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道德经慈悲心和平等心的展现(慈悲平等是什么的思想价值)

学佛百科2023-05-0273

什么是道德经的十善行和四准则

十善者,即十种之善心也。

1、 忠孝心:爱国孝亲,乃立身处世之大节,世间万善之根本,仙班中岂能容*佞小人欺亲灭祖,不忠不孝之人乎?臣不忠则国无宁日,江山难保,子不孝则家道违和,伦常颠倒,故大忠大孝是善心之首也。

2 廉洁心:古人云:“俭以养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能不看到,上梁不正下梁偏,大吃大喝,贪污贿赂,贪赃枉法,未有如今日者。上行下效,都往铜钱眼里钻,腐败极了。可曾看到有些小伙子小姑娘,白面包子,咬上一口就丢了。这是多残忍的行为、不良的风气;欲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碗中全是剩饭,锅中饭未盛完就洗掉,这种暴殄天物的行为,比比皆是,见之能不痛心。实际上这都是不廉不洁,贪官污吏的苗子,是社会渣子的起点。故廉洁之风,不能不急加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3 博爱心:以宽大的胸襟,广爱世人,普及万物,尊老爱幼,恤孤怜贫,见人之急则扶持帮助,见物之危则救活解脱,或买命放生,或劝人释放,务尽己力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少而为之。无是非之心,去好恶之心,是谓博爱。

4 慈悲心:庄子齐物之论,佛氏大慈平等,皆平等心之体现也。要知道宇宙万类皆有佛性,禽兽草孙昌梁木昆虫,莫不同此性也。故富贵贫*,矜寡孤独,都应一视同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皆宜平等待之。尝闻古之圣王。都能恩庇草木,泽及虫蚁。心地平和,自然浊气全消,和气周流,推己及物,平等待之,慈悲之心,岂可忽哉。

5 诚信心: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故君子诚之为贵。”这诚字的重要是无以复加的。诚即诚实无欺。诚便灵光朗照。故至诚之道,可以尽性,可以前知。至诚无息,可以博厚,可以高明,达到悠久无疆。信是诚的姐妹,人无信不立,将与禽兽等同,扑在地上爬行,真是一针见血。处世无诚信不行,炼功无诚信,永远不能成功。不诚无物,岂虚语哉。

6 忠恕心:尽己之心之谓忠,推己之心之谓恕。故忠字中在心上,心在中中,谓不偏不倚,忠心耿耿,大中至正之心也。恕字心在如下,视己之心如人之心也。所以孔子说:忠恕之心,违离大道不远,自己不欢喜的东西,也不要施舍给别人。进而言之,别人喜爱的东西,也不要强求。简单的说,就是推己及人,视人如己。

7 和蔼心:和为平和和气;蔼为慈祥微笑,和蔼心者,和颜悦色,欢乐明朗,亲切待人也。不孤高自傲,不盛气凌人,勿因富贵贫*,而另眼相看,亲疏远近者要一视同仁,和蔼亲近。即使五洲百族,亦应视同兄弟姐妹,像一家人一样。如此熙熙攘攘,不就一片大同气氛?

8 敦化心:教功治病,化莠为良,济困扶贫,劝恶从善,是当代气功师的天职,也是大家的共同愿望。所以必须形成一种风气,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古人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非无香也,大家都香把香掩盖了。故凡遇一善人,行一善事,便极力宣扬;见人做错一事,便苦口婆心,谆谆告戒,务使改之而后己。平时多讲因果报应,以便知所警惕,避免贪图口腹,杀生害命。

9 决恒心:不管修道与积德,决心和恒心是迅历决不可少的。功和德都须经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十暴九寒,忽勤忽怠,功夫一定练不好,所以如没有决心恒心的人,是一定不会有出息的。

10 勇猛心:决恒是前进的原动力,勇猛是精进的摧熟剂。救人之难,济人之厄则运,除暴安良,惩恶卫善,都是见义勇为之事。事出突然,有如急风暴雨,岂可慢条斯理,酿成灾祸。故宜当机立断,勇往直前,猛扑而进,制此强暴,达到排忧解难,济困扶危的目的,谓之勇猛心。研究气功科学,锻炼气功项目,如饥如渴,不遗余力,亦谓之勇猛心。通过不断努力,功能、智慧、知识等势必不断升华,大幅度增长,是谓精进。

能行此十善之心,待人处世自修,

曾仕强《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德经》直译

第 五 十 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直 译 :

出生入死。(从出生到进入死亡。)

生之徒,(正在生长的那一类,)

十有三;(十个人中有三个。)

死之徒,(接近死亡的那一类,)

十有三;(宴手则十个人中有三个。)

人之生,(人的正常生命中,)

动之死地,(因为妄动而步入死地的,)

亦十有三。(也十个人中有三个。)

夫何故﹖(是什么原因呢?)

以其生生之厚。(因为他们在利用生命,来求取生活的优厚。晌棚)

盖闻善摄生者,(听说善于护持生命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进入到军队中不会被敌兵所伤。)

兕无所投其角,(犀牛没有地方投下它的犄角,)

虎无所措其爪,(猛虎没有地方施措它的利爪,)

兵无所容其刃。(敌兵没有地方使用他的刀刃。)

夫何故﹖(这是什么缘故?)

以其无死地。(因为他们没有造成死亡的果地。)

结论:老子很明显地于本章借生死大事来证明道德的大事,由于老子目睹世人因不能了悟生死的真谛,有的一味贪生怕死,猛吃补药甚而求不死之仙丹者,结果一个一个失败了。有的不明真我假我的真谛,因此流浪生死,不知应用假我之身,以修真我之灵性,因此求生养寿者有十分之三,纵欲伤身,肆欲夺命者占有十分之三,薯饥忍不住诱惑而由生转死者亦占十分之三,因为修道者本乎慈悲心、平等心来对待天下众生、与万物,毕竟「仁民得民心,爱物得物顺」的真理永在人寰。

老子认为修真理者必达乎「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之效应,其原因在于「静」的功夫,这无形中告诉我们内心中的甲兵、凶虎最先要提防,其方法则在于1修心养性2收敛七情六欲3对五音、五色、五味不贪求4看淡一切的权势、名利。因为以上均可置人于死地,世人往往甘之如饴,正如凶虎伤人而不知避,甲兵凶险而不知远。

生死轮中是十有九,证明世人认妄为真实者实在太多。生死轮外是十有一,弃妄归真者更实在太少。

清静经云: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何谓平等心?如何慈悲心?请赐教感恩!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观一切法,如粗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慈悲,与乐为慈(Maitri),拔苦为悲(Karuna)。慈悲普遍于一切众生,平等无别,名大笑绝慈大悲。大慈大悲,为佛教崇尚的道德规范,大乘尤于大悲为根本。《网明菩萨经》谓“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大涅槃经》称大慈大悲为佛性,该经卷十五说有三缘慈悲:—众生缘慈悲,谓慈悲一切众生,视如父母妻子眷属;二法缘慈悲,觉悟缘起无我而起渣升镇的平等的、不染着的慈悲;三无缘慈悲,慈悲普遍而离一切相,心无所缘。

什么是“慈悲心”?

指一个人对某物或某事怀有不忍之心。中国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笑模岩的佛陀传播,将 慈悲心、灵魂不灭、碰御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佛典上总讲:中国有大乘根器,是佛法归处。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布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码笑遗迹和寺庙、僧侣,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国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5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