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贤愚经微妙比丘尼品(贤愚经白话文全集)

学佛百科2023-05-02627

《贤愚经贫女难陀品》

《贤愚经贫女难陀品》中讲过这样一个公案:佛陀在舍卫国时,国中有个女人叫难陀,她生活贫穷,依靠流浪乞讨为生。因常常看到波斯匿王等王公贵戚在佛面前供养,她就想:'我前世没有积累资粮,以致今生贫穷卑贱,现在遇到如此广大的福田,一定要种下福德。'于是她四处乞讨,终于化到一枚钱。拿着这枚钱去买油做灯时,卖油人说根本不够,但是出于同情,就给了她两倍的油,刚好够做一盏灯。贫女非常高兴,把油灯放在佛陀面前的众灯之中,默默发誓:'我是个很贫穷的人,只能用此小灯供养佛陀。愿以此功德,让我来世得到智慧的明灯,灭除一切众生的巧禅愚昧黑暗。'发誓之后,她便顶礼而去。

过了整整一夜,所有供灯全部熄灭,惟有难陀供献的这盏油灯仍然独燃明亮。当时正好轮到佛弟子目连值班,第二天,目连发觉天亮,便去收拾灯盏供具。看到这盏油灯独燃发光,灯油灯芯都无减损,就如新点燃的一样。心想:白日点灯,没有大用。便举手扇灭此灯,可这盯敬灯火焰如故,一动不动。目连见灯不灭,又用衣服去扇灭油灯,油灯还是照样不灭。佛陀看到目连要扇灭此灯,就对目连说:“如今这盏油灯,不是你们声闻弟子的神通力所能熄灭的。就是你用四大海水浇灌它,让巨大的山风吹卷它,也难以把它熄灭。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它是一个发下宏愿、广济众生的人所供的油灯。”

佛陀刚对目连讲过此话,贫女难陀就来佛陀面前,叩头施礼。当时佛祖即给难陀贫女授记:“你在来世凯宽慎第三阿僧祗百劫之中,可以成佛,名叫灯光,十号具足。”

难陀贫女得到佛陀的授记之后,心中万分高兴,长跪佛前,请求出家。佛祖即便答应,让她作为比丘尼加入僧团。

这盏灯在印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举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争相做灯供佛,历时七天七夜。

阿菩提:佛教动画视频全集在线播放

阿菩提: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是根据《悲华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等诸多观世音菩萨经典改编而成。从2009~2011年,我们行码依次创作了《不眴太子》、《童子发愿》、《六字大明陀罗尼的故事》与《大悲心陀罗尼的故事》。大家经常听到的大悲咒,即是大悲心陀罗尼。这流传数千年的..

阿菩提:童子发愿

本片根据《观世音菩萨授记经》改编制作。在过去无数劫以前,善根深厚的宝意童子和宝上童子在“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前初发了“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这两位童子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阿菩提:地藏菩萨的故事

在过去很久以前,地藏菩萨有一世生为福德深厚的婆罗门女。她为了超度曾诽谤过佛法的母亲,端坐思惟佛号一日一夜,经佛力加持后终于来到母亲的所生之处……

阿菩提:不眴太子

本片根据《悲华经》第三、第四品内容改编制作。在过去无数劫前,有位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叫不眴,次子叫尼摩,父子供养宝藏如来并修习佛法。不眴太子发下了成佛大愿,如来命名他为“观世音”。..

阿菩提:弥勒菩萨上生经

本片将佛经原文再现,详细描述弥勒菩萨的形象、转生兜率陀天的美景、弥勒法门的修习方法与条件等,值得每一个与弥勒菩萨有缘的众生了解。

阿菩提: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当大水严重威胁着你,却用尽办法也无法脱困时,请不要放弃,一定要试试这最后的救命之法。《观世音菩萨普门品》8集动画短片是根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改编制作。用8个故事分别讲述了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救水难、火难、风难、鬼难、刀难、刑杖难、囚难)、满愿..

阿菩提:两个国王

在久远以前,那时的地藏菩萨和好友分别是两个小国的国王,他们的国家富足安定,可邻国人民却生活在恐惧和饥饿中,为了一切众生的安乐,他们决定……

阿菩提:弥勒下生成佛记

本片详细描述了未来弥勒菩萨下人间时的美好国土,国土中众生的生活状态,弥勒成佛的传道法会,以及迦叶尊者交付法衣之后入涅槃的动人故事。

阿菩提:婆罗门女

在过去很久以前,地藏菩萨有一世生为福德深厚的婆罗门女。她为了超度曾诽谤过佛法的母亲,端坐思惟佛号一日一夜,经佛力加持后终于来到母亲的所生之处……

阿菩提:六字大明陀罗尼的故事

六字大明陀罗尼,被称为观世音菩萨的心咒,是所有密咒的根本。长久以来有无数人歌咏传唱着它,因而广为人知。虽然如今,我们能常常听到这美丽的咒语,可又有谁知道,曾经它是那样得来不易。..

阿档简哪菩提: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本片出自《楞严经》第五卷,在楞严法会上,大势至菩萨解说了自己得证圆通的方法:唯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有间断,如此念佛一心不乱,必能得三摩地,以这个法门最为第一。

阿菩提:大悲心陀罗尼的故事

大家经常听到的大悲咒,即是大悲心陀罗尼。这流传数千年的咒语到底从何而来?我们熟知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是如何诞生的?本片将给您一个答案!

阿菩提:普贤行愿品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普贤行愿品〉位于全经之末,由善财童子的请问而引出了普贤菩萨具体宣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内容,这一卷经文被列入“净土五经”,具有深远的意义。

阿菩提: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王舍大城中的阿阇世太子受到恶友提婆达多的唆使,想要害父篡位。他的母后韦提希无法营救老国王,悲痛哀伤地向世尊请教自己与恶子的因缘,更不再眷念阎浮提世界,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于是佛陀详细为她宣说了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和往生到那里的九品阶次。到了佛陀晚年时,太子..

阿菩提: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在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法藏比丘勇猛精进地修行,在佛前宣说了四十八个宏大誓愿。他成佛名号为“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他成就的“极乐世界”佛国,宽阔广大,具足一切庄严之相,能令一切众生成就功德。..

阿菩提: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佛说十善业道经经文摘自《乾隆大藏经》第六十七册、七九五页。)如是我闻。一时,咐培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

阿菩提: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释氏精舍。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九月本斋。一时毕竟。佛从禅室出。往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二国之间。有一大树。名尼拘类树。高百二十里。枝叶方圆。覆六十里。其树上子。数千万斛。食之香甘。其味如蜜。甘果熟落。人民食..

阿菩提:微妙比丘尼的故事

《微妙比丘尼的故事》在佛教《贤愚经》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些妇女出家后,深感过去的各种欲念、邪思乱想依然强盛。她们便结伴向一个叫作微妙比丘尼的尼姑请教。微妙比丘尼回答道:人的贪欲念头和行为就如山泽之中的烈火一样,..

微妙比丘尼出自什么经

出自《贤愚经》卷三,微妙比丘尼品第十六。

经中详述微妙比丘尼於过往世为做迹长者大妇,因妬心起,以铁针杀小妇之子。为说清白,自发毒誓:“若杀汝子,使历悄我世世,夫为毒蛇所杀;有儿子者,水漂狼食;身见生埋,自噉其子;父母大小,失火而死”。所说誓言,即於此世一一应验。

亦因过往世为长者妇,见缘觉乞食而欢喜供养。缘觉食已,飞升虚空,身出水火,坐卧空中。长者妇即发誓言:“使我肢胡渣後世,得道如是”。

由此二因缘,得见如来,心意开解,成阿罗汉道。其身虽得罗汉,恒如热针,从顶上入,於足下出。昼夜患此,无复竟已。殃福如是,无有朽败。

微妙比丘尼於众会中宣说己身经历,与会五百尊贵种性的比丘尼,一时入定,成阿罗汉道,得度生死。

是为该经文要义,节录供参~

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 什么意思

意思是: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聚,还是人与物之间的聚,终将有离散的一天;积攒了无尽的财富,当无常到来的时候,福报享尽之时依然会饥寒交迫;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没有谁可以拒绝无常;没有永远的皇帝,也没有常胜的将军,处在高位,也依然有一落千丈的无常等着。

出自《贤愚经》中提到佛经的“无常四边”。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可以说从出生起就一步步走向死亡。无论是王宫大臣还是街边乞丐,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也无论美丑,无常对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拒绝无常。

佛陀宣说无常的道理,不是让人们悲观消极地面对这个世界,而是让人们因无常的存在而更加积极的成就自己的人生。

扩展资料

《贤愚经》又叫《贤愚因缘经》,它是很特殊的一部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一作昙觉)等译。

汉译而外,还有藏文、蒙文译本。译者慧觉、威德等八人,曾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般遮于瑟会。

会中长老各讲经律,他们八人分别听了记录下来,译成汉文,于公元基租绝445年回到高昌,综集成为这一部经,又经过流沙,送到凉州,凉州名僧慧朗将它题名《贤愚经》。以后由凉州传入建业(今南京市),这是此经的传译经过。

本经汉译本原为十三卷,后世分卷较多。北宋开宝藏本及丽藏本作六十二品,以后各藏作六十九品。本经的各品内容,各包含一段长短不同的因缘故事,还层迭地引出几段因缘。而与本经各品相同或类似的因缘,也有时型裂见于汉译各经律中。

“人生苦短,世事无常”,这是一句人们常常用来感慨的话语,也确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定律。

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无常”这个词再熟悉不过了。人们每每提及这个词想到的大都是一种畏惧。固然无常意味着不长久、会失去,但同时也应该感谢无常,因为无常是敦促人们抓紧时间修行的妙药,因为它的存在,才有转变的可能。

无常有两种:一种是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另一种是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无论是“刹那无常”还是“相续无常”,总之是指世间之一切始终搏姿处于生灭迁流变化之中,无有止息。

《佛说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中,都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无常,人们往往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但是不管感知到与否,无常都是世间的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贤愚经

微妙比丘尼的作为才是让人称心快意的事啊

《贤愚经》第三卷第十六品中讲道,我阿难亲自见闻了这么一件事。当时佛陀是在舍卫国祗陀精舍。舍卫国的波斯匿王驾崩之后,太子琉璃继位为王,暴虐无道,下令攻进迦毗罗卫国,就是佛陀的家族释迦族,屠杀释族种姓的人。凡是姓释的,他都屠杀。因为释种人民非常多,兵将们就用刀剑亲自屠杀,杀了很多很多人民。他们还想出一个恶毒的方法,把释迦族人的脚埋在地里,让他们不能动弹,然后驱赶那些醉象(就是像喝醉一样不受管制的象),他们就在旁边观看着醉象来屠杀他们,以这样暴虐的手段残杀了无以数计的释族百姓。

当时在迦毗罗卫国的贵族种姓妇女很多,她们见到这样残忍的屠杀场面,心中无比地摧折伤痛,再也不愿意耽恋在世俗的家庭里,所以她们一起出家,成为了比丘尼。迦毗罗卫国的人民看到了这些女人,或是释种、或是王种(就是高贵的种姓),每一位都是尊贵端正,国中第一,她们居然可以扰枝舍弃各种世俗的欲望出家去修道,一共有五百人之多。国家所有的人民莫不发出感叹和赞美,竞相要供养这五百位比丘尼。

这些比丘尼相互告诉对方:“我们虽然现在名义上是出家了,但是我们没有深入领受经法,没有服食法药,贪淫、瞋怒、愚痴的种种习惯都还没有消除,我们应当一起去偷罗难陀比丘尼(一个很有名的比丘尼)修行处拜望她,请教领受经法,希望能够克制、消除自己身上种种不好的毛病。”即便前往,她们到了偷罗难陀比丘尼那里,顶礼问讯,各自陈述:“我们虽然是出家修行,可是还没有获得法宝和甘露,无法消除身上的毛病。惟愿开示指导,让我们能够明悟契入。”

偷罗难陀比丘尼见了她们,心里想到:“这些都是贵族种姓的妇女,正须她们来供养护持我们。我还是教导她们违反戒律,让我独自拥有衣钵,这才是安心快意的事啊!”主意已定,就对那些比丘尼说:“你们都是来自尊贵大姓的人家,家里的田宅七宝(每个人家里都很有钱,都有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为七宝),还有象、马、奴婢,各种需求都不虞匮乏,你们何苦舍弃,却想要遵循持守佛陀的禁戒做比丘尼谈乱呢?你们辛苦地求道修行,不如还是各自回到家里,夫妻男女,共享爱乐,随着自己的意愿,想布施的时候就布施,累积福德,至少也可以享受这一世的荣华富贵。”诸比丘尼听了这样的话,和她们心中想象的大相径庭,本来是来求佛法的,没想到她讲这些话,心里都非常地难受,本来一片渴求之心都没了,枉费了心力,她们难过地哭了起来,五百多人站起来一起离开。

她们又来到另外一个比丘尼——微妙比丘尼修行的地方,向前顶礼,如法问讯。后来才说明:“我们才出家不久,在家时间习惯了种种的俗务,迷失已久。缓侍敏现在虽然是出家了,但是我们还是感到心意荡漾,有时情欲炽盛,不能自解。惟愿尊者怜愍,为我们说法,开释这罪业遮障的根源。”这时微妙比丘尼就问她们:“你们对于三世因果,想要启问的是哪一世?”诸比丘尼说:“过去世和未来世都不是我们现在看得到的,暂且我们不谈,就说现在吧。愿您能说法解除我们心中的疑惑。”微妙比丘尼就开示说:“淫欲这件事,就好像大火烧着山林一样,会蔓延得很快,其伤害更是深广。人如果沉溺在淫欲里,互相贪求爱著,只是彼此在凌迟、污染对方罢了。随着岁月的日日滋长,男女之间的情欲深重,难以割舍,到了临命终时,难逃下堕三途苦的果报(就是火途苦,地狱猛火所烧;血途苦,畜生趣,相互残食;刀途苦,饿鬼趣,以刀剑逼迫之处),生生世世没有出离的时候。那些贪恋家庭的人,因为贪著夫妻的感受,以及夫妻间的恩恩爱爱,一起来经营家业,共享荣华富贵,追求世间至乐的寄望等等因缘的牵绊。他们耗掉了宝贵的青春岁月,等到生离别、老离别、病离别、死离别,或是得罪官府招来牢狱之灾时,面对生离死别,夫妻恩情眷恋转盛,恋恋不舍地抱头痛哭,肝肠寸断,痛彻心扉,而过度伤心闷绝躃地,晕死过去,又再苏醒,就这样反复地折磨,痛苦万分。你们看看,这种对于家庭深不可拔的爱恋,皆是由于妄心作意的缠绕束缚所致,这种痴情的迷恋,实在比关在牢狱里还要痛苦,无法解脱,更不自在。”

这位比丘尼跟这么多的比丘尼讲法:“我本来是生长在一个外道修行人的家庭,我的父亲地位尊贵,国中第一。那时候有一位修行人的儿子,聪明有智慧,听说我品貌端正,就找人来说媒,送了聘礼,我便与他成亲,组成了家庭,并且生了儿子。没过几年,夫家父母亲寿尽命终,那时候我怀了第二个孩子,就对丈夫说:‘现在我有孕在身,眼看着产期就要到了,生产时会有种种的污秽不干净,也可能会有危险,应当利用这段时间先回娘家探望我的父母。’我的丈夫也觉得这样很好,于是我们全家一起踏上路途。没想到,走到半路,我的肚子竟然就痛了起来,我只好在一棵大树下休息,我的丈夫躺在别的角落睡着了。我肚里的小孩在半夜里出生了,恶露也随着排了出来。毒蛇闻到血腥味,循臭而来,竟把我的丈夫咬死了。我夜里生产,喊了他好多声,他都没有回应,我心里在纳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到天亮,我勉强地起来,去牵他的手,才知道他已经被毒蛇咬死了,身体肿胀发烂,被咬得肢体都散掉了。我看见我丈夫这可怖的惨状,立刻吓得昏死过去。我的大儿子见到父亲惨死,放声哭叫起来。我听到儿子的哭叫声,又苏醒过来,只好抱起大儿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以安抚他害怕恐惧的心。怀里抱着刚出生的小儿子,两臂顺势夹着大儿子的脚,就这样一路哭着一路往前走。”

“道路空旷危险,一路上都没有看到行人,半路上有一条大河,非常地深广,我只好把大儿子留下来,要他乖乖地在河边等着。我先担着小儿子,小心翼翼地走到对岸,我把小儿子放在了岸边,再回过头来去接大儿子。没想到,儿子远远看见我过来,忘了我的叮嘱,就跑到水里来迎接我。小小的身体哪里能够挡住这强劲的水流,大儿子就被水流漂走了。我哭喊着追赶过去,却因为体力虚弱没有能力救他,眼睁睁地看着他在水里一会儿浮、一会儿沉地离我而去。我那时才想起对面的小儿子,我就立刻赶过去,没想到小儿子已经被狼吃掉了,只看见他的鲜血洒在了岸边。我又伤心地昏厥过去,过了很久才慢慢地醒过来。”

“我满腹愁苦,只是茫然地沿着路途前进着。后来遇到一位修行人,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问我说:‘你从哪里来的?怎么会困顿憔悴到这个地步!’我一五一十地把凄惨的经历告诉了他,这位修行人听了我的告白,怜愍我成了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不禁与我相对哭泣。我问这位修行人:‘我的父母亲、邻里还好吗?他们还平安吗?’这位修行人告诉我说:‘你们家最近失火了,你的父母亲和其他亲人大小一时间都被烧死了。’我听了他这么说,又再昏死过去,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那位修行人可怜我的遭遇,就把我带回了家,当成他的孩子一样看待,供给我生活日用。”

“那时候有另外一个修行人,看我长得端正,请求我当他的妻子。我不耐寂寞,也希望能有一个依靠,就答应嫁给了他。和他完婚没多久,我又怀孕了。妊娠期满,即将生产,那一天,丈夫外出到朋友家去饮酒,日暮时分,他带着酒意回来,我正好要临盆了,自己待在房间里。我的丈夫拍打着门,大声地呼唤:‘开门!开门!’我因为还在生产当中,无法前往开门。我的丈夫看无人前往开门,愤怒至极,硬把门撞开冲进来,就对我拳打脚踢。我告诉他:‘因为我在生产,在紧急关头,我没办法给你开门。’他更加地生气,索性把初生婴儿给杀了,而且用酥油煎熬,逼我去吃。唉!真是禽兽不如!我怎么吃得下去?!我不吃,他又狠狠地一顿拳脚。当我含着眼泪,勉强地把孩子吃下去的时候,心里酸苦无奈到了极点。我自己在想,难道是我的福根和福报都已经用尽了吗?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人,我还与他结为夫妇?趁着他酒后酣睡,我逃离了这个家,从此开始了四处流浪。”

“我到了波罗奈国,这一天,在城外的树下休息。有一位长者子才刚刚丧偶,埋葬在城外的墓园当中,因为对亡妻的眷恋,每天流连在妻子的坟墓上哭泣。这一天,他出城遇见了我,就问:‘你是什么人?一个女人家怎么独自坐在路边呢?’我就把自己的遭遇说了。他又问我:‘我想邀请你一起进墓园看看,你愿意吗?’我答应了,后来又与他成为了夫妻。谁想到,结婚没几天,这位长者子竟然得病,无法救治,一下子又死了。那个国家的法律是家里的主人命终了,在下葬的时候,要把那个人生前最爱、最重要的人物一起陪葬,所以我就成了陪葬人,一起被埋在了坟墓当中。”

“也许是命不该绝,我并没有立刻死亡,正巧有一群盗贼来开坟墓,把我领了出来。盗贼的首领见我长得端正,于是我成了压寨夫人。经过数十日又出去盗墓时,被主人发觉了,当下砍了他的头。他手下的徒众就拿了他的尸首回来给我,还是依照这个国家的法律,把我和他一起埋了。我孤伶伶地陪着尸体待在墓里,经过三天,并没有死去,正好有一群野狼来刨开坟墓,想要吃死人。坟墓被刨开,我又出来了,深重地克责自己:‘我往昔究竟是造了什么罪孽,不过数十日之间,遇上这么多惨绝人寰的罪苦,死也死不了,又再从坟墓里复生!哪里才是我的皈依处?谁能让我的性命苟延残喘呢?’”

“随即想到,我曾听说过,释迦族的长子离开家庭学道,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号称为‘佛’,能通达过去未来的因果宿命,我何不前往拜见,祈望他的指导,能让我身心得到皈依。主意已定,再不犹豫,立刻前往。我一心一意只想赶到佛陀所在的祇洹精舍。到了祇洹精舍,远远看见如来(就是佛陀)那尊贵的气质,就像荣茂的树中花那样显眼,更像众星中的明月。那时候,世尊以无漏三达(天眼、宿命、漏尽通。天眼就是知道未来之生死因果,宿命就是知道过去的生死因果,漏尽就是知道现在烦恼)察知应是我得度的时机,就率领众僧来迎接我。当时我衣不遮体,自惭形秽,只好弓着身体坐在地上,以双手掩着双乳,羞愧得连头都不敢抬起来。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拿了衣服,去给这位女人遮覆身体吧。’我得了衣服遮覆了身体,这才敢起身向世尊行最恭敬的头面接足礼,并且一一叙说我所受到的罪厄,惟愿世尊悲愍,听受我出家学道。”

“佛即对阿难说:‘阿难,带着这个女人交付给憍昙弥(大爱道比丘尼,即佛的姨母,是最早出家的一位比丘尼)。’憍昙弥比丘尼就教授我戒法,然后我拜在了这位比丘尼的脚下,成为了比丘尼。这位比丘尼为我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要旨,以及演示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我从来没有听闻这么精妙的法义,收摄心神,制心一处,终于证道。我能通达了知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这才知道我这一世所经历的让人难以置信的痛苦煎熬,都是我上一辈子造业的恶果,因果昭然,丝毫不爽啊!”

那些比丘尼听得悚然心惊,五百个比丘尼再次启问:“师父,您过去世犯了什么过错,才会招致这一世这么大的痛苦?惟愿您能为我们叙说一下。”微妙比丘尼回答:“这里面的因果很深,你们要专心地听。在过去世,有一位长者,财富无数,可惜一直没有子息(没有孩子),再娶了一位小妾,虽然是小户人家的女儿,也是长得端正无双。那位长者很爱恋这位小妾,不久就有了好消息,十月已满,生下一个男孩。夫妻相互敬重,对这个孩子也是疼爱有加,越看越欢喜,毫无厌倦。那位大老婆看了这个情况,心里想着:‘我虽然出身贵族,只恨肚子不争气,没有生下一儿半女继承家产。等这个孩子长大了,理所当然一定会成为家里主人的时候,家里所有的田产、一应贵重物品都会变成在他的名下。我这一辈子辛辛苦苦积聚财产,到后来竟都不是我的,也不能自在地去使用。’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心里思量:‘不如早早地把这个小孩杀了,以除后患!’心意已定,便取了铁针,直接刺入小儿头顶的卤门(初生婴儿的头顶前部内)。钢针没入里面,没有被发现。只是小孩子天天哭闹,身体天天不适,日渐消瘦,没有人看出问题在哪里。没有几天时间,这个小孩就死了。那位小妾懊恼极了,伤痛得晕了过去,又再悠悠醒转,怀疑是大老婆因为忌妒杀了她的孩子,就质问大老婆:‘你这个恶毒的女人,竟然怀怨杀了我的爱儿!’大老婆那时就赌咒发誓:‘如果是我杀了你的儿子,就让我以后生生世世所嫁的丈夫被毒蛇咬死,儿子不是被水漂走就是被狼吃掉,我自己会被活埋,吃自己孩子的肉,父母亲人大小都被火烧死。你这个贱女人,凭什么诽谤我!凭什么要诬陷我!’在那个时候,谁发的誓越多,越会惹别人相信,因为谁都相信因果报应。但是她随便发誓,不相信这些因果报应真的会在自己的身上。结果前世所发的毒誓,这一世全部应验了,通通报应在她自己的身上,没有谁可以代替她受罪。你们知道吗?那时候的大老婆就是这一世的我啊。”

那些比丘尼个个傻了,她们又再问:“师父,又是什么样的殊胜因缘,让您能亲自见到如来的圣颜,并且率众来迎接您,使您能够修行证道,免除生死的过患?”微妙比丘尼回答:“从前,在波罗奈国有一座大山,叫做‘仙山’,钟灵毓秀,山里总是有辟支佛,还有声闻、外道神仙的修行人。那时候有一位缘觉圣者到城里来乞食,城里有一位长者家的女主人,见了这位圣者,心里非常地欢喜,就诚心地供养他。那位缘觉圣者感应到长者妇的真诚,用过餐后即示现神通,飞升到虚空,身上同时发出水火,并且能坐卧在空中。这位长者妇见了这情况,就发愿说:‘惟愿我后世修行得道,也有这样的功德受用。’那时候的长者妇就是这一世的我啊。因为我诚心供养发愿,这一世才有机缘得见如来,心开意解,证成阿罗汉的果位。可是,今天的我虽然证得了阿罗汉,还是每天会遭受过去世造恶的余报,就好像是有一根烧得炽热的钢针从我的头顶上插进去,再从脚底下出来,日日夜夜受着这样的痛苦折磨,竟然没有终了的时候。灾殃和福报都是这样的,都是自作其业,自受其报。在还没有受报前,这些业种是不会无端朽坏和败失的(造的业不会轻易地丢失)。”

那时候,五百位贵族种姓的比丘尼听闻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因缘,无不骇然心惊,深切地观察到淫欲的本质,就好像猛火一样会烧掉一切。对于淫欲的贪著希求,她们再也生不起来,也体认到在家之苦甚于牢狱的束缚,心识里种种的污垢烦恼消除,一定要净尽。她们一时进入了愿力的决定心位,证成阿罗汉的道果。她们遂一起对微妙比丘尼禀白说:“我们因长久以来贪著淫触的觉受,对情爱的缠绵不能自拔,今日有幸得到尊者的慈悲开导,让我们得以度脱无明的生死,而达到解脱的彼岸。”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即赞叹道:“微妙比丘尼的作为才是让人称心快意的事啊!作为一个修行人,能够以自己切身的经验,发露而为法布施,转而教诫其他有志修行的人,可说是真正的佛子啊!”在祇陀精舍请法的众人,听闻了这桩美事和佛陀的赞叹,无不欢喜雀跃,即恭敬地信受奉行。

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学佛人在逆境、在顺境中都是有业而为。所以一个人苦的时候要想到,一定是自己前世的业障所为;当我们享受的时候,也是前世的布施所为。

《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贤愚经(又名:贤愚因缘经)》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pwd=5zkh 提取码:5zkh

简介:《贤愚经乎李》,一名《贤愚因缘经》,是很特殊的旁顷消一部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佛教故事集运知,是叙述因缘故事的典籍。全书共分十三卷、六十九品(节),也就是说共讲了六十九个故事。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因为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54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