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吗)

佛法里的四弘誓愿是什么???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又称四弘誓、四弘愿行、四弘行愿、四弘愿。略称四弘,或称总愿。
出处:
1、《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云(大正24·1013a)︰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盘令得涅盘。
2、《长阿含》卷八〈散陀那经〉云(大正1·49a)︰‘瞿昙沙门能说菩提。自能调伏,能调伏人;自得止息,能止息人;自度彼岸,能使人度;自得解脱,能解脱人;自得灭度,能灭度人。
3、《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
详细解释:
1、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无分段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灭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
2、二未解者令解 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烦恼润业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故云未解者令解。
3、三未安者令安 此弘誓缘道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种正助道。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
4、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弘誓缘灭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今明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有二种业烦恼生死。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二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
开展材料:
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
菩萨若以诸法实相之慧。发此四愿。即是发菩提心。万行之本。灵觉之源。是以一切大士。由斯弘誓。曩劫修因。十方大圣。缘此四愿常处生死。广度众生而不永灭。今明不共之法。先从弘誓为始。意在此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以上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四弘誓愿,属于缘事菩提心。
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应身菩提之因。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此时的佛,不仅有实报庄严土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还有常寂光的妙觉如来。妙觉如来不仅会应化在六道、十法界,也会在实报庄严土现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无明习气没有断尽,那就是感。通常我们只说实报土,是因为常寂光没有形相,三种现象:物质、精神、自然,都不是,但是他决定有应。诸佛菩萨之所以会应,是因为他们在因地上曾经发过“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也就是当时的“发心”。佛门讲“发心”,就是我们世间人讲的“立志”,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我们将来成佛,身顶光的大小,以及度众的多少,全在因地发愿的大小。佛门讲的应有四种:显感显应、显感冥应、冥感显应和冥感冥应。佛菩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而为说法。”
烦恼无尽誓愿断,是法身菩提之因。法身是不生不灭、无处不在的。所谓法身,就是宇宙万法跟自己是一体,就是真如、本性,是性德。之所以说它不生不灭,是因为生灭太快了。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假如我们一秒钟弹指五次的话,就意味着一秒钟有1600兆的念头,即1600兆的生灭。那我们怎么能分清楚是生还是灭呢?五祖忍和尚跟六祖慧能大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本心,就是法身。可见证得法身,就是佛陀。马鸣菩萨说过,“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句话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因为法身,性德是我们“本有”的,我们得不到受用,是因为它被“本无”的烦恼障碍了而已。那我们断除本无的,证得自己本有的东西,不是理所当然吗?大乘经论教我们恢复性德的方法:“法身本具,乃性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我们现在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唯有靠修德,将迷、邪、染统统赶走,觉、正、净不就显现了吗?导致我们迷、邪、染,主要有三大类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和无明烦恼。所以要想证得不生不灭之法身,就得断烦恼!
那么烦恼如何才能断呢?禅定。八万四千法门,宗旨统统都是修禅定。在净宗,有个殊胜的念佛法门,就是用一句“阿弥陀佛”伏住烦恼,不让烦恼起现行,这就是修禅定。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马上转为佛号,保持佛号相续,中断妄念,如此便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了。长久这般“忆佛念佛”,便可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了。念到功夫成片,甚至一心不乱,就能蒙佛接引,一到西方就是阿惟越致菩萨,即圆证三不退的法身大士。
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报身菩提之因。报身是智慧,智慧现前,报身就现前。这个智慧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智慧跟知识不同,知识可以从广学多闻获得,智慧却不能。持戒有功,才能得定;修定有功,才能开慧。除此别无二法。此愿的“法门无量誓愿学”,并非让我们一开始就广学多闻。因为在没有开悟的情况下,没有定功,没有辨别能力,广学多闻,势必会受环境的影响,徒增烦恼;再者,广学多闻,势必精力分散,不能制心一处,每门看似都懂,实则每门都不通。全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也。这只能算是佛学,儒学,道学而已,于了生死毫无帮助。
我们要求智慧,唯有戒、定。古人给我们做很好的榜样。《三字经》说:“教之道,贵以专。”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就是持戒,就是修定。三、四年之后,心定了,得三昧了;七、八年之后,开悟了,智慧现前了。这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是般若无知。得到了根本智,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心有主宰,再也不会受到环境的干扰,就具备了出去参学的条件,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广学多闻,历事练心,成就自己的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无所不知。
我们知道,慧能大师开悟之前没听过经,更没读过经,除了五祖为他讲的半部的《金刚经》大义。他在逃难途中听见无尽藏比丘尼读诵《大涅盘经》,他听了之后便能讲解。无尽藏比丘尼就是听慧能大师的讲解开悟的。还有龙树菩萨,他开悟之后,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三个月就读完了。一经通,一切经通。
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愿求证得佛果菩提。法身,般若,解脱究竟圆满,就是成佛。四弘誓愿里面,我们重点落实前面两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两愿圆满做到,决定往生净土。后面两愿留在极乐世界再完成,那时候我们跟阿弥陀佛一样,无量寿,有的是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慈悲心,这才与我们的菩提心相应。随缘不变,有帮助众生的缘分,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就尽力去做;没有缘分,老实念佛。目标,方向永远不变,那就是求生净土。
四弘誓愿是我们修学的指导原则,须有次第地进行。我们修学的同时,牢记“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对于有缘人,他能相信的,我们要帮助他理解;对于能理解的,我们要帮助他修行;对于已经在修行的,要帮助他往生极乐。对于不信的,也就是无缘之人,要帮助他起信。念念利益众生,普度众生,有此心,有此愿,有此行,我们就是在行菩萨道了。
四弘誓愿是什么及应如何理解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要破几分,才能进入第三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所以如果学佛一开始就广学多闻,那是颠倒了;所以用尽心思精力,到后来一事无成,这是没听从佛陀的教诲。第四条‘佛道无上誓愿成’,善财童子最后一参,参访普贤菩萨请问佛道如何成就?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成就无上道。这清楚明白的告诉我们,学佛一定要依教奉行,精进无间,才能得自在。
佛陀的“四弘誓愿”是什么意思?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具体解释如下:
1、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多到无法计算,但是我发誓全部都要度脱他们离苦得乐,出离生死的苦海;
2、第二句是烦恼无尽誓愿断。我虽然有无量无边的烦恼,但是我发誓统统都要断除干净,恢复清净的本体;
3、第三句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虽然度脱众生的方法多到无量无边,但是我发誓每一个方法都要学习;
4、第四句是佛道无上誓愿成。虽然最高的佛果很难获得,成佛的道路很长远,但是我发誓一定要成佛。
原文:
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
扩展资料:
发四弘誓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
学佛修行,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2、烦恼无尽誓愿断
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烦恼,能恼害我们,烦乱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例如贪欲,为了贪欲,种种的辛苦,种种的麻烦;嗔恚,为了嗔心,种种的不安,种种的苦恼;愚痴、邪见,更是蒙蔽我们的智慧,使我们不能走上正道。
所以,我们要发愿断尽贪嗔痴烦恼,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尤其要不断的忏悔,忏悔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烦恼,烦恼净化,那就是解脱,那就是自在。
3、法门无量誓愿学
俗云:“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一般在家人士,要想生活无虑,都必须具备各种知识、技能,何况学佛修行,既然发心要度众生,不但要具备各种知识、技术,还要有佛法,所以,无量的法门,我们都要学习。
世间的知识,出世的佛法,各种的技能,各种的服务,对一个真正学佛求道的人,要像“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高,成其大。
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即:
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
古德说:“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成佛须经“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要经过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成就。成佛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要“见贤思齐”;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弘誓愿
佛教的四弘誓愿是什么?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国内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即:(1)众生无边誓愿度,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2)烦恼无尽誓愿断,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3)法门无量誓愿学,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4)佛道无上誓愿成,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前一誓愿为利他,后三誓愿为自利。 (二)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大八·四六五下):‘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 (三)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所举与道行般若经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较简(大九·一九中):‘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四)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二四·一○一三上):‘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五)陀罗尼杂集卷三所举菩萨四弘誓:(1)心如大地,谓菩萨誓愿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以成圣果。(2)心如桥船,谓菩萨誓愿心如桥船,运渡众生达于彼岸。(3)心如大海,谓菩萨誓愿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沾于法味。(4)身如虚空,谓菩萨誓愿身如虚空,包含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 (六)摩诃止观卷十下所举(大四六·一三九中):‘众生无边誓愿度,(中略)烦恼无量誓愿断,(中略)法门无尽誓愿知,(中略)无上佛道誓愿成。’ (七)密宗依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受菩提心戒仪等所举(大一八·九四一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共为五句,称五大愿,为真言家所奉持。 (八)日本天台宗所诵持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 参考文献:佛光大辞典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