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横超三界(横超三界,竖彻五时)

学佛百科2023-04-28141

弥陀要解亲闻记之三·序文

(四)正序分二(初)序法门又二(初)总序多门

《解》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原夫,发语之辞。诸者,不一之谓。斯经释迦所说,而同于诸佛所说。所谓佛佛道同故也。

又佛具三身:所谓法、报、应化。

化身是同居土之诸佛。应身是方便土之诸佛。报身是实报土之诸佛。法身是寂光土之诸佛。一身各具四土,一土各具四身。身土圆融,不可思议。又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则举一佛,即举十方诸佛。一即一切,故言诸也。

悯念者,诸佛之三缘慈悲,怜悯垂念也。诸佛具此三缘,所以见四生如赤子,观三界以同情。哀怜悲悯,念念不忘。如世之慈母,忆念其子也。诸佛常念众生,居生死苦,故以三缘而悯念之。

三缘:

以生缘慈悲,悯念六凡众生,令离分段生死。

以法缘慈悲,悯念二乘众生,令离方便变易生死。

以无缘慈悲,悯念菩萨,令离实报变易生死。

良以六凡众生,不达万有本空,不知世相如幻,念念著有,迷于真谛,故感分段生死之苦。二乘众生,不了空镇众生是自心之众生,一味沉空滞寂,不肯化度,念念著空,迷于俗谛,故招方便变易生死。菩萨众生,执著二边,迷于圆中妙理,故感实报变易生死。故须诸佛悯念而度脱之也。随机者,随顺众生之机宜也。诸佛应世,原欲令众生返本有之家乡,证自性之弥陀。只以众生机有差别,致使如来施设不同。因六凡众生执有病故,如来以真空药而治之。二乘执空病故,如来以妙有药而治之。权乘菩萨执但中病故,如来以圆中药而治之。病有千差,药有万种,然皆解粘脱缚之工具。其实所谓相即性中之相,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空有不二。其有差别不同者,欲令众生得四悉之益而施设也。众生心病有八让虚万四千,故如来心药之法门,亦有八万四千。然法门虽多,到家则一。如念佛成佛,持咒亦可成佛,修观亦可成佛。楞严二十五圆通,门门皆可成佛。所谓殊途同归。如言四门之能入不同,其入清凉池则一。故曰归元无二路,而方便有多门也。

(二)别显净宗分二(初)净土横超胜

《解》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方者法也。便者宜也。乃诸佛随顺众生机宜,而施设之方法也。诸佛所设法门虽多,于其中间,求其不曲而直,不迟而捷,不偏而圆,不渐而顿者,则莫如念佛求生坦亏燃净土一法也。念佛一法,喻如阿伽陀药,施于众生,无病不治。乃方便中之方便。直径中之直径。顿中顿。圆中圆。横超三界,带业往生。不落阶级,不落次第。十方诸佛,舍此法不足以圆成佛道。历代祖师,舍此法不足以教化众生。时至今日,若不念佛以求生西,将何以对阎君之问。古曰、莲池在前,镬汤在后。若不生西,必堕地狱。盖吾人终日所为,不外善恶二道。作恶者,固堕地狱。即修善者,虽受人天乐报,而乐不久长,报尽亦必随堕地狱。惟有念佛生西,一生永生,一证永证,再不退堕。亦直捷,亦圆顿。愿诸仁者勉之。

(二)又显名胜二(初)正显

《解》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前谓诸佛怜悯,垂念众生,施设教化。只以机宜不同,致使如来所说亦异。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则有多门。于多门中,求其至直捷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而念佛复有多种之不同。

(一)实相念佛。观能念之心,当下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亦了不可得,空观也。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宛然,历历明明,假观也。正历历明明,而当处了不可得。正了不可得时,而能所历历明明,中观也。又实相无相,即空观。实相无不相,即假观。不相无相,无相不相,即中观。非空假中,而即空假中,唯一实相。

(二)观像念佛。如观佛形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上肉髻相,眉间白毫相,乃至足下千辐轮相等是。

(三)观想念佛。如十六观经中之观日轮悬鼓等,作诸悬想者是。

(四)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念无间,字字分明。如是执持名号,名持名念佛。如是观像、观想、实相、持名等。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便,至容易最稳健,最妥当者,则莫若持名念佛之一法,为方便中之方便,径路中之径路也。若其他念佛法门,须有一定之净室,还须种种手续,法则仪轨,方可入观。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一切处,一切时,乃至行住坐卧,出入往返,迎宾送客,皆可念佛。又观想观像,境界甚细,须观境分明。而吾人心甚粗浊。心粗境细,不易入手。非若持名念佛之方便易行。实相念佛,须明理。若见理不真,易入歧途。或招魔境。非若持名念佛,信愿行切,即得往生,为最稳当。因持名念佛,仗佛光照触,有四十里光明,群魔潜踪。故于一切法门中,求其最妥当者,亦莫如持名念佛。

示信愿行

然持名虽易,亦须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而后可。故经中先明依正庄严,楼台殿阁,罗网行树,以启信。

次明须发愿。故经云已发愿,则已生。今发愿,则今生。

既有信愿,然后专心念佛,以期往生。故经又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往生。

此之谓三资粮。念佛具此,决定往生。故云一切法门中,念佛为最直捷。于一切念佛法门中,持名为最稳当。然持名一法,言其易,则愚夫愚妇,三岁孩童,俱能持念。言其难,则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所谓欲彻底全彰,难乎其难,八十老翁行不得者此也。虽然如是吾人持名念佛,不问其难易与否,只须放下身心,蓦直念去,信愿恳切,水到渠成,自能成就。

(二)引证

《解》是故净土三经并行,古人独以弥陀经为日课。岂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无遗,统宗教无外,尤不可思议也哉。

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为净土之三经。并行流通于世间。而古人独以小本弥陀经,列为日课。盖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兼收利钝者也。三根者,上中下也。上根乃宿世曾栽福培德,根性聪利者是。下根乃宿世业重障深,未曾栽培,根性暗钝者是。中根在不上不下者是。持名一法,摄此三根,如天普覆,似地均擎,故曰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者,显此念佛一法,收摄事理,无丝毫遗剩。

极乐有四土:

如执持名号,带业往生者,居凡圣同居净土。

精持名号,断见思惑,而往生者,居方便有余土。

精持圣号,分断无明之惑,而往生者,居实报庄严土。

精持圣号,将穷无明之源,而往生者,居常寂光净土。

然此四土,前三属事,后一属理。即一而三,三原即一。四土不出一心。故曰摄事理无遗。又六字洪名为事,一心不乱为理。即一心而为六字洪名之事,即六字而为一心之理。通为一念,故曰摄。又一句弥陀,具足事理。两重十界,即在一心圆具。所谓自心是佛,自心作佛。自心是弥陀之是字,即理具也。是心作弥陀,作谓造作,即事也。

如上所讲,可知自心本具佛界之理,故有修德之事造佛界。亦可谓是心是天堂,是心作天堂。是心是地狱,是心作地狱。具性善性恶,即理具。修善修恶,即事造。自心圆具十界,即理具。自心造作十界,即事造。全理成事,全事即理。理具事造,同居一念。故曰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者,宗是佛之心。所谓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立地成佛。不立文字,以无言入道。故曰心宗。教是佛之口。所谓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

有五时八教。

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八教: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依教修观,明理而起修,故曰教门。古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故统宗。一句弥陀,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故统教。摄宗摄教故曰统宗教而无外。离此念佛外,别无宗教之可言也。又云举其名焉,统万行而无遗。如一心持名,收摄六根,即是戒。一心不乱,即是定。历历明明,即是慧。即具三学。

以此念佛功德,回向法界群生,即是布施。故念佛一心,亦具六度。华严之一真法界,即是一句弥陀。法华之一乘实相,亦即一句弥陀。故昔之大智大慧,如马鸣、龙树、智者、蕅益,诸尊宿,咸皆念佛生西。今之观宗谛闲老人,博通宗教,弘经四十余年。而其末后一著,仍以念佛生西为归宿也。故持名念佛一法,乃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之微妙法门也。

(二)序注疏二(初)序古疏

《解》注疏代不乏人,世湮所存无几。云栖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圆中钞,高深洪博。如二曜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弥陀一经,普被群机。法门精要,大藏秘髓。故昔之贤哲,竞出手眼以注释之,故云代不乏人。然时远湮没,迄今所存无几。云栖莲池大师,述为疏钞,疏通此经要理。钞释疏中奥义。妙理广大,文义精微。

云栖,杭州山名。大师弘道之所。吾夏风俗,避名为敬。后之尊大师者,故以云栖名焉。师名袾宏,字佛慧。杭之仁和人俗姓沈。三十一岁出家。问法于遍融笑岩诸善知识,圆悟净宗妙理,乃大弘净土于云栖,著弥陀疏钞等书。住世八十一岁。于万历四十年,端坐念佛而逝。为莲宗八祖。

圆中钞乃幽溪传灯大师,以圆融中道妙理,钞释大佑法师之弥陀略解。圆理高深,中道广博,故曰高深洪博。幽溪亦地名。即天台幽溪高明寺,为传灯大师之道场也。师俗姓叶。少从映庵禅师出家。著圆中钞,无生论等,弘扬念佛法门。每一登座,常闻天乐鸣空。师深达持名一法,圆具三观。一句弥陀,即中道妙理。故以之钞释弥陀略解也。弥陀一经,得二钞以释之,如揭慧日于中天,有目皆睹。善根利智,曾研教理者,得此二钞,即可登堂入室。只以文丰辞富,义深理繁,初机浅识,莫测其边涯,何以登信愿之阶。不得已再述要解,删繁取要,点示要眼。此乃灵峰老人叙述要解之所以。

(二)序今解二(初)正述作疏缘起

《解》故复不揣庸愚,再述要解。

前云弥陀疏钞,广大精微。圆中钞,高深洪博。只利于宿学,难益于初机。故余弗揣庸碌愚痴,再述要解。所谓智者不无一失,愚者不无一得。乃智旭大师,自序述要解之缘起,及自谦之辞也。

(二)自陈同异俱非

《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智旭大师,乃二翁之后学,何敢自出手眼,与二翁竞异,故曰不敢竞异。以其各有见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之以为仁,故又云,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将释经文,遵天台仪式有五重玄义。玄者,幽微难见也。义者,深有所以也。

五重者,名、体、宗、用、教也。

未释经文之初,先释经中奥义。擎示经前,俾人一览经题,便知经中大义也。初序义竟。

佛教里六道轮回之外是什么?

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法界,以及一真法界。

《佛学大辞典》解释:

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也。

菩萨法界,为无凯锋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也。

缘觉法界,为入涅盘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也。

声闻法界,为入涅盘,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也。

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也。

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也。

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也。

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也。

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也。

要之感报之界分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十法孙铅界之事经论无明说。此天台大师依经论之意而立,该收一切有情界之一种法门也。

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相反就是十恶。

五逆:五种极盯凯晌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正报:正报亦名正果,即五阴之身也。谓诸众生随其所作善恶之业,各各感得此身,正受其报,故名正报。(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依报:亦名依果,即世界国土也。谓诸众生各各随其果报之身,依之而住,故名依报。

哪部佛经里讲过天人,和饿鬼道众生直接成佛的案例?或者佛教护法直接成佛的案例

阿弥陀佛!

佛教八大护法【天龙八部】为:

天众(天界道)、龙众(畜牲道)、夜叉(地狱道)、乾闼婆、阿州数前修罗(修罗道)、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 等等

通常作为护法,而「夜叉」作为护法的有可能成为菩萨

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记载琉璃净土有「12药叉大将」,为「金刚菩萨摩诃萨」

至於除了人间道以外的众生「直毕锋接成佛」其实几乎没有

《净土册清圣贤录》中顶多有鹦鹉念佛往生极乐世界(非成佛,往生後是菩萨)

而现今末法时期,「净土法门」为不可思议殊胜之佛法,已圆收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横超三界

众生若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则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继续修行」

此为龙树菩萨所称之「易行道」

所以基本上没有所谓「直接成佛」,因为「净土法门」已经是唯一的「特别法门」了,是成佛的「易行道」了!

往生後能「超凡入圣」,直接跃升为「阿惟越致菩萨(七地以上)」,众生仍需「自利利他」行菩萨道,或有极乐世界本身「一生补处成佛」的功德,才能「圆满成佛」!

《法华经》的小龙女「即身成佛」是一个演示,「宝珠献佛」是象徵过去无量劫以来所修的功德,而刚好临门一脚,化男相後成佛而已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等只是一个「方便」说法,中间其实都需要经历「行菩萨道」的过程!

超越六道是什么?

楼主善问!

关于这个问题,末学先做一个说明:

六道:

六道分为: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人。其中,前三者为“三恶道”,后三者为“三善道”。(六道多指“众生的种类”,也指“空间区域”)

三界:

三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前五者属于欲界,最后一种则是三界都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多指“空间区域”,也指三界之内的众生)

十法界:

十法界敏世棚分为“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六道众生;四圣分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其中,六凡或升或坠,生死轮回,不能出离六道;四圣却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十法界涵盖一切有情,也涵盖一切“空间区域”)

那么,何以说“四圣”不在三界六道之中呢?回复如下:

三界之外,再无第四界;一切凡夫,一切圣贤,以“空间区域”而论:必定住于三界之中(事);而以能否不再受生死而言:则凡夫在三界中,圣贤不在三界中(理)。

阿罗汉,辟支佛住于涅磐,因涅磐境界,五蕴十八界断尽;唯余“不生不灭”“远离见闻觉知”的“真心”住于涅磐;因而,此二圣必定不知“我住涅磐”(如刀不自割,真心不能了知有我,本具“无我性”)。而真心无有形相,犹如虚空,故无三界可住。

其次,未得解脱者,方住于三界生死轮回;阿罗汉,辟支佛已得解脱,不受生死,因而不可说为:“阿罗汉,辟支佛住于三界”。因为“三界”之名,意指轮回生桥则死。

菩萨,佛,在触证真心之时,同时成就“解脱道”;因而也如上面所说的“二乘圣者”一样,可以不再轮回生死;因而也不能说:“菩萨,佛属于六道众生”。

然而,大乘圣者,在返雀因地时都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因而,菩萨不惧生死,入泥入水,生于三界之中,度生不止;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及诸佛,则能以应化报身,分身百千亿,于不同的世界示现五蕴身,以“随类度生”。

简言之:以“空间区域”而论;一切有情皆住于三界;以所证境界而言,四圣不在三界之内,不再受生死;唯因度生之大愿故,乃生六道之中。

另: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凡往生者;以其可以出离轮回之故,名为“横超三界”。而此净土,因“国中天人”(《无量寿经》原文)有“金色身”,应当属“色界天”,还是在三界之中。并未在“第四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2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