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念佛唯识(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的词条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因为此六字在佛教中的重要影响力,故有另一个代名词——六字洪名。
六字洪名的含义:
南无------皈命、接受;
阿-----无量光(健康);
弥-----无量觉(智慧);
陀-----无量寿(长寿);
佛-----无量光、无量觉、无量寿的信息。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意思是:我愿意接受无量健康,我愿意接受无量智慧,我愿意接受无量长寿
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
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又作六字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之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另梵本阿弥陀经谓,阿弥陀有无量寿(梵amita^yus ,音译作阿弥多廋遮)、无量光(梵amita^bha ,音译作阿弥多婆)二义,玄奘译之称赞净土经亦准此区分;然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均译为‘阿弥陀’而不别之,又支娄迦谶、支谦、慈贤等历代译经家亦然。此外,深励之阿培皮物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六字名号乃摄弥陀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以成就其体义、德用,故功德效验甚大。无量寿经谓,称一声此名号,具足无上功德;观无量寿经谓,但闻佛名,能除无量劫生死之罪;阿弥陀经谓,念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恒沙之诸佛护念之。[无量寿如来修行供养仪轨、观经疏玄义分、赞阿弥陀佛偈(昙鸾)][3]
念佛的十大利益
(一)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身守护。
(二)常得观音等二十五位大菩萨,而为保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
(五)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机械、牢狱横死,悉不能受。
(六)先作罪业,悉皆消灭。
(七)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世间一切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佛是万德洪名,一经称念,可灭无量罪。所谓:「念佛一声,灭罪河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若有人一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配液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灵峰云:‘一切念佛法门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而近来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愿不切,杂修不专,或求人天福报,依旧轮回也。兹节录诸祖法语,不取参究观想玄谈,惟取持名法要,以便时时省览,策励精进,较参叩知识,更加亲切。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方知。(印光大师)
念佛方法: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是念佛最妙要诀。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握誉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掏珠,唯凭心记。(印光大师)
念佛法要:
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着无住而得,欲不着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
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金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锢,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欲得心一:
第一要为生死心切
第二要恳切至诚。
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印祖)
三福:(求生极乐者应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三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一者至诚心。
二者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
八要:(彻悟大师)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须将死字贴在额头上。若将作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念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印光大师)
念佛要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印光大师)
修行要旨印光大师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坚持本真的名言
念银梁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带汪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
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佛性自显。
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欲了大事,舍净土法,不得实益。
死尽世间一切人天福报之虚荣心,决志往生以超凡入圣为志事,则其利大矣。
不生信愿,何由感佛?感应不符,则生自生,佛自佛。以横超法,作竖出用,蠢搏仔其利益浅而受损深。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
一心念佛,好好念佛,老实念佛。
当下此时此刻,唯有依靠阿弥陀佛,方能度过世间种种不如意事,方能面对种种逆缘违境。我能做的,就是升起深深的惭愧心,忏悔心,升起深深的感恩心,报恩心,当下一心念佛,求生极乐。及普劝父母及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享受无量寿命,无量快乐。从而报答累世父母恩,报答无上佛恩。
一切皆是佛最好的安排。
一心念佛,好好念佛,老实念佛。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著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唤唯不熟,魔境现前,亦不了知,则殆矣。切嘱切嘱。今之真宏净土者,实难其人。遍参知识之念,和圆培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波而已。
《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
顶礼印光祖师。
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然必须志诚恳切,摄心而念。且应将遍参知识之念,改作一心念佛,则利益大矣。否则徒成一个劳碌奔波而已。
恭附《欲海回狂》节选
「问:淫欲确实是生死的根源,不能不断。但出世解脱的法门,都是为了自己的下一世着想,晚年再认真腔配修行也不迟。
答:《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到了晚年再修行,就像饿了才去耕田,渴了才去打井一样。况且能活到晚年的人,眼前也并不多见。举世之人都在忙忙碌碌中直到衰老,又有谁能在活着的时候放下,好好修行呢?」
南无阿弥陀佛。
修行念佛怎样做到觉了自知?
修行就是要用觉知去观察自己。你要把你的身心都投到了你的当下,这一刻钟来,而投入到当下这一刻,你就要去观察自己的思想,你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旁观者。比如你在读书,那么你就要一边读书,一边观察你自己的行为。读到哪一段的时候,你的内心会发出感慨,比如说忧伤的时候那么你的这个觉知的能力就能够观察到你现在正在悲伤,但是你的觉知是不要去评论这件事情的好坏,也就是你静静的观察,看到你自己悲伤了,你知道自己悲伤了,庆配举当看到下一段幽默的搞笑的段子的时候你开心了,那么你观察到你自己开心的就这样而已,这就是觉察到了自己。所有的修行都是把你当下这一刻所有的身心都投入到当下这一刻钟来。再比如你吃誉碧饭,你慢慢吃或者是快速的吃,你都能够觉察得到,当你快速吃的时候,你就要觉察到为什么你会快速的吃,比如说你快要迟到了,所以不得不快速的吃,这时候你心里会有着急的表现出来,那么你也能够观察到你这一刻的情绪是这样,当观察到情绪的时候,你就不要与这个情绪发生交集,也就是说你觉得你自己非常着急的时候,你要放下这一刻的着急,认真去体会自己,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能够放下。这就是所谓的放下。当然这种修行是要有一定的时间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除非你是六祖慧能这种先天的觉者才有可能觉悟。这就是修行念佛所需要去觉察的卖棚,尤其是你在念经的时候更是需要去觉察念佛念经的每个字。这就是修行念佛的觉知。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6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