前某些拙作中都曾经解释。
有些师兄说受了三皈五戒,但极有可能得不到皈依体。因芦裂为受三皈前,大家必要完全听懂传授 法师讲解三皈意义;若有不明白地方,要向传授法师请求再开示明白,否则是得不到三皈的。到正受三皈时,最重要是跟著传授法师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遍;字字都要念得清清楚楚,毫陪搜闭不含糊,那才可获得三皈。
在密宗角度而言,皈依其实也是一种戒、一种令行者达到将来成佛的灌顶,也是修行人从最初进入佛法之门的一种确认及印证仪式;故此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而是每个学佛人必需最少要接受一次的。"~常观世音漏模师父
皈依偈皈依三宝怎么念
皈依词共为三皈三结,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说三遍之後)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也说三遍)
皈依师礼佛坐定之後,受皈依者双膝长跪,两手合掌。皈依师略为开示皈依三宝的意义之後,即教受皈依者念悔过偈: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便是三皈依的正授与三结:
「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僧。」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再念:
「我某甲,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我某甲,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我某甲,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卜此兄
念三遍,每遍就地 一拜後,教发四弘誓愿:
「我某甲,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某甲,烦脑无尽誓愿断。我某甲,法门无量誓愿学。我某甲,佛道无上誓愿成。」
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皈依师略示皈依的功德,并策勉依教奉行,即 教念策勉依教奉行,即教念回向偈:
「皈依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诸佛净乐土。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扩展资料
皈依三宝的意义
皈依三宝是‘皈’投’依’靠三宝,请求救护,而得解脱众苦的意思。世间上,小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稳:航海的人需要依靠指南针,船只才能平安返航: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灯,行人才能看清方向。
道经师三宝就像我们的父母,当一个小孩被人欺负时,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扒游只要他叫一声‘妈妈’,别人就不敢随便欺负,因为他有母亲。同样的,世间上邪魔外道、坏人坏事很多,有了道经师三宝做为依靠,型袭生命就有了安全的依靠。
道经师三宝又像我们的指南针,可以引导我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航向平安的避风港。每个人一到晚上都知道要回家,皈依三宝、常念三宝的功德,可以让我们仰仗道经师三宝功德的加被,藉此宝筏,出生死流,勇渡苦海,回归真假的自我,回到自己真正的本来之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皈依
百度百科-皈依三宝
开显解脱道发心偈念诵
在修习大乘根本的菩提心引导时,加行念诵如前,正行首先修念前前引导,生发出离心与皈依之决心后,依次串修四无量心等,在四无量心次第逐一修到相应之量后,方才着重念修仪轨中发心之金刚句,并依观察、轮番、安置修而令生起菩提心。为使此心增上稳固乃至不退,应念发心偈最少十万遍,若能超过十万,当然越多越好,在修法期间,每日应定相应数目,不可懈怠,励力精勤,后行时串修一遍后后引导之义,然后念《普贤行愿品》等,回向善根,且在一切时处,严整威仪、密护诸根、正知行持、饮食知量、精勤觉悟瑜伽等,具足三殊胜而修持。
第一、皈依境前发心
于如上皈依境前而发心者:
皈依是区分内外道之标志,发菩提心是内道大小乘之分水岭。由于修菩提心是大乘显宗与密宗之入道根本,无有此心不能进入五道之修法,故欲成就菩提道果,决定应生发无上菩提心。
一般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种。其中胜义菩提心是指大乘菩萨见道以后安住胜义本性所发之殊胜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是指名言中所发之心,分为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二种,平常我们所说的发心,大部分都是指发世俗菩提心。
凡夫流转轮回,对我及我所非常执著,导致无意义累劫堕于六道中,感受本来无实的假立痛苦,虽然给他宣说诸多实相法要,但因其反复流转轮回,早已熟悉三界之路,对解脱道之见修行果极为陌生,从未串习过的实相要点,很难与心相应,心是心、法是法,心与法无有丝毫关系。而欲转迷成悟,先应修习世俗菩提心。因此心愈真实无伪,对我与我所之执著愈可减轻,空性慧也可逐渐与心相应,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相辅相成,究竟之时,现前无缘胜义菩提心之大乐妙果。
由上可知,凡夫修持世俗菩提心极为重要,故在此处,应依次如法而修。即:行者应至诚于如上一引导中所说的皈依境前,请诸圣尊为作证明,为利一切众生而修持发菩提心之学处,其修法者如下宣说:
第二、修四无量心
初修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高返念菩提心的基础即四无量心,故最初应先修持四无量心,即数数忆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等四句偈之深义。因为没有四无量心的基础,菩提心决定无法修成,加之修四无量心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如以修悲无量心,暂时无有损害,究竟可以成就法身;修慈无量心,暂时令大众悦意,究竟可以成就报身;修喜无量心,暂时无有嫉妒,究竟可以成就化身;修舍无量心,暂时自心堪能,究竟可以成就自性身。故应修习此四无量心。
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有四种,即:一、依窍诀之修法;二、依次第之修法;三、依逆倒之修法;四、依轮番之修法。其具体修法如下:一、依窍诀之修法:即提前先修舍无量心,然后依次第修慈、悲、喜无量心。因为若不先修舍无量心,其他三心容易修成偏袒自方亲友之烦恼心,故依窍诀首先应修舍无量心。二、依次第之修法:依窍诀修法修好后,为了增上修行,可按慈、悲、喜、舍之次第数数串修。三、依逆倒之修法:于前二修法修好后,为令修行娴熟,当依舍、喜、悲、慈之逆行次序反复而修。世差四、依轮番之修法:前三修法娴熟后,为使修行稳固不退,应慈喜、悲舍交替而修。此为修习四无量心之方法。于初中后,皆应以三殊胜摄持,逐一重点修持各无量心。其修如下:
一、舍无量心之修法
普通世间人对亲朋好友非常贪爱,对怨仇敌人特别仇恨,对一般中庸之人漠不关心。我们修行人对此,应不贪自方,不恨怨方,不漠视中方,以其都曾作过我的父母怨敌之故。如今生贪恋的父母妻儿,在前世之时,决定当过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于前世之时,决定亦曾作过养育我的父母,只因业力的迷幻药,让我们彼此迷失,互不相识。
若善思择,今生的亲怨之人,在过去无量生死中,都曾无数次交替地作过我的亲友与怨敌,此时我为何于其生贪生怨呢?再观今生,现世的亲友阻拦我修学正法,抢夺我的财产,戚困说各种不悦之语等,与怨敌无别,而怨敌不能恒常害我,也许给他说些好话,给些小利随其心顺其意,又会成为挚友,今生亲怨不定,又有什么可贪可嗔呢?
若观察未来,假若我未修行成就,今生的亲友,来生也许成为我的怨敌,现世的怨敌,也许变成抚育自己的父母亲友。可见三世之中,自己的亲友怨敌皆是不定,我又何必贪亲恨敌呢?如是反复观察思维,明白此理后,应对一切众生无贪无嗔地平等修持大慈大悲。
其观修之方法,即是先观想自己最熟悉、最贪恋的一个亲友,如父亲、母亲、兄弟、姊妹等在自己的前方,然后依靠上述亲怨两方面的理论进行观察而修平等之心;继之选一中庸之人,如不认识的商店卖货的人、走路的人,依上述理而修;接着观一仇敌于自前方而依理观修,就这样从一个众生、两个、三个、四个……乃至一幢住宅楼、一个住宅区、一个社区、一个镇、一个城、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乃至尽虚空之一切无边有情,次第依理观修,不可超越次第而直接缘修一切有情,应一个一个地修,否则一个有情尚未修好,只是从表面上说我已修了舍无量心,这是不真实之修法,一遇对境,仍然生贪生嗔,此为不坚实之泡沫修法,故应次第认真地如理修持。修炼要点,内心生起无有亲疏偏袒,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的定解时,在无缘中尽量安住,后行回向善根。
二、慈无量心之修法
一切众生皆欲离苦得乐,但是不懂得获得安乐之方法,导致无量劫流转于三界六道,感受无量难忍之苦。通过舍无量心之修法,知道一切众生,不论亲怨,都曾于无始劫中无数次作过我的大恩父母,故应于彼等平等饶益。
一切众生做父母时都曾精心哺育我,为了我的一点安乐,辛苦劳作,忙碌不堪,乃至行持非法,依止十恶业,令我得暂时之安乐,而他们却造下了弥天大罪。现在这些父母,有的转生为现前的父母,不懂佛法继续在造十不善业;有的转生于怨恨的仇家,不明正法复造恶趣之业;有的转生地狱,正在感受寒热诸苦;有的转生于饿鬼,正感受饥饿等众苦;有的转生于傍生,正感受役使被啖等诸苦;有的转生于修罗,正感受战争之苦;有的转生于天界,正感受下堕之苦;有的……,他们各自因不同业力习气,分别感受不同之苦。如今我已得自由自在之人身,遇到上师三宝,并且有缘修持殊胜善法,看到父母正在受苦,岂有不报恩之理。
如是观想所有不具安乐之众生,都值遇暂时人天的安乐乃至究竟解脱的大乐。自己一切时处之大小善根皆如是作回向。明观之时,如前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次第而修。修炼的要点,应以慈心视所有众生为我所,希望一切不乐众生获得安乐,最后在无缘中入定片刻,后行回向,愿一切众生获得暂时究竟之安乐。
三、悲无量心之修法
轮回为痛苦的自性,通过慈无量心之修法,明白一切六道众生于我皆为有恩,我应于彼等平等饶益。然而这些老母有情被猛烈恶业逼迫,正在轮回中感受不欲忍受之难忍痛苦。行者此时应思维三恶趣之众生皆为往昔我之老母,凭着各自所造之业,承受着人间难以思维之苦。逐一次第明观,此受苦者是我现前之母,如是自心会情不自禁生起拔其巨苦之心。
复次,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如饭馆中活吃海虾、活烧鲜鱼、活剥蛇皮、活吃猴脑、活煮乌龟、活喝鸡血等;又如屠宰场中割喉、剥皮、抽筋、断骨、拔毛、掏出五脏等杀法……此时应思维:彼时受害者,若是我毫无罪过之老母,被无辜抓到屠杀之处,马上要离开可爱的生命了,想逃已是无路,想挣扎已是无力,想求救已是无人可救,身体万分疲惫,不断地发着抖,内心已经绝望,恐惧得即将昏厥,唯有等待着难忍的痛苦及死亡的临身,见到此情此景,自己又将如何呢?思维至此,拔济众生痛苦之心当会油然生起,悲伤之泪情不自禁自然流淌,欲拔众生苦之决心不断于内心盘旋,这就算是生起了悲心。
复次,于具体观修时,明白以上之理,在观修中,应于自己前方观想一个正在受苦之众生,最好是选择一个对自己震撼最深,对之能情不自禁引发悲心的可怜众生,然后从此开始,缘无量有情而如是修持。修炼要点,应以真实无伪、不假造作的悲心,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逼迫,生起修量后,尽量入定在空性中,后行回向,愿一切具苦众生,超离诸苦。
四、喜无量心之修法
修习之时,先于自前明观一自己敬爱之人,如父母等,观想其于世间与出世间方面都很吉祥圆满,如观想其无病、安乐、长寿、健康、邻里和睦、远离一切损害违缘、闻思修行圆满、了脱生死等,由此自己生起欢喜之心。特别见到他所欲成办,获得种种安乐,内心应情不自禁地愿他不要远离这一圆满的安乐,并且再再增上圆满。此修已获稳固之时,可对普通人修喜无量心,最后见到今生的怨敌得乐,内心应更加祝愿他不要远离一切圆满的安乐,本来我应报答他往昔当父母时给予我的养育之恩,但却一直没有成办,今天他自己得到了安乐,我为何不生起大欢喜心呢?如是从一有情乃至一切有情,悉愿他们所愿成办,事事如意,究竟得到解脱之无上安乐。修炼要点,愿所有众生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恒时不离安乐,并且长寿健康,眷属众多,受用圆满,无损无害,无忧无怨,智慧方便广大,尤其今生的怨敌与嫉妒的人,应反复随喜他的安乐,数数观察喜心是否真实,最后于无缘中入定,后行回向善根,特别对怨敌与嫉妒之人,应别别回向。
第三、正行发心
一、发菩提心的利益
在一切大乘佛法之中,发起菩提心是最殊胜的。因为三菩提果位中的声闻与缘觉,是由佛语而出生,而佛果却是从菩萨生,菩萨除了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以外,没有其它根本生因,所以不发起菩提心,不能成就佛果,唯有发起菩提心,才能步入佛位。初入大乘还未生起菩提心的道友,应时时忆念此心的利益:由于发心,自己从此便播下了涅槃安乐的种子,当来因此可摆脱轮回的痛苦;由于发心利他,可以减轻我执,能与佛法极易相应,自可遣除烦恼的忧苦;由于发心利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谋佛果,远远胜过声闻缘觉自利之乘;由于发心利他,犹如将善根之水倒进功德大海,令善根无尽增长;由于发心利他,心量广大胜过虚空界,所获福德尤为广大;由于发心利他,便可成为佛的意子,将来一定继承佛陀的法王位;由于发心利他,为安乐奠定了稳固的基础;由于发心利他,福智犹如如意宝树,成为世间众生的应供处;由于发心利他,白法天尊相随护佑,实现一切所原,尤其利他的伟大事业;由于发心利他,迅速成就菩提果位……发心有无边利益,无法尽述凡想成佛者,为何不速速发起菩提心呢?
二、大乘显宗之发心
次正行发心者:
吙!如同三世佛佛子
已发最胜菩提心
我亦为度遍天众
愿发无上胜觉心
复次,正行发菩提心之修法者,自己应知愿菩提心之中心要点就是“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及对犹如无尽虚空般之不可思议有情生发广大之慈悲心。修此要点时,观想自己前方虚空中,充满了上师三宝三根本,我与一切有情于此无比殊胜的皈依境前至诚地立誓。首先以惊叹稀有之心,念一声“吙”,表示发心之重大与关键,然后念诵忆念“如同三世”等四句偈,其意义为:无边有情从无始来,由于业力之召感,沉溺于三界火宅之中,无实义地遭受难忍之苦,于如是有情,如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及佛子已发最殊胜之无上菩提心,我亦应为了度化一切周遍天际的众生,而愿无有任何虚伪、真诚地发起无上殊胜的正等正觉之菩提心。如是一心忆念金刚句的意义,一边立无边的誓愿,一边口中念诵。念诵之时,可以于藏音或汉义中任选一种。无论如何,不能有口无心,认为只要念得象唱歌一样好听即可,而应法与心相应,口与心一致。此偈应念诵至少十万遍,若圆满数量时仍未生起胜心,仍应励力念诵,直至到量为止。
行者于相续中生起(或相似生起)菩提心后,若有密乘清净见解,则可继修密乘之发心。
三、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上颂诵十万遍后,次修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我与无边诸有情,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即发殊胜菩提心。
如是随力诵。
通过修习与大乘显宗共同的菩提心,依上颂生发菩提心之偈语,数数串修诵持十万遍之后,复次具足密乘见解之学密宗者,当修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其意义为:我与无边无际犹如无尽虚空般之诸有情,因突然性的无明客尘之染污,从此便沉溺于种种假立的迷乱显现中,无意义感受不实六道之诸类苦乐。其实,众生虽在迷乱之中,但却从未离开过无生的法界体性,此为本来大平等。自现不灭的显现,为本来清净大光明。轮回之当下,即本来等净无二之双运体性。因众生未见如此本面,不知自己本具如来德相,枉受轮回诸苦。在此修道时,显宗讲众生为成佛之因,修道为成佛之缘,因聚缘和时,究竟成就佛果。若按密宗了义之修法,众生本来与佛无别,唯因突然客尘无明遮蔽,不能显发自己的本来佛性,于此正在迷现之时,亦需暂时如幻修道,自心安住本性。因为一切分别心的本体即是无二的大空与光明,本来即是究竟的上师正觉尊,一刹那亦未离开过本来具足的究竟佛果。所以自己的五蕴为五佛之体性,一切分别心为佛智之体性,了知如是之自性后,见众生不明此义,仍沉迷于六道之幻现中,我今值遇此殊胜密乘之殊胜见修行果,即应情不自禁发起殊胜菩提心,令一切有情早悟本来觉性,速脱轮回苦海,显发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之体性。如是随自己的力能诵持而修习此密乘之无上发心。
第四、后行结座
在每座修圆满时,行者对皈依境应再三祈祷,未生起菩提之心愿令生起,已生起之心愿令不坏,究竟唯愿此心稳固不退。接着观想皈依境融入自身,令自相续逐渐与上师之相续变成无二,在甚深的离戏实相中,初学者大概安住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然后串修后后引导,继之念回向文等回向善根。于一切威仪中,尽力修持愿菩提心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之学处,及行菩提心之六度等学处。诸如行路、绕塔、转经、闻思、饮食、开门、关门、坐卧……等时,无不为利一切有情而精勤修持。
因为在小乘中,相续能发起清净真实之出离心,即为已入小资粮道,具有解脱轮回之大顺缘。作为修学大乘者,在生发出离心的基础上,更应生发无上无比之大菩提心,随行佛菩萨之意乐行,这样按大乘发心来讲,相续中已生发真实无伪之菩提心,即为已入大乘小资粮道,成为佛之意子,从此为趣入大乘五道成就佛果集聚了无边顺缘,故尔不论显密,此二发心为一切五道根本,应当励力而修。
第二菩提心引导竟
如是励力修行后,可以在境界中检验自己的发心,比如自己对某从未伤害过,修正此人反而冤枉轻毁自己,甚至想侵害我的生命,这时自己能不能不对他生害心,反而发心愿他早日成佛呢?或者发愿自己成佛时,第一个度他呢?这样对照自己的相续,如果内心舍弃了对任何人的害心,而且尽未来际饶益一切众生的心愿坚固不移,这就是修成菩提心的验相。
四皈依正确念法是什么?
四皈依的读音是[sì guī yī] 衫昌。
声母是s,g,y;韵母是i,ui,i;分别读作第四声,绝塌闷第一声,第一声。
四皈依(佛教文化)又作四归依。西藏佛教于佛、法、僧三宝之上,更置一上师,但并不是说上师是三宝之外的第四宝。念三皈依与念四皈依并无矛盾。
西藏僧人确信师及善知识乃理解金刚持之必备条件;不依上师引导,则不知有佛;不从上师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上师教授,而得信、解、行、证。故归依佛、法、僧三宝,尚须归依上师,成为密乘之特色。
皈依的实并弯际修行方法
念诵十万遍四皈依,同时做大礼拜(也就是磕大头)。这个加行以大礼拜与皈依合修而建立,非常的方便。修完十万个皈依也同时修完了十万遍大礼拜,也可以说同时完成两个加行。
拜的时候心中要有这样的意念:我们这些轮回众生,生生世世,一心一意依靠上师三宝,供养上师三宝,无论受苦受乐,全靠上师三宝,除此不再寻求任何求助处。心中生起这些能使毛发竖立,泪如泉涌的坚定虔诚,将三门摄持为一。
向懂的人请教,皈依咒怎么念?
拿摩咕噜呗 拿摩布达亚 拿摩渣含埋达摩亚 拿摩僧老知噶(ga)呀 赎罪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发心恭敬 清净。
皈如蚂依上师 皈依佛陀耶 皈依觉法城 皈依圣贤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08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