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呼吸》观后感(《呼吸》观后感300字)

学佛百科2023-04-3087

《一呼一吸》观后感

一段童话式动人甜美的爱情来临,甜蜜又充满活力的幸福溢满了整个荧幕,在心里正为这样勇敢而完美的爱情喝彩的时候,突然剧情急转,男主人公罗宾突然得病,念并变成了严重残疾,脖子以下都不能动弹,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貌似悲剧完全替代之前的幸福之时,男女主人公的勇敢与对生活的态度创造了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那叫奇迹!它让我一边抹泪一边笑的看完了这部真实故事的影片,看完眼睛是红的,心里却是暖的~!

这段真实感人的故事给我深深的震撼,如果上帝跟我开一个这么大的玩笑,我将会如何选择呢?我还会给自己选择的权利吗?

上帝关闭了我们的几乎所有感知的同时,或许并未关闭我们创造的权力,关键是看你我是否有承担结果的勇气,在我们面对命运的时候,又是以何种姿态来迎接这份挑战的?女主人公在最后的离别时感谢男主人公给了她一个无与伦比的人生,而非理想中的人生!这也深深的颠覆了我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在生命中发生的一切究竟是苦难还是体验并无绝对性的定论~。

影片也在告诉我,生活的幸福与你当下的际遇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在于我们当下面对一切发生时的心态,或许它并不妨碍我们的创造价值的能力,只要还有一吸一呼在,一切都在创造中~,也都拥有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

生命中也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放下的,即便是最可贵的生命与幸福快乐~,该放下时就愉快的放手~。

在《一察竖呼一吸》里看到生命的最后只剩下了呼吸,而它却是何等的珍贵?在严重残疾病房里的他们可以舍弃所有,只求拥有一呼一吸的存在!当我们每天都在轻而易举的呼吸的同时谁能领略到它败高大那无与伦比的美妙?

呼吸便是生命!

求观后感或是读后感一篇,300字左右

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荒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 ——罗曼·罗兰 就像有时候我们听到一支过去唱过的歌会引起很多回忆一样,有时看到一本过去读过的书我们会莫名的感动。一想起《名人传》中那些伟大而高贵的灵魂,我就不由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在我身体中碰撞。虽然也许我并不能真正读懂这本虽然单薄,分量却很重的小书。然而我相信,每一个接触到它的人,都会多多少少的体验到书中那种迫人的激情,那种对于生命的丰满和崇高的追求。 在生活海洋的波涛和风暴中,总有一本书在陪伴着你,心情沮丧的时候,面对挫折的时候,怀疑自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的时候,就找出来翻读一下,它会安慰、鼓舞你,使你洗掉疲惫,抹去忧伤,重新上路。对于我,这本书就是《名人传》!它我是精神和力量的源泉。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于对名人们的生平做任何夸耀的叙述,也没有像大多数传记家们一样追溯名人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命运之歌。 “我的体能和智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增无已……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隐隐约约看到目标在前,虽然尚不清楚,但正在一天天地接近……啊嫌型!如果我能摆脱这种疾病,我一定能拥抱整个世界!……除了睡眠,我不知道有其他的休息。可惜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睡觉。但愿我能摆脱疾病,哪怕一半也好,那时侯!……不,我不能忍受下去。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啊,如果能活上千百次那就太好了!”——《贝多芬传》 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古典主义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残忍,把最美的音乐赋予了贝多芬却剥夺了他欣赏音芹大猜乐的权利,他听不到自己的音乐,人们都在尽情享受他的音乐带来的欢愉的同时,他却必须独自忍受无声的折磨!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从天国发出的,传播到人们内心的欢乐!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欢乐!” “他是孤独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爱人,但无人爱他。人们对他既钦佩仿握,又惧怕。最终他在人们心中引起了一种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驾于他的时代。于是,他稍稍平静了一些。他从高处看人,而人们则从低处看他。他始终是单身。他从不休息,连最卑贱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尝不到,他一生中连一分钟都不曾在另一个人的温柔怀抱里入眠。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在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维多利亚科洛纳的友情,曾闪过一道纯洁而冷峻的星光。周围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炽热的思想流星——他的欲望和疯狂的梦境——飞驰而过。贝多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黑夜。因为这黑夜就在米开朗基罗的内心。贝多芬的悲愤是社会的过错,他本人却天性快活,且渴望快乐。 米开朗基罗则忧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开他。他在自己周围造成了一片空虚。”——《米开朗基罗传》 大卫用他的弹弓,我用我的弓箭。——米开朗基罗 贝多芬的痛苦来自病痛的折磨,米开朗基罗的痛苦来自他充满矛盾的灵魂:他既无残疾,也不贫穷。他出身高贵,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他的祖国多灾多难,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毁于战乱。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会获得一大笔酬劳,但他却过着像穷光蛋一样的生活,只吃面包,喝点葡萄酒,每天只睡几个小时;他惊人的长寿,一生渴望爱情,写出大量火热纯洁的十四行诗,但他却终身未婚,孤单到老;他的家族从未给他任何温暖,总是一次又一次从他身上榨取金钱,利用他的名誉到处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却使他出手大方;他骄傲固执,目空一切,他在艺术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闹翻,但他又软弱可笑,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妥协投降,做出种种与他名誉不符的可笑举动;他的艺术天分惊人,雄心勃勃,创作出《大卫像》、《奴隶》、《摩西》等惊世杰作,但他又不得不为教皇奔波卖命,这个任务还没完成,又有新的任务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计划中最伟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废。他一生都在超负荷的工作,同时还要为那些没完成作品忍受内心的谴责;到了老年,他已经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艺术大师,人们对他像对上帝一样敬重,无人敢于挑战他的权威,但他却越来越虔诚,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尽管米开朗基罗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尽管他一直没能实现自己最伟大的计划,可谁也不能否认他的艺术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人文精神,从大卫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严,人的意志;从摩西和奴隶身上看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神灵,但他表现的却是现实中人的苦恼和感情! “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征,永远铭刻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宽广的前额上两道微弯的皱纹,白色的双眉异常浓密,一部忠厚长者的胡须,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苍老的面庞变得平静、温和,留着病痛、忧伤和慈祥的痕迹。从二十岁时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尔从军时的呆板严肃,到现在的他改变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锐利深沉,显得坦白直率、胸无城府却又明察秋毫。”——《托尔斯泰传》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是贵族出身,地位优越,衣食无忧;他身体健康,婚姻美满,有深爱的妻子儿女;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他是巍然耸立的文学高峰,他不仅为读者展示了俄罗斯近代历史的广阔画面,还精彩地谱写了俄罗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一个都让人们点点头说:“是的,俄罗斯人就是这样的。”总之,他是一个一般人看来什么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悯人,他为城市贫民的凄惨处境感到镇静,为农民的生活贫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质富有,生活优裕而内疚,为自己不忍心摆脱家庭羁绊去过苦行生活而苦恼……总之,他的博爱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难,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幸福安详的生活。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他首先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让自己和农民生活劳动在一起,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实行改革,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佃户,他推行“爱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恶”,甚至提出“敌人要打你的左脸,要把右脸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变本加厉,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财产,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绝之后,他以八十二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孤独地死于出走途中。 罗曼罗兰说:生活是严酷的,对于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可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这大概就是对于托尔斯泰行为的最好注解。 在《名人传》的开头,罗曼罗兰大声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他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中国人苏轼的名言: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能寻找到前进的动力! 你自己……看看咯

10篇电影观后感300字 电影随便 给完50分

贝拉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她不热爱虚荣,不会像其他女孩一样追求时髦,也不愿伪装自己刻意去和散岩纯合不来的同学搞好关系。因为母亲再婚的缘故,贝拉搬去和父亲同住。在新学校里,贝拉遇到了一个名叫爱德华的男孩,他跟贝拉遇见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不仅英俊、聪明、幽默,而且跟贝拉非常有共同点枣模——同样孤独。两人很快就陷冲咐入了爱河。然而爱德华的真实身份其实是一个吸血鬼,自从1918年后他就没有变老过,他可以空手制止一辆飞驰的汽车,跑起来快过狮子,但和其他吸血鬼不一样的是,爱德华本人和他的家族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喝人血……

呼吸的音乐观后感

呼吸的歌曲晌备》是一部社会公益题材影片,取材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上的甜酸苦辣和悲喜,以关爱“留守老人”和“自闭症少年儿童”为主题风格,号召普通大众关心特殊群体。

《呼吸的歌曲》历经三年写作,主题风格紧紧围绕“孤独症儿童”“单亲母亲”“留守老人”等话题讨论孝册,叙述一个单亲母亲独自一人养育孤独症儿童,在隔壁邻居老大爷的热情协助和照料下,渐渐地开启心中束缚,最后治愈的栩栩如生感人的故事。

电影对焦如今的社会群体中的“秘密角落里”,唤起大家对特别艰难人群的了解、重视、宽容、关爱,给人一种温馨和痊愈的能量,令人感悟生命、坚持梦想。《呼吸的歌曲》写作初心就取决于根据影片的方式,揭露以“留守老人”和“自闭症少年儿童”为巧谨宏象征的劣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及她们所遭遇

科幻电影《呼吸》观后感

         去看法国科幻影片《呼吸》,是被电影的名字吸引。之所以会被吸引,是因为一年前我做过一个关于呼吸的梦,梦的内容也是很科幻的: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人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不能适应周围的空气了,变得呼吸困难,不及时送扰饥丛到医院吸氧就会呼吸衰竭而死。因为自己做过一个关于人类呼吸灾难的梦,现在看到一部名叫“呼吸”的电影,很自然地就想去看看和自己做的梦境有什么不一样的。

《呼吸》是法国导演丹尼尔·罗比执导的一部科幻片。讲述的是巴黎在发生了一场接连两次的地震后,被一种从地下喷涌、升腾而出的奇怪致命烟雾淹没,很多没有来得及跑过毒烟弥漫速度的人们,立马就倒毙在毒烟里死去。因为死亡的人太多,政府的公共运转没法保障,整个城市陷入了灾难的恐慌中。不幸中的万幸是这个毒气是惰性气体,虽然一直在弥散,但升高的速度还算缓慢,主人公是离异的马修和安娜,与其他幸运者逃到楼顶,暂时躲过一劫。但马修和安娜的女儿萨拉因为从小患有严重呼吸道疾病,不能呼吸自然的空气,必须常年24小时待在家里全封闭的氧气舱当中。在地震发生毒烟扩散时,萨拉已经是个青春期的少年了。毒烟灾难让全城停电,救援队迟迟不能到来,萨拉的氧气舱随时面临着断电的危险。为了拯救患重病的救女儿,马修和安娜竭尽全力、抱着必死的决心离开了安全的屋顶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呼吸》被称为“佛系科幻灾难片”,因为它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是首部以“雾霾”为主题的科幻灾难片,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既没有美式灾难片的大特效场面,也没有个人英雄情结,有的只是灾难面前人性、爱与欲望碰撞的种种火花,以及一对父母对患病女儿的拼死救援。这样的深情也感动着观影的我,但电影结局却让我感到有些意外:在萨拉的母亲女主安娜因为防毒面具氧气量不足,但为救女儿坚持去给女儿的氧气舱换电池,吸入毒烟死去之后;男主萨拉的爸爸力尽艰险带着防护服去救女儿的时候,恰好遇到患有和女儿同样呼吸道疾病的女儿的男同学,前来告诉萨拉他们因为这种呼吸道疾病反而对毒烟有了免疫,在毒烟里反而能正常呼吸,不必再呆在封闭的氧气舱中。电影最后结束的画面是戴着防毒面具的男主萨拉的爸爸马修,和不戴防毒面具的女儿相拥在毒烟里,劫后余生、喜极而泣。抛开电影想要传达的人文缓樱意义和教育意义之外,电影结局的反转让我从心理学视角再一次回顾影片内容,有了以下一些自己的心理学角度的观影感受:

首先,父母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子女不能呼吸同一种空气,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隐喻。电影的开头,萨拉在和两个患有同样呼吸道疾病、也住在封闭氧气舱的同学通过视屏电话在聊天,其中的女同学因为男朋友的电话呼叫中断和他们的聊天,男同学还向萨拉调侃那个女同学谈恋爱了就不重视他们的小团体了。是的,他们就是那群被称为“病人”的青春期的孩子,那个氧气舱就象征着父母对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和外界的隔离:父母认肢带为外面的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危险的,所以父母按照自己的安全标准为孩子打造了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封闭氧气舱,孩子只能呆在纯净的氧气里,而且氧气舱有大面积透明材料做成的视窗,呆在里面的孩子还得随时接受父母的探视,或者说安全监控。在氧气舱的方寸空间里,萨拉没有自己的隐私、没有自己的生活,也谈不上有自我,她只是爸爸妈妈的女儿而已。在发生毒烟灾难之前,她也许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必须住在氧气舱里,其实和父母对她带有控制性的爱有关。父母想要保护她、想要给她最好的爱,但却是以他们认为的最好的方式。所以,在正常人类生活的时候,外界的空气对萨拉这一类的孩子是致命的有毒气体,但在毒烟肆虐的灾难空气里,萨拉这样的孩子却如鱼得水、重获新生;反而是父母这样所谓没有“病”的人,却不得不戴上防毒面具靠呼吸纯净的氧气才能正常呼吸。惊不惊喜?!意不意外?!自己强加于人的、最后还是得自己来承受。片中父母拼了命想要给女儿找寻的他们认为可以“救命”的防护服,其实并不是女儿真正需要的,而毒烟却能给到女儿真正自由的呼吸。父母和“有病的”子女就真的不能在同一种空气中同呼吸、共命运了吗?电影里的毒烟又是因何而起呢?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引发毒烟的两次地震也是蛮有象征性的。第一次地震我从心理学角度理解是萨拉父母,即男女主马修和安娜的离异事件,在一家三口、特别是女儿萨拉内心中引起的震动。离婚这件事,不论是夫妻双方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对夫妻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创伤事件,更不用说他们的孩子萨拉内心的感受就更复杂了,而且如果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父母离婚,孩子内心的情感没有办法言说的情况下,对孩子心理的伤害无异于发生了一场情感的地震。电影中说萨拉患上严重呼吸道疾病是因为遗传缺陷的原因,也没有交待萨拉具体是在什么时间点开始住进氧气舱的,但我猜测,萨拉患病或者说发病是和父母的离婚事件相关的。第二次地震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电影的开场向我们展示的是萨拉已到青春期,对同样患病的、谈恋爱的女同学是充满羡慕的。在心理学中,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是需要确立自我的年龄阶段。当这个在氧气舱中成长到青春期的萨拉,在步话机中向妈妈提出关于想要恋爱的渴望和困惑时,萨拉想要成长自我的动力和父母对她保护性控制的碰撞,必定也会引起一家人内心的震动。毒烟是为拯救萨拉而来,是为了告诉萨拉的父母,他们给到女儿的保护对女儿是不自由的而来,毒烟是因萨拉内心的呼唤而来。

但在影片中目前不可调和的是:萨拉不能呼吸之前正常的空气,毒烟发生后萨拉能自由呼吸爸爸却只能住进之前萨拉的氧气舱。难道他们父女就永远不能呼吸同一种空气了吗?永远都要隔着这么一个氧气舱吗?这也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我想,新一代总是有他们的新思考、新办法,同时片中的爸爸也住进了之前女儿的氧气舱去换位生活和感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父女内心的某些变化又会引发毒烟的改变,那时,毒烟的性质成分发生改变了,大家就可以共同生活在同一种空气中,不用戴防毒面具、不用隔着氧气舱玻璃,也能紧紧相拥、自由呼吸!

        看完《呼吸》,也发现自己做的那个关于地球人突然不能适应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灾难性的梦,和电影所要表达的对地球气候变坏的担忧还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人类共同体的每一分子,这也是每个地球人都会当心的事情。电影《呼吸》是一个警醒,希望我们能永远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中,呼吸到纯净、滋养的空气。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241.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