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广论深信业果(深信业果思考题及答案4)

学佛百科2023-04-2986

《广论》下士道.业果

四个要首渗点:

1.业决定。

2.业增长。

3.无因无果者辩脊。

4.有灶念因有果。

怎样算是选对适合自己的法门一门深入啊?显密怎么区分?怎样找师傅?请学佛的师兄解答!

1 初学佛,不建议一门深入。连门都没找到,何谈一门深入?

首先要对自己学佛的动机和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对整个佛教有整体概念。建议按照如下次第修习(详培耐见《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讲解):

(1 )道前基础

1)亲近善士

2)思维人身难得

(2 )下士道

1)思维人身无常

2)思维三恶趣苦

3)皈依三宝

4)深信业果

(3) 中士道

1)思维苦谛

2)思维集谛

3)思维十二因缘

4)思维解脱生死正道

(4) 上士道

1)发大菩提心

2)修菩萨行

打个比方,现在您打算从上海前往美国,有一位善知识告诉您:往东。

如果就这么一心往东,肯定是不行的。假设您家大门朝西开,至少也得向西走出大门吧?就算往东,走到海边没路了了,总不能继续往海里跳吧?

因此,要先做整体规划,做充足的准备。

2 区分显宗和密宗

(1)从形式上,显宗由如来公开开示,大家可以直接修习;密宗由如来秘密宣说,必须由师徒秘密传习,不得公开。

(2)从内容上,都包括以下四部分:

1)显扬真义,即原始佛教关于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的内容,犹如炼乳,最为纯正,但只能利益少李迟数人;

2)破斥犹豫,如空哪中李性的证悟,目的是破除执着,犹如纯牛奶,能够利益较多人;

3)吉祥悦意,如真实如来藏、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等教说,专攻信心强而缺乏勇气的人修学,犹如稀牛奶,能够利益更多人;

4)满足希求,如各种密咒、神通,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等的结合,犹如各种含有牛奶的饮料,可以利益很多人,但是奶的成分已经很少了。

其中,显宗注重前三部分内容,而密宗注重后一部分内容。

阿弥陀佛,希望能帮到您!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简介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释名

现在,我简略地向各位介绍这本书:《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就是我们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们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我们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

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条件高,众生的根器利,佛陀视个人的根器即能应机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根性利的众生也能够把佛所说的经教,从浩瀚深远的教诲中提纲挈领,依教奉行而解决问题。末法的时候,具足像佛那么圆满的善知识少了,众生的根器也越来越钝了,要想通晓一切圣教,真是难如登天,因为不仅没有时间精研,即使有时间,也看不懂经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宗喀巴大师,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提炼出来,规划出一条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搞为凡夫成佛的指针光标。所以,广论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依著它,可以正确迅速的找到宝藏磨者,你愿意将它置放一旁吗?诸位,广论确有其殊胜的内涵,一定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础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础”。我们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或搞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准备工夫,搞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础。比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要先勘察地形,请建筑师规划,看看这块地是否能负载得了这栋摩天大楼?然后才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建。道前基础就是“心理准备”。前面叙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不认清一件事对我们有殊胜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难的;同样的,一个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心理上不准备接受、甚至排斥,或者虽然不排斥,但对它要引导的方式,我们不懂或误解,一样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广论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难得易失,才会策励自己修学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他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棚衡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著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弹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瞎和薯,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藉著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弹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搞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弹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著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搞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著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著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著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与止观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样使这个因究竟圆满呢?

广论在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以上五个部分不是孤立无关,而是脉络贯穿的,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的过程。

诸位!修学佛法,以远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大家一听这数字,心就冷了半截,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内容的好坏。若是坏事,即使一刹那也如坐针毡;若是好事,即使长时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并不是一口气立刻修得佛道、证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这就是广论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来看,假若能深入学习佛法,并且运用得当,即能优化生活的品质,摆脱命运的束缚,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即是明证。了凡先生遇见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为其卜算命运,纤细皆验,使袁先生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此澹然无求,终至悠悠放任。后来又遇精研禅学的云谷法会禅师,为其晓以儒家思想、佛法义理,使袁先生将往日之罪尽情忏悔,积极行善,从此战兢惕励,终至所求必应。诸位是不是也希望优化命运?

所以,想要修学佛道,想要迈向成佛之路,当然是要先见道明心;而见道明心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具足圆满的亲证了,你就成佛了。如果没有亲证如来藏,你将无法现观如来藏本身的功能差别,那么般若中观就不能成就,一定会落在意识心上面去思惟想象般若中观。那就像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那样。但是,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切种智的修证。因为,一切种智是成佛的依凭:由一切种智的圆满具足,而发起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也使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得以圆满。

菩提心论 什么是大悲心

问:为了利益众生解脱轮回而发心修行是不是叫「菩提心」?

答: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菩提心」?什么叫做「大悲心」?尤其在台湾,这些常常搞混,尤其是这个利他的心,很多人岁氏都把利他的心当做「菩提心」、「大悲心」在讲,看到一些法师他们在电视上讲法的时候常常搞不清楚,他们所讲的意思可能是讲利他的心,所用的名词却是「菩提心」,「大悲心」。

什么叫做「悲心」呢?所谓的「悲心」指的是,愿他不受苦,愿他能够离开痛苦,如我希望自己的儿子远离痛苦,这叫做「悲」;那什么叫做「慈心」呢?所谓的「慈心」就是愿他具有安乐,愿他快乐,这个叫做「慈心」。

「慈心」和「悲心」是互相引发的,若是具有「慈心」的话一定会引发「悲心」,具有「悲心」一定会引发「慈心」,这两者是并存的,但这个还不叫「大悲心」,这个叫做小悲而已,什么是「大悲心」呢?首先要了知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究竟是什么?知道自己所追求的快乐目标之后,才能够安立他人身上的快乐目标,要生起「大悲心」并不是这么容易的,要生起「大悲心」首先一定要了解什么是业果,深信业果,并且了解什么叫做「12因缘」。

知道业果,知道「12因缘」之后,要知道这当中所指的"苦"究竟是什么?"苦"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要深刻的了解什么叫做「行苦」。深刻了解「锋源行苦」之后要知道自己只是一个人,但他人是无边的,自己和他人比起来,他人是比较重要的,这种生起方式叫「自他相换」。

除此之外,另外一种叫做「七因果次第」,「七因果次第」首先要先「知母」,所谓「知母」就是从无始生死以来,一切众生都曾经当过我的母亲,一切众生都叫做如母有情,深刻了知一切众生都对我具有大恩,于是要「念恩」,知道他们的恩德,感念他们的恩德,感念他们的恩德之后要思维「报恩」,思维「报恩」之后整个心境就不一样了,这时候会生起怎样的心呢?次第的生起「遍慈」-遍及一切的慈心。

什么叫做遍及一切的慈心呢?这时候看待一切众生,银雀态整个看法、观点是不一样的,就好像我们看见自己的小孩和看见他人的小孩眼光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自己的小孩再怎么丑,在自己眼中都是最美好的,同样的,这时候看到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悦意的,在这之上才能引发起「大悲心」。于是对一切众生生起遍慈的心,这时候这个心力会越来越强烈,不由自主的希望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这时候就叫做「大悲心」,这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大悲心」!

从过去的妄想中走出来

佛法的功德是甚深广大,它不但有现世的安乐,它更重要是诠释一个来世的解脱。这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刚开始进入佛教,是依止一个信仰。这个信仰有两个部分:第一个,对三宝功德的信仰,我们相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它一定有能力能够救拔我。所以我们对于整个佛教的修学,第一个深信三宝的功德是真实存在的。第二个是对于业果的信仰,我们相信生命的背后是有业力来主导,善业一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决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我们在刚开始修携嫌学当中,就是依止一个深信业果、皈依三宝的心情,这两个信仰在支撑着我们修学。

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其实我们内心当中除了这两个信仰以外,我们心中的光明是没有打开的,所以我们的心还是跟着感觉在走,所以这个时候只有一种善业的册洞修学,只有业力的修学,还谈不上正念。所以你这个时候对临终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因为你平常都没有正念,你临终怎么可能有正念,不可能!

所以我们这个信仰式的修学,你对临终是完全没有把握的,因为你不知道临终发生什么事,因为你这个信仰式的修学,有个很大的缺点,因为你的心经不起 *** 。信仰式的修学,当你的生命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你就看不出它有什么问题,因为你没有面临考验,但是八风吹你的时候,你就糟了!这信仰式的修学缺点在哪里?就是八风一吹,你的心就动。所以这个地方变成你的生命永远充满了不确定,你要起善念,你要起恶念,你作不了主。你的生命完全由外境,当然这个外境是受业力来掌控,就是完全活在过去,过去的善业要加持你,你的生命就快乐;过去的罪业要 *** 你,你就得痛苦。

所以信仰式的修学,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完全没有把握的,我们完全只有希望佛菩萨加持,不要让我有逆境来 *** 我,因为我们没办法去调伏我们心里的波动。所以,我们要从信仰式的修学,提升到一种智慧的修学,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佛陀所说的真理、这宇宙人生到底有什么道理,就是我们常说的空正见。

你开始观察缘起缘灭,人生它是有缘起缘灭的。一个花,春天出生了;一个花,秋天凋落了。「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这个地方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春天百花盛开?为什么秋天百花凋落?这个是有道理的。

这个地方是宇宙间有个真理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慢慢慢慢从一种业力的修学,开始慢慢去观察宇宙间的这个现象界,这个缘起缘灭的现象界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道法,是值得我们去参透的。这个就是我们开始深层地全面性地修学佛法了,就不是表面式的修学,就是说你这个人已经开始进入佛教的大门了。我们以前是在佛教大门外面欣赏佛教,没有入门。

所以,我们有志于要追求临终的正念,你的心中除了一念的信仰的皈依以外,你要打开你心中的光明,了解生命的真相,你才可以掌控生命。

人生只有两种情况:要么生命掌控你,要么你掌控生命,这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你不明白道理,你就很被动了,你的生命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你一个人不明白佛法的真理,你的生命只有一句话就说完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的业力注定让你快乐,你就一定快乐;你的业力注定让你痛苦,你一定会痛苦。你的生命是完全被命运掌控,你完全活在过去,因为你跑不掉的,你没有那个智慧去突破那个障碍的。

所以,我们慢慢研究道理以后,我们开始去突破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开始怎么样?化被动为主动,我们开始掌控我们的生命。所以你开始开创未来,这个人就从过去跳脱出来,跳脱过去,开创未来,一定是靠智慧,还有愿力。

所以,我们研究佛法的道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就是说,我们以前是受命运来掌控,当你明白道理以后,你开始掌控命运,你开始规划你的未来,你开始不受过去的影响。简单地讲,一个人要从过去跳脱出来不简单。佛陀说,命运是一个生命的水流,这个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当然也可以从现在流到未来。但是我们一般人,要从过去跳脱出来不简单。不要说跳脱过去,你要从昨天里面跳脱出来都很难。你昨天做什么事,你今天一定要做什么事,这种等流性你就跑不掉了。

所以,这个空正见,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的突破。原来人生刚开始的,我们把人生归零的时候,是本来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从本来无一物而建立人生观,破坏我们内心的自我概念。古德讲一句话说,「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州隐枯发心自小」,我们不断的人生经验,我们从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慢慢慢慢把这个本来清净,本来的面目,把它越捏造越小,变成自己的一种活在自我的意识里面。

我们把自己的世界弄小了,不是世界本来就这么小,是我们自己妄想把它越捏造越小。所以我们现在很难走出自己所捏造的蜘蛛网,这个妄想执著你走不出去的。

其实你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是你的妄想,你什么东西都是你自己障碍自己。所以学佛的话,你就是突破你自己的妄想,从妄想里面走出来,面对弥陀的光明。临终的时候我们会起颠倒,也是你的妄想障碍你。所以,你必须要学习般若的智慧。

般若波罗蜜的智慧,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有办法在你心中所织出的蜘蛛网当中凿破一个洞,让你走出心中的妄想。这个东西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人做得到。外道都做不到,虽然外道有高深的禅定。

其实我们后面会讲到人天乘,外道它那个禅定能够入八万四千大劫不动。但是佛陀说:「你还是活在你妄想,只是你那个妄想是跟禅定相应的妄想,是寂静的妄想,如此而已。」佛陀如果没有出世,谁都走不出妄想,只是你那个妄想是比较漂亮的妄想、比较糟糕的妄想而已。

所以《楞严经》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水泡,只是你的水泡,你是修习善业的,修习禅定的,你的水泡稍微大一点,漂亮一点如此而已,但是水泡的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所以我们慢慢研究佛法的真理以后,我们开始试着从过去的妄想中走出来,这个叫做「转凡成圣」。我们必须从过去的思考模式走出来,就是你开始去跟你的内心做很深层很深层的沟通。其实佛教就是一种改革——思想改革,你必须要静下心来,跟过去的你沟通,告诉它,它做错了什么,我们如果思想没有错误,我们不可能生死轮回的。

请问,菩提道次第广论人人都可以学吗?全书大致分几个部分?

当然人人都可以学。

大致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

第二部分,讲“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蠢腔高一、念死无圆顷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

第三部分,讲“中士带尺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

第四部分,讲“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

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4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