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利他的境界(利他的三个境界)

学佛百科2023-04-2975

稻盛和夫:“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前两天看了一部电影——《无人区》,影片的一开始,黄渤饰演的盗猎者趴在西北无人区的干旱沙地里,等待捕猎珍禽阿尔泰隼。

他讲了一个关于猴子的故事:两个猴子一起去偷桃子,一个负责摘一个负责放哨,这样才能安全偷到桃子不会被抓,如果单枪匹马去偷,就算偷到桃子,也会被抓走。所以,两只猴子之间早就形成了一种,利他的合作模式。

但是大部分人类之间是自私的,利己主义优先。以前,我也是这样,我总觉得好的方法告诉别人以后,别人就会比我优秀,后来当了老师才慢慢觉悟,如果你想学会一个技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教别人,教是最好的学。

稻盛和夫说过:“利己则生,利他则久。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此而已。”因此,他在六项精进的第五项原则提出:“积行善,思利他。”他在自己一生的经营哲学中坚持利他原则。

01 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

在朋友圈关注萌薇已经一年多了,这一年我一直被她影响着,她在成功的路上耐含一直坚持奉行的就是利他原则,每一次在社群分享的时候都是掏心掏肺的干货,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新手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

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她的社群知识分享,自己有迷惑的地方,慢慢的都会在她的更文里找到答案。因为她每一天的付出,吸引很多想进步的小伙伴加入。短短的两个月棚明,她的社群也爆满五百人。

对于她来说,分享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进步,那这就属于利他行为,但是实际上,在利他的过程中,她的知识水平一直在上升,而且还收获了他人的肯定,同时她推出的手账课程的学习名额,也在几天内被一抢而光。

稻盛和夫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一直奉行利他的经营哲学,告诫员工,无论何时,都要考虑他人的利益,因此他经营的京瓷和KDDI都成为世界知名企业。

所以,当你为他人着想的时候,并不只是在帮助他人,而是很大程度上成就自己。真正的利他,是发自内心的,出自本能的为他人谋福利,而不是权衡利弊后的行为。

02 不是所有的利他都是利己

记得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我在泰国一所中学教汉语,汉语办公室有三个本土汉语老师,只有我一个中国老师,平时他们做不了的是事情都是我在做。

然而,时间久了,有一个同事变本加厉,说自己有事在忙,总是让我在没课的时候,帮她代课。

后来有一天,另外一个同事提醒我,她只是出去跟男朋友约会,我当时很生气,所以之后她让我代课我都拒绝了,因此得罪了她。这种牺牲自己,纵容她人的利他毫无意义。

对于自己,让自己没有休息时间,变得很累,对于她来说滋长了她翘班的恶习。实质上我成了她敷衍工作的帮凶。

稻盛和夫在《六项精进》中指出:“帮助他人脱离困链亩告境,开始成长的善良是‘大善’;迁就朋友的不合理的要求,这是‘小善’,你关爱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对,是帮他的倒忙,让他越陷越深。”

后来有一天,下午没课,只有我们俩在办公室,所以我主动提出要谈心,我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担忧告诉她,如果有汉语学习和教学上的问题,我一定毫无保留的告诉她,但是这样牺牲自己休息时间帮助她上课的事我不会再做了。

她也明白了我的心意,从那以后我们关系变得比以前更好了,虽然现在分开三年多了,但是一直都有联系。

当我们决定去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是“大善”还是“小善”。唯唯诺诺,有求必应的“小善”会把自己拖下水。在需要我们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对于不合理和没有意义的要求,坚决说不。

其实,人们之所以助人为乐、对他人善良,不单纯是为了利他,更是通过这样的利他中完成真正的自立,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利他更容易获得美好的人生。

从对“利他”的解读看境界

每当看到“利他”二字,就感觉是一种道德和情操很高的行局姿为,但有被强迫被绑架的不舒服感。

一个被誉为“生活的大师”说:“做一个对别人有利的人,是一个很棒的生活习惯。只是智慧的人们,懂得先做一个有利于人的人,然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也同时,不要忘记去利用各种机遇,并给予那些被你利用的人正当的回馈——这个就叫做互利。”

一个经济学家那里听到另外的说法:

“为兄弟两肋插刀,也是理性,是另外一种效用,就是他有一种满足感、获得感。一个人可能是利他主义者,但是他依然理性。因为他帮助别人,牺牲自己,他认为这个快乐的效用更大。我如果帮助到你,你的境况改善,桐链绝会间接地改善我的效用——我的满足感提高了,所以我依然是理性的。所以我们不能把理性的人看成是自私的人。”

一个普通人是怎么看这件事情呢?从听来并且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读:“因为人脑被设计成擅长恐惧,那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做事先利己唤中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从对“利他”的解读看出来,普通人与高人在境界上的差别,也难怪,生活和成就上差别那么大。

自然智慧之九九全维——利他九维

                        ©文/依心

最近参加了很多商业活动,尤其是资源平台的活动,有很多感触。回来后团队的小伙伴做总结分享,大家都在提利他,但做出来的好像都是利用他,不是真正的利他。或者纯粹的以利相交,利他做得不够纯粹。我跟小伙伴说:恭喜你们,经过一段自然智慧的洗礼,你们都拥有了火眼金睛,能够识别他人的起心动念,懂得如何看项目了。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呈现?原因在于他们对于“利他”的本质和全维不了解,不通透,所以行不出来。所以,通透万事万物的本质是多么重要,否则想的和做的不一致,得到的也就不是最初想要的。

利他其实可以分为九个维度:

一、口头说教帮别人做事

这种类型的人有能力,总有做事的方法,喜欢指手画脚、指指点点,也不顾听的人能否吸收,能否接受。他们爱证明,爱表现,生怕别人看不见。我自己以前就属于这类型的人,人家不管说什么,我都要插一句嘴,或者插一只脚,发表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有用。这样的习性真可怕。有些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模式也是这样,希望孩子好,无论什么行为,都要纠正,没有半点爱和允许,让孩子都没有喘气的空间。

二、亲力亲为帮别人做事

这种类型的利他,不只是出主意,耍嘴皮子,也确实出力,非常热心,热心到爱管闲事。到头来把自己累得不得了,自己也活不好。归根结底还是出于证明,出于索取。

在家庭当中,父母和祖父母对于儿孙辈,很多都是如此,过于溺爱,什么都帮孩子做好。有些祖父母对于孙辈,到10多岁,还帮忙系鞋带。孩子族液长大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毫无感恩之心,近乎把孩子废了。警惕警惕!

三、出钱出力帮别人做事

商业当中最多的就是担保贷款了,帮助别人的企业融资,而近几年洽洽在这个环节出了很大的问题,导致担保人资产缩水,更有甚者负债累累。很是吃力不讨好。

说回家庭,很多富裕的家庭,也有一些普通家庭,对于孩子花钱没有任何限制和节制,孩子想要什么都给,导致孩子的攀比心、虚荣心。之前看过很多类似的新闻报道,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找年迈拮据的父亲要钱买iphone 手机,父亲不给就撂挑子,离家出走。

以上三种类型的利他都属于低维度的好人,好心办坏事,最后自己吃尽苦头。

四、言传智慧育别人修心

这种类型的利他升了维度,知道了帮心不帮事,事情是帮不完的,如果心智不转变,不担当,这个事情解决了,还会有下一个事情不断向你求助。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生种种法生。言传智慧育别人修心的人更多是通过教育、传播的方式帮助他人,如当下很多文化传播的师者。

五、身体力行育别人修心

身体力行育别人修心的人是活出文化的榜样,通过做好自己让人相信修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多人愿意修心。对于社会大众来说,成功的企业家如马云、任正非、张勇,活出文化,活睁亩出经典,更多商业从业者也会受影响,研究和学习阿里文化、华为文化、海底捞文化,效仿他们修心。

六、生命陪伴育别人修心

生命陪伴育别人修心在体验式教育当中很常见,当然工作关系当中,老带新也有生命陪伴的价值存在。在风靡很长时间的教练技术课程里,导师和教练对于同学们生命成长中起到了陪伴的重大作用。

在很多大型的企业组织中,师父带徒弟的制度,师父对于徒悉穗森弟的陪伴不只是事情、流程、制度、架构、战略的培育,更多的是心智成长、心态调整、企业文化修为的陪伴。

这三个维度的利他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还算比较容易理解。

七、有限造境化别人入境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境由心转,人由境造,人是环境的产物,老鼠的孩子生来会打洞。一个人要发生真正的改变靠一个积极正能量的环境,在当今的企业界,很有多成功的用文化造的好境,从而企业发展稳定,规模逐步扩大。同时,如学校、公益组织等,都属于有限造境育化人的典范。

八、无限造境化别人入境

无限造境定位在做生态,没有一个固定的边界,或者针对某些特定群体。而是可以融合所有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国籍等等,形成自动运转、群龙无首的全生态体系,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九、培育造境化别人入境

培育造境的人则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作为一个王者之师,孵化和育化造境者,从而出现成熟造境者显化出无数个无限造境的王者和有限造境的王者,这是最高境界的造境,能让境的能量生生不息,意义非凡,无数的造境王者会因这套文化而显化、而觉醒。

后面三个维度的利他似乎有点高,原因是在普通人的思维中没有这三个维度,而我们正在学习和显化这样的境。

依心

中华自然文化受益者、传播者

立志终身传播中华自然文化

成为活出经典的造境者

让天下的生命都有机会丰盛

做全球最有价值的部落生态

我是依心,我在自然商业生态等你!

那些年我们误以为的《道德经》,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

说起国学经典《道德经》,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部道家修炼之书,又或是一部玄之又玄的玄学之书。

因此,对其望而却步,与之失之交臂。

这几天经由一位朋友介绍,有幸听到了罗大伦博士对于《道德经》的讲解,颇有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

罗备扮博士认为,国学中的儒、释、道讲述的“道”是一致的,只是表述角度各有不同,后世未能理解先贤真义,故导致歧义百出,各立门派。

历代学者往往将两个“道”相混,所以“道”越发阐释不清。

那到底何为“道”?

道,无处不在。

在罗大伦博士看来,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述了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钥匙。

老子认为,不是神在造人,是有一种力量造就了人。“天之道”是模糊的,而“圣人之道”是明确的。

“天之道”:宇宙之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存在。继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圣人之道”:依循“天之道”而为的领导者法则。

《道德经》,其实就是一部领导者法则

《道德经》并非全由老子撰写,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上古君主培养接班人的教材。此内容被称为《金人铭》,刻于太庙之内。

“道”的奉行,即是“无我、利他”。

“无我”的境界:放下“我执”,放下一切私念。

“利他”的境界:为众生奉献,不计回报

“天之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滋润万物,却把自己放在最低处。

“圣人之道”:领导者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名利,为员工谋福利。而员工反过来,都会支持你,成就你。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万物因缘和合而生,我们与世界万物紧密相连,起心动念,都会影响或改变这个世界。“银滚耐受之以桃,报之以李”,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根据“吸引力法则”,同频相吸,只有当我们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周遭的世界才能向良好的方向锋春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

了解“道”的含义,能帮助管理者贯通“悟道”、“修德”、“持法”三境界,从国学智慧中汲取正能量,提升经营境界,圆融无碍。

利他是什么意思?

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丛枝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为佛教用语,给予他人方便和利益不求回报。现在指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饥郑迹足别人的愿望。

扩展资料:

反义词:利己:

利己是有利于自己的意思,事物是否利己是由主体的目的决定的,对于主体目的的达成起积极作用的是有利主体的,反之则不是。

然而事物总是矛盾体,事物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诸多矛盾,主体的目的也不是单一或者单烂并纯的,所以考虑事物是否利己是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对于特定的,具体的目的而言的,不能无所限制的谈事物是否有利于主体。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48.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