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思维死亡不定而修无常(观修死亡不定而修无常)

学佛百科2023-05-01119

如何观死亡无常?

三界有情趣入圣道生起精进的首要障碍,是于死亡执为不死的常执。由于颠倒的常执,众生终日漫然放逸,浑然不知老死将至,由此而不知出离,不知寻求断灭无常死苦的圣道;即使闻得圣教,也会因此颠倒常执的迷障,不能发起精进之心修习脱离死苦的正道。所以,初学佛法者,首当数数思维死亡无常之教义。世尊言:“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修观死亡无常,初为进入正法之因,中为助生精进之缘,后为趣入法性证悟之助,故本论之首,即亏逗握示念死亡无常之教义,意在策励学者断舍放逸懈怠,远离世俗而勤修解脱道,为证悟般若空性奠定基础。 若有三世主,自死无教者,彼犹安然睡,有谁暴于彼。 三世主,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或地下、地上、天上三世间的主宰者——乐自在主。所谓“有三世主” ,是泛指三界内的一切凡夫有情,皆为三世间的主宰者——乐自在主(天名)之下属,都有着三界主的系缚。有着这种“主”的有情,皆为死亡无常所缚,而且他自己即是死主,自己即是个人死刑的执行者,其死亡没有任何外来命令,唯是由自己的业力而定,唯是自死。若陷于如是之境,已见自己正在趋向死亡,而自己尚未拥有可免死苦之圣教。但还象圣者般安然而睡,不精勤修习对治死苦的方便,这种人的愚痴懒惰懈怠,再也不可能有谁比他更“暴”——即厉害粗暴恶劣!流转于生死轮回的有情,无一可免死主的弑杀,而真正已入圣教精勤修习无死之道者,却甚为稀少。我等绝大部分众生无视死亡之凶险,犹在庸庸然放逸度日,如是之众,皆为此处所呵斥之愚痴懈怠者。故诸有志者,当深思三界无常之本性,恒念自己必死。如同已得罪了国王近侍的大臣,已知近侍及国王欲谋杀他,便时刻警惕一般,应安住不放逸,勤修能出离之方便。否则,如旷野迷途者,虽行至极为凶险之城,尚昏然不信险情已临,终至被害。同样,有情住于三界则随时面临着死亡威胁,若放逸不求自救,决定会为死主杀害。 分四:一、思维生际必死而观无常;二、思维高际必堕而观无常;三、思维积际必尽而观无常;四、观集际必离而观无常。 为死故而生,随他行本性,现见是为死,非是为存活。 为了趣向死亡的缘故,才有出生存活,刹那不停随老死而行是生命之本性。一切生命的出生存活现量可见皆为死亡,非是为永久生存而在生活着。 一切生命现象的必然规律是有生必有死,而且从出生伊始,就在刹那不停地趋向死亡。有情的一生中,生是起点,死是终点,指氏自始至终的历程如同从悬崖上摔落一般,趋向死亡是绝不会停止的。因此,出生、存活之目的地,即是死亡,有情的一切生命历程,无不是刹那不息地趣向死亡,以此而观,一切出生存活,难道不正是为了死亡而销庆作吗?随老死而行,是生命之无常本性,看一切有情生命之生生不已,有谁是为存活不死而生呢?落木萧萧,大河滚滚,一切皆无常是人们现量可见的事实,短暂的存活绝非脱离了无常,以有存活而不惧死亡者,唯是自欺而已。 人们自出生起,就一直以为自己在为生存而奋斗,在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劳作不息,孰知这一切都是在走向死神途中的作为。有人尚为赴死途中的些微欲乐而陶醉,在清醒者看来,这与赶向屠场的牛羊,在路上尚为啃草饮水而乐,又有何区别呢?世人的每一刹那生活,其实与死牢中的囚犯一样,每分每秒都在接近被处死。可是死刑犯尚知急惶惶寻求逃离死亡之方便,而愚昧放逸之世人,为什么不警醒,反观自身的处境,了知行住坐卧一切所作皆为趣死,而非存活呢?佛陀曾于《本生经》中言:“众生于初夜入胎住世,日日所作,唯是速趋于死。”生活在三界,当知如旅行者之骆驼,唯能随主人而无有自在,当主人思乡欲归时,骆驼也只能随主人而行,别无其余归处,同样众生也皆是随死主而行之毫无自在者。一切作为,也如陷害他人之刺客,杀他未逞,反遭他杀,如是刺杀过程中的一切行动,本为杀他,结果却是步步为自死而作。同样一切为存活之作为,不但未能使自存活,反而步步趣死也。一、观想寿命无定而观无常 汝见去时短,未来时间长,汝思等不等,显同怖呼唤。 如果你见自己的人生,已过去的时间短,未来的时间还很长,或者你认为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相等或过去短未来长时间不相等,由此而说不怖畏死亡,这显然如同于怖畏者反而呼唤不害怕一样。以为自己还剩有存活时间,就不必顾忌死亡,这种想法极不合理。在世间有很多人怀着这种想法而贪恋世俗欲乐,不顾生死大事。比如说,有些年轻人认为,现在是人寿百岁的时候,自己才活了二十岁,以后还有八十年时间可以活着,所以现在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快乐,不必忙着苦修对治死亡之方便。这种想法无非是找借口懈怠放逸而已,其实毫无根据。因为寿命是不定的,人寿百岁的时期,并非每个众生都能活百岁。《因缘品》中说:“或有在胎殒,或初诞也亡,盛壮不免死,老耄甘心受?若老或少年,及与中年者,恒被死来侵,云何不怀怖?”生命随时会为死缘所夺,你有何理由不怖畏死亡,而安逸度日呢?同样,有些中年人认为自己的百年生命才过一半,还有相等的五十年;有些老年认为自己才活七十岁,虽然大半生命已尽,但仍有少部分可以享受;如是思维自己尚有与已度的时光等不等的日子可存活,可以不害怕死亡,这无非是自欺之举而已。既然已了知生命在不断流逝,就应当对死亡生起警惕、恐惧,然自己不但不生惧意,反而以种种似是而非的想法为自己壮胆,说不用害怕死不用害怕死,这种说法如同人们步入怖畏之境时的大声呼喊不害怕一样,显然是自我欺骗之举。死亡的威胁在人生整个过程中都平等存在着,故不应有一时不会死一时会死的分别邪计。譬喻说,有一群婆罗门童子外出,黄昏到某处村庄借宿,晚上时这些童子到处大便,染污了村庄的环境。清早群童子一哄而散,只有几个婆罗门子没来得及走,被守村庄的巡夜人抓住。巡夜者对他们说:“你们本应受到处罚的,趁村长还不知道前,赶紧将粪秽打扫干净吧!”几个婆罗门子只除去了自己所遗的粪秽,而对别人所遗的粪秽却捂着鼻子不愿清除。世人计执自己有不会死的存活时,这种邪计如同婆罗门执自己的粪便为净,而执他人的粪便不净一样,后认为村长会因一部分粪秽已除对其余的粪秽不会计较,不会惩罚自己一样,何期愚痴也!二、思维一切死亡而观无常 由死共他故,汝无死畏者,岂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由于死是一切有情所共有的原故,你就不畏惧死,(这种心态难道不是只见害死一个有情,而不见其他人死,由此而生起的嫉妒苦恼吗?)然而死亡难道只是唯害一人所生的嫉妒之苦吗?以为死亡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苦,自己就不必害怕,这种人十分愚痴,而且其心态也是一种嫉妒烦恼。因为按这种心态去推理,如果大家全部都会死你就不害怕,那么你一个人为死主所害,而别人都不受害时,你岂不是要害怕,要为别人不受害而生嫉妒苦恼吗?所以为一切众生共有死苦而自己心安理得,首先这种心态就是非理的嫉妒烦恼。再从另一个层次而言,死亡本身也并非可以因众人皆有,而不会为你带来痛苦,众人皆死,并不会遮止你个人面临死亡时的痛苦。因为死亡带来的并非只是残害一人,使其人生起嫉妒苦恼,而是它本身即能生苦,如同火能生热一般,它能给每一个人平等地带来极度的痛苦。虽然每一个众生皆有死亡,但每个众生都会有苦受,并不会因共有死亡而无有苦受。因为众生的身心相续不同,生时独来,死时独去,自相续中的感受他人无法代替,因此面临死亡时,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各自必定会独自感受死苦。 众生这种愚昧的分别,就如同有一国王,首先只征受某个人的税收时,那个人心乁非常苦恼。但后来不是向他一个人征税,而是向所有的人收税时,他虽然照样要交税,却心安理得,不再苦恼。见到众人皆有死亡结局而不怖畏死亡者,不但与此人相同,而且比此人更为愚昧卑劣。因死亡不会因众人共有而会消除其苦,这就象共处一死牢的人再多,也毫不能减少每个人的痛苦。三、思维无法回避死亡而观无常 问曰:如果没有衰老病变,也就不会有死亡,然而疾病能用疗治,衰老可用抗衰老的良药金丹对治,如是可以长生不死,永远不死,所有对死亡不必畏惧。 老病可治故,汝无畏死者,后罚无可治,汝极应畏死。 如果以老病可以对治,你就对死亡不畏惧,然而最终死主的处罚是无可对治的,所以你极应畏惧死亡。这种想法也是邪执,因死亡是三界众生谁也无法逃避的处罚。虽然对一般疾病确实有种种医药可以有效地治疗,以断除它对色身的损害;然后对衰老,也有一些抗衰老的特效药或一些特殊的方法对治。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许多金丹之类长生不老药的传说,现在国外医学界在抗衰老方面,也有很大进展。台湾有一位八十岁左右的富人,不惜花费巨资服食特效药物,据传一直保持着二十余岁时的容颜。但是,不论有情采取何种世间方法,即使能对治老病,对最后死神的处罚,却是谁也无法对治。在死亡面前,任何金丹、仙术、威势等等,起不到丝毫作用,因此在三界之中,从来就没有一个有情逃过了死神的处罚。《解忧书》中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出。”除了趋入内教证得长寿持明果位的圣者,或象虹光身成就者莲师、圣者布玛目札一样,此外谁也不可能摆脱死神的掌握。所以作为低劣的凡夫众生,即使能暂时抵抗老病,然而我们有什么办法不怖畏死亡呢? 譬如说一个大国王要铲除某位横蛮的大臣,开始时派其他将军去,那位大臣都能抗拒,以种种方便或武力躲过惩罚,然而最后国王亲自领兵来围剿,这时他也就再无能力抗拒了。我们如同大臣,死主如同国王,开始时即使能抗拒死主派来的老病将军,然死主亲自降临时,怎么能抵抗呢?如近日被处死的广西省副书记陈克捷,虽然他能有种种手段超越地方政府的法律法规,而不受惩罚,可是,当中央政府的咽令出现时,他也就无法可施主,只有束手就死了。同样,对凡夫有情而言,死主的惩罚是无法逃脱的。还有一个比喻说,洗衣服的人将婆罗门的衣服弄坏了,能以种种方法使婆罗门无法伤害他(喻有情可以用方便抗住老病),而将国王的衣服弄坏了,他也就回天乏术,定会受到国王的惩罚(喻死主无法抗拒)。甲操杰论师在注疏中说:月称论师在注释引了与此不同之喻,谓损坏王衣者能以悦耳歌赞对治,然而自己对死主却无法以请求而对治。然但细阅月称论师的注释,此观点是论师引用其余注释中的说法,而非其自宗之义。四、思维现见死亡而观无常 如所宰众畜,死是众所共,复现见死者,汝何不畏死。 死亡并非很难理解,它不是秘密,而是任何有头脑者可以一目了然的事情。就象屠场中的众多牲畜,死亡是它们共同的结局,由见到一个被杀死,也就极易推知它们无一可免死。同样,死亡是三界众生所共有,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些人百年之内,肯定都会死去,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实。而且,在自己面前,已经有不少众生死去了,现在也有一些众生正在死亡,或立即会死亡,这也是现量可见的事,我们不用佯装没看见或不知道。所以用不能决定了知当死作理由,而不害怕死亡者,无非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或自我麻醉的愚昧行为。难道你掩上眼睛,前面就不会有悬崖吗?你以为不知道当死,就可以不畏惧死吗?譬如屠宰场中的牲畜,见一畜被宰杀,另外的牲畜如果视若无睹,仍然悠闲安住,这是极不应理的麻木愚痴。同样,不愿再昏昏噩噩,任死神摆布者,当深思:我们现在都是三界屠场中的待宰者,死神屠夫正在逐个地残杀着,见到同类遭杀,我们岂能如同蠢畜而无动于衷;有些牲畜见同类遭杀,尚知惶惶寻求逃脱,作为有智力的善趣人道有情,更应努力寻求脱离三界之方便也。五、思维死时无定而观死亡 由时无定故,便思我常者,则终有一日,死来伤害汝。 释:由于死时不决定的原因,便计执我是常恒者,则最终有一日,死神必定会来伤害你的。以死亡之时不可决定而计执自己为常,可以高枕无忧不惧死亡者,显然是非常愚笨的人。正因死时不可决定,每个人或许当下就会告别人世或许明日、后日即命归黄泉,《因缘品》中说过:“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戚。”以此更应时刻警惕。如果明日复明日,将对治死苦之修习耽搁下去,死亡最终也不会放过你,到那时必定取走你的性命,这是凡夫众生谁也免不了的结局。譬如“瓦格罗刹”所控制的地区,其地之人必会为它所食,无有可免者;同样,身处三界之中,绝无可免死神残杀者,有理智的人,当断绝自己现在不会死的愚痴常执。虽然我们无法以眼等决定了知自己何时会死,别人何时会死,然而最终都会死而且死时无定,对此完全可以决定了知的。因此,当恒念死亡,以策励自己彻底放下可以存活不死之类常执,而勤修出离三界之圣道。——摘自《中观论句义疏》

寿命无常从哪几个方面思维

寿命无常从七个方面思维:

一、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

二、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

三、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五、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六、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七、思维猛厉希求而修无常。

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简介: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友凳羡御四大洲、须弥山、天界以及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然存留时间可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无常的,最 终必定将因七火一水而毁于一旦。具体来说,在好派旅此大劫毁灭之时,内情众生由下而上逐渐化为乌有,到第一禅天以下所有众生无一存留。

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八种比喻形容无常:

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

二、美丽的鲜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

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

四、绿绿的稻田终会镰刀砍割;

五、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

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

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

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脊尺

通过这八种比喻来文明万法的无常迁变。 另外,还用秋云的比喻来说明无常的道凳闹理,比如引用的《方广庄严经》云:“在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引用的其他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等等。

思维修也是禅修的一种,无常即是真常。此不二法门,唯修方证。此修是有为法。无常是意识所认识的“事实”。原本没有人,没有太阳,银河,乃至宇宙万物。何来无常之说。无常是人类意识的认知产物。世界本来的样子是常,还是无常?三界六道都是心所产生的影子。是心的波动而产生的幻觉。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是“常识”,是“真实”。然而人眼有着巨大的局限性。在魔术,视觉艺术的表象下,产樱粗高生的一种心理无常现象。过去,再也回不来,说个现在,马上就过去了。未来还没有产生。所以在时间长河中。有种现象叫当下。安住当下~,当下是常,还是无常。这个是需要实修实证的。光知道这个理论或者说法。以为真实,就上当了。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实是常平心!安祥,宁静,清醒明觉的当下,说常与无常都是魔扰。修学的过程中,需要护心如城,守身如玉。

本心是常,万法无常。都是心的任运而作。

【如何修念死无常】

先修念死无常三根本1.

决定死

2.死无定期

3.死的时候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1.决定死(1)死亡必来:思维观察我的祖父。祖母,爷爷奶奶亲戚周围的人还有曾经交往过的人,活生生的人道最后很多都死了,这个事情我们要警觉他们会死,我也会死,每个人都会死,因此之故,过去我们心中有种虚妄的感觉,好像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甚至感觉好像死亡跟我们没有关。事实上这是种错觉,事实上我们都会死,因为什么,从过去我们周围的人经验中会看到,他们会死,一样我们也会死。死亡必来(2)寿无增而无间有迹陵昌减

:我们的生命就像蜡烛不断的燃烧,表面看我们好像距离死亡还很远,事实上,随着我们的心跳。随着我们的呼吸,随着我们的谈话当中,我们生命的长度就像蜡烛的长度,是不断不断的在减少。不断不断在消磨当中。我们现在虽然活着,但是佛陀说,同时我们的一步步的迈向死亡。因为我们的寿命就像蜡烛的烛火一样不断的在燃烧。不断的在减少。(3)虽存在时亦无修法之暇

:我们观察到我们一定会死,而且我们一步步的迈向死亡,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再回光返照的看一下,我们是不是有很多的时间可以修行呢?事实上并不然,从小到大,年纪太小时根本不懂佛法,没有办法学佛。年纪太老了,身心衰败了,根本也没有心力去学佛,唯一能够学佛的就是从十几岁的小孩子到五六十岁的这个阶段,纵然有五十年或者六十年当中的学佛时间,但是宗喀巴大师告诉我们说,这个时间去掉吃.喝.

拉.撒.睡.还要扣掉我们工作的时间,还要扣掉我们一大堆避不开的人事纷扰的时间,还有我们自己放逸,懈怠的时间。东扣西扣,事实上真正能够用在修学上的时间是非常的短,可能一辈子当中,加起来可能就五六年的时间,是真正的用在修行上。如果在加上我们的放逸连五六年都不到了,你看那么长的生命当中却只有那么短的时间可以修行姿扒,那真的是要很警惕。

这就是说明第一段决定死的这三个原因

2.死无定期(1)人寿无定:人的寿命是不决定的,不是说我们一定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就像古人说:孤魂多是少年人,有时候很多人不一定活到老年,可能在中年。壮年,青年,少年.婴儿的时候就死掉了,所以说人的寿命并不是决定的,所有我们不要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说我就像别人一样可以活到七八十岁.八九十岁。或者说算命说我可以活到几岁。事实上这个都是不决定的。(2)死缘甚多而活缘甚少

:什么叫活缘呢?就像放生.诵经.拜忏.然后回向寿命能增长.这属于活缘。所谓活缘就是通过这样的加勤,而且很用功的加勤.努力.可以使我们的寿命多多少少的有所增加。这个称为活缘。活缘事实上是很少,因为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汪枝都在放逸,都在造业。我们能够去放生用功的时间相对来说是很少的,所以活缘甚少。甚至很多人,甚至很多佛教徒根本连这个活缘.延长寿命的缘都没有去栽培,只是一路修福报而已,这样对寿命的延长肯本的没有帮助的。相对的来说死缘甚多,我们可以观察。比如①观察地水火风。地震:四川的大地震,忽然一震下来很多人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台湾9.21大地震也是一样,很多人在睡梦当中就死掉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这些人他绝对不会想到他会突然这样莫名其妙的死掉,他们是这样,我们也是一样啊。哪一天我们碰到这种地震,突然就这样死掉了,我们也不知道。②水灾:像大陆黄河大水.甚至以前还有长江大水.台湾也是一样,下大雨.淹大水.很多人就糊里糊涂的被水冲走了,很多人都在睡梦当中.像这次台风也是一样。很多人都是在睡梦当中就被水冲走了,怎么死的都不知道。③火灾:火也是很无情的,随时火灾发动会吞没我们的生命,我们观察到很多的经验.就是这样子④风:台风.飓风.龙卷风.这些都会伤害我们的生命。这是属于无情的部分。那么有情的呢,就是我们过去生的冤亲债主,或者是鬼道的众生,鬼道的冤亲债主。或者是现世的人道当中的冤亲债主,过去生和他结的恶缘,今生因缘会遇的时候就来还这个债,这个时候他就会伤害我们,甚至会断送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观察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死亡的因缘实在太多了,所以相对来看活缘确实非常的少,所以说真的是死无定期。这第二大根本真的是没有错。因为死缘太多,活缘太少了。(3)身命极危脆:面对这么多死亡的因缘,地震.水灾.火灾.风灾.或者冤亲债主等乃至细菌的感染.等等这么多的障碍。这么多的危机.我们的色身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样、拿针稍微刺一下就破掉了,我们面对那么多大自然的灾害。面对冤亲债主的伤害。或者细菌的伤害、等等我们的色身实际就像水上泡沫一样非常危脆不安的、随时都有破的可能。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想像的那样。我现在身体还很强健,还很好。我还可以活很久。实质上不是,我们的身体是很危脆不安的。因此之故,透过这三个理由我们就观察,死无定期。3.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

①亲友

:我们的亲属.好朋友.师长.眷属.弟子.都是一样,你跟他在要好,你要是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也必须要一个人孤孤零零的往前走,没有人能陪你走。就算夫妻感情再好,甚至他愿意为你而死。事实上你也是一个人孤孤零零的一个人走。为什么呢?因为个人的业力要个人承担、因缘到了。要走了就是要走了,所以亲友他就算在我们往生的时候在旁边哭啊叫啊闹啊,怎么伤心。但是他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有的人可能不执著亲友,可能执著财富

②财富实际上根本带不走

,世间的人总是有个错觉,觉得我很有钱,就有安全感。所以他就不断的追求

金钱,不断的想要得到安全感,事实上他的心永远没有办法得到安全感,为什么?因为财富本身它就是不能给我们今生乃至来世带来安全感。姑且不论今生,就讲我们临终的时候,你再有钱,像台湾的王友庆或大陆的某某再有钱死亡的时候一分一毫也带不走,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心爱的财宝要舍离他,财富越多他心中越痛苦,但是他心中完全做不了主,因为这个本来就是带不走的东西。所以财富也没有意益。

③自身

:也没有意益,我们对我们的色身这么爱护她,给她吃最好的,用最好的,用最好的东西给她洗干净。吃东西保养她,希望我们的身体不断的保持健康,保持茁壮,但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我们这个色身就像个小孩一样,小婴儿一样。她不懂得什么叫恩义。她说走就走,说背弃你就背弃你,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你这辈子这么的爱护她,照顾她,但到临终的时候她背弃你离开你,这个是谁也拦不住的。所有说平时我们觉得我身体很健康,或者我们还年轻等等,我觉得有安全感实际上这些都是错觉。实际上真正的我们的身体她也不是我们的依赖处。所有通过这三点的观察。临终的时候我们周遭的这一切,物质的境界都不是我们依赖的境界,唯可依赖的境界是佛法,就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来说。这个佛法指的就是信愿行,是修净土的三资粮,

信心--对弥陀的信心

对净土的信心

还有相信我们自性的功德。我们决定能够去

愿--愿离娑婆 心求极乐

对娑婆世界的愿离对极乐世界功德的渴仰,发心想要往生净土,这样皈依的心。

行--念佛

在临终信愿的引导之下,念念念佛,阿弥陀佛在我们断气之前来接引我们,能在临终看到佛来接引,西方三圣来接引。能往生净土。再也没有死无常来追逐的痛苦,甚至能够行菩萨道.迅速成佛,这个才是在临终的时候真正能够依赖的地方,很多人往往不把应该依赖的地方当做宝好好的抓住,而是去抓住财富,眷属这个臭皮囊色身。该抓的没有抓,不该抓的却抓住不放。直到临终的时候才来受苦才来后悔,那是很可惜的。

所以根据这个三根本乃至九因上的观察我们心中确定一个观念就是这个死是无常的,生命是无常的。随时会到来,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修行,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转念念佛

怎样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

思维修也是禅修的一种,无常即是真常。此不二法门,唯修方证。此修是有为法。无常是意识所认识的“事实”。原本没有人,没有太阳,银河,乃至宇宙万物。何来无常之说。无常是人类意识的认知产物。世界本来的样子是常,还是无常?三界六道都是心所产生的影子返正。是心的波动而产生的幻觉。我们习以为常。认为是“常识”,是“真实”。然而汪世纯人眼有着巨大困咐的局限性。在魔术,视觉艺术的表象下,产生的一种心理无常现象。过去,再也回不来,说个现在,马上就过去了。未来还没有产生。所以在时间长河中。有种现象叫当下。安住当下~,当下是常,还是无常。这个是需要实修实证的。光知道这个理论或者说法。以为真实,就上当了。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实是常平心!安祥,宁静,清醒明觉的当下,说常与无常都是魔扰。修学的过程中,需要护心如城,守身如玉。

本心是常,万法无常。都是心的任运而作。参……

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

观修无常,是由有入无,由相入性,由事见理,由烦恼见菩提,不只是指生死无常,不怕死,只是开始,不是终点。凡夫身念念生灭,凡夫心念念生改孝颂灭慎租,当下不了生死根本,菩提心了无生日。所以那样想是不够的核郑。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387.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