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礼佛大忏悔文好处(礼佛大忏悔文的好处)

学佛百科2023-05-02103

单单念礼佛大忏悔文能消灾解难吗

当然可以啊!佛教都是佛力的结晶和加持兆培,念一句佛号,就会有巨大的效果,何况一部经呢?你看看地藏经里是这样写的:“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竖脊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族纤唯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由此可见一斑。

礼佛大忏悔文的为什么要忏悔

我们为什么没有出三界?就是无始劫以来,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罪业是怎样来的呢?原来,都是在前世或长久以来,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凌辱等而形成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彼此的各种因缘,不论是良善的还是不善的,缠结得愈深,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决;物质或生命引起的业缘,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六道轮回的根本实质,就是众生与众生之间,冤冤相报,相互还债,无有边际,没完没了。受报期间不肯接受,又造新业,为今后受报又种下了因。千方百计把人家的据为己有,结果还是命中有的有,命中没的,偷也偷不到。本来命中有的,用偷的形式取得,反而会造下深重的罪业。

忏悔罪业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不会再作。绝辩忏悔就是向我们的冤亲债主道歉,请求他们原谅。我们的身口意无升宏岩时无刻不在造作着各种罪业,如果能够依善知识引导,努力忏尽罪业,就能彻底扭转堕落恶趣的命运。我们应该明白,在往昔我们都曾造过堆积如山的恶业,如果不想承受这些恶业所感的苦果,一定要精进忏悔业障!

《占察善恶业报经》里讲得很清楚:“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吵御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因为罪本身是缘生缘灭的,它没有实在的自性,只是一种妄有。罪业本是虚幻不实的,因为众生妄心执著,故有罪生罪灭的实在感。一旦我们破除了心中对罪的执著,它也就随缘散而灭,这就是忏罪的原理。

忏悔方法中,至诚礼拜88佛,最为殊胜,最为简便,亦最为常用,极易感应,得见瑞相,身心轻安。足以证明,罪灭障除,堪可进功,修行办道。是故古德大善知识,将之列入早晚课诵。从普光佛到一切法常满王佛,这53尊佛号,出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经云:“若人闻此五十三佛功德名号,百千万亿阿僧祗劫,不堕恶道;若能称诵,世世见佛;若复有人,恭敬礼拜五十三佛,彼之所有五逆十恶、四重八弃,种种重罪,一齐消灭。过去千佛,现在千佛,未来千佛,皆因称诵,恭敬礼拜五十三佛,而早成佛。” 从释迦牟尼佛到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这35尊佛功德名号,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宝积经》云:“一切众生,若有身具五逆十恶重罪之者,万劫千生不通忏悔,应须顶礼三十五佛,至心忏悔,一切罪障,皆得除灭。”

由此可见,称念礼拜88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能除一切极恶重罪。是故我等末世行人,不论罪障迷惑,若轻若重,悉应至诚恭敬礼拜88佛功德名号。亦如过去现在未来三千诸佛,早得成佛。

心经、大悲咒、金刚经、礼佛大忏悔

一、心经,吉祥经和金刚经分别用于什么方面的描述如下:

1、大悲咒

大悲咒针对增加能量。

2、心经

心经针对开智慧、心想事成,准提神咒。

3、吉祥经

吉祥经针对消灾吉祥神咒,消除灾劫。

二、其他佛教经典经文

1、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针对忏悔前世,今世所造恶业,消除业障。

2、解结咒

解结咒针对化解怨结,周围人缘转好

扩展资氏亏料:

《金刚经》四无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1、“无”并非是没有,“无”中反而更有、更多、更丰富。人们常喜欢争取有的,其实“有”就是有限,“无”才是无限,在无中永远无人能和我们相争。我们若能认识自己,于无住无著中安顿自心,一切也就能随遇而安了。

2、世界上,懂得布施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自己,其实是最贫穷的想法。因此《金刚经》中教导我们要懂得“无相布施”。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人很难;布施如同播种,不播种何来有收成?不布施予人,何来有富贵满足?

3、布施,即普舍。菩萨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一义,即可收摄其它五度:如布施歼源神中有法施、财施、无畏施三施。行此三施,本身即是布施度摄;见迷蒙者施之以法,见贫乏者施之以财,见生活于恐惧中的人施之以无畏。

4、在布施时,若遇冤家仇怼有意污辱伤害者,或遇善根微薄不信正法讥诮毁谤者,菩萨皆能安而忍之,不生瞋恚。这就是忍辱波罗蜜多裂烂所摄。布施度生,始终如一,义无返顾,是为精进波罗蜜多所摄。菩萨虽如是布施,但内心始终安住于远离诸相、如如不动的寂静境界中,无掉举,无散乱,是为禅定波罗蜜多所摄。

5、菩萨在布施利生时,内不见能布施的我,外不见众生受施,中不见法、财、无畏施予,三轮体空,心无所住,是为般若波罗蜜多所摄。所以说修布施一度能摄其余五度。

参考资料:中国佛教协会_《金刚经》四无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为什么很喜欢念礼佛大忏悔文的人呢

因为他们很誉拿有智慧,很清静。

通过念经忏悔,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让果报早来比晚来要好,可升岁以免除内心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庆笑搭安。

用你宽广的胸怀去拥有心中的须弥山,才能树立起你心中的佛和菩萨,这就叫道在心中。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5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