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与智慧的开示(慈悲与智慧的句子)

慈悲与智慧
慈悲与智慧
真正的慈悲与智慧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今早同姑娘一起去麦香园吃早餐,一碗酸辣粉,一碗牛肉面。
快吃完时,听搏汪到邻桌的一位中年男子喊住了,起身离开的中年妇女,说道:把餐具收了!
只听中年妇女不满地说:不是有服务员吗?他们会收的!备银世说完拉着中年男子扬长而去。
我抬头一眼望去满桌狼藉,汤汁、纸巾、一次性碗筷,堆满了一桌,不堪入目。实在是影响食欲。
我们快速吃完,用纸巾擦掉汤汁,收好碗筷,一起放入餐盘,收拾妥当,我让姑娘将餐盘放入回收处。
姑娘说:最后一步,留给服务员。
我问道:为什么?
姑娘说:如果每个人都像我们一样收拾好,那服务员仿肢没活干了,一定会失业。疫情已经有不少失业的人了,餐厅的服务员没有技术含量,失业了很难找到工作。我一般是收拾好,留下最后一步给服务员,这样让服务员轻松一点,又不会失业,还保持了餐桌整洁。一举三得!
虽然是件小事,但我感悟了慈悲与智慧。
真正的慈悲与智慧是无法看出来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
我听过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我们受到很多愚蠢的折磨和深刻的教训时,我们才会感悟生命中的慈悲和智慧。当我们在面临生命的困境、挫折、打击时,才知道智慧和慈悲的重要。”
我最近才真正明了这段话的意义,因为没有真正读懂慈悲与智慧,才徒增了许多烦恼!
智慧与慈悲
就上面文字内容,我请教了如月老师有关智慧和慈悲的问题,将问答内容整理如下:
屿木:早晨也一直想一个问题,真正的智慧可以脱离慈悲单独存在?您有空给讲讲两者的关系,以及他们和观心修行的关系吧。
明空如月:真正的智慧,是慈悲与智慧的圆融一体无二无分,这才是圣者的智慧。只有所谓的智慧拆睁而没有慈悲,不是真正的智慧。所以为了与其它智慧进行区别,佛教中的智慧,用[般若]来表示。
在佛教的[六度]中,六度的具体内容是相互含摄的,这是与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
屿木:六度是指?
明空如月: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般若中,已经包含了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同样的,比如布施,也包含了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没有包含,那就不是佛教的教义。所以,般若智慧,本自包含了慈悲,即慈悲是智慧的慈悲,智慧是慈悲的智慧。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佛教修行与其他宗教修行的本质区别。 般若的核心是空性 ,但空性中是具足慈悲的,是具备一切诸佛功德的。所以其他宗教的教义,都可能导致对生命的杀戮,唯有佛教的教义不会。 佛教教义里,没有[异教徒],只有迷悟之别。而所有的迷,都需要悟来度.....
屿木:是不是反过来说, 慈悲也具有空性?
明空如月:佛教里的慈悲,是具足空性智慧的慈悲。而不仅仅是母亲爱孩子的那种慈悲。
屿木: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慈悲旅笑岁的扩展,最后就是空性的智慧,也就是从慈悲入手,也是很好的修法?
明空如月: 没有空性智慧,慈悲再怎么扩展,也不会成为空性智慧 。比如基升敬督教中的一些修行人,可以达到与上帝合一的境界,能够爱所有的生命,但没有空性智慧。所以佛教修行,既要修慈悲,也要修空性智慧。最后达到慈悲与空性智慧融为一体无二无别的境界。
屿木:观慈悲,或者慈悲地去观,算不算一种悲智双运呢?
明空如月:可以算悲智双运,但与空性无关。 只有悟入了空性之后,才是空性的悲智双运。
屿木:我再消化消化,谢谢您的讲解 。
空明如月:不客气。
整理时,才发现自己领悟能力太差,一个问题,得让老师揉碎了讲。同时,也越来越感到佛教的博大和殊胜。
感恩明空如月老师悉心解答指导!
觉知、智慧与慈悲
人的心灵有三个重要的东西:觉知力、智慧和慈悲。觉知力会决定你看到什么,可有了智慧你才能懂那是什么,而有了慈悲你才能承受这些东西。
觉知是通过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以及感觉去感知周边的味道,是对身边事物的感知。
觉知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体会世界中存在的真理,让我们清醒的活在世界中。可觉知到亲人的情绪和心意,觉知到朋友们的喜怒哀乐,觉知到周边的发展,觉知到社会的变化,觉知到世界的进步,觉知到未来的风险,觉知到人间的疾苦,觉知到一切。
当我们觉知了这个世界,我们就会去探究世界埋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伴随着探究真相,我们的觉知更加的精微。
比如在亲子关系中,通过觉知力的提升,你会看到自己和孩子的种种问题与缺陷。并启动盯让并你的智慧之眼,看懂这些问题为什么发生,找到解决的办法。
而最彻底的解决之法,就是你的慈悲心,把自己的心炼就成一个巨大又坚韧的容器,能够容纳所有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成机会。
作为养育者,都应该修炼慈悲之心,切忌被平时纷繁复杂的东西给蒙蔽了,不能做自我发现。看清自己的问题,又能够接纳自己;看见孩子的问题,又能够接纳孩子。不发火,不焦虑,着眼于问题,着眼于解决,先接纳,再转化。
也就是说,觉知力让你看见,智慧让你看懂,慈悲心让你接纳并转化,这便是亲子教育中自我修养的正确路径。
只有这样,真相才能到达我们的心间。觉知了世界的真相和残酷,我们仍然爱着这个世界,觉知了人性的冷酷和滑拦自私,我们仍然爱着这个人类。
因为我们深深的觉知到这个世界的温度和慈悲,用爱和勇气维护这个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温暖一些。
智慧是觉知的实质,慈悲是觉知的表达。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觉知之后,就会发现自身所缺失的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觉知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神经症模式和内在的冲突,也会触发很多痛苦的自我评判和自我拒绝。
因此,智慧和慈悲是互相支持的。只有智慧是不够的,没有慈悲我们的洞察缺乏深度和凯迹温度,我们的心仍然是关闭的。大部分人以为是智慧使我们看得清楚,但实际上,没有慈悲,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被我们对自己强迫性的评判所掩盖的。因而,慈悲需要勇气和力量。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追寻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在于不断的突破现有的桎梏,在于探究未知领域的真谛,在于生命的不断感悟和丰满。
觉知是我们敞开心扉,以爱为引,接受这个世界的无常和苦痛,并和苦痛和谐相处,生命层次的持续提升。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佛说日行一善的句子
日行一善,功满三千——常净法师慈悲开示(一)
稽首皈依大觉尊,菩提信愿誓增明, 我今依教弘善法,每日一善广福田。 诸大德,善因良缘今日已熟,殊不知今日业果又作他日之因,故"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等痴暗凡愚,多劫沉迷,乃过去毛发善因今日得闻三宝名号,故发心求道以期解脱。今大众宏愿,立此善业汇聚之群,祈"上求佛觉下化众生",望参与者众志成城,发长远道心,聚沙成塔,不昧因果。
诸大德,是日已过,功德周隆,无限良因已于我等八识田中,生根发芽,祈愿诸位,善自护持,定成他日菩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行百里者半九十"、"不退初心成佛有余"。纵观古圣先贤,均已将众生的诟病发露,迄今为第三日功德圆满,祈愿诸大善知识,道心不退,护持三宝,以此殊圣因缘,回向吾等累劫父母师长,莲邦好去尘世休来!
阿弥陀佛,诸大善知识,是日已过,命亦遂减。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幸而祖师菩萨开示微妙,度我等拔出泥漓伍罩碰,逃脱樊笼。感恩师僧三宝,感恩大众成就,汇小川而成江河。将法水遍流九洲。
《地藏经》云"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菩萨者,觉有情也。既为"觉悟之众生"也为"使众生觉悟"。这就是菩萨自利利他之最上诠释。菩萨之德是施于一切众生的,不论帝王将相,羌胡夷狄,老幼贵贱,这才是平等的慈悲。吾等收束身心,皈依大觉世尊,以此愚诚,汇此善心,待腔谈遇良缘,共成胜行!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不为善,一不善而足。纵经千百劫,不退于此心。行百里者半九十。契而不舍,金石可镂。人人大悲心闷运起,处处人间净土,将慈悲与智慧供养给众生,才是佛陀的本怀。大众虔诚精进,宣扬正法才是对佛法最大的护持!
日行一善,积善成德;日行一善,功满三千。《法华经》云"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以成佛道!"诸大菩萨,聚点滴之善而铸大法幢,汇有漏之德而成殊圣道果。但此中,无不以长远之心而得,故学人常净在此以"不退初心,成佛有余"而共勉之!
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人生在世,富贵不可用尽,贫贱不可自欺。世人纵有无边功德,终有耗尽之日,故唯有惜福,修福方可绵长。而世间种种因缘成熟之法非常非净非乐非我,岂可缠绕系缚我等。弑无明,杀贪爱,盗圣果,究竟圆满!
如若不愿出苦海,纵是佛陀也奈何。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一说发愿一说因缘。有缘得闻,闻之发愿。而行之者甚少,证之者寥寥矣!失此道器,将来何时复得人身?业海漂泊,不着边际,流浪生死,苦不堪言。盖吾等学人,积小善而成硕德,于苦海中得遇大舟,于火宅内得获清凉。学人宜庆幸之,宜珍重之。
《法华经》云:"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而《梵网经》将善的定义推至极处"孝名为戒",将"成佛之道"与"孝"同日而语。故今日学佛者,切不可孝顺师僧三宝,而不顾教养色身的现世父母。若口言恭敬三宝,而不孝顺双亲者,此为天下大笑耳!
《中观论》"因缘所生法,我说皆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是说"空假中"三者的关系,而我们都在此"因缘"之中,随业受报,不得停歇。正所谓"一语统领三千界,半偈截断生死流"不离圣教,依之解脱。佛经之中,字字含藏无量功德,诚世尊法身所在,为金刚不坏,乃常住不灭。我辈凡愚见言不见,遇言未遇。反求种种外相以为信物。求之不得烦恼嗔恨,得之之者增长贪爱。盖此为佛祖之缪焉?
佛法大海,八万四千舟航。同一目的,以期解脱。而舟之航向,亦为大事。观禅与教之相貌,同为真如。或为众之共识,而不知其异者,大有人在。禅者,佛法之体;教者,佛法之用。禅教不辨,真妄笼统,智者不与辨,愚者不能辨。后人欲求道者,从何而得之?余不惜眉毛扫地,倾学而为。禅虽不同于教,教亦不可离禅。何故?禅如水也,教如波也,教从禅生,故水能生波而波不能生水也。水之所生非波独有,而皆从于水。犹如三宝,为一切功德所生之处,世人种福修慧,仅依之。修学者窃得少分,欲以偏慧,矫言惑众。犹如波之离水,无体可依,终归消亡。仅以一言赠予大众"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
佛陀曾说过"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决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菩萨行的爱语,以及供养令人悦意的表情、布施时间倾听、耐心的陪伴等等。一个人如果能孝敬好父母,使父母欢喜那么相对的也会有非常好的命运和福德。今天是重阳佳节,让我们来真实的忆念过去多生父母的慈爱与恩德,用日行一善的功德回向过去以及今生的所有父母有情,无论他们流转何处,都祈愿他们三业清净,离苦及苦因。
众生有若干种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含藏过去一切业因,同具如来智慧德相,证之者明明利利,迷之者随业受报。迷者业造万端,死堕泥犁,终不得出。更为可叹乃为学佛道者,迷妄心,堕三途,窥佛法一隅以为全体而妄言明者,是为大妄语人。纵观古今,德高学硕者比比皆是,而直言已悟者有几人?以神通示人者有几人?各执"我剑"互斥者又有几人?不过皆是智者之师范耳。《法华经》云"非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是则众生岂可读懂涅槃真心?家师口中常言:"出家人要守本分"。推而广之,居士更宜守之,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各安其道,人止狗子吃屎,乃为人之大愚!种种外相,不过皆是业力,果报现前,若不踏下心来,久久磨砺,则大梦难醒!无明不破!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二乘三乘都是诸佛的方便假名之说。
一佛如此,十方诸佛皆然,故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才是真实,此外,更无藏教之二乘,亦无通教的三乘,除非是诸佛方便,说此二乘、三乘的假名字,引导众生,离生死苦,证涅槃乐,然后为说佛道的智慧,令所有闻法者,皆得成佛的缘故。
佛的苦心是引导我们最终成佛,不要说轮回于生死的人天乘,连已经证得偏空涅槃的声闻缘觉也要究竟成佛。因此,作为佛弟子,要发广大的心。即发大乘心救度一切,而不仅仅局于个人后世或个人解脱。
类似的颂子还有"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等。这些都是说明开权显实,然而实不离权,是即权之实的道理。
众生欲往生西方, 超凡入圣, 当竭力供养, 至诚顶礼。当于每早礼佛三拜, 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 念赞佛偈毕, 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绕念)南无阿弥陀佛,礼拜不须出声, 但心里念。绕念当出声, 不可音声太大, 以免伤气。坐念不昏沉, 则默念。昏沉, 则朗念。无论念经念佛念往生咒, 都要心口念得清楚, 耳朵听得清楚,犹如就要死了, 任事通置之度外。每顿吃饭, 须先供佛, 供过再吃。不可吃过饱, 饱则昏沉。所言一心, 并非专念一句佛号, 就会一心。心若肯一, 即念经念咒礼拜, 也是一心。且汝在此七日内, 吃饭喝水起坐时, 不碍一心。未入关前七日, 须吃净素。夜卧不可脱衣, 或止脱外衣。靠身衫裤, 切不可脱。凡大小便后, 须先洗手, 务取精洁。七日之中, 概不会人。即护关之人, 亦只说交代事之一二句话, 不得随便谈心。既是汝兄护关, 彼在外边, 亦当念佛。但不宜音声太大耳。此则是闭关大概耳。
欲生西方了生死,当愿父母等神识,仗自己自行化他修持净业之力,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则可谓大孝尊亲。此皆世间凡情所共知见之浅近境界也。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可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出自《法华经》〈方便品〉,人们到寺院中能随便"一称南无佛",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渐见无量佛,闻法修行,今"皆已成佛道"。
经中说到,过去诸佛,皆以一乘大法度化众生,乃随顺一切众生之欲,故以微妙之方便说法,助显妙义。值佛住世闻法者,精修六度,皆已成佛道。在佛灭后者,敬重舍利,建筑塔庙,庄严佛像,及供养此塔、此像,虽种因极微,佛皆决其终成佛道,甚至心多散乱之人,一拜佛像,一礼塔庙,一称佛号,佛亦决其终成佛道。这是因为经行佛塔,供养恭敬,均能长养善根,增益福慧,生起无漏之功德,若不退转,自得成佛。证明过去诸佛种种方便,皆是一乘之法。现在诸佛和未来无量诸佛,亦复如是。
而众生明明并未成就佛道,颂中却言"皆已成佛道"?此即是法华的"即权即实"的绝妙之理。
如何理解即权即实?昔日的权巧,不离今日的真实,可谓即权即实,权不离实,故举手低头,皆得作佛。类似的颂子如"乃至童子戏,聚沙成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机会听闻佛法,甚至曾经接触过佛法的人,都可以凭借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启发佛性,进而证得个人内在的正因佛性,终于觉悟成佛,才是诸佛出世的真实目的。其余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门,以及声闻法,缘觉法,甚至菩萨的渐修渐证,都是佛权巧方便的施设,而佛方便施设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为最后进入佛乘的途径。这就是"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的原理。
"一称南无佛"的人,都能在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得到解脱。《法华义疏》言:"弥勒有三会者,度释迦余残三根众生也。于释迦佛持五戒人,初会得度;受三皈依人,次会得度;一称南无人,三会得度。"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于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其第三会所度的九十二亿人,多是在释迦牟尼佛法中,曾经一称南无佛的人。只要念佛,必能得度,成就佛道。恭喜大众成佛有望!
有问曰:"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娑婆固梦也,极乐亦梦也。既同是一梦,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梦中修道。无明大梦,虽等觉犹眠。唯佛一人,始称大觉。当梦眼未开之时,苦乐宛然。与其梦受娑婆之极苦,何若梦受极乐之妙乐。况娑婆之梦,从梦入梦,梦之又梦,展转沉迷者也。极乐之梦,从梦入觉,觉之又觉,渐至于大觉者也。梦虽同,所以梦者未尝同也。可概论乎?"
凡事勿欲速成,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终则大事不成。小赢靠智,大赢靠德。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智慧,无畏施得长寿。致富的方法很多,勤劳,节俭,宽厚,信心,与人结善缘,以慈悲心布施救济贫苦大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佛教还说到,七圣财,即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和,智能,惭愧,这是圣人的财富!
五种布施,一布施孤寡,二布施贫穷,三布施恶病人,四修治以坏塔寺,拥护道场,五修治以坏佛菩萨像。于此悲切悯念布施众苦之下,修诸法门,自然事半功倍。如经法而修,外行布施于世间苦人,内于自身不放逸身心,念兹在兹,令心不散乱,归于一心当中,这样才能快速入于大悲心中。祸福无虚,本是众生自作自受,凡夫迷惑,不知因果产生祸福二根。佛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得到苦报而感觉相当惊恐,而不知这是我们自身所造的苦因而产生,菩萨明白这些道理而不会作恶,所以一切所作都是纯善利益众生。感恩诸佛菩萨开示微密,让我们有解脱之法,同样感谢我们自己,过去种下种种因,来成就今天的我们!
念佛法门圆顿简易,直契成佛之觉果,大凡有人见法门简易,视为简单,不能尊重珍敬,不得全体妙用。只解为佛愿不虚,往生西方就是成佛,即为参学事毕。不解念佛法门之缘起,不解普门齐入之秘藏,完全落入事相当中,虽不碍往生,却失却当下之自在受用。但有人言往生西方就已成佛,实则非也,往生西方之人,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下处于正定之聚,入不退转,不久必证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者念念与佛心相应,念念入佛果觉。而非往生极乐世界既是成佛了。《观无量寿佛经》现世修学小乘者,往生后先证阿罗汉果后入菩萨乘,现世修大乘者往生莲花开后半刧或一小劫得百法明门,阿弥陀佛随顺众生的根机习性,或先教以小乘法,后转入大乘法,或直教以大乘法,最终都是证无生法忍入不退地,可见现世的闻薰也是不可忽视的,成佛还要自己修,阿弥陀佛不能代替我们修行成佛。
《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种不同的化身,其中有男有女,也有既非男也非女。佛是中性的,大菩萨也是中性的,中文没有表达中性的语汇,但梵文中有男性、女性、中性之分,在表达佛与菩萨时都是用中性。现在看到许多唐代的观音像,不管是画的还是雕的,都有胡子;因此在唐朝翻译的八十卷《华严经》第六十八卷,介绍观世音菩萨时称为"勇猛丈夫观自在",可见在隋唐以前的观世音是丈夫相,而非女人相。而现在将观音做成女相,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经常示现妇女身度人的缘故。《观音菩萨感应传》就记载了一则鱼篮观音的故事,说在唐玄宗时期,西安当地很少人信仰三宝,有一天突然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少女,手上提着鱼篮在卖鱼。很多人都来买鱼,其中不乏想娶她为妻的人。这个女孩就说:"你们人数这么多,我只能嫁一个人。如果有谁能背诵佛经,我就嫁给他。"于是就要他们背《普门品》。结果第二天就有二十个人能背,她说:"你们人数还是太多了,如果有谁能在一天之内背会《金刚经》,我就嫁给他。"结果还是有十个人会背。于是她又说:"我不能嫁给十个人。有谁能在一夜之间背会《法华经》,我就嫁给他。"结果竟然有一位姓马的青年背得出来,他很高兴能娶到这么一位漂亮的女子。没想到新婚之夜,这个女孩子却害急症突然死了,并且立即腐烂,只好马上入殓,马姓青年很伤心。第二天来了一位老和尚,要他把棺材打开看看,结果里面什么都没有。老和尚就告诉他说:"她不是卖鱼的女孩,而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因此,这位姓马的年轻人就发愿出家,弘扬佛法。从此女性的菩萨形象慢慢为大众接受。
趋向解脱,必由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修行。佛陀制戒律,乃成就我们,而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行为准则。没有学佛受戒之前,一切行为都是贪嗔痴业果的延续。而这种宿习是和烦恼相应的,是和轮回相应的。如果不依戒律彻底扭转的话,我们就会在生死的洪流中继续沉沦。为什么说戒律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解脱的生活?戒,为防非止恶之义,以此帮助我们止息生命中的不良相续。但戒律不只是一种行为约束,因为心才是一切行为的源头。所有习惯,都是心理活动的延续。我们止息不良行为,目的是要止息不良心理的相续,这才是持戒的关键所在。
佛为众生所信仰的对象,既是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性理念、信息的存在。也就是佛的三身:法身、报身与应化身了。法身无形无相,随众生的机缘,佛以无碍智种种神通变化让有缘众生产生信心,或者住如梦三昧在梦中示现佛相,或者有种妙香过来,让你感觉到佛的真实性。所以我们有没有智慧,就看我们对佛的存在有没有信心。佛是觉,佛是智慧,吾人自性就具足佛性,具足对法界理和事的智慧把握。通过形态上,我们能够看到佛像、能够看到佛经,如果说没有佛的存在,那三藏十二部经卷是谁说的呀?谁能说得出来呀?而且说得这么多呀!你问什么都能回答你,因为佛是一切智人。所以相信佛的存在、相信佛的智慧、慈悲、相信他决定来拯救我们出离苦海,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思想上非常重要的突破口,突破怀疑,获得对佛的信心,就得救了。佛法大海,唯信能入,没有信心你就没救了。所以,你要想成为与佛有缘人,就从相信佛的存在与愿力下手。
《心经》的大体意趣观、照、苦、空。能够观察一切法缘起无自性,照见法性本空,身心本空,则度一切苦。所谓苦,无非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因无知的迷惑、执着而引发身心之果报苦是也。因缘皆是缘合则生,缘散则灭的无性,而假名安立而已。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知此则为知法义,知法义则明理。明理则无惑,无惑为正知,以正知故断惑证真。
常人往往视逆境为外来因缘,总不知究竟的缘由为何?往往只在事情表象与人我之间琢磨、计较是非,鲜少转个方向,省察自我。懂得省察自我,就是懂得观因缘。《杂阿含经》有说"有因有缘世间集",世间一切总有因缘,如果不懂得明因缘、观因缘,终将如同盲目寻光的无头苍蝇,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之所以招来是非、产生烦恼,不就是因为平时口无遮拦、不慎言语,不懂得退一步想想,不懂得审慎行事吗?所以群处守口,独处守心,逆来果报,顺来成就。无有一法非般若!
佛陀教导我们心要自在,要八风吹不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动于心。别人称赞我,这不算什么,因为做好人、做好事,待人接物很得体,这都是应该的,别人的称赞有什么值得欢喜?有句话说:"得意忘形",不要因为别人称赞自己,就高兴得得意忘形,这也是烦恼。想不开是世间最大的苦,别人的批评毁谤也不用生气。话出如"风",话讲出来像一阵风,一下子就没有了,为什么毫无重量的一句话,我们的心会被它撞碎呢?是那句话伤自己的心吗?其实是自己伤了自己,所以一切不要太在意。 若是经常将别人的话放在心上就是烦恼,人与人之间会结怨连仇。听到有人毁谤自己要赶快反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错;听别人赞叹自己要小心警惕,想想自己的基础是否打稳,要更努力做有利益的事。
佛法深如大海,历代祖师讲,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心法太深。我们希望每一个学佛法的人,先从佛法的基础进行学习,菩提心达本源。学无止境,佛的大乘经典够我们用一辈子,无量世都用不完,不要随便自书教人。《金刚经》不过几千文字,但是含义精深,有很多的语言都是佛法的根本语言。你比如说,《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这个"实相",就是我们学佛的人都愿意取证的,这个实相怎么能够得到呢?就是"信心清净"。所以信为道源功德母,坚定信心,老实念佛,必蒙感应!
修持戒行就是一切不利于众生的事不做,不利于众生的话不说,一切伤害别人的思想不想。清净三业多作对众生有益的事。众生现行有什么样的烦恼,就用佛教导的对治方法把它降伏。心经常在法喜当中信佛、学佛,做一切事业,这将是学佛的良性循环这样慢慢的道心将更加坚定。受了三皈依,成了佛弟子,不能恼害众生,经常布施欢喜,给众生快乐,不让别人由你身上生烦恼。学习一部经要实用在生活中,不要只在文字上打转,"我又听了什么经,学了什么法",有什么受用呢?那部经说什么?说断十恶,行十善,你断了吗?一天当中多用心检查、审思,要学以致用,方为道。佛弟子要随顺慈念一切众生,慢慢化导,使他们也能进入佛门。发菩提心要恒顺众生,敬献头目脑髓,而无有疲倦。
关于慈悲的禅语
1、意志是槐指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2、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础上。
3、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要以慈悲来行销这个世界!
4、“慈悲”乃是一种能和蔼、温柔地对待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人、事、物的能力。
5、为人老实不诳夸,待人接物众欢喜;学佛慈悲无你我,善行功德如恒沙。
6、让动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现,对动物慈悲并不是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是人必须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难。
7、意志是精神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著慈悲、平等和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
8、慈悲心的另外一种是“爱”的表现。无我的爱,才是真正充满慈悲心的“爱”,不求回报的“真爱”。
9、爱心和慈悲的发展,是一切修行的基础。
10、佛教出发的动机在慈悲,佛教施展的手段在方便。
11、知识是用学的,智慧是用悟的。要化导一个人,慈悲的言行、关爱的心怀,比任何都受用。
12、人世间的事事物物,从淡泊中滋生喜乐;从无求中,体验清净;从无我中,实践慈悲。
13、用如来的心,吸取生活中的佛法,并自我进修,学习菩萨大无畏的精神,期许将来有朝一日,以积极的行为,普渡天下众生,实践佛门的大慈悲法门。
14、宽恕,是可以解决万世仇恨的。如能包容、慈悲,将爱心升华、扩大,才能抒解心中的不平。
15、爱是理性的牺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爱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奉献,爱是美化外在环境,净化内在心灵的源头,爱是慈悲的显现,也是修菩萨行、广披有情的甘霖法雨。
16、学佛修行之可贵,在于常涌慈悲心,视万物与我一体,同体大慈力,同怀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现前时,亦能超脱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变道心。
17、当怜悯转为慈悲,当世情转为智慧,当一颗心与佛行绝法澄然相映时,这蜉蝣过客般的人生,这感恩回馈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18、真正的残疾,不是外在的身根不全,而是心里没有慈悲、包容。真正的缺陷,也不是环境的困顿,蹇厄,而是自己丧失信心。
19、慈悲的对象不仅于人,也要普及于其它众生,乃至一切无情有情万物。
20、万法皆是由因缘所生起,应当广结善缘,普遍建立良好的关系,若能体会‘缘起’的道理,人才能生出一颗慈铅带配悲喜舍的心。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慈悲:一切不利于他/她/它的事情缓明都滑枣不要去做
智慧:探求世间万物的真理,将其心得感信哪拆化众生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675.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