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述记三种疏(成唯识论讲记)

唯识宗的简介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为唐 玄奘法师 及其弟子窥基大师(632~682)。唯识宗是玄奘大师留印十六年所专门研究的。这衡慎一流派的远祖,是古印度时的 无着菩萨 (约410~500)和 世亲菩萨 (约420~500),中间经过护法上师和尊师们的弟子戒贤法师而传到中国。窥基大师常住长安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唯识宗也称为“慈恩宗”。又因为该宗从分析法相入手,以表达“唯识真性”,所以又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识者心之别名。主要经典依据有六部经书 和 十一部论书。
其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建立了阿赖耶识,用现在的语言来讲大体就是说精神方面有一个统一的作用。在唯识家看来,无量的世界似乎是一块,实际上各是各的,这就是唯识的道理,一句话,就是“心外无境”,即通常说的“万法唯识”。
此宗条理谨严,分析周密,非常接近科学,但法相词汇很多,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代表作有《俱舍论》(小乘法相的总结)和《瑜伽师地论》(大乘法相的总结)。 本宗总取《大方广佛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大乘阿毗达磨经》《 密严经》(又名《厚严经》)等六部经书及《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观所缘缘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分别瑜伽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集量论》、《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等十一论为所依,又特以《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为法据,以成一宗之旨。
关于本宗之传承,于 无上释尊 入—大—涅—槃 后约九百年间,相传尊上 弥勒菩萨摩诃萨 应 无着菩萨 之奉请于中夜从兜滑拦高率天降至中印度、古时阿逾陀国之宏伟禅堂,观说:《瑜伽师地论》;
无着菩萨 禀承其说,著《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
世亲菩萨 著《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
更有所阐明;不久 无性法师 亦造论注释《摄大乘论》,又有护法上师、德慧上师、安慧上师、亲胜上师、难陀上师、净月上师、火辨上师、胜友上师、最胜子上师、智月上师等十大论师,相继制论以注释 世亲菩萨 之《唯识三十颂》,瑜伽宗遂传教于全古印度帝国。唐代 玄奘法师 入印学法,师事 护法法师 之门人戒贤上师,具禀本宗之法秘。返唐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法旨。受教人物颇多,以窥基上师、神昉上师、嘉尚上师、普光上师、神泰上师、法宝上师、玄应上师、玄范上师、辨机上师、彦悰上师、圆测上师等著名上师。其中,神昉上师作《唯识文义记》;玄应上师作《唯识开发》;圆测上师作《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等,佛门中人有道证,作有《唯识论要集》,新罗僧太贤上师从其学,作《唯识论古迹记》,后世称 海东瑜伽之祖;而 窥基大师 绍承 玄奘法师 之嫡传,住长安大慈恩寺,盛张教纲,世称慈恩上师,作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述记》及《大乘法苑义林章》等,集本宗之大成。宗门人惠沼上师作《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等之邪义,其下复有道邑上师、智周上师、义忠上师等。智周上师作《成唯识论演秘》,发扬《成唯识论述记》之幽旨,并注解其难义。此外,《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论演秘》,合称为唯识三疏。日本之智凤上师、智雄上师、智鸾上师、玄昉上师等皆出智周上师之门,均有所承学。其后,以禅宗与华严宗等宗中兴于华夏,唯识宗教势顿衰,宋代以后稍见复兴之迹象。至明代,智旭上师作《唯识论心要》,明昱上师作《成唯识论俗诠》,通润上师作《成唯识论集解》,广承上师作《成唯识论音义》等。
日本方面,孝德天皇白雉四年(653),道昭入唐,从 玄奘法师 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而传法,称为南寺传;元正天皇灵龟三年(717,一说二年)玄昉入唐,从智周法师学佛法,返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而传佛法,称为北寺传。日本法相宗信尺为奈良时期(710~794)、平安时期(794~1192)最有权威性宗派之一。 以下内容皆取自成观法师撰写之“相宗系列”书籍
要了解相宗(即法相宗,又称瑜伽宗,或唯识宗),也必须稍微了解一下中观派;
因为正如唐代 义净三藏法师 在其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所言:“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化;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由是可知,大乘佛法有两大法脉或学派,一是中观学派,二是唯识瑜伽学派。
中观学派是尊 龙树 菩萨为始祖,以其《中观论》及《十二门论》为根本论典,其后传至 提婆菩萨,著作有百论,即与尊 龙树 菩萨之二论合称“三论”其传承者为罗睺罗跋多罗上师、青目上师、婆薮上师、佛护上师、青辩上师等。在中国之弘传者则为尊 鸠摩罗什 尊者,至唐,吉藏大师而集其大成,因而开创“三论宗”。此处所说的中观学派是唯识中观派;此派虽名“中观”实是以空观(第一义空、一切法空)而涵摄空、假、中三观,故名:中观,又称“空宗”。其根本经典为般若诸经与三论。
广义的中观学或空宗则包括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因为这些宗派都以中观学派的创始者及其经典为立宗之主要根据,故在大乘八大宗中,除法相宗与律宗外,其余诸宗基本上都属于性宗(空宗)所摄(以其相对于“相宗”,切研习之本性,故又称为性宗)。 1. 《大方广佛华严经》
2.《楞伽经》
3.《解深密经》
4.《如来出现功德经》
5. 《大乘阿毗达磨经》(以上二部经书尚未译成汉文)
6.《 密严经》(又名《厚严经》) 1.《 瑜伽师地论》(相传为尊上 弥勒菩萨摩诃萨 所尊说)
2.《大乘庄严经论》
3.《 辩中边论》(本颂为尊上 弥勒菩萨摩诃萨 所说,世亲菩萨 造释论)
4.《观所缘缘论》( 陈那菩萨 所造)
5. 《摄大乘论》( 无着菩萨 所造)
6. 《显扬圣教论》
7. 《分别瑜伽论》(本颂为尊上 弥勒菩萨摩诃萨 所说,世亲菩萨 所造释论、此论尚未传译)
8.《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9. 《十地经论》( 世亲菩萨 所造,系解释《华严经》第“十地品”者)
10.《集量论》( 陈那菩萨 所造、义净上师译、已亡佚。系因明学之论典、发挥现比二量、及识之三分说)
11.《唯识二十论》( 世亲菩萨 所造)
此可知,瑜伽宗的根本经典,其中之六经是 释尊 所说;其十一论,则为菩萨所说或所造,包括 弥勒菩萨摩诃萨无着菩萨 世亲菩萨 陈那菩萨
至于瑜伽宗的传承,除了 释尊 与 弥勒菩萨摩诃萨外,主要是 无着菩萨 与 世亲菩萨 等无着菩萨系在 释尊 入—灭后九百年顷,诞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国,出家后证入初地,冯神通力上升兜率陀天,亲聆 弥勒菩萨摩诃萨 说佛法,悟得缘生无性的大乘空义,奉请 弥勒菩萨摩诃萨 于中夜降神于其中古印度,阿逾陀国之禅堂,为说五论(即《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分别瑜伽论颂》,《辩中边论颂》,《王法正理论》)。 无着菩萨 又秉承 弥勒菩萨摩诃萨 所说之旨,造《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摄大乘论》等。 世亲菩萨 系 无着菩萨 之胞弟,起初修学小乘,后受 无着菩萨 所化,归依大乘,并承无着之教,大弘大乘教法,名为百论之王,着有:《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对中土更有莫大影响,因为 世亲菩萨 造颂后,有十大论师(护法法师、德慧法师、安慧法师、亲胜法师、难陀法师、净月法师、火辩法师、胜友法师、最胜子法师、智月法师)先后造释论以解释颂文,于是瑜伽宗风遂披靡古印度帝国。唐代玄奘法师入印求法,即事师护法之门人戒贤法师,具得其师承。返唐之后,翻传本宗经论,弘宣法相唯识之旨。并杂揉十大论师解释唯识三十颂之论文,而成《成唯识论》,因而成立法相宗。因此中土的法相宗,简言之,即是依五位百法,判别有为、无为之诸法,而修证一切唯识之旨的教法。
继承玄奘大师唯识之教者颇众,其著名者为:窥基大师、神昉上师、嘉尚上师、普光上师、神泰上师、法宝上师、玄应上师、玄范上师、辩机上师、彦悰上师、圆测上师等。窥基大师为宗学玄奘法师之嫡统,住长安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法相宗亦时称慈恩宗。新罗(古韩国名)僧太贤上师从圆测上师之弟子道证学法,着有唯识论古迹,世称为“海东瑜伽之祖”。
以上为狭义的法相宗之根本经典与传承。至于广义的“法相”,则泛指大乘唯识宗,上座部小乘俱舍宗,及六足论、发智论、大毗婆娑论等。
看过南怀瑾老师的一段视频,说是人死时从他最后冷的部位可以知道轮回到哪一道,请问出自哪本佛经
经查经论:光进入身体的部位,为如来授决之时,主要见於经典;
煖热离开身体的部位(或说冷触),为意识开始舍去执著的地方,主要见於论集。
最早接近此说的观念,是《成唯识论俗诠》的“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一、经典
《增壹阿含经》卷38:“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受声闻莂别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别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旦租桥脇入;若授生饿鬼决定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
《生经》卷5:“授菩萨决光从顶入,授缘觉决光从口入,授声闻觉光从臂肘入,说上天福光从#17441;入,说受人身光从膝入,说地狱饿鬼畜生光从足入”。
类似的经文略举如下,各经译名和光明进入部位均略有差异:《菩萨本行经》卷2、《佛说佛顶尊胜模猛陀罗尼经》卷1、《根本说一切有部昆奈耶》卷9、卷38、卷46、《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其他译本、《大智度论》卷33、《法苑珠林》卷32等。
二、论集
1. 《成唯识论》及疏
《成唯识论》卷3(护法等菩萨造,唐玄奘译):“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第六意识不住身故”。“舍执受处,冷触便生。寿煖识三不相离故。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成唯识论俗诠》卷3(天亲菩萨造颂,护法等菩萨造论,唐玄奘译):“死时冷触起事。有第八识。方得成就。杂宝藏经颂云。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验六趣差别也。瑜伽及摄论中颂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二皆至於心。一处同时舍。此明善恶两途也”。
《成唯识论述记》卷4:“论:第六意识不住身故。述曰:意识住身可由起触。不是决定住於身中取触等故。非无意识身便冷生。第八住身即有煖起。不住身处故冷触起”。
2. 《瑜伽师地论》卷1(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
“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於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造善业者。识於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当知後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3. 《摄大乘论》及疏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正舍寿命离阿黎耶识。或上或下次第依止冷触不应得成”。
《摄大乘论释》卷3(世亲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是人於死时中。若有善业。定应向上。若有恶业型消。定应生下。若汝不信有本识。云何此依止身。或下冷触。或上冷触。次第得成。若无有本识。云何得成本识能执持五根。本识若舍。依止身随所舍处。冷触次第起所舍之处。则成死身”。
4. 唐玄奘所译《成唯识论》之“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此後亦见於唯识相关经典的注疏,如明清时的《八识规矩补注》卷下(明鲁庵法师普泰)、《八识规矩颂纂释》(明匡山五乳广益)、《八识规矩颂注》(清行舟)…等。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凡四卷。唐代窥基撰。略称成唯识论枢要、唯识论枢要、唯识枢要。或单称枢要。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唯识三种注疏之一,与成唯识论演秘、成唯识论了义灯并称为唯识三疏,或唯识三个疏。本书初叙成唯识论之成立、传来、糅译等因缘,次释本论之题目及所被之根机,其次解释论文,于成唯识论述早源野记所说之未详尽处,更详释之,特别对唯识三十颂科段、五种姓义、三类境等重要问题,均广泛解其论意。文中处处揭有「如疏」或「如唯识章说裂睁」之语,可知本书似完成于成唯识论述记及大乘法苑义林章之后,然述记中亦有「如枢要说」或「如别章」等语;陆喊故可推知本书及述记应于同时完成者。注释书有唐代智周之成唯识论枢要记二卷、憬兴之成唯识论枢要记二卷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诸宗章疏录卷一〕 p2927
法相宗的传承
关于本宗之传承,于佛陀入灭后九百年,印度有弥勒出世,说瑜伽师地论;无著禀承其说,着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世亲亦出摄大乘论释、十地经论、辩中世棚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等,更有所阐明;不久无性逗友亦造论注释摄大乘论,又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十大论师,相继制论以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颂。神昉着唯识文义记;玄应着唯识开发;圆测作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等,门人有道证,著有唯识论要集,新罗僧太贤从其学,制唯识论古迹记,世称海东瑜伽之祖;盛张教纲著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大乘法苑义林章等,集本宗之大成。门人惠沼着成唯识论了义灯,破斥圆测等之邪义,其下复有道邑、智周、义忠等。智周作成唯识论演秘,发扬成唯识论述记之幽旨,并注解其难义。此外,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论演秘,合称为唯识三疏。日本之智凤、智雄、智鸾、玄昉等皆出智周之门,均有所承学。其后,以禅及华严等宗勃兴,本宗教势顿衰,宋代以后稍见复兴之迹。至明代,智旭制成唯识论心要,明昱作成唯识论俗诠,通润作成唯识论集搜指则解,广承作成唯识论音义等。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19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