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思维人身难得心得分享(道次第二十五课《思维人身难得》修学心得)的简单介绍

学佛百科2023-04-30229

《道次第》修学心得之四法行

四法行包括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下面我从四个方面阐述四法行:

一、亲近善知识

对于我们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

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局衡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

此外,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二、听闻正法

首先,要增强对三宝的信心,树立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可学习《随念三宝经》、《增一阿含经·三宝品》、《地藏经》、《普贤行愿品》等。

其次,是学佛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正见和行仪,指导我们如法地生活、持戒,止恶行善,相关经论有《佛说善生经》、《佛说吉祥经》,这些经教说明了居士应该如何待人处世,如法生活;《十善业道经》派消揭示了缘起因果、止恶行善的意义,指导我们简别佛桐羡做法与其他宗教在知见上的不同,为修学打下基础。

此外,还应奠定相应的教理基础,明确学佛的常规套路和次第。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就必须树立佛菩萨那样的行愿。关于此,必读典籍为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和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重点介绍了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

具备行愿之后,还要进一步解除烦恼,入佛知见。《辨中边论》、《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可为我们提供指导。

闻思经教是修行中的重要环节。正如《听闻集》所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三、如理作意

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

以思维人生难得、念死无常、思维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同观念。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以帮助我们逐渐摆脱凡夫心,使修行继续深入。

四、法随法行

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对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和四无量心。

首先,修习皈依,重点在于强化对三宝的信心,这需要量的积累,所以我们要作为每日定课来完成。修行,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对于初学者,应以两至三年的时间修习皈依。

皈依修习还应结合礼佛同时进行。礼拜,不仅是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恭敬和感恩,也是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障碍的最佳方式,更能折服我慢,培养谦和、柔软的佛子威仪。

其次,是修习发心。从下士道的增上善心开始,进而修习中士道的出离心和上士道的菩提心。出离,不仅是对现世的出离,更是对轮回的出离。依出离心修习三无漏学、三十七道品,可成就解脱道。菩提心即觉悟利他之心,更有无限、平等、无相、无所得的特征。

第三,应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弟子基本的行为准则,受持五戒,应该通过相关律典的学习,了知开遮持犯。戒为三无漏学之一,依戒修行,方能成就定慧资粮。同时,止息凡夫心和生命中的不良串习,使未来获得暇满人身,远离堕落恶趣之苦。

第四,还应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是予乐之心;悲,是拔苦之心;喜,是对众生一切善行的随喜;舍,是对众生的平等相待。

以上四点,为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如果说皈依使我们走入佛门,那么发心就为我们把握了修行方向,而五戒十善是保护我们不受烦恼伤害的行为规范,四无量心的意义则在于拓展心量,迅速积累佛道资粮。

四法行的修习环环相扣,由亲近善知识而能听闻正法,由正法指引而能如理思维,具备正确观念之后,才能如法修行。如此,从认识外在三宝到开发内在三宝,最终实现自身本具的三宝品质。

人身难得

文|大熊

病痛

常听人说,人身难得。而我就常常抱怨老天爷既然给了我生命,为什么又要用各种病痛来折磨我呢?

我有先天性心脏病,法洛氏四联症,嘴唇和手指头都是紫色的,走100米都会喘不过气。记忆中的画面就是瘦小的我蹲在家门口(蹲着,心脏负担小一点,人会舒服一点),看着别的孩子搏扒答蹦蹦跳跳。

好在1992年我的心脏病经手术治愈了。但总体体质还是比较差,基本是病痛不离身。满口蛀牙,牙医和我处得像朋友了。他说我,小时候吃多了糖,乳牙不好,心脏供血不足,恒牙钙化也不好,所以我的牙就一个词形容,没辙。还有腰椎间盘突出,严重时,走路都一瘸一拐,翻身都要咬着牙花巨大力气完成……用林妹妹来形容曾经的我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弱不禁风,多愁善感。

其实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病恹恹的我。为什么是我?为什么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对我就是难于上青天......

缘分

但后来,经历了许多事情,也学习了一些身心灵的课程,终于接受了。是的,这就是事实,我的身体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不但接受了事实此晌,也开始认识到自己其实是很幸运的,得到了家人朋友满满的爱,也有很多贵人相助。比如苏裳祺老师。

我今年四月感觉心脏很不舒服,慢走都会心脏怦怦跳。然后偶然在公众号看到在推荐苏老师的站桩课,我便死马当作活马医,买了一个无极桩的课程。每天跟着音频练十分钟,时间慢慢增加,再到15分钟,20分钟。觉得身体确实有变化,心脏没有不舒服了!睡眠也好了很多......于是我又买了松静桩的课程,后来又去上海参加了线下课程。

看视频课程我就觉得苏老师慈眉善目,言辞中肯。而上海线下课程的实际接触,更是深深感受到老师的善良,真诚,谦虚!自己受过苦,所以能够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自己千辛万苦学来的本事,又毫无保留地,分享和传授给别人。真的是一位有大爱的老师!由于工作关系,我也接触过不少名人,他们的确很出色,但我从来没有要求和这些名人合影。而那天线下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请求和苏老师合一张影,并深深给他鞠了一个躬。

因为这是一位让我的身体获得益处,心灵得到抚慰和感动的,值得尊敬的师长。

收基慧获

总结一下从四月份开始站桩到现在,我身体的改善主要有如下几点:

1.原本的心慌心悸没有了。

2.睡眠变好了,以前入睡困难,试了很多方法都不管用,现在入睡快,睡得香,发生了几次灯都没关就睡到了天亮的情况。

3.脸色以前黄黄的,现在红润了。

4.大便以前溏稀,现在成型了。

5.以前不怎么出汗,现在会出汗了,感觉身上的皮肤也变光滑了。

6.外八字脚,不知不觉就好了。

继续前行

小小的一个站桩真是给了我大大的惊喜,我的身体越来越好,心情越来越灿烂,看天更蓝,草更绿,身边的人也更可爱了。每一天都感叹活着真好!

我会坚持站桩,并且不遗余力地向我的亲朋好友安利。站桩真是太好了。苏老师真是太好了!感恩苏老师的传授,感恩命运的安排。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宇清养正,身心健康

转发:《道次第》修学感悟

两遍《道次第》、一遍《百法》、两遍《入行论》,一算,同修班起码要6年!这么漫长的修学阶段,如果认真地安住当下,用心学,时间也是可以过得很快的;如果浮皮潦草、浮光掠影地随便学学,恐怕就会过得很慢,学起来自然也很辛苦。而且,如果没有培养起良好的修学习惯,没有认真听从善知识的修行指点修学,白猜旅耗了时间不说,还会就此养成诸多不良串习,于生命来说,真是亏本的买卖!

盘点下同修班的学习,很后悔走了N多弯路,也听到了别的师兄分享的走弯路的经历,无不留下深深的遗憾。于是,我把这些写出来和师兄们分享,愿师兄们引以为鉴,少走弯路,直抵菩提!

一、观听视频

好处:每一次观听视频,导师的音声、相貌、语气、神情等,出家僧人的清净行仪,佛法的甘露,都在视频这样的载体当中呈现了。视频,它带我们穿越回了十多年前那个小院里的无数个早晨和三宝楼的那个三学堂以及各个讲座的现场。座下,有众多的学人都在殷殷求法。所以,虽然无缘值遇当时说法现场,但通过观听视频,我们似乎可以穿越时空的障碍,身临其境。

想想无尽的生命长河中,我们有多少生都在三恶道中流转受苦不得出;多少生即便得了人身,却也许是在醉生梦死中虚度一生又一生;多少生即便接触了正法,却也许是因为无缘值遇善知识而仍处无明大暗。今生,可以这样便利地安坐听闻正法,得明师教授,这样的教化机会是古代多少学人所梦寐以求的。

观听视频,实在是善知识在对自己耳提面命的时刻,是僧宝的影像不断地种入自己的阿赖耶识中的时刻,是独自享受心与法相遇、相连、相应的美妙时刻。这种直接地旁岁纳法于心的修学方式,又岂是文字所能替代的?

想想一天24小时,8小时要用在工作,睡眠至少要6小时,还有几个小时要花在三餐和事务处理上,剩下的可以安静地坐下来的时间,能有多少?忙了一天,不就是为了能够生存下来,为生命的究竟解脱寻找一条彻底的出路吗?

导师开示视频是同修班的主要修学内容之一。总结一下,观听视频这种方式有以下好处:

一是可以在缓缓地闻思的过程中,跟随善知识的引领,深入思维。很多闻思的智慧火花,会在观听过程中屡屡迸发。

二是观听视频,比阅读文字稿要多花不止5倍的时间,需要更多的时间投入。那么,在时间上,就没办法打折扣。而投入时间,又让自己对学修有了起码的保证。

三是通过观听视频,善知识的影像音声和法的智慧会落入心识。会感受到,原来善知识就是在对自己耳提面命、口授亲传。我们不是常常有不能常随善知识左右随学的遗憾吗?那么,观听视频就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一些这种遗憾。

四是不同的因缘时节,心的认知程度也会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观听,会让法对心的撞击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

五是观听视频,一开始容易走神和开小差,或是昏沉掉举,或是完全抓不到重点,容易只听到一部分,所以,需要格外用心地听闻,用心地领会善知识讲说法义的逻辑、架构、譬喻、教证等,再用心地记笔记。这些都有助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从而加深对法义的理解和掌握。思维深入了,忆念法义久了,自然更容易让法入心。反之,如果运兆睁以文字讲稿取代视频,以上的很多收获可能就不一定有了。

在这几年的修学过程中,当遇到困境、伤心沮丧、心力最极微弱的时候,我会连动一动的力量都没有。更有一些烦恼炽盛、心浮气躁的时候。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看着视频,静静地放着。哪怕就是听不进去也没什么,我只要静静地听着视频,再大的困难都能慢慢地化解。

二、定课

虽说可以经常亲近三宝,但我对“皈依共修”这一度身订造的定课的接纳,却是走了很长一段弯路。

首先是觉得寺院的早课有氛围,喜欢上寺院的早课,把寺院早课拿来替代皈依共修。导师说,皈依共修的好处在于它和我们当下的修学是配套的,是相辅相成的。可我却似乎是在很久以后才听到这句话。为此,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坚持做皈依共修。

后又觉得《三宝歌》的唱诵部分实在不是五音不全的自己所喜欢的。所以,直接拿着仪轨照着念。至于《三宝歌》这样的环节,有时甚至直接跳过去。却不知,这不是在唱歌,而是在这样的咏叹中,强化对三宝的依赖、信心,向三宝学习。

在修学的过程中,我还觉得仪轨进行得好慢,念的时候经常心不在焉。特别是上到同修班,各方面的时间和作息安排一下子没有调整和跟上的时候,真觉得做定课是一种痛苦和煎熬。有时妄念纷飞,有时昏昏欲睡,坚持下来特别不容易。

其实,同修班的修学对学员来说,改造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大剂量的闻思需要较多的时间保障。所以,它对于我们的作息乃至生活重心都在进行调整。如果还是贪恋各种世俗享乐和耽著,闻思必定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要想修学得力,需调整的就不是头脑的表层意识和观念了,心态的禅修会变得必不可少。这样,健康如法的生活方式就是戒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否则,修学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难以持久和见效。

所以,当生活作息和生命重心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修习皈依,自然难以引发很多的受益。受益少,修习的意乐就不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为此,真需要逐步调整作息方式,舍弃不必要的安排,多作多闻。

闻思上去了,对仪轨部分的随文入观能力就会加强,进而,就会感觉到仪轨引导的力量。久而久之,自然能逐步获益。乃至于一天可以早晚两座、三座、四座地修,不会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艰难度日,也自然能够随文入观,法喜充满,身心自在。

三、如何对待原来修学的法门

虽然三级修学和各个法门并不冲突,但是,如果原来进入书院前就修学了某个法门、有了每日定课,那么,遇上需要花时间好好修学的同修班课程,又该怎么办呢?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步学修不同法门,很可能会顾此失彼,或者学得不能消化,甚至带来理解上的自相矛盾。

我在进入书院前就学了四五年的佛法,还选定了极乐世界为将来的归宿。为此,我会希望把所做功课皆用来“庄严佛净土”。但是进入三级修学,加上做义工,很多时候,我连以前最喜欢做的事——念经都很少能做了。虽然中间曾经挣扎着念了多少万的佛号、多少百字明、做了多少大礼拜,但是没过多久,只能放弃。不是书院要求我放弃,而是我在这样的过程中,真觉得,我必须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因为,修行关键是用心,坚实的由正见构建的佛法基础更是不可缺少的。而《道次第》观察修、安住修的闻思就是在帮助我们树立正见、调整心行。

再反思自己对于其他经典和修行方式的爱好和放不下,一半是执著和串习,一半是因为那样修行不费力、不“伤”心、舒服。很多时候,《道次第》的每期法义、导师的开示几乎都是在痛指我的凡夫心!要舍弃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那我不是就变得一文不值、一无是处了吗?过去多少生,我都喜欢别人说我行、说我好,这些都是我的标签、我的存在感,如今却要舍弃,那什么才是我的价值所在?还有,要舍弃自我,凡夫心真的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我是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烦恼,可是我还不是很想舍凡夫心。

而相比之下,念经、持咒、看其他书,都不会让我感觉到我的凡夫心受到了伤害。不面对《道次第》,不听导师开示,我就仍然可以想学就学,想学多少就学多少,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自由自在,舒舒服服,多好!

可是,总是有那么一天,这种鸵鸟式的逃避和反复地因为以凡夫心做义工而一再受到的伤害,迫使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除了《道次第》所说的舍凡夫心、发菩提心这条路,还有别的路可以走吗?这颗凡夫心,让我在六道中的处境忽上忽下,执著烦恼、颠狂痴迷、害己害他……我一直都是它忠实的奴仆,这个奴役着我主人,我还要再顺从它吗?

而要厌恶它,舍弃它,反抗它,不学《道次第》,靠我自己,能找出条路吗?我找的路能走得通吗?我需要条条路都试一下、走一下才确认哪条路才是真正的出路吗?

四、做义工

一开始,我是抱着修学有受益、要报恩的想法来书院做义工的。“将此深心奉尘刹”是我最喜欢的经文之一。如果不是因为修学有受益了,想要做一点利益别人的事,我干嘛放着好好的自由日子不过,那么舒服的世间生活不过,跑到寺院来?所以,在做义工的发心上,我觉得这种发心不说是高尚的,起码也是正确的。

并且,我还把做义工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很多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我都乐于帮忙;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并且还不是为了自己。

可是同修班的修学中,导师却说,做事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成就的是什么样的心行。“我们能不能做好,就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是越做越执著,还是越做越无我。自我越大,你的世界就越狭隘;自我越小,你的世界就越开阔。”

过去,有那么几年,我在世间的领导一直都在说“要有核心竞争力”。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我知道,大概就是要比别人干得好,这样就有核心竞争力了。

在这样的观念灌输下,我会更加想要捍卫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做义工,每每做得累不说,事情还可能没做成。就算做成了,赢了事情,却输了自在。更重要的是,输掉了生命的主动权,凡夫心牢牢地控制着我一生又一生。这样继续下去,能有出头之日吗?

于是,经过了无数的痛和苦之后,“让做事成为修行”这句话我才开始有点读懂。让做义工成为修正自己贪、嗔、痴烦恼的途径,训练自己有一颗学习和服务他人、利益他人的心,这样的目标取代了原来的报恩的想法。不是说我不需要报恩了,而是我真的开始觉得,我需要学习、服务他人。在服务他人和学习解除贪嗔痴的过程中,生命才能得到成长,才有出路。

过去,我看到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发愿修学佛法,解脱烦恼。为此,发愿做点有益于别人的事。于是,我就把结果看得很重。我想,做事情达到了什么样的标准,有了什么样的结果,痛苦就会得到解决。可是学了很久后,才发现,解决烦恼和痛苦,事情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如果心没有烦恼和痛苦了,到哪里都是自在的。

由此,我才感到,原来,舍凡夫心、生起要瓦解凡夫心堡垒的战斗意志,需要那么多的闻思努力和义工训练;原来,想要生起利他心、铺就解脱之路,需要那么多的基础。

五、坚持共修

如果说这几年下来,有那么一件事是我最重视的,那么就是共修了。我不会因生病缺席共修,即便是去外地看病,也必定要争取网络,有条件就再加写一份心得。至于公差,虽然可以理所当然地请假,但只要能抽出时间来,必定跑来共修。

其实,不是班级需要我,而是我需要参加共修,来养成重视修学的心行和坚持用功的习惯。虽然每次班级共修收获大小不一,但坚持这样做使我对修学的信心与日俱增。有道是细水长流,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做法坚定了我内心的选择,才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坚强。这样的一种成长,对生命来说,真是太宝贵了。——来自善笃师兄分享

学佛修行中,思维人身暇满难得义大有什么意义?暇满难得义大什么意思?如何去思维?

甲初 有暇资圆之信乐

那么,第一科“有暇资圆之信乐”分两科,八有暇,十圆满。“有暇资圆”,有暇就是八有暇,资圆就是十圆满。这个心要生起来,信乐心要生起来。

乙一 得八有暇

第一科是八有暇。八个有暇就是反过来,离开这个八个有暇,就是八个无暇。八个无暇也叫做八难,我们显教里边三涂八难这个八难就是这个东西。八难是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叫难。那么,我们再反过来那就有暇。哪里八个有暇呢?

丙一 非三恶道

丙二 非盲聋喑哑

丙三 非世智邪辩

丙四 非正法灭尽时

丙五 非北洲

丙六 非无想天等

初开为三即成八

前面三恶道分三个,后边二三四者腔五六,一共八个。这八个,就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叫无暇,也叫八难。反过来,离开八难的,叫有暇。那么,我们要修行的话,一定要先把八有暇的条件拿到,才能说修行。所以说,这是最先决的条件,要不落于八难之中。

颂 地狱鬼畜生 盲聋喑哑等 世智邪辩才 正法灭尽时

北洲无想天 是名为八难 难闻佛法故 无此称有暇

乙二 得十圆满

丙一 依内五种

丁一 众同分圆满——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等。

丁二 处所圆满——生在人中,得四众处等。

丁三 依正圆满——生处中国,不缺根支,性不顽嚣,解善恶语,堪能受法。

有了这个条件之后,还要“依正圆满”。你做了个男子身,也生在中国。这个中国就是说有佛法的地方。有佛法的地方都叫中国。

丁四 无业障圆满——于现生中,不自教他,曾作五无间罪。

丁五 无信解障圆满——于现生中,必不成就五无间罪,不于恶处而作信解。

颂 众同处所依正圆 现生不作五无间 无诸邪见信业果 如是五种内圆满

丙二 依外五种

内边五个圆满了,外边的环境野嫌燃不好,也修不起。那么,外边的环境也要五种圆满,这对修行才有办法。

丁一 大师圆满——遇大师出世。

丁二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值大师教法。

丁三 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值大师弟子等,依法证得诸果向等增上功德。

丁四 正行不灭圆满——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丁五 随顺资缘圆满——即衣食、卧具、汤药等缘。

颂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注明:

暇满,义大,难得,在广论中处于亲近善知识之后面一节如下:

乙二 既亲近已如何修心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前面是如何依止,这个下面第二科接下去,依止之后,如何修心的次第怎么说。分两科,“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对暇满的身体要把它抓住。“二如何摄取心要之理”,怎样子摄取心要,把它当作一个重点来摄取,这个道理。

暇满

丙一 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满,二思其义大,三思惟难得。

丁一 正明暇满

初中分二:一闲暇,二圆满颂虚。

第一科明暇满的时候又分两个:什么叫“暇”,什么叫“满”。

如《摄功德宝》云:“由戒断诸畜趣体,及八无暇常得暇。”谓离八无暇即是其暇。八无暇者,如《亲友书》云:“一执邪倒见二生傍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教,及六生边地懱戾车,七性为騃哑八长寿天。于随一中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此复若无四众游行,是谓一边地。愚哑缺耳,断支节等名二根不具。妄执无有前世后世、业果、三宝,是三邪见者。无佛出世名四无佛教。

戊二 圆满

第二圆满。分二:五自圆满者,如云:“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言生中者,谓能生于四众弟子所游之地。诸根具者,谓非騃哑,支节眼耳皆悉圆具。业未倒者,谓未自作或教他作无间之罪。信依处者,谓信毗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处,毗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属于自身所摄,是修法缘,故名自满。

丁二 思惟义大

第二思惟暇满利大者。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 《弟子书》云:“犹如象儿为贪着,深阱边生数口草,欲得无成堕险坑,愿现世乐亦如是。”

总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随一身,不为完具,须得如前所说之身。如《弟子书》云:“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丁三 思惟难得

第三思惟极难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说,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故从善趣恶趣二俱难得,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难得。如《四百颂》云:“诸人多受行,非殊胜善品,是故诸异生,多定往恶趣。”谓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胜妙品,由是亦多往恶趣故。

若作是念,由受恶趣苦尽昔恶业已,仍可生乐趣,故非难脱也。即受彼苦之时,时时为恶,从恶趣没后,仍须转恶趣,故难脱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脱离,谓正受彼时,复起诸余恶。”

南无阿弥陀佛!

2019.1.16(人身难得)思维生死之流转

想想三界六道的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辗转于生死轮回当中,无有出期,在六道中感受着各自的痛苦(地狱道:承受着寒热.疼痛之苦;饿鬼道:承受着饥饿难耐之苦;旁生道:承受着互相啖食,被役使杀害之苦;人道:承受着三大根本苦,八大分支苦;阿修罗道:承受着嗔恨心带来的痛苦;天道:虽然暂时快乐,最终根据业力继续落入地狱当中承受痛苦。)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解脱的机会,过去时他们也曾经拥有过暇满难得的人身,可是没有用这个暇满难得的人身修持正法,错过了难得的机会,实在可惜。

因为得一人身实在不易,如同盲龟遇木轭般(茫茫大海上,一个小桐返小的木轭被海风吹得在海面上四处飘荡,一支盲龟100年钻出海面呼吸一口气,可就这一钻钻进木轭里,几率非常渺茫,可得一人身比这个几率还要小),所以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珍宝人身。

以我们现在的业力死后肯定堕入三恶趣当中,到那时不要说修持正法,连佛号都听不到,没有善知识猜信摄授,无有正知正念,所作所为都是轮回之因。

因此现在有能力修持佛法之际穗轮轮,一定努力精进

思惟人身难得 心得分享

这节课讲暇满人身的难得,开篇就讲,在六道生命形式中,得到人身的比例是怎样的。

我平时习惯上不会把自己和其它的动物平等对待,更不会去计算所占的比例,都是把人和其它动物分开算的。

这说明我众生平等的观念不强,更说明我不是深信六道轮回,不深信自己会变成其它的动物,不深信自己会进入其它的道。

在修学的当下,我还能接受六道轮回,离开了那个环境,观念容易出轨。

我相信自己的前世是祥段一个精进的修行者,不然我进书院不会这么的顺利。我这辈子成佛的机会很小,但也不能轻易放弃,不然一是辜负了我的前世,二是对不起我的来世。

生命就像一场接力赛,现在轮到我在跑,要认准方向,我不能跑进猪圈里去了。

其实我曾经无数次进入猪圈,当我愚痴时,当下即是公猪。

当我生起贪心时,当下即是饿鬼,只是披了一张人皮而已,世界上真的有妖怪,其中一个妖怪就是我。

我的心念起伏不定,每天都在六道之中轮回好几圈,只是这张人皮一直在人道而已,也就是说我每天的暇满人身其实不足24小时。

即便如此短暂,也不知,过完今天还有没有明天。

对于目前拥有的良好条件,我没有珍惜,甚至有时还有优越感:自己还在修学,一些师兄都没学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啊。

我还是比较喜欢现世的快乐,虽然知道有更究竟的快乐,但还是控制不住那颗凡心。

在共修的时候,心会比较安住于正念,所以参加共修就谨没誉是来获得短暂察逗的解脱。

对于我来说,今天能学,就好好学,不要为明天而忧虑,不要有负担。

我相信佛菩萨会加持我的,他时刻都在我身边!

感恩师兄们的聆听!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2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