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关于第八课听轨则心得分享感悟与收获(第八课听轨则心得分享感悟与收获怎么写)的信息

学佛百科2023-05-0193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仿脊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备段渗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燃咐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说法轨则 | 《略论第8课》

文/扬蹄

2019年4月20日  星期六  阴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师范生,这八个字常常在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映入我眼帘。可惜的是,我当时不懂此为何意。不懂为何要齐家、治国。还经常反问自己,修身不好么?能好好地修身,做好自己就很不错了!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多条条框框、承担那么多的社会责任呢?若把一切事情都包揽在自己的身上,岂不是很累?也就不会再有个人时间了。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作为听者要具有六种想,分别是病人、医师、药物、疗病、正士和久住想。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作为一个说法者,要具有五种想。分别是:把自己观想为医师、把法观想为治病的药物、把闻法者当作病人、以如来作为自己的楷模和行为标准,最后一个是通过发心和发愿,令正法久住。不难发现,听法者的六种想和说法者的五种想有点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之间的观想很多事相通的。可能正因为这种同频,能够为听法者和说法者之间扫除不必要的障碍。彼此都能以清净心听法、说法,一方面如实弘扬如来正法,一方面更好地发愿利益众生,修彼此的菩提心。那说法除需具五种想外,还具有什么轨则呢?

思维说法究竟有哪些好处?能带来什么样的殊胜利益。

佛法修行的利益有两点:一是现前的利益,获得人天乐果。关于人天乐果有点儿难理解?我的理解是,善。很多时候,我们会好心办坏事,或是看见别人作恶多端仍然活得逍遥自在而对善生起了疑义。其实善自有它的道理。当我们善念生起、并付诸实践,当下自己就能得到欢喜的心情。二是究竟的利益,那就是成佛。

我们要用没有污染的心行法布施,按经文义理如实宣说佛法。不为利(利益)、衰(衰损)、毁(诋毁)、誉(美誉)、讥(挖苦)、称(称赞)、苦(痛苦)、乐(快乐)八风所动,终获两聚二十种胜利。

对大师(指佛陀)和法恭敬承事。即对佛重视,对法重视,让佛和法在我们的内心产生强大的力量来对抗贪嗔痴。

为什么法那么重要呢?《行愿品》里记载,“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因为诸佛也是由法而生,通过依法老敏衡修行,才有诸佛的成就。

我们对佛、对法、对法师的恭敬,在不断忆念的过程中,使佛和法在内心的分量越来越重,是我们心行逐渐与佛、法相应,最终成就佛、侍做法功德。

说法者要以意乐、加行的心态来说法。

因为说法者会影响听法的人,尤其是“数数宣说”难免说法者会产生疲厌的心理。这时,说法者就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发心,用菩提心来化解。此外,有些人说法说着说着,会舍不得把自己理解的法如实告诉他人,藏着掖着,为了衣食和名闻利养而说法。这些都是不对的行为和发心。

我们要恭敬法,因为恭敬本身就是帮助我们获得清净心的增上缘。进而远离恼魔、死魔、五蕴魔和天魔这四种魔。

观察听者的根机。说法的目的是看清对方的需求、解决对方的问题而说法,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让我想到了上节课班级同学的分享。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拿雹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法和讲课一样,要从听者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所讲的才会有人听。不然对于听着而言,学之无用,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戒经》云,“不请当不说。谓不启请,不应宣说也”。在教育学里,孔子也曾提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凡太容易得到,或还没产生需求、不当一回事的时候。即使你说了,对方也不会有多少受益,甚至接受不了。

学佛,应以一颗恭敬、清净、正直、虔诚的心闻法、思法、修法、说法,把修行变成一种习惯。从外在的行为举止,到内在的心行安住,不断改变不良习惯。

对于之前的心态,认为修身就好。现今我想用另一句话来反驳自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感恩佛法给予我心性的成长。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八课》

参考资料:2019.04.18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6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