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可我自调心关你何事(我自调心关汝何事什么意思)

语文翻译
达磨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磨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磨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二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带肆害。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
“《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闇,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闇,昭物分明。……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犹如炼金,金质火尽,洞慧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上面所引两段引文蠢颤轿,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禅师的禅学主张,以及后代禅宗发展的主流。
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升厅租人问二祖:“师吵兆是道人,何故伏扰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南怀瑾先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指导是什么?
二祖晚年行迹
上一次研究过达摩拍皮祖师传法于二祖的经过,现在继续研究二祖晚年的几个问题。
“祖乃往邺都化导,四众皈依,三十四载,遂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或问之曰:师是道人,何故如是?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指月录》卷四)
二祖接受初祖的教导与指点,得法以后,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二代祖师。能被称为一代宗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仅“次于佛”的地位。可是,二祖晚年的形迹,却给我们留下许多疑问。一般人研究禅宗,几乎都忽略了这些问题。
原来二祖得法以后,在洛行游阳一带,宏法利生,接受四众的皈依,过了三十四年,传法于三祖后,就“韬光混迹”,不大注意穿着与仪表,经常出入茶楼酒馆,或与屠夫们交往袭带差,有时候在大街小巷与人交谈阔论,有时候又与一般劳役工人打交道。大家看到他这些奇奇怪怪的行为,就问他:师是修道的人,应该遵守一切宗教戒律才是,为什么变成这样呢?二祖回答说:我自己在做“调心”的功夫,要你们来多管闲事干嘛?!
达摩祖师禅语有那些?
经典禅语南北朝时,佛法在中国已经传播得相当广泛了。那盛况,在后人的诗中是这样描述的:“南朝六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仅流离失所的百姓信佛,连皇帝都信。梁武帝就是这样的一个皇帝。他在位期间,广兴寺庙,大养僧人。 后来,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就去拜见梁武帝。他来到皇帝的房间时,梁武帝正在念佛打坐,很是虔诚。达摩祖师很是高兴,心想佛法的弘扬有望了。梁武帝也听说了达摩祖师的名声。这样两人就开始了谈话。 梁武帝说:“朕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修造寺庙,组织人手抄写佛经,可谓是用心良苦呀。你说我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呀?” 祖师一听,发现这皇帝并没有什么佛法造诣,就回答道:“这没有功德!你所做的这些只是世俗小事。而真正的功德是体悟世界的不动本性,修行圣谛第一义。” 梁武帝很是愤怒,觉得这是胡说八道,就再问道:“什么衡闭是不动的本性?” 祖师答道:“不动的本性,是一种清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无住的,要我们自己去证得,须在万千事物中体悟;而不是从俗世之中去求得。它是自性功德,除了这,其余的通通不是!” 梁武帝还是不明白,又问道:“何为圣谛第一义?” 祖师答:“廓然无圣。” 然而,皇帝还是不能明白这佛法的真意,就将驱赶了出去。 禅的智慧: 禅讲究自性功德。在禅的世界,德行是以自己的修道的体察、领悟为标准的。它不在乎你在世俗表相。这种自性功德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没有等级的成见到世间一切生命、事物的伟大。 禅的知识: 菩提达摩,生卒年不祥,世祖师,相传为南天竺人,中国佛教创始者。公元527年,他乘船渡海的广州,先在金陵面见梁武帝,法;未果,又往北魏洛阳;最后落山少林寺。传说达摩于少林面壁年,得遇慧可,授以《楞伽经》四可承其心法,禅宗得以流传。 经典禅语达摩祖师在山洞中已经面壁十年了,十年来他一直在思索着佛法真谛。然而,它并不知道,他的名声和那山洞已经在世间传扬开了。也许,他根本就不想知道这些,他心中这些都是毫末而已。他就这样静静地坐着,悟着佛的真谛。一天,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那呼呼的风声夹带着大片大片的雪花卷进洞口,寒冷不时地钻进达摩的肌肤。然而这时,洞口的外面站着一个人,他虔诚地求祖师收他为弟子,授他超脱之法。他就是神光。他本是一位将军,威镇大江南北。但是,正如古诗中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手上也沾染了重重的血污。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这些。从此,身体成了他沉重的负累,他的心灵陷入深深的黑暗中。他到处拜师求法,想去拯救众生,求得“安心”。最后就来到了达摩祖师面壁的山洞口。神光求了很久很久,雪都快封住洞口了。祖师终于回过头来,问道:“你在雪中立了这么久,心中究竟有什么心愿呢?”他说明携拦谈了自己的种种事由,说了想救众生的意思。祖师大怒道:“你付出这么一点决心就想求得大法。你可知诸佛为求大法都付出无限的时间?”祖师说什么也不愿收他为徒。神光又在洞口外站了两天,终于想明白了:身体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于是,他挥刀斩臂,再求祖师收他为徒。达摩祖师说:“好。你悟到了‘肉身是外物,不足惜’。”便收他为徒。神光就说:“请师父为我安心!”祖师反问道:“你拿心来,我为你安心。”“我已经找了很久,但我没有找到。”达摩祖师笑着说:“你要是找到了还是你的心吗?你明白吗?”神光一震,随即大喜。自那一刻起,他明白了,万物诸法都为空寂,诸事不可执于一端,执或者较真便丢失了真心。 禅的智慧: 诸法空寂是禅的一种境界,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超脱于世间。佛之为佛,就在于佛的灵悟和不为外物所动;菩萨之所以为菩萨,就在于菩萨的不动念。只有这样,才能登涅 的彼岸。 禅的知识: 慧可(约487— 593),出身不详。传说本名神光,是军中猛将,后觉血腥满手,皈依佛门;先在永穆寺跟随宝静和尚,后得达摩祖师传法,继承衣钵,为禅宗二祖。北齐天保三年(552)辩碰授法于弟子僧璨,不久自己混迹于尘世。唐德宗追认他为“大祖禅师”。 经典禅语 俗语云:浮华若梦,人生若萍。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我们该抱着怎样的心情来面对呢?曾经有这么一位禅师,在悟道之前做了很多罪过的事情,一直想弥补这些罪过。于是,他悟得真谛后,不居住在寺院反而回到俗世的生活中,过着俗世的生活。只是,他每过不久就会回到他的寺院——匡救寺讲法弘道。就这样,他在俗世和寺院的生活之间来回的替换着。他在寺院的讲法非常精彩,吸引了很多人,甚至同城另一个寺庙的弟子都跑来听,引来了那个寺庙住持的记恨。那住持怒气冲冲地去找当地的县官,诬蔑禅师道:“匡救寺的禅师在蛊动邪说,以非法来谈佛法,听说要造反了。这真是佛门不幸!希望官府维持佛门清净。”有人知道了,赶紧通报他。但是,他怡然自得地说:“没事的!他怎么说由他,我自己心中最是清明。即使死了也没什么,可悲的是专务外求的众生呀。”在俗世生活时,他会出入歌妓酒场,交一些江湖人物,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这自然也招来一片议论之声。有一天,有人过来问他:“大师,你这样子还是佛门弟子吗?你何苦这样的糟踏自己呢?”他听了,哈哈大笑,然后,神色自若地答道:“我自调心,关你何事?” 禅的智慧: 其实,人生来来去去也不过百年。如果人们在这仅有的百余年中还计较来计较去,那么一定会被聪明的禅师笑话。在他们的心中,人生自在适意即可。“我自调心”,正道出了超脱的人生心境。 经典禅语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的嵩山,是佛门古寺,那里古柏参天,气象庄严。它在唐朝的时候就有千年古刹的名声。在这里曾经居过众多的佛家大师,禅宗的前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达摩祖师、二祖慧可、五祖弘忍等。这一天,二祖慧可正在庄严的宝殿上打坐静修。他听着山上传来的鸟鸣和风声,默念着先师的行事和风范,体悟真谛。他听到一个脚步声,接着进来一位居士,约40 出头,斯文有礼。这居士进来后也不道姓名,只说慕名而来求教。他问慧可说:“大概是因为我前世罪孽深重,才使弟子身染宿疾。弟子特来请和尚为我忏罪。”慧可愣了一下,然后冷静地说:“你把罪找来吧,我帮你忏罪!”居士也是一楞,说道:“我已经找了好久了,但我们还是没弄明白罪在何处。所以找大师你呀。”慧可并没有回答,反而安详的闭上了眼睛,嘴角透着微微的笑意。他衬着高大的佛像和宝殿。一时间,世界好像都在这样的情景中若幻若实起来。在居士看来,慧可的面孔好像在诉说着他心中的空明。居士蓦然地明白了一些偈语,诸如:“善恶都随著存在”、“不起生灭”等。他突然大喊道:“觅罪了不可得啊!”感觉像刚松了绑似的。慧可睁开了眼,微笑着说:“好了,我已经替你忏罪了,你只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就可以了!”居士又请教慧可佛法。慧可说道:“你的心就是佛,你的心就是法,佛法不二无别。”
矜躁卜度啥意思
矜就是矜持,再说得不好一点自矜就是自傲。再有矜其功尊其位,矜就是夸耀。自矜,自己比别人强,显摆自个,夸耀自个。这个矜字当然就不好了。矜持就不好,这个地方很细,矜持是怎么回事?这个人好像是,老是得注意一点,我得有一点威仪,我要表现得像个修行人嘛,表现得我应该有修养。矜持不等于善护己念,善护己念是好的。说大家都不要那么矜持,那都放任,放任更错了。菩萨善护己念,善护己念是在心里头。矜持是在仪表上,表现上很端庄,一切一切很如法,所以表现流露在外头,叫矜持。就好像是说端着点架子,有点做作,就是矜持。
善护己念是在心里头,所以菩萨善护己念,当然他不是随便流于外头。外面看到这个人很多缺劣,比方说辞海里有菩萨蛮嘛,填词悼记菩萨蛮,修菩萨蛮,度母那个像,还有自在观音那个像,南海观音那个像,斜靠着,这个手这么着,那个手往那边一放,不是跏跌座、端座,就是菩萨蛮。他不是那么矜持,不是一定要随时随地保持那个架子,在心里头他善护己念。二祖不就是淫坊酒厮嘛,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往这儿跑呢?“我自调心,非关汝事。”那就没有什么叫矜持了,我调我的心不关你的事。这个就是两种做法,一种做法就是给大伙看的,你这个人不错。一种是我尊敬你,是在心里头。这个别把他搞混了。一种是说我什么都不管了,矜也不好嘛。
“躁”就是急躁。咱们过去都见过这两位老居士,都过去了,两位同姓,我也不提是谁了。一位老居士拿着手珠,哧啦哧啦急啊。还有一位老居士,也是过去了,还照着实际修的样子给我看。念着念着,人的身体不行了,佛珠也是哗啦哗啦的,他说一天念三万,实际不够三万。他那佛珠哗啦哗啦。一哗啦好些就过去了,自个不能自控,都属于躁。很躁,就是使这个劲喊睁。这个“躁”,跟急躁情绪分不开,因为想很快成功。急躁情绪连世间法都不行。他就不能老实念。“躁”,我们在这个地方都应当注意。判腊咱们听到法后,都去用功,你说我能到“第一念”这个很难啊,平常我平常不起来,这个问题咱们把它避免了。我们总得一步一步来,你总不能一口吃一桌酒席嘛。这里讲的毛病,哪一句我最明显,就去治哪个病去。快,不一定就是躁。“矜躁”,就是要做出一个样子,显得我很恭敬啊,对人很恭敬。“躁”,急躁,很使劲。使横劲容易把车推翻。推车应该是顺劲,你使横劲不就翻了吗。不能使横劲,好多喜欢使横劲的,这个劲就不行啊,不顺。
“卜度”,老琢磨,我怎么样。看经也是,这个是什么什么位次,我怎么怎么样,老卜度,老琢磨。郑冲岁刚念得好一点,我是不是这样就好了,老琢磨。“第一念”中的一句两句,就比散乱的千句万句都强。它到了那时候是无限大。“第一念”中的一切那是无限大。其它总有琢磨,我用功怎么怎么样,一直在变化。你那速度等于多少亿的亿次方,亿的亿次方有数吧,亿的亿次方跟无限大比较,亿的亿次方等于零,忽略不计,因为有数。亿的亿次方再大,跟无限大比较也是忽略不计。“希冀玄妙”,都惦记着开悟啊。我这念不是还有声吗,这个声不还是尘吗?我这念还有一句佛号,不是还是有念吗?我没有离念啊。这是瞎琢磨,你离干什么!多少人要离啊。
我自调心,关汝何事!
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在将衣钵传给三祖僧璨之后,独自来答键源到了邺都,“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清态,或随厮役……”如是长达三十余年。有人责问慧可:“你是出家的僧人,僧人有僧人戒律,怎么能在这些肮脏的地方出入呢?”慧可回答:“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好亮睁一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此一声吼响彻天地,至今连绵不绝,这才是修行人的本色,这才是大丈夫的行径,真修行人当如是!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580.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