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六想中第三想是什么意思(广论依六种想)

六种想缚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六种想缚 瑜伽七十五卷八页云:复次依空勤修念住菩萨,略于六种妄想缚中,当令其心,速得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所谓于身,乃至于法,发起内拿档想;是初想缚。即于是中,发起外想;是第二想缚裂孙。即于是中,起内外想;是第三想缚。若于十方无数无量诸有情界,愿令解脱,修习念住;此中诸想,是第四想缚。若由此故;于身等境,循观而住。此中诸想,是第五想缚。即于身等循观住者,此中诸想,是第六想缚。即于此中循环观故;复有十一后后想缚。
二解 显扬十五卷十九页云:诸想者:谓六种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消源乱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
闻法轨则 依六种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本周的内观和实践,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首先于己做病者想。对于一个身患重病的人来说,求生的本能让他对医生的嘱托言听计从。特别经多方医生诊治无望的时候,对医生的哪怕半点希望的话更是不加甄别的遵从。所以有病急乱投医之说。自己进书院也已经一年多,自己的状态时好时坏。时而精进,时而懈怠。何时精进何时懈怠,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就用心认真的修学,心情差的时候,佛又回到西天了。而心情好的时候并不多。前天小组共修也都谈到了进书院的初衷。想想那时候对进书院学习的渴望,和第一次落选时的失望,最终能够进书院的激动和得到后的不珍惜。想想自己因不精进耗费的时光,觉得特别汗颜。通过不断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有几个因素。一,总觉得时间有的是,反正现在还年轻,比起耄耋之年的老人,我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利用,学佛嘛,也不必急于一时。其实已经把佛法修行与做事割裂开了。并不觉得佛法是心法是总的指导方针。二,总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感觉自己好像不会死似的。中学的时候学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上面说,死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不必急于求成,那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好了。殊不知意外和明天并不知哪一个先来,当意外来临时,我们那种茫仿脊然不知所措那种无力感,只能犹作婴儿哭。其实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习惯备段渗性的视而不见。中国人也燃咐忌讳谈死的。所以对死尤为麻木。佛陀曾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就像不差钱中说的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这一期生命只不过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浪花而已。三,临时抱佛脚,每次遇到变故或挫折时,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学佛,我一定要改变生命品质,我一定要弘扬佛法。也是那个时候特别精进也很虔诚,学起来很有劲头。可是当困难期一过,自己又堕入习惯性麻木的怪圈中。又行乐须及春了。四,自我感觉良好,感觉自己这里好,那里也不错。我哪里有病?我怎么会有病?有病的是其他人吧?你看看?他人这里做的也不如法,那里做的也不到位。修学不积极,定了不及时。把自己举得很高。这种不良心行是对自己的一种障碍。印祖曾说若真修道人,不闻世间过,若闻世间过,非真修道人。阿秋法王曾说过,对他人的抱怨与指责,非但与自己修行不利,还会断自己的善根福德。想想自己表面上一幅谦虚谨慎的嘴脸,骨子里就是一个判官。自己修行不得力这也是很大的原因。五。总是习惯于熟悉的状态,很难打破或走出这种状态。就像对立与冲突,嗔恨。这些不良心态,一遇到对镜,马上出来,连想都不用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而对于忍辱,持戒,精进这些菩萨行,总是心有余力不足。用师父的话说,就是不熟悉,我觉得闻思不够,没把这样善法落实于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没改变,所以法是法,我是我。我觉得要想修好,必须具六想,除三过,以清净心闻法,通过观察修安住修让法落实于自己心行。只要修行上路,肯定就有动力。
依六种想,戒贪嗔痴 | 《略论第7课》
文/扬蹄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阴雨
“你有病么?”
“你才有病!你全家都有病!”
哈哈哈拿雹…想到侍做这个对话,我笑了。“病”这个字,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吉利,人人都避而远之!希望自己健健康康、无病无灾的。然鹅…佛法却教导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来看待,究竟为何呢?《略伦第7课》如是解答!
把自己当作病者观想,认识到自己是个病人。
我看看书再看看自己——四肢健全,耳清目明,明明是个大好青年,为什么说自己是个病人呢?原来,佛法所说~人生的本质是苦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恨、求不得、五蕴织盛。这八苦,无论哪一个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都会感到焦虑、紧张、心神不宁,会出现失眠、内分泌絮乱、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如何没病?
我们要学会认识、观想自己是个病人。不断获得治疗的方案,具备智慧的观照而有能力从不健康的状态走出来,当自己的主人。
把法师当作给我们治病的医生,不断忆念法和法师的功德,进而对法生起信心,以此对治我们的凡夫心。
以前我在街边看见和尚、或是在庙里看见师傅,都是以一种尊敬心来对待。就像尊重普通人一样尊重他们,谈不上恭敬。因为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但在学习之后,看导师的视频、再看导师现在的模样,真的苍老的好多!而在他这段苍老的岁月,我们大家有缘走到了一起,成立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并且有更多人有缘接触佛法。那导师又得到了什么呢?
我想:我们认真修学,不断培养自己的菩提心。这就是对导师最好的回报吧。
把佛法当作治病的药,珍惜、珍重。
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们自己修学也许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许会闭门造车、也许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为没有有次第、系统性地学习佛法,对佛法的领悟不够深刻,领会也不够到位。
而我们的佛法修学,有目标、有地图、有导师、有伙伴。每一课的内容刚刚好是一周的时长,不多不少。就像药一样,有疗程、有分量。应倍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因缘。
把修行当作治愈病情的过程,通过修习戒定慧,逐渐了解心的本质、断除烦恼。
禅语心灯里有这么一句话,“学佛并不只是祈求佛菩萨保佑、事事顺利。关键是学习佛法的智慧,正视是非得失,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我们都想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学佛就是要把正见落实心行,了解心的本质,勘破生死现象。
学佛的修行不在于听闻了多少,而在于领会了多少,落实到心行有多少。说再多的佛法,如果没有落实到心行,只是停留在口耳上,那演到后来我还是我,佛法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更别说通过修行来培养一种淡然的心境了。
随时要观想、忆念说法者。
一方面我们要以佛为榜样和修习标准,向佛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要视师如佛,以一颗恭敬心对待佛、学习法,常怀感恩心。
当我们以一颗恭敬心对待法师、对待法,我们对法老敏衡师和法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通过对照佛菩萨的心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断除贪嗔痴,最后三毒痊愈,明心见性。
在自己于法受益后,还要发心利益众生。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还要为六道一切众生而修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我们承担责任的时候,能力又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个档次。学佛也是如此。就像导师所说,“我说《道次第》,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学得最好的也是我。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可能不会那么认真地学这部论。”
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修行看清自己的心。具足正知正念、具足慈悲、惭愧等种种善行。
这六种想因果相续、层层递进。应常思常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宽度,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正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
《佛理》篇,纯属个人心得体会
本着学习一点,分享一点的心态,呈现出的是个人对佛理的理解
佛理博大精深,加以个人的想法和同学们在读书会上的经历分享,更加贴近生活
一路学习,一路成长
本人认识尚浅,敬请谅解包容
如有理解不当,欢迎探讨指正
感恩
参考文献:济群法师的《略论第七课》
参考资料:2019.04.11 1组小共修同学们的分享
佛学(教)中缘起三相是什么意思/解释
【三相建立缘起差别】
p0219
瑜伽九十三卷一页云:略由三相,应知建立缘起差别。一、从前际,中际得生。二、从中际,后际得生。三、于中际生已,随转;及趣清净。此中云何从其前际中际得生,及于中际生已随转?谓如有一,宿非聪慧,无明为缘,造作增长罪福不动身语意业。由此为缘,随业行识,乃至命终,随转不绝;能为后世续生识因。如是展转,有内外爱,识生果时,能为助伴,现前而起。既命终已;由前际因,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生已;渐次于母腹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逻蓝等,名色分位,后后殊胜;始从胎藏,乃至衰老。又?此识,当续生时,能感生业,与异熟果。异熟生识,复依名色,相续而转。谓依眼等六依转故。由是说言:名色缘识。俱生五根,说名为色。无间灭等,说名为名。随其所应,能与六识,作所依止。识依彼故;乃至命终,数数随转。又五色根,根依大种,根处大种所生诸色、及诸余名,由彼执持,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转不绝。此二总名随转依止。由是故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于现在世,犹如束芦,相依而转;乃至寿住。如是名为从其前际中际缘起诸行得生,于其中际生已随转。当知此中依胎生者,说转次第。卵生,湿生,除在母腹,有余差别。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于初生时,诸根圆满;与余差别。在无色界诸有情类,识依于名,及色种子;名及色种,依识而转。由彼识中有色种故;色虽间断;后当更生。如是名为此中差别。由福业故;生于欲界人天两趣。由罪业故;生恶趣中。由不动业,生色无色。云何名为从其中际后际缘起诸行得生?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证得清净?谓彼如是于中际生补特伽罗,领受先业所得二果。一者、领受内异熟果。二者、领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彼由听闻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习力故;于二种果,发起愚痴。彼由于内返衡悄异熟果中有愚痴故;不能如实了知当来后有生苦。由此前际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长诸行。由此新业,熏变识故;于现法中,随业而行。如是无明以为缘故;诸行得生。行为缘故,令识转变。当知此识,于现法中,但是因性。摄受当生诸识果故。约就一切相续为名,说六识身。又?此识,当来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名色种子,复为当来后有六处种子随逐;六处种子,复为当来后有诸触种子随逐;此触种子,复为当来后有诸受种子随逐。当知是名于其中际后有引因。由识为先,受为最后,遍能牵引诸自体故。如是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复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生贪爱。由此爱故;或求诸欲,或求诸有。又取欲取,或取见戒禁我语取。取诸取已;爱取和合,润先引因,转名为有。是当生起因所摄故。此有无间,既命终已;如其引因所引诸行,识为最初,受为最后,或渐次生,或复顿生。如是应知于现法中,初用无明触所生受为缘生爱;爱为缘故,次生于取。取为缘故,转成其有。有为缘故,当生得生。生为缘故;老病死等,众苦差别,次第现前。当知此中,或有处所,生处现前;或有处所,种子随逐。如是中际无明缘行,受缘爱等,能生后际缘起诸行。若现法中,从他闻法;或于先世,已集资粮;由彼为因,能于二种果性诸行,如理思惟;若于彼因,若于彼灭,若趣灭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发生正见。又于诸谛,渐次获得有学无学清净智见。彼由如是智见力故;能无余断无明及爱。由彼断故;?彼所缘不如实知诸无明触所生诸受,亦复随断。由此断故;于现法中,由离无明,证慧解脱。又无明触所生诸受相应心中所有相应贪爱烦恼,彼于其心,亦得离系。由离贪故;证心解脱。又?由彼无明灭故;诸有无明犹未断时,依于后际应生行识乃至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说言:无明灭故,诸行随灭;次第乃至异熟所生诸触灭故,异熟所生诸受随灭。又现法中,无明灭故;无明触灭。由无明触,永得灭故;从无明触所生受灭。由无明触所生诸受,永得灭故;爱亦随灭。由爱灭故;如前说名所有取等,乃至损恼以为后边,诸行皆灭,成不生法。于现法中,如是诸行,皆不流转。不流转故;于现法中,住有余依般涅盘界;名为证得现法涅盘。彼于尔时,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有余未灭;而得说名清净鲜漏渣白。乃至有识身住未灭,彼恒领受离系诸受,无有系缚。彼有识身,乃至先业所引寿量,恒相续住。寿量若尽;能执持识,舍拦亮所执身;命根亦舍。从此已后,所有命根,无余永灭,都无所有。又彼诸识,与一切受,于此位中,任运而灭。先因灭故;余因不续;亦无余灭。由此道理,名无余依般涅盘界;究竟寂静,常住妙迹。为此义故;常随涅盘,常以涅盘为其究竟;于世尊所,熟修梵行。是名广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谓从前际、中际、流转,从其中际、后际、流转;复于中际、流转清净。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49.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