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依处(心所依处是心脏)

心是什么颜色?
人的心是什么颜色的,
小时候是红色,长大后各不相同
人的心是什么颜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与人品有关。坏人就是黑心
心脏是什么颜色的?
心脏是红色,发黄的是心外膜吧
心色的含义是什么
心色(hadayarupa):心所依处(hadaya-vatthu),除了以各自净色为依处的双五识之外,心脏是一切心的依处色。《发趣论》:「依靠该色,意界及意识界得以生起。」。然而,诸注疏随后则确定那「该色」为心所依芹蔽处,是心脏里的心室(的血)。
心所依处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作用是作为此二界的依处;
现起是支撑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它位于心脏里的血嫌握州,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所维持。
心是什么颜色的?
调和灰暗的色彩有后退感和收缩感 。
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彩的两种观感,不但可以修正、掩饰身材的不足,而且能强调突出你的优点。如对于上轻下重的形体,宜选用深色轻软的面料做成裙或裤,以此来削弱下肢的粗壮。身材高大丰满的女性,在选择搭配外衣时,亦适合用深色。这条规律对大多数人适用,除非你身体完美无缺,不需要以此来遮掩什么。
有些MM总认为色彩堆砌越多,越“丰富多彩”。集五色于一身,遍体罗绮,镶金挂银,其实效果并不好。服饰的美不美,并非在于价格高低,关键在于配饰得体, 适合年龄、身份、季节及所处环境的风俗习惯,更主要是全身色调的一致性,取得和谐的整体效果。“色不在多,和谐则美”,正确的配色方法,应该是选择一两个系列的颜色, 以此为主色调,占据服饰的大面积,其他少量的颜色为辅,作为对比,衬托或用来点缀装饰重点部位,如衣领、腰带、丝巾等,以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
总的来说,服装的色彩搭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协调色搭配,另外一类则是对比色搭配。 对比色搭配分为
1、强烈色配合:
指两个相隔较远的颜色相配,如:黄色与紫色,红色与青绿色,这种配色比较强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是黑、白、灰与其他颜色的搭配。黑、白、灰为无色系,所以,无论它们与哪种颜色搭配,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同一个色与白色搭配时,会显得明亮;与黑色搭配时就显得昏暗。因此在进行服饰色彩搭配时应先衡量一下,你是为了突出哪个部分的衣饰。不要把沉着色彩,例如:深褐色、深紫色与黑色搭配,这样会和黑色呈现“抢色”的后果,令整套服装没有重点,而且服装的整体表现也会显得很沉重、昏暗无色。
黑色与黄色是最亮眼的搭配
红色和黑色的搭配,非常之隆重,但是却不失韵味的哦~
2、补色配合:
指两个相对的颜色的配合,如:红与绿,青与橙,黑与白等,补色相配能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黑白搭配皮缓是永远的经典
协调色搭配 其中又可以分为:
1、同类色搭配原则 指深浅、明暗不同的两种同一类颜色相配,比如:青配天蓝,墨绿配浅绿,咖啡配米色,深红配浅红等,同类色配合的服装显得柔和文雅。
粉红色系的的搭配,让整个人看上去柔和很多~
2、近似色相配:
指两个比较接近的颜色相配,如:红色与橙红或紫红相配,黄色与草绿色或橙黄色相配等
不是每个人穿绿色都能穿得好看的,绿色和嫩黄的搭配,给人一种很春天的感觉 ,整体感觉非常素雅,静止~~淑女味道不经意间流露出来
职业女装的色彩搭配。职业女性穿着职业女装活动的场所是办公室,低彩度可使工作其中的人专心致志,平心静气的处理各种问题,营造沉静的气氛。职业女装穿着的环境多在室内、有限的空间里,人们总希望获得更多的私人空间,穿着低纯度的色彩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少拥挤感。
纯度低的颜色更容易与其他颜色相互协调,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增加了和谐亲切之感,从而有助于形成协同合作的格局。另外,可以利用低纯度色彩易于搭配的特点,将有限的衣物搭配出丰富的组合。同时,低纯度给人以谦逊、宽容、成熟感,借用这种色彩语言,职业女性更易受到他人的重视和信赖。
▲白色的搭配原则
白色可与任何颜色搭配,但要搭配得巧妙,也需费一番心思。
白色下装配带条纹的淡黄色上衣,是柔和色的最佳组合;下身着象牙白长裤,上身穿淡紫色西装,配以纯白色衬衣,不失为一种成功的配色,可充分显示自我个性;象牙白长裤与淡色休闲衫配穿,也是一种成功的组合;白色褶折裙配淡粉红色毛衣,给人以温柔飘逸的感觉。红白搭配是大胆的结合。上身着白色休闲衫,下身穿红色窄裙,显得热情潇洒。在强烈对比下......
心是什么颜色?
心是心的颜色,狼心有狼心的颜色,我是你想要的颜色吗?要不要给你点颜色看看吧。。。。。。。。呵。。。。哈。。。。。。
人的心是什么颜色的?
紫色
你的心是什么颜色的
我的心本是善良而有正义的色泽鲜红的颜色,面对善良的人们会给以纯真的本色;面对狡诈而阴毒的人我也会给以狂野的颜色;面对纯净的孩童,我会给以温暖的颜色;对于给予我温暖守护的人我会给以纯情温柔的颜色.....面对不同的人我会在心存善良的前题下奉上我心中所有的原始颜色,这才是我做人的一种真实性情.不过试问你的感觉又是如何?
心是什么颜色,世界就是什么颜色
用什么样的心态看世界,世界便是什么颜色。人生百态,谁没有灾难与悲伤?我们无法逃避,只能勇敢面对,选择一种心态,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穿得漂亮点儿,打扮打扮,带点微
第一张桃心是什么颜色,还有第二张是什么颜色
第一张的桃心是浅黄色,第二张没有桃心,整个姜黄色
十二处、十八界
门、净色、所缘、依处
在深入了解心路过程之前,一定要先明白一些名相,才能够彻底了解心路过程。这些名相分别为:
1. 门:巴利文叫“Dvāra”,用以譬喻心与所缘境交往的管道。所缘需要透过门,心才会生起眼门心路过程。比如要进入房间,一定要穿过门。所以通过门,心与心所得以接触目标,目标亦得以呈现于心和心所。比如刚才讲的眼门,色所缘撞击到眼净色,眼门心路过程才能够产生。通过眼门,心与心所才得以接触到色所缘。门一共有六种: 眼门(眼净色)、耳门(耳净色)、鼻门(鼻净色)、舌门(舌净色)、身门(身净色)、意门(有分) 。
2. 净色 :眼门是依眼净色而生起的,没有眼净色,眼门是不可能生起。眼净色在眼睛里面,且和眼根是同一个意思。其他如耳门要通过耳净色,鼻门则是鼻净色,舌门是舌净色,身门是身净色,意门要通过有分。
3. 所缘 :若无所缘,心路过程不会生起。比如颜色若不撞击眼根,不可能生起眼门心路过程。因此所缘非常重要。所缘与目标是同一个意思。心与相应的心所必须缘取一个所缘(因为心本身就是识知目标的活动),方能生起感觉、分别与认识的作用。所以,没有所租族缘,心不可能生起。
所缘有两种解释:
为心所兄滚取乐的:你在品尝咖啡时感觉到很快乐,是因为心取乐咖啡的味道。所以,所缘是心取乐的对象。
为心钩住或为心紧握的目标:品尝咖啡的美味时,心一直钩住美味不放。所以心很容易钩住目标。没有目标,心不会生起。
所缘共有六种:色所缘、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触所缘、法所缘。触所缘有三种,是地、火、风。法所缘包括:五净色、十六微细色、心、心所、涅槃、和概念(十遍、安般念等)。
4. 依处 :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而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有六种依处: 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 例如眼识是心,所以眼识一定要靠眼净色这个依处才能够生起。我们有 89 种心,扣除眼、耳、鼻、舌、身这五个识之外,剩下的心都要依靠心所依处。 心所依处 的特相是提供 意界 (五门转向心与二个领受心)及 意识界 依止或支持的色法。心所依处不是心脏本身,是在心脏底下的血液里,那里有很多心所依处在生灭、生灭。一个心只能够依靠一个心所依处,过后就灭掉,另外一个心所依处又会生起。心所依处是过去的业所产生的色法,是属于业生色。
依处之概要
欲界有六种依处:眼、耳、鼻、舌、身与心所依处。在色界则没有鼻、舌与身三依处。在无色界则完全没有依处,因为依处都是色法,而无色界是没有色法的。
依处之分析
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与心所必须依靠依处生起。依处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虽然首五依处与首五门(即五净色)相符,但依处与门并不完全一致,因为它对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过程里的心与心所通过门而得以和目标接触;依处则是支持心与心所生起的色法。
十二处
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简称六内处)、颜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简称六外处)。这十二处是另一个整体的分类法,首五处与五净色相同,第 7 至第 11 处则与五根所缘相同,意处则包括了 89 种心。法处与法所缘不相同,法所缘包括五净色、16微细色、心、心所、涅槃、概念等六种,法处则包括 52 心所、16 微细色及涅槃。十二处是很重要的修行法门。为什么十二处很重要呢?因为所有的烦恼全是由六外处撞触六内处引生的。佛陀说:“……不遍弊尘弊知这一切(十二处),人们无法灭尽一切苦……”六外处如强盗,六内处就像一个空的村落,颜色处每天打劫眼处(空的村落),眼触到可喜的就升起贪,不可喜的升起瞋。耳也是一样,听到悦耳的声音升起贪,不悦耳的声处升起瞋。鼻、舌、身也是一样。佛陀将眼、耳、鼻、舌、身、意处比喻为空的村落,是要说明这些都是无我的。当六外处撞击六内处时,容易升起贪瞋痴,所以修行就在六外处撞击六内处的那个当下。六内处天天开放着,时时有六尘撞击六根,所以每一天、每一刹那都是修行的时刻。佛陀又举了另一个例子,说明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空的。有位国王听到非常悦耳迷人的笛声,很想再听,请臣子去找悦耳的声音。臣子找来笛子,但国王要的是声音。臣子说声音是由笛子吹出来的,而且需要一个擅长吹笛子的人,才能吹出迷人的声音。国王一味坚持只要声音。为了找出声音,国王把笛子拿过来,看来看去、弄来弄去,就是没有悦耳的声音。他以为声音藏在笛子里,大力摔破了笛子,还是找不到声音。这例子要传达的是:“当因缘具足,声音才生起的,因缘不具足,声音不生起的。”这表示六内处都是因缘法,所以说是空。
七识界
在《阿毗达摩论》里,所有 89 心被分为七种
识界:
1. 眼识界:眼识,有二个心。
2. 耳识界:耳识,有二个心。
3. 鼻识界:鼻识,有二个心。
4. 舌识界:舌识,有二个心。
5. 身识界:身识,有二个心。
双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个是善的、五个不善)——生起时只执行一种作用,比如眼识执行看到作用,耳识执行听到作用。
6. 意界 :五门转向心、领受心二个,所以有三个心。
7. 意识界 :其余的一切心,有七十六个心。
双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个是善的、五个不善)——生起时只执行一种作用,比如眼识执行看到作用,耳识执行听到作用。
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等五识界,共有十种心,加上意界的三种心,共有 13 种心。89 心中扣除这 13 种心,所以意识界有 76 种心(89 - 10 - 3 = 76)
十八界
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颜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为什么称界?界(dhatu)是因为它们“持有”或“背负”自己的自性,例如地界持有硬、粗等自性,眼界、耳界等等也持有各自的自性。佛陀以它们的自性解释十八界是为了说明:“它们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我,称它们为界,是要破除我见,破除你我他的错误颠倒想。”其实十二处跟十八界是一样的,只是分得更细。如何分别呢?眼处就是眼界,耳处就是耳界,鼻处就是鼻界,舌处就是舌界,身处就是身界,颜色处就是颜色界,声处就是声界,香处就是香界,味处就是味界,触处就是触界,法处(16微细色+心所+涅槃)就是法界(16微细色+心所+涅槃),意处则包括七个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五门转向心+两个领受心)、意识界(89-10-3=76)。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等五识界,共有十种心,加上意界的三种心,共有 13 种心。89 心中扣除这 13 种心,所以意识界有 76 种心(89 - 10 - 3 = 76)。
(善戒尼师 阿毗达摩)
善戒法师(Sayalay Susila)简介
善戒法师(Sayalay Susila)1963年生于马来西亚彭亨,槟城理科大学大众传播媒介学士,大学时已开始禅修。
1991年,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佛教禅修中心,披剃出家。披剃后六个月,法师便前往缅甸, 在著名的阿阇梨班迪达大禅师(UPanditaSayadaw)之下,精进密集修行马哈希禅修法门三年。
1994年,法师依止缅甸阿阇梨帕奥大禅师(Pa AukTawyaSayadaw)学习止观,除了勤奋不懈地学习禅修,也学习阿毗达摩、古代经文和巴利文长达十四年之久,深受法益。
由于法师睿智,并精通英语、华语、福建话、马来语及缅甸语,因此深受大禅师之赏识与信任,充当禅师海外以及国内小参和佛法开示的即席翻译。
2000年始,经帕奥大禅师之鼓励和敦促,法师开始在马来西亚、澳州、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欧、台湾等著名学院(如宏誓、香光)教授『阿毗达摩』。
2002年开始,法师的足迹开始遍布北美各地,其教法清晰精准,备受称扬。并应请法者之邀,除了授课外,也指导禅修和开示法要。
为了饶益众生,增广见闻法师亦参学了缅甸各种禅修法门:(莫哥( MogokSayadaw)、乌巴庆(Sayagyi UBa Khin)葛印卡(Goinka),和雪吴敏(swheeOo Min)。因此,法师成为非常善巧的老师,能够以简单直接的方式来教导佛陀教法中细微部分,根据实际禅修体验,来清晰呈现法义。其佛法开示生动、活泼、精准与独特,著作有:《认识五蕴》、《揭开身心之奥秘》,《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Mind and Body》,《The Path to Happiness》,《阿毗达摩实用手册》以及《佛陀的九种德行》等书。
2014年,法师开始在中国指导禅修。
2015年,法师在马来西亚槟城创立了(正勤乐住禅林),并担任住持。
善戒尼师开示-英语网站1: (注:网站内音频与著作都有中文显示)
善戒尼师开示-中文网站2:
大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第七识(意根),而小乘佛教认为意识是从心所依处(心脏)产生的,如何理解?
小乘只有研究到第六意识,没有第七,第八。
根据《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肉团心——梵语汗栗驮(Hrdaya),又译为纥哩陀耶,略称为肉心。即凡夫肉身五脏中之心脏,乃意根所依之处,由八瓣肉叶所组成。
据瑜伽师地论记卷一上载,阿赖耶识初受生时,其托处即为肉心:若识舍离肉心,人身即亡。
关于:六种心(此依窥基大师百法明门论解):
1.集起心——这单指第八识,以第八识能集诸种子,而起现行,故称第八识为集起心。
2.积集心——这指前七转识,以前七识能熏且积集诸法种子,故称前七识为积集心。(又第八识亦可称为积集心,以其能含藏积集诸法种故。)
3.缘虑心——以能缘自分境故。
4.识——或识心,即了别心,以识即了别之义。此指前六识,因前六识以能了别为主。
5.意——此指第七末那识,以第七识恒审思量,故名为「意」。
6.心——此指第八识。在佛经中,亦常以「心」指第八识,或称第八识心,而以「心、意、识」表示(或代表)第八、第七、及前六识。
在此必须说明一个佛教名词的复杂性,在此很容易误会的就是“意根”
意根至少有2种意思,1指六根中的意根,上文中所说的意根即是此类。根据唯识经论,六根中的意根乃依附于肉团心之附近。非整个心脏。又,佛于经中所说之六根之根乃指净色根(神经系统),如眼根为例子,眼根并非指眼球,而是类似今天说的神经系统,即视神经。
又,经论中又说,由于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所依,因此也称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譬如一个仓库,放黄金就叫金库,放白银就叫银库。今天末那识为第六意识所依,因此称第七识为意根。
还有,我们常说:六根对六尘生六识。
所以,【根】、【尘】、【识】,千万不可混淆,尤其在这里六根中的意根和第六意识很容易混淆。
记得!【根是根】,【尘是尘】,【识是识】
六根中的意根,依于肉团心附近。这是【根】
第六识依于第七末那识,故末那识为意识之根,这是指【识】
这里,如果不说明,就很复杂,把根和识混在一起,而且又都叫【意根】名词一样,往往就会一头雾水。也难怪你看不懂,因为名词一模一样,只是意思不一样。
再说的透彻一点,我们说六根中的眼根,耳根……等到身根,你都不会糊涂,因为这五根所依之处是色法。眼根指眼神经,鼻根指嗅神经,乃至身根指触觉神经。但是唯独意根,你却不知道在那里?经论中告诉我们,他依的地方就是肉团心附近。还有当你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先不要把这个过程完成,什么过程呢?【根对尘而生识】,你就先不要去思惟这个完成的过程,你先思惟,在这个过程开始前,六根是什么,否则,你一来过程,又把意根和意识混淆起来。
先把他们都罗列出来,你就清楚了。
再重复一次,六根中的意根 依肉团心附近,非整个心脏。乃其一部分。
意识乃依第七识为根本,故第七识名为(第六)【意】(识)生其之【根】
「第六意识」:此识系依于「意根」,而了别法尘,故名为「意识」。意识依于末那识,以末那识为其生起之根,而「末那」又名为「意」,故第六识即以其所依之意根为名,称为「意识」。(又,也因为末那又名「意」,所以也常称末那识为「末那意」。)第六意识不但其「所依之根」不是实质的色体,而且其「所缘之境」 ,也不是实质的色境,所以也和前五识所缘的五尘(色、声、香、味、触)之有实体不同。因第六识所缘的,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子」,故非实物。当前五识了别五根所摄的五境时,是第一念了别;然而这第一念了别,只是了别五境的当体,因此虽有「了别」,但并无「分别」 。前五识了别之后,第六意识再于第二念,缘前五识落谢的影子,而起分别。因此,前五识的了别原属「现量境界」 ,而第六意识于第二念的分别,却马上转这现量成为「依他」及「遍计」的妄想。例如,前面有一个人,我们现见其人,于第一念间,眼根摄取其人形像、而生眼识(根、境、识三和合),于是了别「这是一个人」、并能了别系男人、或女人,然而并无进一步的了别。但于第二念,意识便依据眼识所落谢的这「人」的影像(亦即,眼识所「输入的资料」),而加以更进一步分析、分别,例如此人(或男人)是胖还是瘦、是高还是矮、是丑或是美、是东方人或西洋人等等,乃至于第三念,更再依第二念中分别所得的数据,又缘第七识(通过第七识的我执我见).而作种种「价值判断」,并且依之而生出爱憎、取舍之情等。因此,我们的一切妄想分别,几乎都是由第六意识所造。然而,第六意识虽然能造作种种妄想分别,为生死本,但相反的,在修行时,也仍要依意识能「遍缘一切」的功能,而作种种正思惟与观想,因而渐渐熏习、熏修,转染为净。因此,意识「为染净依」:染法固然是依第六意识而起,净法也须依意识而修。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22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