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佛说明心见性什么意思(佛教明心见性句子)

学佛百科2023-05-0186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什么意思?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顿悟了心性,就缩短了修证的时。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而顿悟,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成佛。

引申含义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禅宗的提法,“成佛”的“佛”不是用肉眼而见,如同《金刚滚悉厅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能见就有所见,能见、所见的佛就不是真陆谨实的。

《父子合集经》中记载佛言:“大王,何谓佛法?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时,净饭王闻是说已。白言世尊:“若一切法皆佛法者,一切众生皆应大隐是佛。”佛言:“大王,众生不住颠倒见者,即是佛也。大王,所言佛者,或名真如,或名实际,或名法界,但依俗谛推求诠表,非胜义谛作是说也。

佛教里的“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

字面的上的意思就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

在佛教中,明心见性,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也就是说,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后就离开了。五祖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尚是白衣,怎么有资格将祖师衣钵拿走呢?他很不服气,就去追赶。

追上后,六祖将衣钵放在石头上。但衣钵是祖师传下的,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得动的。慧明拿不走衣钵,顿感自己鲁莽,就请惠能大师出来:“我是为求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说:“既是为求法而来,那我就给你说法!不思善,不思恶,哪一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慧明闻言即刻开悟。

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所见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状态。通常,我们都处在思维状态中,一念接着一念。当思维尚未形成,念头尚未产生时,心是什么状态?禅宗所要追寻的,就是心的源头。

扩展资料

佛家提出来的明心见性,以这个为宗旨。学佛的为什么要剃光了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去扮亮州追究生命的问题,人的本性的问题。什么是明心呢,我们人怎么有感觉知觉,怎么有情绪,有思想,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个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西方文化从生理、医学上认为知觉感觉是脑的问题,可是这个研究方向,快走到尽头了,这个问题很大。将来西方人,研究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恐怕又走到我们的老路,就是佛家提出的明心见性。

生命的本性如何去知道呢?这靠知识,在哲学里头。我们晓得文化里有唯心哲学和唯物哲学。在唯心、唯物之外,键迟还有一个学问很大,在中国佛学叫唯识。人为什么有知觉,情绪思想,他们是怎么来的?生命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里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譬如说庙子上和尚敲木鱼、吃斋、念经,这些都是形式,不谈,我们谈它的内容中心,所以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四个字。

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之外,另外走一条路,直接指向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厅蔽佛”。换句话,禅宗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接轨,产生的新的东方文明,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什么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成佛是成法身佛。顿悟了心性,就缩短困派洞了修证的时。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而顿悟,悟到自己这念心、悟到觉性、悟到人人都有佛性、悟到人人都能汪枯成佛。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

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有方便法门、感应法门、究竟法门,从修行的方法又可分为:渐修与顿悟两个法门。

扩展资料

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

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盘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于坐中如何‘摄心’,摄心不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静的‘心波’或‘心浪’;

‘心湖’中的‘心水’风平浪静之后,才能照见或如实显现自心的影像,及内外一切法的真实形像或‘法之实相’,这些‘法相’才不会在心水中出现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在修行禅坐(习禅)的境界叫作‘照见自心现影像’;而能如是‘照见自心现相’的动作,便称为‘观’,或‘慧观’。

因此,简言之一句话,坐禅是坐在那里收摄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动乱,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百物不思’,像一块木头一样。)得‘止’就是得‘定’。

得定后,心水便不会随便晃动,才能进而修‘观’,如实观察、照见自我身心及内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实了知一切实相,这叫作‘由止而观’。

能‘由止而观’后,便进而修‘止观’同时修,称为‘止观双运’;且由止观双运纯熟,便能到达‘止观平等’或‘定慧等持’;若达羡汪‘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习禅定的最高成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明心见性

佛教中的"明心见性"指的是什么?

明心见性的(实用)简答讲解

明心见性简单地说就是弄明白心性的产生与它们的结果。这里的心就是指思想,这里的性就是指习性或言行。思想是言行的指令,思想确定言行,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言行。思想正善,言数团行就正善,思想邪恶,言行就邪恶。思想言行正善就会利益社会大众,自己对社会他人就会有功劳,自己就会得福;思想言行邪恶就会损害社会大众,自己对社会他人就会有罪,自己就会得祸。思想的来源是什么,一是来自自己的感官喜好及自我利益的导向;二是观察学习他人的做法及观看阅读影视书籍。大多数人的思想在大多数人事上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喜好的,而且阅读书籍不加选择,因此会时常损害社会他人的利益,因损害社会他人利益而使自己有负罪的记忆,这个记忆直接导致自己的言行不正常而招致社会他人对自己的损害,这个记忆还会使自己的身体心情思想生活变差。有少部分人只选择读圣贤书劝善书佛经道德教育书专业书等,他们明白善正得福邪敏肆恶得祸的自然规律,在追求自己喜爱利益好生活时,按照作善正得福邪恶得祸的原则,工作讲话办事时不损害而有利于他人,这些自己做的好事在自己的心中产生了有功于社会的记忆,这个记忆就会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身体心情社会待遇变好。由以上的论述也可以说,明心见性就是指弄明白人的心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的变化规律。明心见性的佛教核心观点是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心见性的道德家核心观点是福祸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就是说他们对人的心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的变化规律讲的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明人的心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的变化规律是:做正善就会向好的方向改变,做邪恶就会向坏的方向改变。做善正断邪恶包括:学习佛经劝善书专业书及不学暴力色情邪道书籍,勤劳工作养家糊口,遵守法规道德常例,服从尊长,与人和睦,容人之过而不害人。至于佛教的色空,就是相对静止与绝对变化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心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的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只要学善正、断邪恶,个人的心桥毕轿性或思想言行身体心情能力作为处境待遇或命运或生活状况就会从贫苦变富贵、从底层升高层。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41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