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灰身灭智,捐形绝虑(灰生灭智)

学佛百科2023-05-01197

在佛教到底涅盘是什么意思?

“涅盘”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意译为盘“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键咐则,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盘,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盘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盘的境界。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盘的理解也有多种。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盘”放在灭谛简和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盘”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盘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盘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盘。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有余涅盘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盘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盘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盘本身也是一种假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盘”应该是常住不变的,它就是永恒的佛法真理,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由于佛性学说将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相结合,主张中道不二的原则,反对一切偏执,所以他们又认为,涅盘就存在于世间,不在出世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超出世间的出世间,故涅盘只能在世间得到。佛性常住,只要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悟证了佛法常住不变的真理,就是涅盘。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学说认为,涅盘有四种品德,即是“常乐我净”,意为涅盘是恒常、快乐、自在、清净的存在,称为“涅盘四德”。又将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稿棚八德。故与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还对涅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如法相宗综合大小二乘各家学说,将涅盘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处涅盘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

然而,尽管佛教内部对涅盘的具体解释多种多样,涅盘作为一种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则是大家所公认的。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

2021-09-18《圆觉经》圆觉流出真如菩提

(第四段第一章)

#文殊菩萨为末法众生三次请法大乘教#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被誉为诸佛之母,因为他早已成佛,并教化了无量多的菩萨成佛,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曾经是他的学生,所以被誉为诸佛之母,但他与观世音等大菩萨一样,为了方便更好地普度众生,也是倒驾慈航,一不住生死、二不住涅槃,而是生死涅槃两可住、生死涅槃两不住,却常住菩萨位,示现为候补佛。

文殊菩萨在圆觉法会上是十二位上首大菩萨之一,在所有菩萨中,以智慧第一著称。这时候,文殊菩萨在法会大众中,为了请佛开示难闻难信的大乘法,于是从自己的座位上起立,一点架子都没有,更不以为自己是诸佛之师就生一丝傲慢,而是以学生的身份,非常恭敬地顶礼释迦牟尼佛的佛足,起立后又“右绕三匝,长跪叉手。”

上面说的“右绕三匝”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恭敬,方法是对佛或佛像,顺时针向右绕,绕三圈、也有绕七圈的称为七匝,为敬佛的礼节之一。但一定不能左绕,左绕会引来护法神的嗔怒,会给自己的修行增加阻力。《波利经》中说:右旋绕佛可得五福、即: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帝王家,其位尊漏凯贵;五、终究能证涅槃。所以,敬佛一定要右绕,这不仅是一种恭敬,也是在为自己修福德。

那么“长跪叉手”又是什么意思呢?长跪又称五体投地礼,指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古代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叉手也是古代佛教的一种礼敬法,又称为金刚合掌,具体方法是右手大拇指交叉在左手大拇指上,其余指头皆以右指为上交叉,掌心略空。叉手是在长跪起立后所用的礼节,后来直至现在常用的是合掌礼。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恭敬有礼后而对佛说:大慈大悲的人天世尊,愿您为了今天来参加法会的众多与会人员,阐说如来本起觉性清净,在因地所用法门的修行事迹,及说明菩萨于大乘行门中发清净心,应当远离哪些能障碍大乘法的“诸病”,讲清楚这些问题,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法的人,不堕“邪见”。

以上说的“诸病”归纳为身心二病,主要有四种,是因修学大乘,参禅或打坐时最容易出现的,即:一、心态不正引起的心病:心病就是造成生死烦恼之无明。二、方法不明引起的法病:法病就是不懂法门盲修瞎练。三、饮食不调引起的身病:身病就是皮肤、骨骼、肌肉以及五脏六腑因业力而出现的种种病痛。四、动静失调引起的禅病:禅病就是心不专一而出现的昏沉、散乱、掉举等不能入定的病态。

那么什么是“末世众生”呢?末世在佛教中称为末法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佛法时代,以佛教三期法运来讲,属末法时代。三期法运指的是:1、正法:一般指佛陀涅槃后五百年内的时间段。2、像法:指正法后一千年内的时间段。3、末法:指相法后一万年内的时间段。三期之后,人平寿命增至七万岁时,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将于世间灭尽。

而“邪见”分类则很多,有说360种的、有说62种扒搜隐的,但总体来说:凡是偏离三法印和一实相印的一切见解,都是邪见。文殊菩萨对世尊说完请法的原因后,又恭敬有加的五体投地,像这样终而复始地连续重复三次,请佛开示大乘法。

这时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们这些大菩萨能为一切诸多次第不同的菩萨,咨询如来在因地用的是何等法行?又毫无私心杂念地为末世众生欲求大乘法的春厅人,请问怎样才能得如来正法住持而不堕落在邪见中,那么你文殊而今就应认真地听,我当为你们解说。

这里说的“善哉”是佛陀赞美并夸奖文殊菩萨请法所提的问题问得好、问得好!而“善男子”是佛对一切持戒修善的人及一切大小乘菩萨的美称。这时文殊菩萨听佛同意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后,非常高兴,奉教欢喜,与诸多的法会大众一起,都静静地默然而听。

佛说:善男子!佛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中的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门是指一切陀罗尼门全部具足,有“总持一切法、能持一切义、能遮一切罪业”的作用,共分为四种,即:

一、法陀罗尼:意为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二、义陀罗尼:意为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三、咒陀罗尼:意为于禅定中所发有神通作用的秘密言句即各种咒语,总持而不忘。四、忍陀罗尼:意为安住于诸法实相,得无生法忍,持之不失。

佛对文殊菩萨说:以上所说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此圆觉中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波罗蜜。”以此教授一切大小乘菩萨,阐释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上面说的“真如”之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真如的意思就是真相,是法界性相一如最真实的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是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语言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而“菩提”则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光明自性,断绝了世间烦恼,达到了涅槃的程度,是“佛菩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无上菩提。

“涅槃”有大小之分,即通常所说的小涅槃和大涅槃,小涅槃是小乘人修行的最高果位,其境界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灰身是指身灭、灭智是指灭了六识心;捐形是指捐舍了有形的肉身、绝虑是指依六识心所起的思想活动全部停止。意为身心俱灭、见思二惑顿断,精神进入到了无生灭的寂静状态中,已彻底解脱了生死烦恼,得三明六通,享受的是一种如释重负,唯有快乐、唯有自在,非常幸福的一种纯精神生活。这种状态,名为小涅槃。

而大涅槃则是大乘人修行的最高果位,与小乘人所得之小涅槃是有很大区别的:小涅槃只灭了三惑中的见思惑;大涅槃是将见思、尘沙、无明这三惑俱灭。小涅槃只断了分段这一种生死;大涅槃是断了分段和变异这两种生死。小涅槃只灭了烦恼障;大涅槃是烦恼和所知二障俱灭。小涅槃只得诸法空相;大涅槃得诸法实相。小涅槃只得三明六通;大涅槃在三明六通的基础上更得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小涅槃是福德圆满;大涅槃是福德功德二德圆满。

此二种涅槃,同为一体。三乘行人,于初成道时,虽证得涅槃,皆是有余;而无余涅槃之现,则在于命终之时。无余涅槃就是不生不死“常、乐、我、净”之大自在境界,唯菩萨道圆满成佛时所入,或佛再来度众生,因缘尽后所入。

“波罗蜜”是具体修行的大乘法门,通常用的有六种,名六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从有生有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死的彼岸,比喻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出离了生死轮回,称为波罗蜜。这是发菩提心者,为了完成成佛之愿,必须要修的六种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佛对文殊菩萨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有种种颠倒见解,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即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不断地在六道中变换身形,四处为家,轮回不休,这都是妄认地水火风四大与阿赖耶识和合而成的假我之身为真实之自我,以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缘世间幻影为自心相,认为本为幻相的我及世界都是真实的,这种幻觉就像得了眼病的人,见到的只能是空中本无花的空中花、水中本无月的水中第二月。众生在这些错误见解中,亡失了不生不灭的真实自我,所以就有了苦海无边的生死轮回。

佛教的灰身灭智是什么意思

灰身灭智是山喊对于小乘阿罗汉来说的。

谨答:灰身是指阿罗汉因为具足断除我执喊码我见的证分从而在舍寿后灭尽自己的五阴十八界等法而取证无余涅郑唯哪盘;灭智是指小乘阿罗汉没有具有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实相智慧,因为阿罗汉入无余涅盘后是没有机会再来学习高深大乘佛法智慧的,除非曾经有大乘法种子执藏于阿赖耶识,从而使阿罗汉重新于三界中生显身根。

《四教仪》:若灰身灭智,名无余涅盘。

佛家经常提到的涅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另外两个:伊斯兰教、基督教)。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古印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其创始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他29岁出家,悟道之后,在印度河流域进行传教,信徒渐广,后形成佛教。佛家主张“众生平等”,忍耐苦修,才能摆脱痛苦,到达极乐世界。

    在这里,佛家经常提到的涅槃,则是一个佛家用语。它还有许多的别名,例如:泥曰、泥洹、泥畔、涅掘孝或槃那等。而我们通常以为涅槃就是死亡,是对佛陀死亡的美称。然“涅槃”,原指火慎运的熄灭或者风的吹散,后成为印度教的通用语言,指的是通过宗教修行达到最高境界。后来被佛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成为重判伍要的内容。佛教认为,人生在世,总是要遭受各种各样的苦难,烦恼等等,涅槃就是人们对各种苦难、烦恼,生死的克服,是修行实践的目标和结果。而各佛家宗派对它理解不完全一致。

    佛教也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指“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思是说身心俱灭,一切无有,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寂静状态。而它又把涅槃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烦恼、欲望都没有了,精神进入涅槃的境界,形体仍存,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槃指人的精神和肉体都已经死了,彻底的跳出了生死轮回的阳世间。大乘佛教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涅槃只是假名,不是真实存在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个词,比如说,凤凰涅槃、涅槃重生等,都指的是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和磨难之后,获得了成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443.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