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佛教:业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的词条

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的意思
爱不重不生娑纳前带婆,念不专不生极乐。由于前生未过爱欲之关,待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爱缘牵引,继续投生到这个娑婆世界上来,延续前缘。这里的爱是很广泛的,波及面是很大的,不只是男女之爱。其中和爱最容易发生关系的就是贪,由于爱,就想占有,想占有就会导致贪。人人皆知贪乃人生三毒之一(贪嗔痴),但对贪的效能和范围却不是人人都能明了的。其实这个贪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各个角落的。甚至一个修行的人贪法、贪清净、贪境界都是贪,都会成为修道的障碍。可见贪的威力之大。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就成了必然。而“念不专不生极乐”正是这贪爱之心的克星。其实想生极乐也是贪,和前面讲的贪法、贪清净、贪境界是一样的。但这个贪却再也不会造业,再也不会有负作用。以这个大贪来降伏世间的小贪,以贪治贪。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妙用,这是所有的禅定都不会有的境界,这是阿弥陀佛为了众生,发洞芦了悔渗大慈悲心、发了大愿,为众生的解脱另辟蹊径而开创出来的难信之法。阿弥陀佛的“五劫思维”主要就是思考的这个东西。所以知道了这些原理,依法奉行,“念不专不生极乐”也就成为了必然。净土法门,有它的科学原理,你若是通达了原理,就不会再有怀疑之心,“念”就容易“专”了,“专”了之后就会必然的“生”了。
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是啊,娑婆世界是欲重的世界,除了佛菩萨倒驾慈航,我们这些因业力而投生的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业力与此契合才会投生于此,如想多的人易往生天界脱离肉身,情欲重理智少的则有肉身,甚至是堕畜生道,爱着男女根处乐受的人会投纤侍生于黑暗温暖潮湿的胎,业力使然。 而我们只有净念阿弥陀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往生净土。若有欲念,则感相应业力障碍道业。
这种欲望的本质是没有希望有,与自性圆满实在背离;爱着的本质是不希望改变,与一切无常相背离,故有种种苦痛烦恼,造作种种业。
还是请看憨山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开示吧:
--------------------
念佛切要(在云栖为闻子将子母氏说)
★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念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
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隐亩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麽?果然断得这爱麽?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毁携吵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境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莲花尊丰如来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这句话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爱是欲望的表述,娑婆是人世界的表述。
此句出自宋朝杨杰,字次公,安徽颤竖悉无为人(今安徽芜湖无为县),自号“无为子”。他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的序文里面说: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是污秽的国土,极乐,是清净的世界。娑婆世界众生的寿命短促而有限量,而彼极乐净土的寿命则无量无边。
娑婆世界具足了种种的痛苦,而彼西方世界则只有安乐无有众苦,在娑婆世界是随著业缘轮转生死,而如果一旦往生彼极乐国土,则永证无生法忍,若是愿意度化众生,则能够任意自在,不茄乎为种种的业缘所束缚。
其清净污秽、寿命数量、苦乐生死,有如是的差别不同,而众生却愚昧不知,难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吗?
这句话所理解的寓意:
由于前生未过爱欲之关,待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由爱缘牵引,继续投生到这个娑婆世界上来,延续前缘,这里的爱是很广泛的,波及面是很大的,不只是男女之爱,其中和爱最容易发生关系的就是贪,由于爱,就想占有,想占有就会导致贪。
人人皆知贪乃人生三毒之一(贪嗔痴),但对贪的效能和范围却不是人人都能明了的,其实这个贪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各个角落的,甚至一个修行的人贪法、贪清净、贪境界都是贪,都会成为修道的障碍,可见贪的威力之大。
所以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就成了必然。而“念不专不生极乐”正是这贪爱之心的克星,其实想生极乐也是贪,和前面讲的贪法、贪清净、贪境界是一样的,但这个贪却再也不会造业,再也不会有负作用,以这个大贪来降伏世间的小贪,以贪治贪。
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妙用,这是所有的禅定都不会有的境界,这是阿弥陀佛为了众生,发了大慈悲心、发了大愿,为众生的解脱另辟蹊径而开创出来的难信之法,阿弥陀佛的“五劫思维”主要就是思考的这个东西。
所以知道了这些原理,依法奉行,“念不专不生极乐”也就成为了必然,净土法门,有它的科学原理,若是通达了原理,就不会再有怀疑之心,“念”就容易“专”了,“专”了之后就会必然的“生”了。
扩展资料
杨杰在《净土十疑论》的后一段还说到:
我以这些种种的因缘来观察之:有智慧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能够断除疑惑的缘故;有禅定的人容易往生,纤渣因为不会颠倒散乱的缘故;持戒的人容易往生,因为远离种种染污的缘故;布施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执著我所有的之缘故;忍辱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嗔恨愤怒的缘故。
精进的人容易往生,因为不会退转的缘故,不执著造善也不造恶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念纯一的缘故,诸恶已作而业报现前的人容易往生,因为心中实在是惭愧恐惧的缘故,而那些虽然有行众善的人,若是没有诚恳的信心,没有回向发愿心的人,则不能够往生净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无为提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8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