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出家的心境(出家的心态)

学佛百科2023-04-28213

出家人回答一下,你们出家什么心态

非出家人(出家人也不会来此闲逛),研究佛学,代为介绍,以免各种曲解。

学佛,简单说就是学得像佛一样(通俗)。所以出家什么心态?就是学佛。

Buddha

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磨告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

出家之【家】,指三界六道。出离三界,厌离娑婆。(以下根据佛学资料整理)

一、出家,是指离开亲人、家庭、事业这样的世俗世界,到道观里做道士,或到寺院里做尼姑、和尚。 一般出家后的人除了每天得吃斋指局修道,同时要戒掉七情六欲(也就是不能娶妻生子)。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将相之所能为也。

《维摩经》弟子品曰:“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经》方便品曰:“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释氏要览》上曰:“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

《梵语杂名》曰:“出家,波吠儞耶。”

出家受戒

二、出家条件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缘的寺院。

2、没有染上会传染的严重疾病(如艾滋病,多种皮肤病等,但伤风感冒不在此例)。

3、没有债务问题缠身者(如:破产、生意失败而欠下一身债务者)。

4、没有违犯国家法律(刑事)或正在打官司等事缠身者(指遭警方通缉者,若曾是犯罪,但已刑满出狱者不在此例)。

5、 年龄不小过7岁,不大于60岁。

6、精神健全(指没有患上任何精神病,如:精神衰弱症、精神分裂症、羊癫症之类会失去知觉理智而失态之病症)。

7、心理健全、正常(双性人不可出家)。

8、 要求出家者,须本人自愿,信仰虔诚,爱国守法(包括无法律纠纷),父母许可,寺院对要求出家者,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考验阶段要做的事情:背诵五堂功课、学习沙弥律仪、学佛教基础知),可以拜一个比丘,女性则拜比丘尼为剃度师,定期在佛前举行剃度仪式,即剃去须发,以僧装更换世俗服装,去俗姓,改姓释,并由师父按各自法派取一法名与法号。并按规定发给度牒。然后经过短期修学,求受十戒,这就成为沙弥或沙弥尼。沙弥是根据古代印度语音译的,意义是“息恶行善”者。取得了沙弥或沙弥尼的资格,即为比丘或比丘尼的候补者。(全国汉传佛教实行度牒僧籍制度的办法)。

比丘

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发心,是否具有出离心,认识到了轮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离三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即愿意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么出家以后,有着这种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业。

彻底证悟了空性思想,对于他来说,确实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有几个人是真正证悟了空性,还是只是学了“佛在心中”或者“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口头禅呢?如果一个在家人凭空认为自己可以和出家人的功德相提并论,那只能说他是骄慢!

佛陀在太多经典里面都宣说了出家的功德要比在家功德大很多,如果一个在家人却还以为自己能和僧宝平起平坐,连佛陀的智慧都不相信的话,那又何谈学佛呢?学自己好了啊!

能现在发起一念想要出家修行的心,都是非常值得赞叹和随喜的,不用说已经真实出家,即使发出家心向往静处,其功德亦难以计量!

《难陀出家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于一大劫中,布施儿女,所获功德,不如发出家心向寂静地迈一步所获功德。”不用说自身出家,即使劝人出家、支持别人出唯游让家所获功德亦是无量。

《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不用说终生出家,即使一日一夜出家其功德也难以思议。

《本缘经》云:“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道。”

《僧祗律》云:“以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者,离三百六十三万六千岁三涂苦。”

《万善同归集》中永明延寿大师云:“乃至醉中剃发,戏里披衣,一曏时间,当期道果,何况割慈舍爱,具足正因,成菩萨僧,福何边际。”

三、沙弥比丘

小沙弥

沙弥是指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则指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满二十岁,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称作比丘(俗称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条戒律。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称呼的。

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比丘尼。沙弥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学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四、扩展资料

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

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

《摩诃僧祇律》及《四分律行事钞》以年龄区别沙弥(尼)为三种:

(一) 驱乌沙弥(尼):年龄在七至十三岁之间,尚无法担负其它任务,但已具有守护谷麦,驱走晒谷场上乌鸟的能力。

(二) 应法沙弥(尼):年龄在十四至十九岁之间,已可堪任服役,与法相应,五年中受师调练后,即可进入比丘(尼)位。

(三) 名字沙弥(尼):年龄已超过二十岁,然尚未受具足戒,仍为沙弥(尼)者。不论何种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方能正式称为沙弥(尼)。

沙弥(尼)

合十祝愿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想出家的人是什么心态

想出家的人的心态,我觉得可能就是看破红尘了,这个时候才会有那种想出家的心态的。

出家应该是什么心态?可以是好玩的心态吗?自己称自己为僧人觉得好玩这种心态可以?

出家是一种极大因缘 福德够大才能行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敏则毗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

时毗舍离城中,有一梨车,名 罗羡那。譬如天与诸天女共相娱乐。时此王子与诸 女,在阁楼上共相娱乐,耽於色欲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以一切智,闻彼乐音,告阿难言:「我知此人贪五欲乐,不久命终。却后七日,当舍如是眷属快乐,决定当死·阿难,如此人,若当不舍欲乐不出家者,命终或能堕於地狱。」

尔时,阿难顶奉佛教,欲利益此王子故,次至其舍。尔时,王子闻阿难在外,即出奉见,以敬念故,请阿难入坐。坐已未久,尔时王子起恭敬心,白八难言:「善哉,好亲友来,我今见汝,踊跃欢喜,汝今当告我佛所教法,令我欢喜。」尔时王子如是三请。阿难为欲作大利益故,默然无言。

王子又言:「 陀呵牟尼大仙,利益一切众生,有何嫌恨,默然无所说,不见少告?」时第三师,持佛法藏,利世间者,惨然告言:「汝今善听,却后七日,汝当命终,汝若於此五欲乐中,不能觉悟,不出家者,命终或当堕地狱中。佛一切智人,正语正说,记汝如是。譬如火烧物,终不虚发。汝谛思惟。」

时彼王子,闻此语已,甚大忧怖,愁愦不乐,受阿难教:「我当出家,定且听更六日受乐,第七日中,我辞家眷属,定必出家。」阿难可之。

第七日畏生死故,求佛出家,佛即听之。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即便命终。烧香毕已,尊者阿难与其眷属,往白佛言:「世尊,此 罗羡那比丘,今已命终,神生何处?」

时佛世尊,天人之师,一切智人,以大梵音,胜出雷鼓迦陵频伽众妙音声,以八种音,告阿难言:「此 罗羡那比丘,畏於生死地狱苦故,舍欲出家,一日一夜,持净戒故,舍此世已,生四王天,为北方天王沙门子,恣心受於五欲快乐,贪受五欲,与诸 女,共相娱乐,寿五百岁。五百岁已,命终转生三十三天,为帝释子,具受五欲,极天之乐,天妙 女,恣意千岁。寿尽生焰天,为焰天王子,自恣受天色声音味触,快心欲乐。受天二千岁已,命终生於兜率天王子,恣心受於五欲快乐,目视相欲,心自厌足,常谈法语解脱智慧,寿天中寿。满四千岁已。命终往往自在天上,为天王子,受受种种五欲妙乐,於 女中,化应恣意八千岁。八千岁已,命终生他化自在天,为天王子,此第六天,其中欲乐,下五天中,所不能及。生此中已,受最妙乐众乐之藏,受此乐时,心极迷醉,具足受於诸妙胜乐,万六千岁。如是受乐,於六欲天,往来七反。」

「此毗罗羡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满二十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后人中,生富乐家,财富珍宝具足。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恶生老病死患故,厌世出家,剃除须发故,身披法服,勤修精进,持四威仪,常行正念,观於五阴苦空无我,解法因缘,成辟支佛,名 流帝,於是时,放大光明,多有人天,生於善根,令诸群生种於三乘解脱因缘。」

尔时,阿难叉手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放人出家,若有出家者任其所须,得几所福?若复有人,毁破他人出家因缘,受何罪报?唯愿世尊,具尽告示。」

佛告阿难:「汝若具满於百岁中,问我此事,我以无尽智慧,除饮时时,满百岁中广为汝说,此人功德,犹不能尽。是人恒生天上人中,常为国王,受天人乐。若有於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於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盘,说此功德,亦不能尽。」

佛告阿难:「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坏三十七助菩提法涅盘之因。设有欲坏出家因缘者,应善观察如是之事,何以故?缘培拿拦此罪业,堕地狱中,常盲无目,受极处苦。若作畜生,亦常生盲。若生饿鬼中,亦常生盲。在三恶苦,久乃得脱,若生为人,在母腹中,受胎便盲。汝於百岁,常问是义,我百岁以无尽智说是罪报,亦不可尽,於四道中,生而常盲。我终不记此人当配胡有得脱时,所以

者何?皆由毁出家故,或成就无边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缘故,受无量罪,由障出家故。」

「於此清净智慧镜中,为於解脱诸善法故。若见出家修持净戒趣解脱处,破他出家,为作留难,以是因缘故,生便常盲。不见涅盘,由毁出家故。」

「常观痴等十二因缘,应得解脱。以毁破他智慧眼故破出家缘,覆慧眼故,从生至生,常盲无目。不见三界,缘障出家故。」

「出家应见五阴二十我见人趣正道。破出家因坏正见故,所生常盲,不见正道。」

「出家应见一切法聚善法住处,应观诸佛清净法身。以破出家善因缘故,所生常盲,不能睹见佛法。」

「以因出家应具沙门形貌及与持戒清净福田种佛道因。破出家故,於善法中断一切望,由是罪缘,生生常盲。由毁出家故。」

「出家应善观察一切身心,皆苦、无常、无我、不净。破他出家,为作留难,则破此眼,破此眼故,不见四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趣涅盘城。是罪缘故,所生常盲。

乃至不见空无相无作清净善法向涅盘城。是以智慧之人,知出家者,应当成就如是善法,不应破坏善法因缘,获如是罪。」

「谁毁破他人如是出家沙门正见因缘者,终不能得见涅盘城,所生常盲。」

若复有人满白劫中,余方出家修持净戒;若复有人,於此阎浮提出家持戒,一日一夜;乃至须臾清净出家,於十六分。彼百劫出家持戒,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若有颠倒 乱姊妹女,不应 处强生悭嫉,此中罪报,不可计限。」

「若有一人,能正思惟有出家心,欲舍诸恶。若复有人,破坏此人出家因缘,不令愿满,是罪因缘增长於前,复倍百劫。」

尔时,阿难复白佛言:「世尊,此毗罗羡那,所种善根,生尊贵处,当受福乐,为过去世亦有善行,为但齐今一日一夜出家功德受尔许福?」佛告阿难:「汝不应观过去因缘,於此一日一夜,清净出家,故此

善根,六欲天中,七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间之乐最后人中,生福乐家,壮年已过,诸根熟时,畏於生老病死苦故,出家持戒,成辟支佛。」

佛告阿难:「我今说喻,汝当善听。譬四天下,东弗婆提,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满中阿罗汉若盗麻丛林,若有一人,满百岁中,尽心供养此诸罗汉,衣服、饮食、病瘦医药、房舍、卧具乃至涅盘

。后若起塔庙,种种珍宝花香璎珞幡盖伎乐,悬诸宝铃,扫洒香水,以诸偈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若有人为涅盘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以是因缘,善男子当应出家修持净戒。诸善男子,诸须功德者,求善法者,自受法者,不应留难出家因缘。应勤方便劝作令成。」

时诸大众闻佛所说,莫不厌世,出家持戒。有得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皆大欢喜,顶戴奉行。

出家的心境

要出家,并非一件小事,印光法师曾举出两个条件:第一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出家是大丈夫事情,非王侯将相所能为也,"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佛教不是消极避世,也不是遇到困难的避难场所,而是教会你更好的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真相,用佛法指导你,怎么在现实中很好的生活,怎么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脱。并且不是单纯自己解脱,要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众生获得解脱。

出家者,是续佛慧命,荷担如来家业的,就如僧宝赞中所说 僧宝不思议,堪做人天功德主。出家众接受十方供养,不是仅仅自己脱离所谓的尘世,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戒行,通过自己的修持,通过自己学习佛菩萨的言教,要能帮助到更多人。

如果只是想远离尘世,劝君三思,出家有两种,一种是身的出家,但若心未必远离,依旧烦恼不断,未必能做一个具格具德的出家众,不能给佛教做很好的榜样。一种是心出家,就是在喧闹的尘世,依旧心地清净,不收干扰。

你可以去了解更多佛学的知识,要从基础的看起。一步步深入。建议多参访一些佛教道场,认识些大德和居士,更明白佛法的意义。

出家毕竟是大功德,轮氏做得好会有益于很多人,好的修行人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如果有机缘,出家,做一个清净的修行人,弘扬佛法,也是非常好的。您也可以找找有关出家功德和在家过患的资料看看。

出家又有具体的程序。

一般来说,要求:1、父母同意,信仰真诚,相貌端正,无婚姻和恋爱关系。2、出家地点在自己所在省市即可,或外省市寺庙也行。3、具体的码答细节可以到寺庙找丈方或当家、知客出家,或找其他师父咨询。另外就是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并皈依。

经僧团一年以上看是否真的能适应出家生活,再正式剃度。(这个又依个人情况而定,有些真的有信心且精进的,考察时间会短些,有些更长些,女众出家,更要慎重)

其次,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依师方可接受。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腊模散须填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出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

在古村的半山上,有一位叫“一音禅师”的僧人。他7年前出家,离开寺庙后,因为实在喜欢查济的山水风光,花早磨哪了半生积蓄,在半山开辟荒山,一点点建起这一片禅房,不论是房子、道路、桥,都是他亲自设计,如今,禅师在这住山修行已有6年,修行戒律十分严格,早上4点必起,每天花5小时诵经、礼佛、做早陆码晚课,一日只有斋饭两餐,夏天就算40度也没有空游敏调,我觉得真是一种安静清修的心境吧。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0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