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皈依后应该先学什么(皈依后该如何修行)

学佛百科2023-04-3072

日常法师:皈依后应如何修学

文/日常法师 观功念恩的殊胜 这次佛七共修,容或仍有少数同学未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但只要有信心,依著正确的方法继续努力,自有水到渠成之日。经论上告诉我们:“资粮未聚、罪障未除之前,任作何事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既然一切都是业感的,觉受生起的早晚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信心的有无。“早”“晚”其实是比较出来的,他人之所以早,是他宿世的善根及今生的努力,反之所以晚,是他因缘的欠缺,因此,不要因为“早”而骄傲,也不要因为“晚”而失望。一切佛菩萨无一例外,皆从凡夫时把握正确方法,一步一步走上成佛之路,丝毫不能勉强而行或越级而走。 大家对这个道理认识后,应该做些什么呢?简单扼要的说:净罪集资。皈依是进入佛法的第一步,想要持续下去,还须继续如法积聚资粮才能渐次产生正面的功效。以前,诸位也努力净罪纤清穗集资,但总是积集得不够,或者被其他恶业抵销,如今,依法了解体会个中含义,再经过这次佛七的用功,慢慢地会有所改变,也就是说:集聚的资粮会超过我们所损耗的,而得以在菩提道上顺利前进。今天向各位说明这个特点,就是希望大家回去以后继续努力净罪集资,使这次佛七的成果不断增上。 诸位经过这次的努力用功,再回过头看看以前读过的经论,对所学的教授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以前偏重于文字上的理路,一旦经过自己认真修持,得到体验后,不再仅是一个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来使用的方法。就如别人告诉我们某一个概念,似乎听懂却是模糊的,时间久了,这个概念就被淡忘甚至消失,但如果我们将此概念透过实际的行持,久而久之,会深埋在潜意识里,遇见任何事情,那个概念自然会浮现反映出来,所以目前我们要依佛的教诲去行持,使产生如此的功效。 现在,我们就回过头来温习广论,先翻开第二十三页,这之前是在说明如何听闻、如何说法。修学佛法最主要的内容是三学--戒、定、慧,得到智慧需要*闻、思、修;而从听闻开始依次思惟、修持、悟证,一步一步增长,因此听闻轨理的教授对我们特别重要。依轨理听闻讲说后要做什么事呢?就是二十三页告诉我们的“完结轨理”部分,在此提出三点: 一、“于完结时共作轨理者。由讲闻法所获众善,应以猛利欲心回向现时究竟诸希愿处。” 此句话是承续上文,告诉我们讲闻后应做的事。实际上,我们做完任何事,如果有功德,都应回向,即使没有功德,也不妨回向。经过这次努力共修后,大家重新研读这一段话,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这几天,在实际用功当中,应该有不少同学体会到什么叫“猛利欲心”。“欲”就是自己的好乐心,这次共修我们好乐的是皈依,不仅是大声念、用力拜而已,而是发自内心深处,非常强盛至诚皈投的心。于是,发乎内,形于外;拜也好,念也好,因为猛利欲心的推动,一心皈投依*三宝,此时,才真正体会到:啊!皈依原来是这样!大家都知道造业“意乐”最重要,这种强盛皈投依*的心就是最好的意乐,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是做完了要回向,使这个功德不会失去,而且更深远更增长。已造之业不失,业增长广大,这是业的特征,无一例外。相反的,如果不回向呢?举个例子说明吧正或!譬如我们在用功时,第一支香感觉很相应,第二支香这种感觉不见了,或者,第一天很好,第二天消失了,皈依的心有时也会如此,昨天很强劲,今天就是提不起来,这都没有关系,因为感觉虽然过去了,但是回想起来,却余味无穷,乃至永生难忘!也就是说,亲自去体会的感受会在心里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就是善净之业,为此我们要回向,如果我们不如法回向,这个影响会很快消失。 那么如何回向呢?回向两处:现时、究竟。为利益一切有情要圆成无上菩提是我们究竟的目标;为了毁卜达成此目标,眼前要如何希愿呢?可分为“个别的”和“共同的”,个别的可依个人的状况回向,共同的就是我们团体的同心同愿,我们想把佛法如理地学,如理地弘,想把殊胜的教法在汉地流传,就得*教证具足够量的师长,乃至于法王能到这里摄受我们,有了这个“欲心”就要把所做一切事回向所希愿处。 二、“若以是轨讲闻正法者,虽仅一座亦定能生如经所说所有胜利。若讲闻法至扼要故,依是因缘,则昔所集于法法师不恭敬等一切业障,悉能清净,诸新集积亦截其流。” 这句话给予我们精神上莫大的鼓励。我们以七天的时间精进用功,如果能如理如法,所产生的力量,虽仅是一炷香的时间,亦定能生如经上所说所有胜利。这几天,诸位全神贯注一心皈依,是否体会其中殊胜的利益?进一步,渐次深入其内涵,把握其精要,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由这个因缘,以前所集的种种业障一一净除,而且,近来新集积的业障也可以截其流。以前的罪障净除与否,我们未具佛眼,无法看见也无法知道,但我们信得过佛所说的话。那么,诸新集积能截其流呢?业流主要的就在我们意识之流当中,可惜,我们的意识之流通常都是和烦恼相应,陷于杂染当中,因此要一心专注于佛法是很困难的。所以这次大家至心皈投依*,当皈依的觉受生起的时候,自己是很容易截其流的,虽然根本而微细的杂染谈不上截止,但是粗猛的杂染肯定暂告截止。不过,放松以后,这些烦恼杂染又会慢慢的现起,届时该怎么办呢?经过一番用功后,再回过头研读经论上的教授,仔细体会其内涵,努力照著佛法去做,使正确的概念清晰的种在识田里,遇境时自然可以引为依循,渐次净化烦恼,不再集积罪障。 三、“现见此即极大教授,谓见极多由于此事未获定解,心未转故,任说几许深广正法,如天成魔,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烦恼助伴。” 这一段话指的是应该如何听法、如何说法。以诸位目前的状况是以听闻为主,那么,听闻之前要如何准备呢?应该先思惟闻法的胜利,由于认真思惟,因而对听闻产生很强盛的好乐心,因为好乐心的驱使,所以能恭敬的承事法和法师,听闻时能断器三过,具六种想,了解自己病了,需要找医生,依医服药,得到了药很认真的殷重修。以上所说都是“极大教授”,我们要在听闻之前对这些道理产生正确的认识,做为修行的前行。 这些道理是用来对治烦恼的,但是,假设不能如理思惟获得确定不移的正确了解,不但不能对治烦恼反而增长烦恼。各位这几天,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呢?最近,天气很热,流得浑身是汗,拜得腰酸背痛,很多同学起初都觉得苦不堪言,慢慢地这种感觉或者减轻,或者消失,因为自己坚定的信心,全神贯注一心一意皈投依*,不可思议的,热不见了,汗不见了,痛也不见了,这种现象不是讲道理可以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所得的。如无实际经验,虽欲强词夺理,但是,说了半天道理,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因果,所以大家不用多开口,好好的用心去体会这个重要的概念,各位若能把这道理放在心中思惟串习,随时都有机会受用。 我平日常强调一件事--观功念恩,千万不要观过念怨。通常我们对境时老觉得眼前所见明明一无是处、错误百出、毫无价值,怎么观功呢?比如这几天在此明明酷暑难耐、汗流浃背、腰酸背痛,怎么忍受呢?但是,当我们全神投入,心里想的只有皈依,这些感觉不是都消失了吗?亲身体会的人了解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未亲自品尝的人永远体会不出个中奥妙,这确是勉强不来呀!佛法原来就是如此!“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十足认真行持,觉受自然出现,否则,心里嘀咕著:怎么这样呢?怎么能接受呢?甚至于往坏的方面去轻毁,说不定有一天,会变成像提婆达多那一类的人。如果开始的时候未照著信心去实践,就完全无法体会真正的境界,这种心理如果留存下来且继续累积,别人遇见境界会增上,我们却每况愈下。 经论上明白告诉我们,修行完全在个人的意乐,完全是业所感的。因为往昔造了业,所以今日感得这样的果,已到成熟阶段的业是没有办法转变的。但是往后的状况呢?却决定于我们现在所造的业,而造业是依据自己的意乐,如果意乐随著以前的贪嗔痴,天气热,环境不如意,心里就生起烦恼,然后,去找一把扇子扇凉,去吐苦水怨天尤人,这都是饮酖止渴的办法,不但不是解决之道,甚至于会越演越烈,万劫不复。认识佛法后,了解今天所受的苦都是以前自己造业所感的,所以我要忍受,所谓“观业忍受求加持”,现在我不再因循旧习而且努力依法扭转。开始的时候,因为强烈的等流习气还在,会感到力不从心,那时一定要*信心支持,所谓“信心信信”,就是这个道理!想想看,为什么有人会成功,有人会失败,有人造善业,有人造恶业呢?这完全视个人心中对教授是否具足信心。行持时,是否依方法认真遵循,如果能如理如法,一切都会改变的!我真希望这次共修大家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境界!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业力所感的,佛经上指出譬如一杯水,人看见的是一杯水,天人看见的是琉璃、水晶、七宝等,鱼看到的是他的住处,饿鬼看见的是一片火海,地狱众生看见的是油锅,眼前哪有色法存在?一切都是性空缘起,认识了这个特质,要把握住正知见,努力扭转!经论上说佛无所不在,佛真正的身是法身,也就是空性,世间所有的东西,都以“空性”呈现,所以空性无所不在。同样的,我们受皈依,佛无所不在,法也无所不在,如果我们如法实践,不但能得到皈依的觉受、皈依的功德、佛的加持,而且能依此增上,最后证得佛真正的法身。 这次我们依循正知见努力后,就要继续净罪集资,随时要在脑海中以正知见引导我们。为什么我要不停的讲“观功念恩”呢?原因是,大家想想看,通常的情况,每个人都依著自己的习性和观念去看待事物、去衡准他人,因而产生了恩恩怨怨,慢慢地累积,粗猛的烦恼都由此生起,烦恼生起了,我们不就继续造业流转生死吗?相反的,如果我们感觉这件事具有存在的价值,能满足我们的希望,是不是就能忍受,而且心平气和的对待人、事、物?以世间的例子来说明,譬如经商,有个人想和你谈生意,因为有钱可赚,你不但不嫌他占用时间,反而会很高兴的忍受他的烦杂。诸位!做一个有情生命无法避免的事实是,一定要与其他有情共存共荣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同类的人和人,即使是不同类的狗、鸡、鹅也无一例外,彼此之间不时地相遇,却又必须互相依存,到那时候,心里会生起个人的想法,也就是凡夫的特征--执著“我”,怎么办?*佛法来净化,来解决。这就是佛法之所以珍贵的道理,不是谈高深玄妙的理论,而是针对最现实的问题一针见血地解决。佛陀就最切身最实际的问题,告诉我们解决的办法,我们依著方法渐次增上,不但自己能从痛苦中脱离,而且能帮助他人。 观功念恩对我们的价值是很重要的。遇到任何境,如前面谈到的流汗、酸痛等等,若用另一个角度去看,根本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如果善于转化,还能增长功德,获得如此的功德,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呀!较之于平日为了世间虚名浮利所付出的代价真是少之又少,而所得的是跳出轮回、圆满无上菩提的因,何乐而不为呢?各位回到家后,绝对不可能像在佛寺里,以全副精神念皈依,因为要工作赚钱,要料理家务,当俗务缠身时,皈依是很难做得很圆满的,怎么办呢?这就是何以要从观功念恩去引发的道理。各位体会后,于日常生活当中,不断思惟观察,进而善巧利用。刚开始要做到是不可能的,以我自己为例,出家三十年,是学佛的专业人员,努力这么久都做不到,何况你们是业余的?除非各位像祖师大德一样,是多生多劫修行转化而来的菩萨!尽管目前做不到,但是它却这么重要,所以要勉力而行呀! 那么,如何下手呢?建议每位回家后,务必认真去做戒行持犯。多久做一次呢?斟酌自己的状况而定,最好是每天做,至少一星期要做一次。内容呢?初期越简单越好,不要列个密密麻麻的功课表,结果力不从心,一样都没完成,使信心渐失。 记得早晨起床后就是“皈依”,至诚恳切地念三遍,假如家里有佛堂,跪在佛前,否则,坐著连念三声。而后,心中思惟发愿:暇满人身难得,我得到了,难道就这样为世间的虚名假利而空忙而沉沦痛苦吗?今天有幸遇见佛法,认识世间的安乐都是无常,都是虚幻,我千万别再为它欺诳,我要一心效学佛法。学习广论的同学还要加上一个愿:努力学习殊胜圆满的宗大师教法,并且随分随力弘扬,祈求佛菩萨加持我们!早晨如此皈依后,那么一整天都有一个行事的准则,不再茫茫然无所适从,甚至于造了恶业都不知道! 真心发愿,立下“戒行持犯”,如法去做,肯定可以造善业。譬如说,自己多年的坏习惯,今天能够挡住使它不发作,就是一个善。譬如说看见一个半开半关的门,就想:“苍蝇蚊子会飞进来干扰大家,结果人们又会伤害它们。”于是赶紧把门关好,这也是一个善。太多太多俯拾可做的事。原本我们看了后无动于衷的人事物,会因为我们肯用心,认真关心,而成为我们行善的对象,所以并不一定是放生或到凤山寺参加打扫法会才算行善。凤山寺的打扫法会一个月才一次,粥少僧多,也许一年你才轮到一次,如果你立愿行一百个善,岂不是要一百年?大家要发愿行善,然后就自己的状况好好的安立自己,策励自己,在一天当中,我应该做哪些事,提醒自己是个佛弟子,检讨自己:修学佛法后我的行为是不是和以前有所不同?我应该怎样努力?大家要随分随力,开始不要订下太多,三个月后,如果很认真,会发现一切都不一样了,到时候冲劲会越来越强。 早晨和晚上是相互呼应的,晚上是总结,检查早上发的愿是否得到结果。根据经论所说,造了业,反省后发现是不对的,好好忏悔,不会感果;对的好好增上,不但感果,而且比原来的果还要殊胜。如果再懂得回向无上菩提的话,现前究竟皆圆满,如果未善巧的回向,虽然眼前很好,往后却沦于三世怨。 诸位依法订下“戒行持犯”的轨则后,努力执行,从实践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其功德,等到产生效果,再把“观功念恩”“观过念怨”摆进去,两相比较后发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是观功念恩。看别人的功,别人不一定有好处,但自己一定有好处;看别人的过,别人不一定受害,自己一定受害。佛法本来就是“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心画的,也就是自己的业所造的,业的特征就是自己的意乐。这绝不只是一个理论,各位要透过不停地努力行持,从实践中体会这个教授的内涵,使理论变成潜意识中牢不可破的概念,届时你就不会觉得没有功可观了,因为一切唯心造呀!举个例子,学开汽车,教练告诉我们开车的方法,我们记得很清楚,一旦坐在驾驶座上,看到马路那么多条,车子那么多辆,手忙脚乱无法下手,等到不断练习后,时间久了,完全不用刻意去想,自然而然,左转右转,煞车起步运用自如。 广论上告诉我们皈依后应学、应止--“教授中出分二:别学、共学。初中分二:遮止应学、修行应学。”这是依教授中所指示的皈依后实践的正确方法。所谓的“别学”是指皈依三宝个别要做的。先就应该遮止,不能学的是什么来讨论: 一、“皈依佛,不应皈依诸余天神。”我们心目中最理想、最究竟圆满的是佛,所以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等。 二、“皈依正法者,应离损害心。”也就是对于诸有情,舍离损害。既然皈依三宝,对三宝自然能够恭敬,但是对其他众生呢?“既然不是皈依的对象,何须恭敬!”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皈依,必须对一切众生恭敬且远离损恼,为什么呢?佛告诉我们的无非是“法尔”的道理,世间的真相就是如此,佛之所以为佛,是依著正确方法努力造善业,由修灭道二谛,断证而圆满佛果的,而凡夫在世间真正造的罪是什么呢?上不敬三宝,下不慈众生,所以才会轮回不止呀!所以,如果真正皈依佛法,对三宝要恭敬,对众生要慈爱救护,怎可再损恼伤害?意乐、加行都不可以,实际上加行是由意乐而来,所以要从根本的意乐上做起。 三、“皈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我们好像都没有和外道共住,其实不是,外道是指不信三宝为可归宿,甚至于毁谤三宝的人,有些恶知识虽然不是外道,但专门说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混淆视听,使我们非理作意。例如:观功念恩是正确的,恶知识却自认为一番好心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乍听之下,好动听好客观,结果帮助我们增长观过念怨的念头,而使我们造恶业,多可怕呀!因此,恶知识是亲近不得的。 下面继续谈谈皈依后应修应学的三种: 一、敬佛,对于佛像,不管是雕塑或绘画,不管是好是丑,都应看做是可敬田,当成真正的佛。 二、敬法,“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千万不能做为货物,去买卖或抵押,不能搁在露地或不净处,或和鞋袜并放,或跨越,这些都是不敬法宝,更会感得智慧日益低下之果,万万要断除呀! 三、敬僧,“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憍是放逸本”,诸位!千万要小心啊!我们不是要净罪集资吗?一切功德就从恭敬三宝增长啊! 大家参加共修前,一定有皈依的信心,但是,经过这几天的用功后,发现原来的信心是很虚浮的,对境的时候根本派不上用场,所以信心非经过实际验证不可,并将此体会变成潜意识之中的一部分,如此信心才永远不会消失。举经论上的一个公案向各位说明:有一个人拜访舍利弗尊者,请求出家,舍利弗尊者观察了很久,认为他没有善根而拒绝他,他只得拜托别人,一个一个的请求,结果佛陀的五百大弟子没有一个接受他,一致认为他没有善根。他伤心地在门口哭起来,正好佛陀从外面回来,看见一个老人哭得那么伤心,就问其原因,他抽搐的说:“我想出家,但佛陀的弟子都不准我出家。”佛陀说:“你要出家?好!好!你进来吧!”他高兴的随著佛陀进去,世尊就对他说:“善来比丘”,他就须发自落,袈裟著身。经世尊一说,老人证果了。大家惊讶极了,就请教佛陀因缘。佛告诉大家:无量劫前,老人是樵夫,有一天,在山中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急得爬到树上躲避,就在那一刻,有一尊佛出世,那尊佛从天空走过,他正巧看见,非常欢喜的一称:南无佛。因此善根,今天证了果。《法华经》上有这么一句话:“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我们现在何只念一称呢?不知念多少称了,但像今天以打七的心意,一称南无佛,才有力量!为什么呢?是不是业?业是不是我们的意乐?平日我们念佛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意乐?嘴巴上轻浮的念著,不能说没有力量,但是真正的效果是很小的。 经上为什么称它为散乱心呢?是以较高的标准来看。修学佛法有三个状态--戒、定、慧,进入定慧中,才成不动业,现在我们还没有得定,都是“散乱位”,散乱位当中的念法就是心中至诚恳切的意乐了。不过,这个念法不会持续到无量劫以后,如果好好努力,不断增上,我们想要的果会很快现起。如果真正照广论的教法,如理去做,不必经过阿罗汉那一环,绕大圈子,对我们这是很实际的问题。诸位有了这个体认后,信心增长了,对广论所说的理论会更加清楚,理论清楚后就是实践的时候,那时的走法就和以前大异其趣。 我们目前的走法就是“戒行持犯”,为什么要从此下手呢?之前讲到已造之业不失坏,但要增长业才一定受,决定受的业当中,又可依受果的时期分为: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现法受是现生就受,顺生受是来生受,顺后受是后世再受,从第三生以后乃至到无量劫。现法受的原因何在?请大家看广论第一三九页,决定受当中,那些果现法就成熟?〈本地分〉中所说都是由于增上意乐!一、增上顾恋意乐和贪相应造作不善业。二、增上不顾意乐和无贪相应作诸善法。三、增上损害和嗔相应,于诸有情所损恼。四、增上慈悲和无嗔相应。五和六是就功德田而言,对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损害或增上净信,七和八是就恩田而言,即对三宝、父母等具恩之所,因增上背恩意乐所作不善和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以上八种业都是现法受。现在我们修学佛法,有了觉受后,因增上的贪、增上的嗔而造作现法受的罪业机会就会大大减低,即使偶然犯了,我们会忏悔,所以恶的事情肯定能够扫除。各位要努力,真正修行就要从现在开始,以增上意乐造作诸善业,意乐一转,业就开始随之转变,如果这力量很强盛,肯定能增上!诸位记住这个道理,然后努力实践,慢慢如法薰习,自然所求皆得,乃至无上菩提也不例外。更何况世间的事呢!因此,各位皈依后,要努力把得到的继续增上是很重要的。日常法师讲于1994年七月精进共修。(来源:显密文库)

皈依以后,应该怎么修行,最开始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看书 净土五经、地藏经 药师经、普门品等等,了解佛家 五戒 、十善 、

菩萨六度万行

每天念诵心经 普门品为好····

有两个愿是必发的!

1、我此生一定要修成正果!

2、百年后一定要去极乐世界!此愿一唯携郑发,指颂佛菩萨就会知道的,就会给你安 排修行程序!

守戒、安心、入定、生慧、慈悲救渡。

圆隐和满一切善行!

顺利返回极乐!

皈依佛门后需要做什么?

皈依后每天需要做的:

1、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要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没有经由主人赞成就据为己有的行动都属于偷盗。

2、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3、不妄语,凡是与事实真相相违抗的语言都属于妄语。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昌正陵如果你原先没有道德,却诱骗别人说有道德;或是原先修行没清喊什么境界,为骗取恭顺和赡养而大肆吹嘘,凡此种种,都属于大妄语,属不可悔罪,并会因之失去优婆塞及优婆夷戒。

持六念

(耐戚1)念佛:时时忆念佛的功德,以佛作为学习的表率,以成佛作为人生目的。

(2)念法:时时忆念法的殊胜,以此鼓励自己不断探求真谛。

(3)念僧:时时忆念贤圣僧的清净梵行,以此造就降生的心态。

(4)念戒:时时忆念佛所制订的戒律,以此对比自身的行动,反省自己的行动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规范。

(5)念施:在生涯中随时辅助他人,无论是财富仍是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只要别人须要,都要设法予以满意。

(6)念天:天人的福报由他们的善行而来,我们想有美妙的未来,就要多积福德。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真正皈依三宝的佛弟子,应当奉行八正道,及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法,以增长智慧;礼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皈依后,要以佛法来规范身心,坚固信仰,变化气质,把过去的贪心化为喜舍,把瞋恨化为慈悲、把懒惰懈怠化为勇猛精进,把消极悲观化为积极乐观,并进而求受在家五戒、八关斋戒等,来提升自己的信仰层次,并植下趣向菩提的种子。

皈依后我们又应当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 持五戒

皈依的人,有的仅仅是为了皈依三宝;有的还盼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为一个佛弟子,持五戒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严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仁是博爱;义是遵循道德规范;礼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智慧,维持苏醒的脑子;信是要有信誉,这和五戒所说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极其类似,所以说,五戒是我们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

五戒的第一条为不杀生,包含一切有情藏、思惟、记忆、咐没知道冷热苦乐的生命体。当然,杀生有重罪和轻罪之分。重罪重要是指杀人,而杀牛马猪羊乃蚂蚁蚊子则属于轻罪。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犯下之后就失去了优婆塞或优婆夷戒;轻罪可以通过忏悔来清除业障。受戒之后若有违犯,就会有戒罪和业罪两重罪过,能忏悔是戒罪,但业罪依然仍是存在。可能大家对比关切受戒后是不是必需吃素的问题,能吃素当然最好,如果一时还做不到,吃些三净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妇,要操持全家的饮食,免不了要接触一些荤食,只要不违抗杀生的原则也是没什么阴碍的。

第二是不偷盗,在佛教里,偷盗也叫做“不与取”,只要是属于他人的东西,没有经由主人赞成就据为己有的行动都属于偷盗。

第三是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夫妻关系以外的,不为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

第四是不妄语,凡是与事实真相相违抗的语言都属于妄语。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语和小妄语之分。如果你原先没有道德,却诱骗别人说有道德;或是原先修行没什么境界,为骗取恭顺和赡养而大肆吹嘘,凡此种种,都属于大妄语,属不可悔罪,并会因之失去优婆塞及优婆夷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却说没看到,没看到的又说看到了,则属于小妄语,是可以忏除的。还有哗简运一类为便利妄语,如到人家做客,为减少主人麻烦,原先没吃饭却说吃过了,属于便利妄语,没有什么罪过。

第五是不喝酒。五戒的前四条属于性戒的领域,就是本体是违理的,不仅戒律所不容许,和社会道德也是相违抗的。而不喝酒是属于遮戒乱梁,为什么佛陀要制订这一条戒律呢?因为一个人饮酒后,会在失去理智的状况下犯戒。佛经里曾有这样的记录:有位持戒严谨的优婆塞,某次外出归来,因口渴难耐,误将酒当作水喝了,成果神志隐约,恰巧邻家的公鸡飞来,他便将鸡捉来杀了,这就同时犯下了盗戒和杀戒,然后,邻居来寻鸡,他推说没有看见,又犯了妄语戒,而邻居又是位英俊的少妇,他一时兴起,成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倡导禁酒,重要是为掩护前面四条戒。当然,也有开许的时候,如果是生病须要酒来治疗,仍是许可的。

二. 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还要常存六念。

(1)念佛:时时忆念佛的功德,以佛作为学习的表率,以成佛作为人生目的。

(2)念法:时时忆念法的殊胜,以此鼓励自己不断探求真谛。

(3)念僧:时时忆念贤圣僧的清净梵行,以此造就降生的心态。

(4)念戒:时时忆念佛所制订的戒律,以此对比自身的行动,反省自己的行动举止及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规范。

(5)念施:在生涯中随时辅助他人,无论是财富仍是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只要别人须要,都要设法予以满意。

(6)念天:天人的福报由他们的善行而来,我们想有美妙的未来,就要多积福德。

三.护持佛法

皈依之后,就是佛的弟子了。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我们都应以护持三宝为己任,使佛法在世间得到普遍的传播,使更多的众生能够获益。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我们应作的,有些事是我们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的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不共的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该奉持的事行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

(1)因为皈依了佛,我们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像。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把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类一样小器,马上便会反脸、施害我们。作为佛教徒,我们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养时,我们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我们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的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我们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作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可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人生中,我们当然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我们有心地杀生,便马上违犯了这学处了。譬如说我们去餐厅时,亲手指著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了。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要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我们不单自己戒杀,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该人及其它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我们便要避免与恶友来往。什么是恶友呢?是那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坚定,很易受人唆摆,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我们就不怕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兰陀佛教大学(梵名nalanda,位于印度中部现今称为bihar省份的地方),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伊斯兰教军队攻占了该地,包围了大学,军人守在门外命学僧一个一个挨著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是不恰当的。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对任何佛的形相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我们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意间说出:‘这佛像真丑!’一类的话。

(2)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过,亦不可卖经书以糊口。法宝乃三宝中的主要依止对像,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严格来说,把经书放在佛像头顶是没错的,但把经书用来垫佛像却是违犯学处的。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们必须视为住持僧宝。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以上为三条成办学处。

除了以上的六条,我们也要依止共同的学处,奉行十善。在每次饮食时,我们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我们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喜欢我们去讨好。在皈依仪式后,我们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在日后,我们还应随自己的能力多闻法、亲近善知识及随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违犯了上述学处,便应至心忏悔,在三宝前重新依止。

其关键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嘱咐我们:‘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顿消业累,速证无生,不致力于此,譬如木无根而欲茂,鸟无翼而欲飞,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师书一》)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印大师示寂之晚,语真达师等云: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见永思集。】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正)复邓伯诚书一》)

唯有至诚恭敬归依三宝,才能使人渐渐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

实际上,归依的目的,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正是为了寻求自身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回返原来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觉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归依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觉悟、成佛、利益一切众生,才能算是真正的归依。

正确的皈依物件

皈依的因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皈依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们可以排出四种可能性,一为以正确的皈依因依止43正确的物件,二为有正确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对,四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对象。我们已说过了三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要说的是能作我们的依止之物件。有关这一点,分为两个角度讲说,首先讲我们正确的皈依对像是什么,然后讲他们值得我们安心地、至心托付的原因。

(1)值得归依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我们的现世赐福。这些天神与人一样有烦恼,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归依之物件。至于恶鬼类等,就更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我们宜少接触为妙。归依、亲近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喽啰。此外有些人,虽不归依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人,便一心依止观音大士或阿弥陀佛,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一宝或其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之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指什么。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导师,具有圆满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报身及应化身,这些都包括在我们的依止物件范围内。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证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观音六字咒等。佛经代表了法宝,而且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2)值得归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对方若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刚才讲述了应当归依之物件,现在讲解他们值得我们信赖的原因。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否值得信赖、归依,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伟大过人之处。

其一、自身亦难保者,肯定并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烦恼、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仅自己解脱了烦恼、怖畏,而且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亦脱离烦恼、怖畏。

其三、佛陀不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导我们,而且亦愿意引导我们。

其四、佛陀不但愿意引导我们脱离烦恼、怖畏,而且绝不偏心。对国王、大臣、将军、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妙教导。

由于上述这四个原因,我们知道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宝,及同走此路的僧宝,都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皈依弟子如何修行?

一、恭敬佛。我们好像很恭敬,其实很难搞到,我们会说:“佛来当然恭敬,可是没有佛来呀!”但佛真正来时我们恐怕很难恭敬,至少对圣像我们不一定恭敬。广论上告诉我们,不管什么像,若好若坏我们都应该像恭敬大师一样恭敬它,所以我发了一个愿,希望大家搞到。前几天看见海报印有佛像,我们觉得海报太多了,以前的搞法是烧掉,这方法不好,我发愿要想道道搞到,以后看见佛像不管好的坏的都至诚恭敬供养起来。如此一来,你一定会说哪有这么多地方啊!譬如在自己家里,至少有个空的地方啊!说到这里我应该很感谢各位,我一天到晚只教你们,我自己都搞不到呢!佛告诉我们,不只是教你们,而是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们才行啊!所以我今天发愿要搞到它,我心里这样想,要准备大的纸盒子装满了再来一个,满了再来一个,很恭敬的供养在最干净的地方。目前我房间橱顶上面,要把它擦干净,那是暂时供佛的,将来我有能力的话,应该造一个房间供佛,各位也可以随分搞。以前我也跟大家说:“大德的像太多了,烧成灰丢到海里。”现在觉得不妥,如果至诚恭敬视他为佛,怎么可以把他烧掉呢?至于别人怎么搞不要去管他,我们自己至少要搞到如何去引发那颗恭敬心。

二、敬法。敬法也不容易搞到,但如果搞到会生成很大的功德。恭敬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恭敬佛就能感得见佛的功德,能够恭敬法就能增长智能。经论上说不敬法及法师是坏慧因,我们已经够愚痴了,认为脑筋聪明就是智能,那是邪见,真正的智能是能和法相应,遇事能辨别得很清楚。

三、敬僧。现在我们都能感受团体对我们有一种保护力量,如果我们不恭敬的话就得不到团体的保护,广论说:“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搞是念,我是最胜我第一。”这点对佛对法比较容易搞到,对僧对人就很难了皮缺,我自己也常觉得我这个教法最圆满,别人的不好。洛确仁波切曾告诉我:“不要说你的好别人的坏呀!这都是分党啊!”我一听真像当头棒喝,都是世尊讲的教法,难道我比他还强吗?所以我们要从这点多练习,对别人不要比较轻毁。以上是别学中的应止、应修。

以共学而言,皈依以后应该学的有六项:

一、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皈依。最重要的要记得一句话--肆举“断烦恼苦所缘为业”,起心动念要仔细观察,现在缘的是增长烦恼还是断烦恼?环境对我们很重要,各位同学今天在这里认真皈依,再去缘念这件事情就比较容易。平裂握碧常尽管道理讲得很好,要搞到却很难,原因就是很强盛很粗猛的烦恼现行了,于是就在烦恼上转,想的是张三为什么对不起我,李四欠我多少钱,我吃了多少亏,把这些小事情摆在脑海里,搞梦也不例外,这都是会伤害自己的。你要想的是:所缘事情能不能对治烦恼、能不能断除烦恼?如果能这样,将来一定能断苦,乃至于圆满无上菩提。

二、念恩。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其中内涵很多,大家要以报恩意乐供养。

三、随念悲,使得别人也安立在皈依中。这一点对我们是非常殊胜的教授。当我们欢喜这个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拉他进入佛门帮他皈依,当我们不欢喜这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想到要帮他,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错了。叫欢喜的人皈依并不是因为悲,是因为情染,悲的行相不是这样,如果不净化情染,跟佛法是不相应的。真正的悲心,是怨是亲都没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说法王对我影响这么深呢?他说:“一个概念觉得要怎么作,这个概念对你真正生成价值还有一段距离;若要这个概念对你有用的话,必须要实际上体验,逆境就是你最大的、实际上的体验啊!”一点都没有错,不晓得你们有没有感觉到。今天讲皈依,皈依了半天没有用?看见一个欢喜的人就去攀缘,再不然为了自己的名利忙这忙那,这些都不相应。反过来如果看见一个讨厌的人,觉得我平常说多少道理都起不了作用,现在应该好好的皈依代他回向,无论如何要救他。如果能不断的以这样的心串习,下一次来的时候,你会大大的优化。

四、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这是我们很不容易搞到的事情。

五、念皈依的胜利,而后昼三夜三恒常的勤修皈依。不管是清醒,或是糊涂的时候,也不管是白天或是夜晚都要勤修皈依。怎样才能搞到糊涂时也是一样呢?就是说如果很强盛的皈依的心生起来,这个余势还在的时候,不管是醒是睡,都在皈依。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在六道当中轮回,尽管想皈依,但是轮回的余势还在,就是搞任何佛法的事情也都是杂染的。

六、戏笑乃至命难也不舍皈依,应当努力守护不舍三宝。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16.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