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网百科

弘扬正信佛法

三士道三主要道(三士道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学佛百科2023-05-02122

请问佛教中的判教是什么意思?

“判教”,或称“教判”“教相判释”,是对佛教内部不同典籍传承以及修学方式的一种归纳总结。随着佛教大量典籍被翻译成汉语,人们发现不同典籍中的说法有的侧重不同,观点甚至有相互违背之处。比如上座部佛经与大众部佛经的不同、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佛经的不同、显宗与密宗不同等等情况的出现,使得佛教的发展以及佛学研究陷入两难境地。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佛教内部自己协调解释,创造出一个圆满的答案。

其实,佛陀是不赞同将佛教判教的。但是为了能够更有系统了解佛教,更好了解不同佛经的侧重点以便更好学佛,初发心学佛一段时山歼毕间,了解一些经典之后,从判教系统,尤其是宗喀巴大师和太虚法师的判教系统入手能够更好地修习佛法,以自己对比祖师们的系统,也是很有帮助的。可以作为一个“对照表”来进行检验。

在宗喀巴大师的判教系统出现之前,汉地的许多判教系统基本上都是以本宗理论为基础的。这些对于修行未必重要,但是对于系统了解佛教还是很有帮助的。

印度佛教就曾经有大小乘,显密乘之分。这就是判教。但是真正的判教理论发展却是在中国佛教开始兴盛的时候。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祖师都对佛教教义做出过或多或少的判析。最早的判教理论应该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首先是慧观提出“二教五时”,即顿教和渐教。渐教再分化成“五时”:

三乘别教,为声闻、缘觉、菩萨分别说的教门;

三乘通教,主要指般若类经,它对教化声闻、缘觉、菩萨都适用;抑扬教,主要指《维摩洁经》、《思益经》等大乘经典,它们贬斥小乘,赞扬大乘:

同归教,主要指《法华经》,它把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归于一乘(佛乘);

五是常住教,指《大般涅盘经》,它讲涅盘境界常住不灭。

同样在南北朝时期,第一个中国化宗派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在建立天台宗义的时候指出,当时佛教界的判教系统分为“南三北七”。后来天台宗的判教在佛教判教系统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天台宗的判教系统将佛教分为“五时八教”,五时指的是:

“华严时”,指佛讲《华严经》:

“阿含时”,指佛讲阿含类经:

“方等时”,指佛讲《维摩洁经》、逗芹《金光明经》、《楞伽经》等:

“般若时”,指佛讲般若类经:

“法华涅盘时”,指佛讲《法华经》和《涅盘经》。

八教是从佛的说法方式为角度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八种。

“化仪四教”指:

顿(对利根人直接说的教改派义);

渐(对钝根人逐渐说的教义);

秘密(同一种教义,不同闻者理解有异,互不相知):

不定(佛根据不同情况,借助神通,使听者有不一样的理解)

“化法四教”指:

藏(阿含类经);

通(般若类经);

别(维摩洁经);

圆(华严经、涅盘经和法华经等)。

到了唐代,最著名的判教系统应该是以玄奘法师和窥基法师为代表的三论宗的判教系统:“三时判教”。三时判教系统主要是按照佛理来分的。“初时”指的是阿含类经典,主要讲五蕴、十二因缘,破斥我执。“二时”指的是般若部经典,主要宣扬诸法皆空,破斥法执。“三时”指的是《法华经》和《解深密经》,主要宣扬非空非有的中道,是“了义经”。

比以上的判教系统更加全面的是华严宗的“五教十宗”,更加能够体现各宗平等的判教系统是三论宗的“二藏三轮”,另外还有净土宗的判教系统,等等。

到了明代,远在西藏的伟大佛教大师宗喀巴大师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教系统。不同于汉地的判教习惯,宗喀巴大师根据学佛人根基不同,或者发心不同,分为“三士道”,“三士道”分别注重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近代太虚法师的判教成为现在唯识学人比较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将佛教教义判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指的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独觉乘),菩萨乘。这五乘的共法是“因缘生法”,或者简称“因果律”

三乘共法指的是:声闻乘,缘觉乘。这三乘的共法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大乘不共法指的是:大乘菩萨的“一实相印”,其本质还是“三法印”

太虚法师的判教和宗喀巴大师的判教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但是,西藏的佛教比较讲究次第。“三士道”的“下士道”仅仅包括人天乘;“中士道”包括声闻缘觉乘;“上士道”是菩萨乘。在侧重点上,宗喀巴大师的判教系统注重自身的发心以及见地;太虚法师的判教系统注重发心以及学佛方式。

对于我等新学佛人来说,按照宗大师的判教系统次第修学的同时,如果能真正理解三法印和一实相印,那么学佛路上必然会简单许多。

在我个人的修学途中,我自己将佛教按照祖师们的判教系统做出一个适合我自己的判教系统,按照学佛层次高低排列,供大家参考:

所缘法 发心 见解

一实相印 菩提心 空性见

三法印 菩提心 缘起见

三法印 出离心 因果见

总结而言,如果能够真正在发菩提心的同时,证悟空性见,那么修行必然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但是不管是在那个层次,不能不记得“三法印”,在遇见任何见解和问题的时候,以三法印来验证是否佛法,也是个很重要的过程。

西藏的法王如意宝据说曾经给自己的弟子们一部“大圆满”的论著。在场的包括学佛很多年的居士都对其视若珍宝赞叹不已。法王说这部论著,不过就是“用了佛教词汇的外道书籍”。可见,不能用语言来判断自己所见所学是否真正的佛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简介

“菩提道次第广论”简介

释名

现在,我简略地向各位介绍这本书:《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就是我们祈求的果——佛果,佛是我们尊崇敬仰的人,是一个觉行圆满的人,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是“觉者”,觉悟世间的真理,证得究竟圆满的果。我们祈求彻底的离苦得乐,而达到的目标就是佛。“道”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次第”是努力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广论”就是详细说明从凡夫到成佛这一条路,使我们了解后照著次第努力实践,结果就会出现。

正法的时候,佛陀的条件高,众生的根器利,佛陀视个人的根器即能应机解决每个人的问题,根性利的众生也能够把佛所说的经教,从浩瀚深远的教诲中提纲挈领,依教奉行而解决问题。末法的时候,具足像佛那么圆满的善知识少了,众生的根器也越来越钝了,要想通晓一切圣教,真是难如登天,因为不仅没有时间精研,即使有时间,也看不懂经教的真正含意。幸好,有宗喀巴大师,掌握佛法的全貌,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提炼出来,规划出一条直接扼要且必不可少的成佛次第,搞为凡夫成佛的指针光标。所以,广论这本书就像一张“藏宝图”,依著它,可以正确迅速的找到宝藏磨者,你愿意将它置放一旁吗?诸位,广论确有其殊胜的内涵,一定要珍惜并善加利用啊!

道前基础

这本书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道前基础”。我们不管学习任何知识或搞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有妥善的准备工夫,搞为往前跨或更深入的基础。比如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要先勘察地形,请建筑师规划,看看这块地是否能负载得了这栋摩天大楼?然后才可以一层一层往上建。道前基础就是“心理准备”。前面叙述的犀牛故事,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果不认清一件事对我们有殊胜的利益,要去接受它是很困难的;同样的,一个圆满的教法,如果我们心理上不准备接受、甚至排斥,或者虽然不排斥,但对它要引导的方式,我们不懂或误解,一样起不了任何效用。因此,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广论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才能趣入佛法,要思惟人身难得易失,才会策励自己修学佛法。

下士道

第二部分是[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他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棚衡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著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弹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瞎和薯,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藉著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弹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刹那。就像求学,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刹那。那么,我们从何搞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著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弹出轮回之苦。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第三部分的“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著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著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搞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著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著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著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与止观

第四部分“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怎样使这个因究竟圆满呢?

广论在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以上五个部分不是孤立无关,而是脉络贯穿的,是成就无上菩提必经的过程。

诸位!修学佛法,以远程看,究竟的是成佛,但成佛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大家一听这数字,心就冷了半截,实际上,真正的问题,不在时间的长短而在内容的好坏。若是坏事,即使一刹那也如坐针毡;若是好事,即使长时期也值得等待,三天、三年、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无量阿僧祇劫也不怕啊!因此并不是一口气立刻修得佛道、证得佛果,而是要步步增上,这就是广论教授最美妙的地方。

以近程的利益来看,假若能深入学习佛法,并且运用得当,即能优化生活的品质,摆脱命运的束缚,明朝袁了凡先生的“立命之学”即是明证。了凡先生遇见一位精通命理的孔老先生,为其卜算命运,纤细皆验,使袁先生更加相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从此澹然无求,终至悠悠放任。后来又遇精研禅学的云谷法会禅师,为其晓以儒家思想、佛法义理,使袁先生将往日之罪尽情忏悔,积极行善,从此战兢惕励,终至所求必应。诸位是不是也希望优化命运?

所以,想要修学佛道,想要迈向成佛之路,当然是要先见道明心;而见道明心的内容,就是如来藏心体。而如来藏心体中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具足圆满的亲证了,你就成佛了。如果没有亲证如来藏,你将无法现观如来藏本身的功能差别,那么般若中观就不能成就,一定会落在意识心上面去思惟想象般若中观。那就像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那样。但是,在成佛之道的过程当中,其实最重要的是一切种智的修证。因为,一切种智是成佛的依凭:由一切种智的圆满具足,而发起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也使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得以圆满。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三士道上中下三等,但是无论是哪一等都是要圆满慈悲达成佛果的;

所谓菩提心是两个方面:一是下化众生的慈悲 一是上缘佛果的智慧

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修学什么菩提心都是基础。腊如

严格意义上说,下士道的发心者不为众生而发心不为求佛果而发心;中士道的发心虽为求佛果,中裤但只为自己不为众生,从这个角度上说只有上士道的发心才卖局简可以圆满菩提心。

末学拙见,如有错谬诚心向三宝忏悔,如有点滴功德回向大菩提。

什么是三士道

密宗的教义思想 判教 三士道

三士道

西藏密宗以阿底峡所着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把学佛的次第分为三士道:

下士道:具有人天乘属性,厌三恶趣苦而深信因果,皈依三宝,行五戒、十善,只求解脱个人一时的苦难,以人天乘的利乐为目的。

中士道:具有声闻、缘觉属性,但求个人的生死解脱,而思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

上士道:具有大乘属性,于此又山首可分为两种,即显教修法和密教修法。

显教:依发菩提心,修四摄法、四无量心、六度万行,渐进佛地。

密教:除以显教教理修持为基础外,更依密乘"依次修起"、"圆满次第",以达到与佛平等不二的境界。

在修学上士道之前,必须以下士道、中士道为基础。因为从下士道能得人身,才能进而思惟生死轮乎告回过患,进而欲求脱离生死之心;由此进修中士道,观四谛、十二因缘法;中士道完成,更进一步思及一切众生仍沉迷苦海,由此发起无上菩提心,誓 度一切众生而成就佛果,此即上士道。因此,三士道等于一个大乘行者的修行阶段、过程,不可忽略任何一士道。

【三士道(藏skyes-bu gsum)】

《菩提道灯论》中所谓修习佛法的次第——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三者的合称。又称三士教、三士夫道、三丈夫道论。

《菩提道灯论》是西藏甘丹派尊者阿底峡的著作,书中认为人可分成三类——下士、中士、上士。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的痛苦,只求今逗顷数生或后世的利乐,佛教称之为‘人天乘’;第二类‘中士’,此种人只追求个人解脱,企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而没有普渡众生的想法,佛教称之为‘小乘’;第三类‘上士’,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佛教称之为‘大乘’。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三士道’的理论是,一个人若想学佛,必须先访求名师,依照师长的指导修习,以免误入歧途;具备这项条件以后,才能从‘下士道’依次做起。

‘下士道’的内容是说,人应该爱惜自己难得的一生,并努力修习佛法,以免死后堕入‘三恶趣’中。亦即要人发愿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努力做‘止恶修善’的事,以便积德积福,远离地狱之苦。这就是所谓‘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如上所述,下士道虽可避免来生堕入‘三恶趣’的痛苦中,而在‘三善趣’中投生,但仍无法超脱流转轮回之苦,故需要进一步遵循师长的指导,修习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涅盘的境界,这就是‘中士道’,即所谓‘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

但是‘中士道’仍只求得自身的解脱,不能算是根本地灭苦,故虽登上涅盘,还应发愿普渡众生。而要普渡众生,‘三善趣’中的人、阿修罗、天以及菩萨都还不能做到,只有成了佛才行,因此除了‘发菩提心’,还需要得‘无上佛道’,实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的‘六度’(即六波罗蜜)。如是,既可以渡己,又能够渡人;可以成佛,可以普渡众生,更可以永远离苦得乐,这就是‘上士道’,即所谓‘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总之,‘下士道’是要人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要人依‘六度’修行,以便成佛利益众生。

此三士道说原为阿底峡所倡导,而由格鲁派创教者宗喀巴所承袭,但此二人所说略有不同。前者认为三士道系应上中下之根机所说;后者则视之为一士夫于修行上必经之次第。

西藏的格鲁派认为三士道有四个特色∶(1)可藉此解除佛教教理中所出现的矛盾,(2)可藉此全面信顺佛典中的教法,(3)易于了解佛陀教法的正意,(4)可避免毁谤正法的罪过。

有人看过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讲的么

第一部分,道前基础就是教导我们:既然得到了殊胜信枝圆满的教法,应该准备什么?要具足什么条件、用什么方法才能趣入,进而修学?

第二部分,讲“下士道”。透过道前基础的准备和认识后,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

第三部分,讲“中士道”。包括:一、思滑简敏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咐含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

第四部分,讲“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

最后一部分说到“止观”,止观兼修才能明了见真实义,详细抉择清净正见。

本文链接:https://www.sjxfo.com/bk/xuefo/8704.html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