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活在当下经文(佛教讲的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

慈悲待人,活在当下
我们不必为自己的生命去担忧,因为你在老,别人也在老,这个世界谁都会老。但是我们的心永远不老,因为我们的心是在帮助别人、爱护别人中成长,在关爱别人、慈悲别人中成长。所以我们的心永远是那么慈善,良心永远那么可爱。
我们能够战胜自己的贪欲,因为自己本身拥有了爱,而且把这种爱布施给了别人,从别人身上返回更多的慈爱,就拥有了慈悲的爱。
佛陀晚年最令他感到悲伤痛心的事,莫过于首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相继先他而入涅槃。当舍利弗回到家乡进入涅槃后,他的弟子均头沙弥非常伤心的捧着灵骨去见佛陀。佛陀就开示均头沙弥说:“均头,你的老师入灭了,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随之消灭了吗?”均头哭着回答:“没有。”
佛陀说:“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已经灭去了,而一切清净功德都没有失去,那你又何必哭散乱正泣呢?”均头陪李一想,“是啊!老师的肉身虽然幻灭了,但是老师的功德却长留人间,法喜充遍宇宙。”当下领悟。
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是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一个人如果在人间多留一点德,多留一些让人尊敬的思维、品质和慈悲给别人的话,虽然人间短短几十年寒暑 ,但是生命的价值却是永恒和无限的。
佛教认为,证悟法身,生命便能永远存在,因为法身尽一切时,遍一切处,无时无处不在。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冲悔肉体可以灭亡,但是精神永远存在。就像佛陀一样,虽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但是他的精神没有灭,激励我们精进努力、慈悲对人,让人感受到人间还有真爱。
佛陀虽然入涅槃,但是法身却永留于无尽的时间中,遍布在无限的空间里,直到今日我们还缅怀他;伟大的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普照大地,让我们在无限的空间中拥有慈悲去解决人间的一切烦恼。
如果今天能够用慈悲对待家人、朋友,就不会有灾难,这就是永恒的生命。拥有菩萨的慈悲理念,能够解决现实当下人间的问题,这就是活在当下。
佛语: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我不懂.!
这句佛语,直接去解释说明,很难揭示出本质内涵,借用一个故事来说明:《传灯录》中讲道:会元和尚师徒二人赶路,到一条河边看见一女子待渡,无船无桥,老和尚二话没说就背女子渡过河去。回到寺庙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出家人禁近女色,师傅为何要背那纤败伏女子?”老和尚正色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么还背着?”
活在当下就是要放下负担,快乐地生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枯蚂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毁携,喜悦而不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束缚,就是当时修道成就者的写照了。
希望大家进 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怎么理解 ??
1.2. 说的对。而且有道理。
我问你,你可以把昨天的事情改变掉吗? 明天的是你现在可以做吗? 不能。 所以活在当下。
当下是指现在。没有严格的物隐界线。
路一步步走,日子一天天过。 人生好比走一条路,你李纳肯定是一步步走下去的, 那么日子一天天过。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走这条路也只走一次, 过去就是你已经走了的路,罩扰厅将来是你还没有走的路。现在是你现在在走的路,你只能控制现在的方向。也只能控制现在的路。 还有你在走路,那么就有效率,那么效率与时间 就会出现总量 总量就是目标。 你肯定有目标的。
你在走,随着时间的流动,你走到了下一个路上,那么上个路,就是过去。走到头了你就挂了。
「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意思?
说 到“活在当下”,我们一定不陌生。简简单单四个字,它或是出现在某个名人的访谈里,或是在某篇心灵鸡汤文里,又或是从某人嘴里亲口听到。时至今日,你听到或看到它的频率或许已与日俱增。那么,“活在当下”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否具有深层次的含义?
断舍离、极简主义 = “活在当下”
我曾经撰文提到过断舍离、极简主义(还有本质主义),其本质一样的。它们都是将多线性的时间线转换为单一的时间线,专注于“现在(或当下)”;把自己安放于现在,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获得一种“ 专注力 ”。它们外在的表现是通过(拥有)“少”而已。
这种“专注力”就是一种人生的优化论,它能提升人生的质量。所以,断舍离、极简主义的基石即是活在当下, 其核心即是优化你的人生,提升你的人生质量。
举个例子。我很喜欢一个词——“食事”(日文意为吃饭)。把吃饭当成一件事情来做,而不是理所当然的对待。只有安此埋心专心的对待一件事,你才能把它做好。专心吃饭,能让你好好感知食物的味道,享受天赐的这副皮囊带来的身体快感,提升幸福感。同时,对待你的食物,要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这样食物被你吃下去,也能完成它的使命,功成身退。
活在当下,可以使你的人生过的更有活力和品质。在《精力管理》中,书中所说的“全情投入”即是活在当下,即是一种专注力。这种专注力能使你的人生更有精力和有质量。
我们难道不是都活在当下吗?
我们不仅仅是能够活在现在,而且是可以活在过去和未来的。虽然不是以肉体为实体的形式活在过去或未来。但是我们的确可以在想要的时候(抑或情不自禁使然)穿梭于过去和未来。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够实现,只因我们有了“ Mind ”(意识、思绪、心智 )。我们的意识能够超越时间、跨越地域,带领我们“去往”任何想要去的“地方”。
我们的意识看似是无所不能的,却依然是受限的。它永远受限于两个东西,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已知的世界。假如时间不存在,一切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永远是时间的囚徒。我们的意识所能触及之处永远是建立在我们已知的事物之上的,有了这个前提,意识才得以顺利的发挥它的神奇。因为有了限制,才有自由。
人自从有了意识,就注定了被“二元性”粘得越来越牢固。生命的时间线从单一性转变为多线性——从活在当下的时间线转变为既活在当下,又活在过去和未来的时间线。有的时候,我们甚至同时活在这三个时间线里。时间线互相缠绕,模糊不清。烦恼即是从——我们的意识不愿意待在当下——的那一瞬间开始了。人从此就成了烦恼的宿主,“二元性”的囚徒。
深层次的“活在当下” = 与“二元性”姿贺对抗
佛家说,“小我”使人烦恼,所以人要超越二元性的束缚,拥抱“大我”。“小我”就是受二元性限制的思绪之波,为了摆脱它,人需要关注呼吸(我认为呼吸是人体最小限度的二元性活动,这就是坐禅的来由)、关注当下、仍掉思维。只有摆脱思维,这样人才能最终回归“大我”,获得平静和解脱。
二元性,简单说来就是我们的万千思绪。 摆脱思维对于普罗大众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莫如说是十分困难的。就连僧人和尚们也需要靠坐禅的形式入定,而且(虽然有个人差别)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坐禅,才有可能进入某种境界。
活在当下,简单的来说,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不分心。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就与二元性性的设定“远离”了一步。也许只是短暂的远离,但其结果是使人宽慰的。通过短暂的与二元性远离,我们便短暂的与烦恼远离,因此我们短暂的变得“快乐”了。当我们把“活在当下”当成一种习惯并培养它,我们便将“快乐”的时间拉长了,与烦恼远离的时间相应的也越来越久了。当迹扒派然,理论上是这样。
然而事实是,人很难保持专注于单一的事物上,同时讽刺的是,人又很难同时专注于多项事物。真正的要与二元性本身对抗,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几乎是难以做到的(那几乎要泯灭思维或人性,因为人不能没有思维)。那是修佛、修禅之类的人的工作。但是退而求其次,佛教、禅宗等理论的衍生物却可以拿来借鉴,由此我们便得以在“第二位”与二元性对抗了。修佛/修禅的人告诉你“打坐时打坐、砍柴时看柴、打水时打水、吃饭时吃饭”。茶道宗师千利休亦言“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千利休认为佛之教便是茶之本意)。这些都是以“活在当下”来对抗二元性的例子。所以,无论是佛修、禅修、茶道、断舍离、极简主义、本质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手段或工具,其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帮助人养成“活在当下”的习惯。
另外,当今世界发展越来越飞速、信息爆炸泛滥成灾、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焦虑、不安、和不快乐,我们的生命质量变得前所未有的单薄。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断舍离、极简主义开始流行的原因之一。我想,这就是某种平衡吧。人只有在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才会去珍视它、才会明白它的宝贵、才会去想办法补救。
“活在当下” = 幸福 ?
做到“活在当下”是否就能够幸福?遗憾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见仁见智”。这便是人作为“意志”(或意识)的生命所特有的本质之一。佛教从根本上说是帮人解决烦恼的一门学问。至于解决了烦恼之后的是否能得到幸福和快乐,我的答案是不知道,也许最终“定夺者”还是当事人自身。如果当事人虔诚并坚信佛教能帮他解决了烦恼之后能带来幸福,那么他最终也许就能抵达幸福。不妨套用一个“句子”—— God only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这个句子只在一种情况下才成立,那就是当事人自己认同(或“假定”)自己是能被拯救的,即承认拯救与被拯救的这种假设关系。所以很大程度上,事物都是建立在某种假定之上,假使没有这种前提,事物恐怕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生活方式是种价值观,但它从根本上也是一种假定,因为你打心里认为这种方式是你得到快乐(或幸福)的入口。反过来,(这世上当然有相反的情况),一定也有人认为与之对立的生活方式能通往幸福。(例如,断舍离、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对立即是囤积的生活方式。)
所以很大程度上,主宰人的也许并不是事物,而是人自身。因为,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人自身(也只能是人自身),而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亦在于人自身。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有一套自己的“法则”。如果你的宇宙是信仰活在当下即得幸福的法则,那么你就是幸福的。如此而已。
最后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有这样一段话:“因为我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我只有现在,它才是我感兴趣的。如果你能永远停留在现在,那你将是最幸福的人。你会发现沙漠里有生命,发现天空中有星星,发现士兵们打仗是因为战争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是一个节日,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因为生活永远是,也仅仅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一刻。”
所以,为什么不安住于当下呢?
佛教对"活在当下"的观点怎么看
活在当下,这是无比正确的话。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你也只能活在当下。
生命本来就只在当下。过去已逝,未来模亩尚不来,现在不可住。
所谓的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这只是思想的内容。思想活动本身,始终是在当下。
活在当下,就是回归到真实的生命。当下的生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一旦回归,即回归永恒,得大自在。
当下是彼岸,我们的心却在此岸。因为,我们喜欢活在虚幻的内容里,认为那是真实,不肯回归到当下无住无相的真心。这就是执著。须知道:此岸的当下,即是彼岸。此岸与彼岸,本来并没有对立。造旦败森成对立的是我们的执著,根深蒂固的执著。
此“当下”,不是指排斥掉过去、未来的当下,而是涵容着过去、未来与现在。
若论功夫起始下手处,就是不管心在干什枯纤么活动,你都能觉知到心处于什么境界。心在回忆,知道心在回忆。心在展望,知道心在展望。你不会让境界(内容)拖着你走,从而让你堕入到境界中去,成为境界的奴隶。你始终保有一份清醒自觉的敏锐与清晰。若能开发出这份元认知力(西方心理学对此的术语),您的智慧必将与日俱增。
人生无常,活在当下是正念是什么意思
活在当下什么意思?
“活在当下”从字面的意思来解释就是指当过去不可改变时,将来也把握不住时,要学携棚会把握现在,好好珍惜当下所经历的每件事。
过去可以怀念但不能过于沉迷,未来可以憧憬但不能总寄希望于未来,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做。珍惜此时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好好把握好今天。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身族隐信边的人买了房买了车,自己啥也没有而总是羡慕别人。一切的烦恼来自于盲目攀比,却又不付出任何实际行动。
活在当下是一种人生态度,它不仅让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还能让我们做事找到最简单的做法。
活在当下,每一天都是自己崭新生命的开始,每一天我们都要用快乐的笑脸去充实它。
有句话说的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一种潇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来说说正念疗法。在心理学上,正念疗法是以正念为核心的各种心理疗法的统称。
正念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缓解焦虑、抑郁、强迫、冲动等情绪心理问题,其在人格障碍、成瘾、饮食障碍、人际沟通、冲动控制等方面兆轮的治疗中也有大量的应用。
而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佛教的八正道,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它强调有意识、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
而通过西方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提炼,将之剥离掉其含有的宗教成分,于是慢慢发展出了多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活在当下就是正念疗法的一种形式。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422.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